中西文化取向之争一直是困扰近代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显象问题。自19世纪末西力东渐,中国知识界就中西文化取向(包括融合与创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长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
一、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阶层矛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多元化划分标准,主要分为7个阶层,分别是: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管理者阶层、军人阶层、私有私营者阶
摘要:文史哲的目的在于能够探索宇宙中人性的奥妙以及感化人心、提升人的仁慈情感。而文史哲的会通,即是指在文学艺术对世间情怀的表达、史学对时光的延伸探索、哲学对宇宙万态的揭示之间融会贯通,形成知识共享。文史哲的会通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引发出思考者对人世间的情感、善恶及各种事物的思考、探究,也能促进人类对人文
1.文学与文化 “文学”源于拉丁文,现在指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自我审美观的参照,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化”是经过复杂的词义演变史而演化而來的,大多数人比较认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总和”这一观点,文化既包含人类动态的创造过程,又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有形的成果。文化包含许许多多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构组合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论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
摘要:如何由地方性的知识发展而为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近代创立以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哲学由传统型态向现代型态转变的重要指标。在反省哲学概念的前提下,对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省察,乃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劳思光对上述问题有深刻的探讨,展示他的相关论述,反省其理论意义及其局限,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一
摘要:中国哲学范式之为中国哲学范式,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乃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二:其一是“万物一体”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架构;其二是“以德配天”的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而“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对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对“道”的理解上和如何“得道”的路径和方法的选择上
一、前言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教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德道教育,应用中国近现代史,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有着优越的条件,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此优势,将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其中,通过生动、具体的讲解,引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中国近现代史中如何贯彻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
一、幸福及其幸福观内涵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着幸福,不管是物质上的抑或者是精神上的,有人说幸福像一本空白的书,当你不断地向里面填充美好的东西,那你距离幸福就会越来越近,而我更愿意将幸福比作一泓泉水,涌动着的涓涓细流,是那样的清澈和平静,好像人们在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后获得的内心的安宁和幸福一般。幸福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每个人
第1篇:当代视角下毛泽东思想之群众路线论 一、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沿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解放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并以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运动为己任。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观点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第1篇:自我规训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史,并不是一个中国古典传统思想中的独立学科,在我国的古典传统思想分科当中,是不存在政治、思想等要素的。作为一个缉拿民族因素、历史严谨线索的现代学科,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绝对的现代产物。本文从实际出发,就中国政治思想史究竟是什么学科,在何种意义上被人们接受等问题展开探索。 一、学科的自我规训
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成就,就必须全面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系列成果。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趋势 从根本上讲,哲学范式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研究的视角、视野、范畴、方法等方面展现出来。不同哲学范式的转换实际上是思
[摘要]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中国学者将科学认知范式(自然科学精神、原理、定律、方法等)作为坐标与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展开了分析与研究,其结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在研究内容上是“穷性至命”,在主客关系上是“天人不分”,在思维方式上是“模糊笼统”,在议论风格上是“玄谈臆想”。并由此总结:科学认知范式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但其关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