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及其幸福观内涵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着幸福,不管是物质上的抑或者是精神上的,有人说幸福像一本空白的书,当你不断地向里面填充美好的东西,那你距离幸福就会越来越近,而我更愿意将幸福比作一泓泉水,涌动着的涓涓细流,是那样的清澈和平静,好像人们在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后获得的内心的安宁和幸福一般。幸福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每个人由于自身的阅历、经验以及财富等等的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将幸福的内涵诠释为:幸福是人的迫切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积极心理体验。
那么何谓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对于实现幸福途径的看法,是人们在看待幸福这个问题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幸福观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因此幸福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幸福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人们把幸福观大致分为几种:宗教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儒家幸福观。宗教主义幸福观主张避世,远离尘世,信仰上帝才是幸福。理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德性要有理性指导,没有理性的思辨就不可能会有幸福。而感性主义幸福仅仅是将幸福归结于感性需要,幸福就是人在感官上得到满足[2]。在宗教主义幸福观中,儒家幸福观一直被人们乐此不疲的谈论着,它不仅仅将幸福与个人相关联,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社会、人民相联系,儒家幸福观提倡的“爱民”、“保护生态环境”、“孝悌”等等观点在当今社会不仅没有过时,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儒家幸福观的代表人物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孔子所说的“箪食”,“瓢饮”,“陋巷”,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看法,孔子认为衡量幸福的尺度是德性,获得幸福首先要有一定的德性,与物质的丰富与匮乏没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反对功利主义只是追求物质财富的观点,他将追求德性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完美的区分开来。然而孔子并不是不主张弟子们追求功利,当子张向孔子寻求获得功名利禄的方法时,孔子毫无隐晦的将方法告之,孔子的所说的“求禄之法”是在不违背儒家幸福观德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正当的方式去谋求利禄。“孔颜之乐”所体现的只是追求个人的幸福,然而孔子所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3],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紧密的联系,国家治国有法,作为人民依然贫穷,是耻辱的,国家治国无方,作为人民即使富贵,也是耻辱的,孔子所提倡的儒家幸福观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更要兼顾社会幸福。
孟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幸福观内涵,孟子幸福观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大致可分为: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利欲幸福;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幸福;仁政爱民的社会幸福。这四种幸福的层次与马斯洛层次理论完美结合,首先人们只有在满足自身基本物质需求之后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孟子说“食色,性也”,这充分体现了孟子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如果每天食不果腹,幸福就无从谈起。其次孟子将父母健在,兄弟和睦,家庭和谐视为幸福,这与儒家幸福观中所倡导的“孝悌”紧密联系。孟子将在我们看来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父母慈爱,子女孝顺视为家庭幸福,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再次,孟子将每天反省自身的过错,真诚的改变和充实自己作为道德幸福,道德幸福相对比利欲幸福和家庭幸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追求,孟子认为人只有经过思考和反省才能实现自己的本心,那么即便是像孔子一样身居陋室又有何妨呢[4]?孟子看来最高层次的幸福是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君主享乐的过程中要不忘百姓,百姓在安居乐业的过程中,也要兼顾社会幸福,孟子“与民同乐”的幸福观,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幸福观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儒家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一)儒家幸福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儒家幸福观不仅仅追求个人幸福的实现,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的幸福,不仅仅强调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同时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为重要。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的价值。
首先,儒家幸福观中“仁”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大爱,不仅仅要爱人,更要泛爱所有的生命,儒家要求人们要由爱亲友而泛愛别人,由爱别人而泛爱生命,由爱生命而泛爱整个大自然,人在实现自身幸福的同时,更要注重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儒家幸福观是想通过“仁”,从而使人通过仁爱之心去更好的爱人爱己爱自然爱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儒家幸福观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的德性相结合,儒家幸福观中“畏天命”、“取之有度”、“天人合一”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类要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否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和谐有序的幸福社会已然具有了现代生态文明社会的特征。
最后,儒家眼中的幸福是个人与自然统一的美,孔子所追求的“孔颜之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儒家幸福观是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上考虑幸福的,孔子并不追求物质享受,认为精神的满足远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不难看出其简单的生活恰恰是现代生态消费的理念,孔子看到自然之美,享受着山水之乐,即便是身居陋室,却也觉得十分的幸福。儒家幸福观中所主张的“仁”,对于保护生态文明有重要的意义[5]。
(二)儒家幸福观对于加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儒家幸福观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础之上,失去德性获得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儒家所提倡的幸福。首先,“孔颜之乐”所表现的苦行僧似得生活告诫人们收获幸福并不是物质多么的丰富,物质也只有在德性的基础上用正当的手段获得才能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不能把物质的满足看做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即使物质相当的匮乏,我们也要像孔子那样保持良好的心态,纵然有诱惑,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为所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儒家幸福观中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儒家幸福观中并不反对追求利欲,但是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主张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在看待义和利上,儒家认为“不义且富贵与我如浮云”,失去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在面临利义冲突时,要做到“舍生而取义”。儒家幸福观是不断为精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深挖儒家幸福观的内涵,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最后,儒家幸福观中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修身来获得幸福,找到自己内心之所需,个人的素养并不单纯是自己的事情,更关乎着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儒家幸福观认为想要获得幸福,要从发掘你的本心开始,从修身开始。随着社會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也愈发激烈,我们只有通过反省和发现自己的本心,找到使得自身幸福的根源,才能不为外界所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追求物质会让你活的越来越累,而不断的反省,沉淀和提高自身,会让你感到越来越幸福。
(三)儒家幸福观对建设政治文明的作用
儒家幸福观中所提倡的“仁”,一方面是说君主要施行仁政,作为君主要有仁爱之心,要爱各级官员,更重要的是要爱百姓,不能只是贪图自身幸福,而要体恤百姓,实现社会幸福;隐含的另一方面意思是,在仁政的基础上也要有法治。儒家幸福观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看待“德治”与“法治”,和法家极端主义的色彩不同,他们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压制人们,更希望通过教化和道德规范人的行为。儒家幸福观认为获得幸福的途径应该是“德治”和“法治”的结合,奖罚分明,辅之以法。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就要确保权力的滥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道德的手段净化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加强了反腐的力度,将“德治”与“法治”完美的结合,符合儒家幸福观的内涵。
总之,儒家幸福观中丰富的内容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和谐标准既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讲人与人的和谐,更讲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通过对传统幸福观的合理剖析,就可以萃取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德行伦理与早期儒家伦理学的特点[J].河北学刊,2002(11).
[2]李培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N].中国教育报,2006(2-7).
[3]赵军政.中华民族幸福观管窥[J].安康师专学报,2003(6).
[4]武东生.论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孟之道”[J].天津社会科学,2003(3).
[5]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杨月娟(1993-),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