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取向之争一直是困扰近代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显象问题。自19世纪末西力东渐,中国知识界就中西文化取向(包括融合与创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长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
一、当代中国主要社会阶层矛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多元化划分标准,主要分为7个阶层,分别是: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管理者阶层、军人阶层、私有私营者阶
摘要:文史哲的目的在于能够探索宇宙中人性的奥妙以及感化人心、提升人的仁慈情感。而文史哲的会通,即是指在文学艺术对世间情怀的表达、史学对时光的延伸探索、哲学对宇宙万态的揭示之间融会贯通,形成知识共享。文史哲的会通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引发出思考者对人世间的情感、善恶及各种事物的思考、探究,也能促进人类对人文
不同哲学形态之间的对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一是“知识”层面,二是“方法”层面,三是“价值信念”层面。
“近代化”或“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每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但中国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则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共识。
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诠释史。在诠释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又在诠释中寻求问题的解答。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亦可谓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有哲学的思想,这就是“天人之道”或研究“天人之道”的“天人之学”。
近年来,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可以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无须我来列举。
这不是一篇合乎习惯的“学院论文”。第一:我并未繁征博引,列出一个书目。第二:在内容的比例方面,我也并未刻意安排。
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常见研究者区分一个古代哲学概念的各种含义。
自“七七”全民抗战以来,直到到1938年10月,日军虽然相继占据了武汉、广州,但也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导致日军损失惨重。
摘 要:对某一事物的评判最重要的是价值尺度的选择.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更要注重其所处历史时期的价值尺度.然而,人们对宋襄公的评价总是带着功利主义色彩.其实宋襄公的所作所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