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生儿足底采血的干预措施
足跟采血是我国《母婴保健法》法定的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可靠方法,是新生儿必须经历的疼痛性操作。多数研究证明,足跟采血疼痛刺激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近期及远期不良影响。2003年美国的一份研究表明,在151个新生儿所承受的2000次有痛操作中,得到镇痛处理的不足35%。新生儿具有感知疼痛的解剖学、神经化学、功能学基础,具有痛反应能力。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胎儿出生后必须接受足跟采血,以筛查苯丙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因此,新生儿出院之前均会经历足跟采血的疼痛刺激。给予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如体位治疗、非营养性吸吮(NNS)、袋鼠式护理等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着重研究采血前、采血时急性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生理、行为反应的影响,干预措施单一。因此,系统评估新生儿的疼痛,找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的健康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病区2011年11月一2012年4月分娩的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力正常的需接受足跟采血筛查足月新生儿120例进行观察。纳入标准:①孕周37周?42周;②体重>2500g;③出生后日龄>3d;④Apgar评分>7分;⑤足跟采血一针成功;⑥新生儿母亲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足跟采血一次未成功者;②采血前24h内接受过镇静或镇痛药注射;③足跟采血前15s内啼哭者;④需要抗生素治疗者;⑤母亲有乙型肝炎、感冒、发热、胃肠不适等不能母乳喂养者。将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新生儿均接受足底采血进行疾病筛查,在患儿安静清醒时由技术熟练的护士在患儿足跟内侧进行针刺,在标本采集完成后专人进行疼痛程度评估,3组患儿胎龄、日龄及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1.2.1.1观察1组在母婴床旁护理的同时予母乳喂养15min时伴随皮肤抚摸、言语安慰,在母亲床边进行新生儿足底采血。操作结束后继续母乳喂养加皮肤抚摸至结束后15min。
1.2.1.2观察2组在新生儿足底采血操作前2min用奶杯喂养10%葡萄糖水10mL,操作中至操作后5min均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安抚奶嘴。
1.2.1.3对照组足底采血时将新生儿平放于治疗台上采取仰卧位,采血后侧卧于婴儿床上,采血恢复期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
1.2.2采血方法用75%乙醇消毒足跟待干后,绷紧采血部位皮肤,取三棱针以40°~50°角斜刺入足跟外侧,缘深度约0.2cm,然后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滤纸渗透正反面,一次采4个血斑。
1.2.3评价指标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量表[5],由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如静脉穿刺等。它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类型、上肢、下肢、觉醒状态6项(见表1)。在采血前、采血后30s、采血后1min、采血后5min通过面部表情、四肢运动及声音表现对新生儿进行评估,以确定疼痛程度,NIPS总分为6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穿刺是否成功的判定标准:一针见血”为穿刺成功,反之为失败。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d±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
2结果
应用NIPS量表对各组患儿进行疼痛评分,操作前3组评分均为0分,3组足跟采血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
3讨论
3.1足底采血是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的必要手段新生儿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疼痛,但会出现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穿刺过程中,新生儿会出现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高声尖叫和频繁啼哭等疼痛反应。新生儿期疼痛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可代替主观自述而作为评估疼痛的有效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呼吸、心率、啼哭、疼痛面容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新生儿的疼痛反应。
3.210%葡萄糖加非营养性吸吮可降低新生儿采血时的疼痛
反应NNS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提高疼痛阈值,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吸吮动作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使新生儿感觉温暖和安全,从而保持良好的安静状态。非营养性吸吮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提高疼痛阈值,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同时,吸吮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因而可以减轻疼痛。有人认为糖水可能通过刺激甜味觉而激活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观察2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1)。
3.3母婴床旁护理、母乳吸吮、指导产妇新生儿抚摸对新生儿采血时疼痛反应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吸吮可以推迟新生儿疼痛面容和啼哭出现的时间,缩短疼痛面容和啼哭的持续时间,观察1组新生儿疼痛评分在穿刺采血后1min、5min评分分别为(1.75±0.47)分、(0.99±0.56)分,明显低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P<0.01)。这与国外Gray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母乳吸吮具有潜在的止痛机制,这可能是由于母乳吸吮包括具有安抚效应的人(母亲)、具有安抚效应的拥抱、注意力的转移,其次还有母乳的甜味刺激(母乳中的乳糖或其他的成分)及含较高浓度的色氨酸,色氨酸是N-乙酰-5-氧基色胺的前体,而N-乙酰-5-氧基色胺能够迅速增高具有镇痛作用的P内啡肽浓度,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具有安抚作用,能够使新生儿在经历采血时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从而使新生儿经历足跟采血时的痛觉出现一段相对较长的潜伏期。促进亲情依附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持久融合的过程,有资料表明: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婴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抵抗力;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加睡眠;还可以平复婴儿暴躁的情绪,减少哭泣;最重要的是教会产妇给婴儿按摩,促进母婴的交流。法国Pcisj-SaintGermain医院的儿科医生RicardoCarbajal博士指出,新生儿吸吮母乳时是其最快乐的时光,在对新生儿进行有痛感的医疗操作时,新生儿接受母亲喂奶可有效减轻疼痛。目前尚不明了其减痛机制,研究人员推测母乳喂养时的触摸、温度、气味或奶味都有可能起作用,相信母乳喂养时的自然保护机制可缓解新生儿的疼痛感,本研究在母婴床旁护理时母乳喂养联合抚摸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意义重大。
总之,母乳喂养同时伴随皮肤抚膜、言语安慰进行新生儿足底采血可减轻新生儿疼痛。
作者:张洁,张齐放
第2篇: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
新生儿足底采血作为目前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常用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查新生儿疾病,避免新生儿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生长发育异常等,及早发现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保障儿童的正常发育。报道称,新生儿足底采血过程中,往往存在出血少、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低、本不合格等现象,影响到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准确性。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的舒适度及标本合格率。本研究选择2013年10月一2014年4月本院接受足底筛查的580例新生儿,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一2014年4月本院接受足底筛查的5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290例。对照组男160例,女130例,平均体重(3000±400)g;家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200例,高中以下者90例。观察组男165例,女125例,平均体重(2900士500)g;家长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90例,高中以下者100例。2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出生超过72h,晡乳超过6次,晡乳后1.5h进行足底采血;排除早产生、巨大儿、过期儿、窒息史新生儿。
1.3足底米血方法
将室温调节为26~28°C,选择同种采血针,以新生儿外侧足踝前缘做垂直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即为足底最佳采血部位,使针头与皮肤呈45°进针,进针深度保持在1.5~2.0mm。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采取仰卧位,75%乙醇消毒后穿刺,无菌棉签拭去第一滴血,采血时,左手拇指与食指呈“0”形紧握足跟,并且交替放松、握紧,待血滴可以足够大时,应用采血卡接触血液,被滤纸吸入、渗透至背面,1次采集3个直径>8mm的圆形血斑,采血完毕后,棉签压迫穿刺部位,创可贴固定。
1.4.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相应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采血前,通过多种方式逗乐新生儿,并与新生儿父母交流,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尽可能减少新生儿哭闹情绪,从而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②健康教育:采血前将可能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述给新生儿父母,从而提高家长对足底采血操作的认可和理解,提高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③不良反应护理:针眼出血,针对采血后,指导家长正确按压采血部位,对于按压出血不止的新生儿,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进针处为起点,向上按压,再简易包扎;局部皮肤损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巧,避免反复穿刺,减少穿刺对足底皮肤的损伤,穿刺时尽可能避开淤斑、血肿部位,局部血肿时,及时冷敷处理;局部疼痛。母乳喂养时,给予皮肤抚触,采血前2min,奶杯喂养10mL10%葡萄糖水,母亲床旁陪伴,进行新生儿足底采血,待采血结束后,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安抚奶嘴,进行新生儿情绪安抚工作,直至结束后15min。
1.5观察指标
对2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足底采血不良反应(皮下淤斑、针眼出血感染),新生儿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一次采血采足3个合格血斑,即为_次性采血成功,否则视为失败9。每张滤纸上有3个直径超过8mm的血斑,并且正反两面完全渗透,血斑浓度均匀、一致,每个血斑间隔清晰,即为标本合格。皮下淤斑:由于血量少,过度挤捏,造成足跟肿胀、淤斑;针眼出血感染:采血48h后,针眼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点等症状。根据新生儿对操作的配合程度,分为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依从度=依从+部分依从;根据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表,对病区环境、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护理技能、护理舒适度等方面,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2结果
2.1.1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_次性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
2.2.2组新生儿足底采血不良反应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皮下淤斑、针眼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足底采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3.2组新生儿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157例依从、90例部分依从、43例未依从;对照组75例依从、100例部分依从、115例未依从。观察组187例非常满意、80例满意、23例不满意;对照组93例非常满意、140例满意、57例不满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对采血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新生儿对采血的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讨论
足底采血由于针刺对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外周血量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实际采血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安慰、抚触、奶嘴吸吮葡萄糖等方式,在满足新生儿的吸吮要求,还可以减轻新生儿采血的疼痛,继而提高_次性采血成功率。新生儿住院期间,每天沐浴、足部运动,有利于毛细血管扩张,继而有利于标本的采集,提高血样标本合格率。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
做好采血室的环境管理,营造干净、温馨的采血环境,定时通风、消毒,做好空气微生物的动态监测,确保采血室环境达到合格标准,同时,做好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新生儿的护理意识。针对皮下淤斑、真眼出血感染等常见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足底采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皮下淤斑、针眼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降低,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足底采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新生儿足底采血期间,针对足底采血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提高家长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认知度,从而有利于新生儿家长更好地配合足底采血检查,减轻新生儿的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护理服务,体现专项护理服务的价值,蠃得家长的认可和满意度。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对采血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提高,结果表明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新生儿对采血的依从性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王小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上海,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