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仁孝维系家国和谐的几个策略

2015-07-24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4)01-0095-05
  一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屈万里先生《“仁”字涵义之史的观察》有个重要命题,极有见地:“‘仁’这个概念经过孔子的阐述以后,几乎包括了人类的全部美德,成为做人的最高标准。”
  “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所创建的以“仁”为核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品行在内的伦理思想体系,一直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因“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一直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美德,故“孝悌”自然被认为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儒家以为,君子应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形成;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孝经·三才》曰:“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2]在孔子看来,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运行,地上万物自然生长,是人类最首要的品德。
  《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3]
  《论语·学而》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
  《朱熹集注》引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大戴礼记·礼三本》曰:“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5]
  湖南省舜文化基地首席专家陈仲庚教授《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孝”以齐家与家庭和谐》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而儒学的核心是仁学,仁学的核心又是孝道,所以孝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DNA’。”[6]
  当代学者张京华教授《湘楚文明史研究·虞舜论·说孝》指出:“‘孝’的推广义,学者谓‘仁’之一字,可以为一切美德的总称,‘孝’亦同之。”[7]
  故此,“孝”及由此而衍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从敬养层面分析,“行孝”可概括为十二个字: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论语·为政》析“敬亲”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但要“养”,更重要的是“敬”和“爱”;养而不敬,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礼记·祭义》对“孝”做了界定:“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9]
  所谓“谏诤”,则要求子女能直言相谏。《孝经·谏诤》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0]
  或曰:“孝”乃儒家伦理思想原点。持此论者以为:
  其一,“孝”以家庭为中心,行孝之个体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以外的国家和社会。
  其二,《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祖先,可使民风归于淳厚,可将孝敬父祖之心扩充延展而至于国家天下,从而达到视国如家的人情和谐之境。
  其三,孝,首先能“齐家”,实现家庭关系和谐;进而可“治国”、“平天下”,以臻于国泰民安。故“孝”意识之延展,关乎家国和谐伦理建设。
  其四,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将人作为宇宙的创生者,恢复其源初性“仁”心,回归儒家“孝”意识本原。如此,宇宙之道和个人之德便可磨合,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或曰“和谐”),使个体之“仁”与宇宙浑体之“仁”默契相通,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连贯的心通,建立人与社会、世界通达不二的和谐关系。
  阐析至此,而“‘孝’乃儒家伦理思想原点”之命题,庶可立焉!
  要之,“仁”与“孝”,相通互补,几囊括人类全部美德,同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本源。故此,施仁行孝,非特为百姓做人之最高标准,亦帝王治国,维系家国和谐之重要保证也!
  二
  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始祖,舜帝一生,始终践行个人身心道德之“诚”、家庭道德之“孝”及社会道德之“仁”;最大限度地维系了家国和谐,予继踵者和百姓万民以无尽教益。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11]舜帝施仁行孝,终获尧帝信任,为四岳举荐;执掌国事后,恭谨劬劳,再接再厉,解愠阜财,内圣外王,令家国和谐,久之而为圣人矣!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作为中华民族人文道德始祖,他所推行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常之教,不仅使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华夏先民有了各居其位的家庭秩序,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先民生存环境,而且为刚蝉蜕于母系社会的人群跨进文明门槛做了必要准备。由于舜帝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前无古人,因而他在华夏子孙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上自君王公侯,下至黎民 百姓,对其道德仁爱之心、孝悌温良之德、禅让恭谨之举及勤勉劬劳之行,无不景仰;对其“重瞳”之异,“躬耕历山,象耕鸟耘”之奇,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痛悼舜帝,洒泪而染成斑竹”之说亦深信不疑!
  古人将尧舜视为圣王,而且往往是尧舜并称;但事实上,尧不能为而舜能为之,尧未能成而舜能成之。在道德与政治的结合中,舜帝居“圣人”之中,承尧传禹,地位尤为特殊:他以道德为本,身体力行,终成内圣外王的煌煌大业,为万代敬仰。《尚书大传》赞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论语·为政》亦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不谬也。
  民国时大学者柳诒徵(1880—1956)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断言:“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12]溯洄考证,乃知虞舜道德文化有如一条绵绵不绝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堪称“未尝有中绝”文化长河中之悠悠一脉;而产生、发展且绵延了四千多年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源也!它哺育了世代华夏儿女,最终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我国的人伦道德,始于虞舜时代。虞舜出身低微,其父瞽叟心地狭窄,后母言不及义,嚚悍卑劣,同父异母弟象,生性狂傲骄纵;瞽叟疼爱象,常欲杀舜。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亲善友爱,孝悌德行天下闻名。《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13]汉代著名学者皇甫谧(215—282)《帝王世纪》云:“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14]为避后母与生父加害,舜流离而至雷泽等地……尽管如此,舜仍然宽容大度,不忘孝敬父母、爱护弟象及妹敤首。父母去世,予以隆重安葬;“封象于有鼻”。其恪守笃亲尽孝、宽厚仁慈之德行,前无古人也!
  舜帝的孝行说明:孝道重于治道,道德教化重于国家治理。在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进化的转折时期,“孝”是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第一美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指出:“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只用说空话来抹煞这一如此广泛流行的制度的意义。”[15]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正是这种对蒙昧或野蛮状态起决定作用的亲属关系,引导着原有的氏族公有制经济向家庭私有制经济演变。
  虞舜的贡献是:将仁孝伦理道德正式上升为社会共同规范,使之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基本单元。舜帝笃诚孝悌,以德报怨,从孝顺父母,友善兄弟的孝悌之道出发,首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阐析了“家即国,国亦家”的理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从《周礼》到孔孟儒学,乃至儒释道合流的教化思想,诸如“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甚至“三从四德”等一系列伦理道德的建立,寻根溯源,其皆自之虞舜仁孝!
  从修身角度考量,舜帝之所以在先秦儒家心目中被奉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诚信。《荀子·尧问篇》有一段话:“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16]大舜观点十分明确:治理国家,只要坚持专心一意而没有过失,做细小的事从不懈怠,忠诚守信而不厌倦,那么天下人自然会归顺。舜执掌天下后几十年,考察百官时,也要求臣下须“明诚以功”、“德允元”。这以诚信为本,与人为善的德行,感化了臣民百姓;全国上下,竞相效仿。《孟子·尽心上》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17]
  从齐家角度考量,“孝”是儒家极力倡导的主要道德规范,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上古社会,“孝”位居其他道德之首,统帅并制约其他道德行为。舜帝是躬行孝道的楷模。由于他“以孝烝烝”,对上尽孝子之道,对下尽兄弟之道,对妻尽夫君之道,故能化解家庭复杂矛盾,致使家庭和睦。其人格品德,为他治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孟子感叹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18]
  从“治国”、“平天下”角度考量,舜帝早年行孝,乃此后施仁行政之基础,“先小家后国家”之能量积贮也!夫行孝悌之道,为求一家之和谐;施仁政之道,为求一国之和谐也!《孟子·离娄上》曰:“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19]陈仲庚教授认为:“‘教’与‘养’的结合,其实也就是‘国’与‘家’的结合,中国的家与国之所以能结合成一个整体,就因为有亲亲之孝的原则作为其连接点,即从孝出发归结于治。”[20]此言得之。
  三
  施仁行政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体现在“事亲、施仁、言语、知之、现实、回游”等六个方面,即“始于孝悌,终于仁义,现乎言行,达于智慧,成乎君子,传之弟子”也!
  虞舜是践行“内圣外王”的楷模。《中庸》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21]《荀子·非十二子》曰:“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22]
  如前所述,虞舜“内圣”之德,已臻至境;而其“外王”之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打造国家机器
  作为圣人的舜,具有非凡的号召力、凝聚力与感化力。对此,古代典籍多有记 载。《尚书·舜典》赞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23]《孟子·万章上》曰:“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24]《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篇》曰:“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5]
  史载,尧帝命虞舜任司徒,舜不负厚望,制定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基本道德准则,即“五典”,使之成为百姓日常生活指南,很快为天下百姓普遍遵从。此后,儒家将“五典”改造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五伦”,使之成为中国君臣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上下一致遵守的准则。尧帝让虞舜去处理百官的事务,舜处理得井井有条;令其管理四方诸侯的外交事务,诸侯们心悦诚服;令其考察山林川泽,遇到了暴风骤雨,他也能做到气定神宁,从不迷失方向……经过三年考察,尧帝认定虞舜有德有才,可继承帝业,于是禅让,决定让虞舜“摄行天子之政”,自此,开启了“尧天舜日”时代。
舜从代尧“摄行天子之政”至为帝为君,凡39载。他始终坚持恭谨勤勉,以德治国;为“解愠阜财”,他殚精竭虑,身体力行。当政后,承前启后,实施了推行五教,分职善任,稳定农业,匡划九州,贡纳赋税等五大政略,完成了古代国家社会的基本构制,成就了“内圣外王”的伟业。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易洛魁人的氏族》曾这样描述氏族制度:
  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26]
  在氏族社会,“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越来越多,“当事人”已无法解决;于是,新的管理机器应运而生。作为部族联合体的最高首领,尧舜禹周围便有了许多各司其职的公职人员,如四岳、十二牧,以及司空、司徒、百工、虞、秩宗等等。《尚书·舜典》载,尧舜禹等部族联合体的最高首领,掌握着一些重要职权,这些职权要比部落联盟酋长的职权重大得多。整个管理机关,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似于后世的国家机关。
  《史记·五帝本纪》曰:
  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穀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27]
  于此可知,古代国家机器的雏形及其功能,早在舜帝时代已基本完成,且极有影响力。舜帝设立诸官体制,表现为制约百官群臣的专制君权;敞开四面城门以畅通四方,广开言路。《史记·五帝本纪》曰:“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28]交待臣子“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这对于坚持将德行作为“外王”的前提,坚持以德完善自身人格,意义重大。“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29]舜帝治国安民,惩恶扬善,恩威并施,得到老百姓拥戴。
  曰:舜治天下,入家国谐和、“内平外成”之境,良有以也!
  2.造福百姓万民
  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云:“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有十二牧。”[30]这几句话,概括了舜帝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以德治天下,实行仁政,造福百姓万民的为政之道。
  为稳定农业,扫除自然障碍,虞舜高瞻远瞩,任命大禹治水。禹导通了九大山,整治了九大泽,疏浚了九大河,使农业生产有了一个较为适宜的自然环境,使上古先民顺利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在百姓丰衣足食后,舜帝很注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竹书纪年》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并时刻注意教化百姓,采民风,制箫律,作韶乐,去除其陋习。舜还以身作则,劝导百姓节俭。《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慎人》云:“舜之耕渔,其贤不屑,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31]惟其如此,帝舜才能成为上古帝王的典范。
  纵观舜帝一生,勤政爱民,施仁行孝;家国有祥和之兆,百姓无冻馁之虞。然则“内圣外王”之道,虞舜践之矣!
  四
  《孟子·离娄上》云:“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32]
  周《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曰:“圣人出,黄河清。”几千年来,舜帝所创造的道德文化世代相传,山岳般巍巍屹立于中华大地。由于舜帝一生施仁行孝,内圣外王,推行道德教化,当时社会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这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就是后人心目中的太 平盛世,即儒法墨道诸家所津津乐道的“大同世界”。
  令人深思的是,社会发展,历史演进而至于今,舜帝之明德、孝行,仍然影响、甚至规范着当代中国人的言行!
  2005年9月15日,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在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拜殿楹联“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乃前国民党元老、96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亲笔题写。2012年9月28日,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又一次在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省长徐守盛主祭,诵曰:“伟哉帝舜,照临八荒。肇华夏文明,基大同主张。行至孝以感嚚顽,德纯备而叙伦常。耕稼漁陶,民享安康。居百揆,职事时叙;宾四门,和谐万邦……”其声洪亮,其情真切,予百姓学人以鼓舞思考矣!
  要之:舜帝施仁行孝,集诸多美德于一身,乃道德人伦之楷模、“修身”“齐家”之样板、“治国平天下”之圣君;而以虞舜道德思想为核心之中华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之不竭动力也!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心侨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维系家国和谐,均须弘扬大舜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4][8][9][17][18][19][21][23][24][32]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年版,第17、18、19、607、129、121、100、9、216、108、95页。
  [2][3][10]《孝经》,《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49、2545、2585页。
  [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6][20]陈仲庚:《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89页。
  [7]张京华:《湘楚文明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11][13][27][28][29]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5、7、6、11页。
  [1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