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文学具有哪些性质使之有别于其它文艺门类?这是文学性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西方文学理论家对文学性进行探索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使文学成为文学的关键,确定让文学摆脱其它人学学科而走向独立的特质。在相对,因而文学离不开文学性,但文学性却未必以文学作品为载体与呈现方式的独特现象要求文论对文学性进行新思考。
一、本质还是特质?
所谓文学的本质,是指文学存在的形而上因;所谓文学的特质,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之处。前者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后者阐释文学的独立性。那么,“文学性”究竟是文学的本质还是特质?“文学性”的研究应当侧重对文学本质的建构还是对文学特质的挖掘?
从新时期以来学界论争的走向来看,文学的本质并非一个方面,亦非单纯独立的因素,而是多种质的综合。围绕文学及其存在的背景语境来看,文学本质研究包含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人学、认识等多个层面。但这些维度之于历史、之于哲学同样适用,历史与社会、哲学与意识形态等关系也是各自学科本质研究的重点。文学的特质是将其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性质,二者所共同享有的本质之维就无法成为区分的依据。比如,文学反映社会,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对社会也有反映,这是本质层,但前者与后者反映社会的方式不同,这是特质层。因此,文学性研究是对文学本质基础上的特质的研究,且应当侧重文学的特质而非本质,是文学本质与文学特质的有机辩证融合。
二、审美的语言性与语言的审美性
认识世界、反映世界、改造世界是人文学科乃至一切学科具有的共同性质,但在审美的维度中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并通过影响受众而改造世界是文学艺术的特质。以语言作为思想载体与表现工具又进一步区分了文学与艺术,因而审美的语言性与语言的审美性是文学性的第一维。将语言作为文学性的要素,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结构修辞等形式层;将审美作为文学性的要素,关注的是文学叙事的虚构想象等内容层。单从语言或单从审美的角度都不能全面理解文学性,须将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分析,文学的语言与审美是无法完全脱离彼此而孤立存在的。
三、虚构的意象性和意象的虚构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如何使审美成为可能?内容上的意象性和结构上的虚构性是构建作品世界的基本途径,二者相互配合构成文学性的第二维。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之一,以语言为基础,在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互动中产生。作者创造出的只是意象雏形,为读者提供意象的可能性;读者融合审美期待与背景影响生成的意象才是作品最终的呈现。文学因为意象的存在而具有受众普及性。意象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生动具体的,却又是多义模糊的。一方面意象是作者创作出来传达一定思想的载体,本身具有象征性,另一方面又因读者群体的多元化而只能提供一个雏形,最终还要依靠读者去塑造其心目中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读者并不是依靠语言理解了作品,而是依靠其所描绘刻画的意象,把握住作家的创作意图。意象承载了人类共同关心的母题,因而打破不同地域、种族、传统和语言之间的壁垒,能够被全世界的读者所欣赏。意象是文学性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与语言的综合体,是主体在审美的维度中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固定思维与存在的特殊关系的产物。文学作品中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固定下来的是语言,但最能表现审美主体独特思维方式的因素还是意象。语言只是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将抽象的东西再次具体化还要依靠意象。
四、结语
席勒曾指出,“人应该同美仅仅进行游戏;人也应该仅仅同美进行游戏”,又指出,“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3]。在他看来,审美游戏让欣赏者建立完善的人格,只有在审美地游戏时,人才能拥有全面的自由,将被现代社会异化为碎片的破碎人格还原为完善健全的本真。文艺欣赏作为审美教育最典型的途径首先要依赖游戏性,文学教育也分享了文艺家族的这一性质和功用。文学性的四个范畴要素恰好支撑起作品审美游戏的空间,语言为游戏提供规则和线索,审美为读者奠定欣赏态度的基调,意象是欣赏中开展游戏的道具,虚构是作家设计游戏、作品呈现游戏、读者参与游戏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
文学性基于创作实践,随不同时代与社会语境的变化而在基本的稳定因素之外呈现偏差与变异。
参考文献:
[1]史忠义.“文学性”的定义之我见[J].中国比较文学,2000(3).
[2]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 2002(6).
[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心恬,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