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薯研究的论文

2023-03-07 2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薯研究的论文

1. 黄远新,张凯,赵勇,王季春,吕长文,何凤发,唐道彬. 叶原基形态对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6.2. 黄远新,王晓雯,林呐. 植物茎尖培养实验的教学实践[J]. 生物学通报,2013,48(9):56-57.3. 黄远新. 黑麦减数分裂时期的定位观察[J]. 生物学通报,2008,43(11):53-55.4. Yi Zhang, Jin-Xiong Mao, Kun Yang, Yun-Feng Li, Jian Zhang, Yuan-Xin Huang,Fu-Cheng Shen, and Chao-Di Zhang.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male-sterility mutant, tapetum desquamation (t), in rice[J].Genome,2008,51: 368–374.5. 黄远新,谭鹃,黄玉兰,冯超. 紫花苜蓿离体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6:1-3,10.6. 黄远新. 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自然辩证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4,247.7. 黄远新.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与调控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2:56-57.8. 黄远新,卢跃进. 与时俱进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3-165.9.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66-868,886.10.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周志云. 生命科学洁净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92-95.11.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06,3:62-65.12. 崔翠,何凤发,周清元,王季春,黄远新. 山葵试管苗快繁体系优化初探[J].园艺学报,2006,33(4):876-878.13. 黄远新,王季春,唐道彬,何凤发. 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1:24-25.14. 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黄远新.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4-45.15. 黄远新,何凤发,玉永雄,胡艳. 青蒿花序轴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4,4:15-17.16. 黄远新,王季春,何凤发,唐道彬,崔翠,李海超,刘中文. 竹姜分生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66-569.17. 黄远新,何凤发,殷家明,林呐.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62-65.18. 朱利泉,何晓阳,黄远新. 微型化、绿色化和体系化建设是提高生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23-26.19. 黄远新,玉永雄,胡艳. 南方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3,25(3):42-47.20. 黄远新,何凤发,张盛林. 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09-312.21.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黄远新,唐道彬. 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22. 崔翠,何凤发,王季春,周清元,黄远新. 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结薯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547-548.

刘天河的成果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新成果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研究成功推出42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14,省级科技成果28项。有7项科技成果奖。1、《湖北省1959年农业技术纲要》一书,任主编,同年12月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主研成功推出的“湖北省稳步发展双季稻几个技术问题探讨”项目,1957年获湖北省科协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三等奖。3、主研成功推出的“农作物种子寿命研究”项目,1998年获湖南省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研究”项目,1998年9月获首界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科技成果论文二等奖。1999年8月6日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5、主研成功推出的“早籼稻新良种绥育三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项目,1980年12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6、主研成功推出的“推广绥育三号良种成效较大”项目,1983年4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7、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项目,1986年3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有7项科研成果属于国内首创,世界领先1、主研成功推出的“甘薯水平栽培法”于1952年至1957年进行6年试验。此项成果于1953年在《中国农科通报》作了报导,研究论文“甘薯水平栽培法增产效果对比试验”一文,1959年发表在《农业学报》10(3):211—214。2、参与国家级高新科技攻关课题“高频处理种子”研究,经全国16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成功推出的“辐射育种”新技术。3、主研成功推出的“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新途径”,研究论文《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途径的研究》一文,1980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1—43。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少浸多露,湿润吸水浸种催芽法”,此法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杂交早、中、晚稻种子浸种催芽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研究论文“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8年发表在《作物研究》12(1):10—11;“杂交晚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3年发表在《植物生理学通讯》29(2):140。5、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方法”。研究论文“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效应研究”一文,1999年发表在《杂交水稻》14(1):29—30。6、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保种新方法”即封闭低温冷贮法,采用此法,可延长种子寿命4—5年。研究论文“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一文,1984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2—44。7、主研成功推出的“延长麦作种子寿命的新方法”,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对麦作种子寿命研究的空白。撰有科技成果论文146篇在国家级《农业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种子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在省级《作物研究》、《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此外,在作物种子寿命、遗传育种、原种生产、作物高产栽培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专著《农业科研论文集》、《双季稻主要新品种》及农业中专教材《作物栽培》、《作物良种繁育》、《土壤与肥料》主编。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18次、荣誉奖2次;1994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校庆活动中,光荣被评为校英才;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荣誉证书及证章各1次。

听到一种说法,红薯是天然的“转基因食物”,谁能给讲讲这是怎么回事~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研究所和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上共同发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论文。

大约一百万年前,甘薯基因组就被农杆菌转基因了,插入了一段该细菌DNA。现代转基因技术正是模拟利用了这一过程。

该研究不仅将绝大部分基因组序列定位到对应染色体上,还通过全新生物信息学方法,将六倍体的六组染色体分开,从而揭示:在甘薯的90条染色体中,有3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二倍体祖先种,另外60条染色体来源于其四倍体祖先种。

约50万年前,二倍体祖先种和四倍体祖先种之间的一次种间杂交孕育了今天的重要作物。这一发现解决了甘薯起源的谜题。

扩展资料:

一般而言,转基因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与传统的同类产品在外观上没有明显差异。以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转基因农产品为例,它们基本由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衍生而来,但转入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基因并不影响作物的外观。

但少数转基因农作物因转入的外源基因发挥功能后,使转基因作物的花色发生改变或者种子的颜色发生改变而变得可以辨别。

我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农产品可以分为两类:

1、是我国自己种植和生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

2、是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转基因甜菜和转基因棉花,以及这5种作物的衍生品,进口的农业转基因农作物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得种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德专家: 百万年前红薯被天然转基因

王钰的论文著作

1. 叶亚峰,王钰(通讯作者)等,水稻脆秆矮生突变体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J],核农学报,2012,26(1):1-52. 苏婷婷,杨婷婷,王钰(通讯作者)等,离子束辐照甜叶菊种子当代生物学效应研究[J],核技术(EI),2010年第7期3. Y. WANG,B.ROSEN,J. SCOFFIELD et al. Isolationand analysis of resistance gene homologues in sweetpotato. Plant Breeding[J],20094. 王钰,马代夫,吴跃进等.细胞和分子技术在甘薯茎线虫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1):121-1255. 王钰,王荣富,何国浩.甘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的克隆[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3):81-866. 余家平、王钰(通讯作者)等.药用甘薯“西蒙一号”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药用成分分析[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20-5247. 屈满义,查向东,王钰(通讯作者)等,甘薯NBS-LRR 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分析及数目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5):610-6178. 吴飞,吴林,王钰(通讯作者),发根农杆菌诱导甘薯发根条件的优化[J].生物学杂志,2008,25(2)9. 蒋玲,阮龙,查向东,王钰(通讯作者), 一个与甘薯茎线虫抗性相关的RAPD技术的初步研究和利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7,5(5):655-66010. 张晨晨,余家平,王钰(通讯作者),大花蕙兰高频再生体系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通报,2007,43(6),1101-110411. 吴林,吴飞,王钰(通讯作者),驱蚊草组织培养及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生物学杂志,2007,24(4):44-4812. Ying Zhang, Zengliang Yu, Yixuan Lu, Yu Wang, Dehong She,MeiSong, Yuejin Wu,Effect of the absence of lipoxygenase isoenzymes on the storagecharacteristics of rice grains,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43 (2007)87–9113. 阮龙,姜疆,吴飞,刘晓锋,马代夫,吴跃进,王钰(通讯作者).甘薯、胡萝卜发根单寄主培养体系繁殖马铃薯腐烂线虫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6,185(6):103-107;14. 王钰,阮龙,武廷章等,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2):230-23315. 《中药资源与教育》,科学出版社

李有志的发表的论文

[1] 李有志,文礼章.中国食用和药用鳞翅目昆虫研究进展.资源昆虫学研究进展[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30-35.[2] 李有志,柏连阳,文礼章,刘劲军,许新华.两种农药对抗性小菜蛾联合作用研究[J].农药,2000,39⑴:27-29[3] 李有志,文礼章.甘薯天蛾生物学特性初探.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M].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 567-568.[4] 文礼章,李有志,沈佐锐.米缟螟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2,39⑶:206-209[5] 李有志,文礼章,王继东.长沙地区甘薯天蛾发生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⑴:50-53[6] 李有志,肖芬,黎家文,何真国,马 骏.新宁县柑桔粉虱暴发原因调查及防治技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⑸:440-442[7] 李有志,文礼章,肖 芬.甘薯天蛾产卵特性. 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60周年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 512-515.[8] 李有志,马骏,黎家文,文礼章.绿僵菌和化学药剂对草坪害虫的控制效果比较[J].中国生物防治.2005,21⑵[9] Jun MA,Youzhi LI. Functional response and predation of Nabis kinbergii (Hemiptera: Nabidae) to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Insect Science,2005 ⑿: 155-162[10] 黄桂荣,李有志,徐大高,潘汝谦,徐汉虹.9种湘西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抗真菌活性[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⑷:49-52[11] 李有志,文礼章,马骏,肖芬.甘薯天蛾幼虫生物学特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⑹:660-664[12] 李有志,许新华,刘慈明,文礼章.乐斯本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⑶:42-44[13] 李有志,许新华,刘慈明,文礼章.乐斯本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应用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⑸:53-54[14] 李有志,刘慈明,文礼章,徐汉虹.湘北地区稻象甲暴发原因及防治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⑶:359-363[15] 李有志,马骏,黄继光,徐汉虹,文礼章. 几种药剂对草坪害虫的控制效果[J]. 农药,2006,45⑻: 561-564[16] 李有志,徐汉虹. 湘西黑藤杀虫活性及其杀虫成分[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⑻: 1688-1696[17] 李有志,徐汉虹,魏孝义,马骏. 亮叶中南鱼藤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J].昆虫学报,2007,50⑺: 595-702[18] 李有志,黄素青,徐汉虹. 灰毛豆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昆虫知识,2007,44⑸: 680-684获奖情况:[1] 经济高效直播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6 排名第3[2] 新型广谱高效水田除草剂系列产品及应用研究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11 排名第4[3]《甘薯天蛾幼虫生物学特性》,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2006,10,第一作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