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新成果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研究成功推出42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14,省级科技成果28项。有7项科技成果奖。1、《湖北省1959年农业技术纲要》一书,任主编,同年12月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主研成功推出的“湖北省稳步发展双季稻几个技术问题探讨”项目,1957年获湖北省科协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三等奖。3、主研成功推出的“农作物种子寿命研究”项目,1998年获湖南省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研究”项目,1998年9月获首界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科技成果论文二等奖。1999年8月6日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5、主研成功推出的“早籼稻新良种绥育三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项目,1980年12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6、主研成功推出的“推广绥育三号良种成效较大”项目,1983年4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7、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项目,1986年3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有7项科研成果属于国内首创,世界领先1、主研成功推出的“甘薯水平栽培法”于1952年至1957年进行6年试验。此项成果于1953年在《中国农科通报》作了报导,研究论文“甘薯水平栽培法增产效果对比试验”一文,1959年发表在《农业学报》10(3):211—214。2、参与国家级高新科技攻关课题“高频处理种子”研究,经全国16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成功推出的“辐射育种”新技术。3、主研成功推出的“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新途径”,研究论文《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途径的研究》一文,1980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1—43。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少浸多露,湿润吸水浸种催芽法”,此法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杂交早、中、晚稻种子浸种催芽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研究论文“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8年发表在《作物研究》12(1):10—11;“杂交晚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3年发表在《植物生理学通讯》29(2):140。5、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方法”。研究论文“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效应研究”一文,1999年发表在《杂交水稻》14(1):29—30。6、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保种新方法”即封闭低温冷贮法,采用此法,可延长种子寿命4—5年。研究论文“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一文,1984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2—44。7、主研成功推出的“延长麦作种子寿命的新方法”,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对麦作种子寿命研究的空白。撰有科技成果论文146篇在国家级《农业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种子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在省级《作物研究》、《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此外,在作物种子寿命、遗传育种、原种生产、作物高产栽培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专著《农业科研论文集》、《双季稻主要新品种》及农业中专教材《作物栽培》、《作物良种繁育》、《土壤与肥料》主编。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18次、荣誉奖2次;1994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校庆活动中,光荣被评为校英才;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荣誉证书及证章各1次。
一点都不奇怪。以农杆菌的分布之广,如果说甘薯里面一点T-DNA都没有,这才会令人觉得奇怪。不同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早已被发现,在自然界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与其说是研究论文,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调查报告,全面而详细,当然只是针对甘薯这一种作物。一般研究中,不是直接使用原始的T-DNA,而是改造过的,通常是把一些不必要的序列去掉,保留和转移相关的必要元件,所以原文提及的那些基因,通常不存在转基因植物中。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但其社会意义还是很明显的,不能说能扭转舆论风向,但是至少告诉人们,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吃了几百年的转基因作物了(还不算未调查的那些可能被农杆菌侵染的作物)。“吃转基因植物断子绝孙” “转基因植物致癌”这样的言论也该消停了。
1. 黄远新,张凯,赵勇,王季春,吕长文,何凤发,唐道彬. 叶原基形态对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6.2. 黄远新,王晓雯,林呐. 植物茎尖培养实验的教学实践[J]. 生物学通报,2013,48(9):56-57.3. 黄远新. 黑麦减数分裂时期的定位观察[J]. 生物学通报,2008,43(11):53-55.4. Yi Zhang, Jin-Xiong Mao, Kun Yang, Yun-Feng Li, Jian Zhang, Yuan-Xin Huang,Fu-Cheng Shen, and Chao-Di Zhang.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male-sterility mutant, tapetum desquamation (t), in rice[J].Genome,2008,51: 368–374.5. 黄远新,谭鹃,黄玉兰,冯超. 紫花苜蓿离体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6:1-3,10.6. 黄远新. 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自然辩证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4,247.7. 黄远新.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与调控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2:56-57.8. 黄远新,卢跃进. 与时俱进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3-165.9.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66-868,886.10.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周志云. 生命科学洁净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92-95.11.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06,3:62-65.12. 崔翠,何凤发,周清元,王季春,黄远新. 山葵试管苗快繁体系优化初探[J].园艺学报,2006,33(4):876-878.13. 黄远新,王季春,唐道彬,何凤发. 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1:24-25.14. 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黄远新.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4-45.15. 黄远新,何凤发,玉永雄,胡艳. 青蒿花序轴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4,4:15-17.16. 黄远新,王季春,何凤发,唐道彬,崔翠,李海超,刘中文. 竹姜分生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66-569.17. 黄远新,何凤发,殷家明,林呐.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62-65.18. 朱利泉,何晓阳,黄远新. 微型化、绿色化和体系化建设是提高生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23-26.19. 黄远新,玉永雄,胡艳. 南方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3,25(3):42-47.20. 黄远新,何凤发,张盛林. 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09-312.21.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黄远新,唐道彬. 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22. 崔翠,何凤发,王季春,周清元,黄远新. 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结薯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