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甘薯育种研究论文

2023-02-23 17: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甘薯育种研究论文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新成果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与研究成功推出42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14,省级科技成果28项。有7项科技成果奖。1、《湖北省1959年农业技术纲要》一书,任主编,同年12月获湖北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2、主研成功推出的“湖北省稳步发展双季稻几个技术问题探讨”项目,1957年获湖北省科协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三等奖。3、主研成功推出的“农作物种子寿命研究”项目,1998年获湖南省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研究”项目,1998年9月获首界当代领导者管理艺术丛书优秀科技成果论文二等奖。1999年8月6日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5、主研成功推出的“早籼稻新良种绥育三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项目,1980年12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6、主研成功推出的“推广绥育三号良种成效较大”项目,1983年4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7、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项目,1986年3月获绥宁县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有7项科研成果属于国内首创,世界领先1、主研成功推出的“甘薯水平栽培法”于1952年至1957年进行6年试验。此项成果于1953年在《中国农科通报》作了报导,研究论文“甘薯水平栽培法增产效果对比试验”一文,1959年发表在《农业学报》10(3):211—214。2、参与国家级高新科技攻关课题“高频处理种子”研究,经全国16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成功推出的“辐射育种”新技术。3、主研成功推出的“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新途径”,研究论文《水稻高质量原种生产途径的研究》一文,1980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1—43。4、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少浸多露,湿润吸水浸种催芽法”,此法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杂交早、中、晚稻种子浸种催芽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研究论文“杂交早、中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8年发表在《作物研究》12(1):10—11;“杂交晚稻几种浸种催芽方法的发芽率比较”一文,1993年发表在《植物生理学通讯》29(2):140。5、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方法”。研究论文“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面喷施KH2PO4的增产效应研究”一文,1999年发表在《杂交水稻》14(1):29—30。6、主研成功推出的“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的保种新方法”即封闭低温冷贮法,采用此法,可延长种子寿命4—5年。研究论文“杂交水稻及其三系种子寿命的研究”一文,1984年发表在《湖南农业科学》(4)42—44。7、主研成功推出的“延长麦作种子寿命的新方法”,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对麦作种子寿命研究的空白。撰有科技成果论文146篇在国家级《农业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种子世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在省级《作物研究》、《杂交水稻》、《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2篇。此外,在作物种子寿命、遗传育种、原种生产、作物高产栽培等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著有专著《农业科研论文集》、《双季稻主要新品种》及农业中专教材《作物栽培》、《作物良种繁育》、《土壤与肥料》主编。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18次、荣誉奖2次;1994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校庆活动中,光荣被评为校英才;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荣誉证书及证章各1次。

王钰的论文著作

1. 叶亚峰,王钰(通讯作者)等,水稻脆秆矮生突变体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J],核农学报,2012,26(1):1-52. 苏婷婷,杨婷婷,王钰(通讯作者)等,离子束辐照甜叶菊种子当代生物学效应研究[J],核技术(EI),2010年第7期3. Y. WANG,B.ROSEN,J. SCOFFIELD et al. Isolationand analysis of resistance gene homologues in sweetpotato. Plant Breeding[J],20094. 王钰,马代夫,吴跃进等.细胞和分子技术在甘薯茎线虫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1):121-1255. 王钰,王荣富,何国浩.甘薯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的克隆[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3):81-866. 余家平、王钰(通讯作者)等.药用甘薯“西蒙一号”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药用成分分析[J] 激光生物学报,2008,17(4):520-5247. 屈满义,查向东,王钰(通讯作者)等,甘薯NBS-LRR 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分析及数目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5):610-6178. 吴飞,吴林,王钰(通讯作者),发根农杆菌诱导甘薯发根条件的优化[J].生物学杂志,2008,25(2)9. 蒋玲,阮龙,查向东,王钰(通讯作者), 一个与甘薯茎线虫抗性相关的RAPD技术的初步研究和利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7,5(5):655-66010. 张晨晨,余家平,王钰(通讯作者),大花蕙兰高频再生体系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通报,2007,43(6),1101-110411. 吴林,吴飞,王钰(通讯作者),驱蚊草组织培养及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生物学杂志,2007,24(4):44-4812. Ying Zhang, Zengliang Yu, Yixuan Lu, Yu Wang, Dehong She,MeiSong, Yuejin Wu,Effect of the absence of lipoxygenase isoenzymes on the storagecharacteristics of rice grains,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43 (2007)87–9113. 阮龙,姜疆,吴飞,刘晓锋,马代夫,吴跃进,王钰(通讯作者).甘薯、胡萝卜发根单寄主培养体系繁殖马铃薯腐烂线虫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6,185(6):103-107;14. 王钰,阮龙,武廷章等,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2):230-23315. 《中药资源与教育》,科学出版社

黄远新的发表论文

1. 黄远新,张凯,赵勇,王季春,吕长文,何凤发,唐道彬. 叶原基形态对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1-6.2. 黄远新,王晓雯,林呐. 植物茎尖培养实验的教学实践[J]. 生物学通报,2013,48(9):56-57.3. 黄远新. 黑麦减数分裂时期的定位观察[J]. 生物学通报,2008,43(11):53-55.4. Yi Zhang, Jin-Xiong Mao, Kun Yang, Yun-Feng Li, Jian Zhang, Yuan-Xin Huang,Fu-Cheng Shen, and Chao-Di Zhang.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male-sterility mutant, tapetum desquamation (t), in rice[J].Genome,2008,51: 368–374.5. 黄远新,谭鹃,黄玉兰,冯超. 紫花苜蓿离体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6:1-3,10.6. 黄远新. 农作物遗传改良中的自然辩证法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44,247.7. 黄远新.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与调控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2:56-57.8. 黄远新,卢跃进. 与时俱进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63-165.9.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66-868,886.10.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周志云. 生命科学洁净实验室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92-95.11. 黄远新,何晓阳,朱利泉,彭兴中,朱亚平.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大学),2006,3:62-65.12. 崔翠,何凤发,周清元,王季春,黄远新. 山葵试管苗快繁体系优化初探[J].园艺学报,2006,33(4):876-878.13. 黄远新,王季春,唐道彬,何凤发. 生姜茎尖离体培养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1:24-25.14. 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黄远新.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4-45.15. 黄远新,何凤发,玉永雄,胡艳. 青蒿花序轴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4,4:15-17.16. 黄远新,王季春,何凤发,唐道彬,崔翠,李海超,刘中文. 竹姜分生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566-569.17. 黄远新,何凤发,殷家明,林呐.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初探[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62-65.18. 朱利泉,何晓阳,黄远新. 微型化、绿色化和体系化建设是提高生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水平的基础[J].农业教育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4,2:23-26.19. 黄远新,玉永雄,胡艳. 南方紫花苜蓿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的研究[J].中国草地,2003,25(3):42-47.20. 黄远新,何凤发,张盛林. 魔芋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09-312.21.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黄远新,唐道彬. 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22. 崔翠,何凤发,王季春,周清元,黄远新. 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结薯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6):547-548.

甘薯如何种植

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较耐旱。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甘薯的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甘薯(学名: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又名甜薯,薯蓣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分枝末端膨大成卵球形的块茎,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旋,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单叶互生,阔心脏形;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苞片卵形,顶端渐尖;花被浅杯状,被短柔毛;蒴果三棱形,顶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状;种子圆形,具翅。花期初夏。 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较耐旱。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栽培面积以亚洲最多,非洲次之,美洲居第3位。1994年世界甘薯总面积为938万公顷,总产量为12433.9万吨。

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性喜温,不耐寒,根系发达,较耐旱。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丛或路边岩石缝中。

世界甘薯主要产区分布在北纬40°以南。栽培面积以亚洲最多,非洲次之,美洲居第3位。1994年世界甘薯总面积为938万公顷,总产量为12433.9万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常年甘薯种植面积为7500-8000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7米2。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2%,中国甘薯产业占世界60%左右的种植面积,收获了占世界总产80%左右的产量。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四川、河南、山东、重庆、广东、安徽等省(直辖市)。根据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差异,整个中国生产分为五个生态区:

①北方春薯区。包括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北部等地,该区无霜期短,低温来临早,多栽种春薯。

②黄淮流域春夏薯区。属季风暖温带气候,栽种春夏薯均较适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

③长江流域夏薯区。除青海和川西北高原以外的整个长江流域。

④南方夏秋薯区。北回归线以北,长江流域以南,除种植夏薯外,部分地区还种植秋薯。

⑤南方秋冬薯区。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陆地和台湾等岛屿属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日夜温差小,主要种植秋、冬薯。

甘薯为异花授粉作物,自交不孕,用种子繁殖的后代性状很不一致,产量低。因此,除杂交育种外,在生产上都很少采用有性繁殖。由于甘薯块根、茎蔓等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较强,并能保持良种性状,故在生产上采用块根、茎蔓、薯尖等无性繁殖。中国北方,早春气温较低,应用苗床加温育苗,能延长甘薯生长期,提高产量。

薯块

育苗繁殖:为甘薯生产中普遍应用的繁殖方法,利用薯块周皮下潜伏不定芽原基萌发长苗,然后剪苗栽插于大田,或剪苗插植于采苗圃繁殖后,再从采苗圃剪苗栽插于大田。此法虽然对劳力、土地利用不经济,但易获得优良苗。

直插繁殖:利用小薯直接插种于大田,小薯自身膨大成大薯(窝瓜),或者小薯浅插,母薯大半露出土表,使之木质化,控制母薯自身膨大,促使母薯上不定根膨大成小薯(窝瓜下蛋)。这种方法用种量大,易感染病菌,生产上应用较少。

茎蔓

利用春薯田剪苗作秋冬薯田插植用或在秋薯田剪苗插植于苗圃繁殖,越冬后,再剪苗栽插于大田,在华南南部冬暖地区应用较普遍。这种方法,操作粗放,可节省劳力土地,比较经济。如能注意良苗选择未必比苗床苗差。但如年年沿用大田苗栽插,苗的发育逐渐低落退化,薯形变小,小薯率增加,产量减低,故须于2-3年后用种薯育苗,更新一次。

切块直播栽培:较传统栽种方式相比,采用切块直播栽培,有机甘薯能提前种植20-30天。由于生长期延长,每亩地可增产上千斤,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益。有机甘薯切块直播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时的综合性丰产栽培技术。

土壤

甘薯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含有机质较多、具有一定肥力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这类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块根形状粗短、整齐,皮色鲜艳,食味好,出于率高,耐贮藏性好。但是,砂壤土缺乏养料,保水性差,易受干旱,必须经过施肥、改土,才能获得高产。黏重板结的土壤,保水力虽好,但通气性差,易受涝害,块根形状细长,皮薄色淡,块根含水多,出干率低,食味差,不耐贮藏。

整地

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排水良好、管理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最好是新的育苗地,旧育苗地常易感染黑斑病、线虫病。排种薯前将育苗地犁翻一次,做到土粒细碎、土壤疏松、耕作层深厚、并耙平开厢起垅,厢宽1.5米,厢高0.2米,沟宽0.2米,苗床长视苗地来定,一般不超过6米。

选种

选用具本品种特征、皮色鲜明,生活力强、大小适中(0.15-0.25公斤/个)的健康薯种,严格剔除带病的皮色发暗、受过冷害、薯块萎软、失水过多、以及破伤的薯块,在播种前用70%甲基托布津3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效果更好。

密度

栽种密度因季节、品种、用途等而异。春、夏薯每亩3000-5000株,秋、冬薯每亩4000-6000株。力求在茎叶生长盛期 叶面积指数达到3-4.5。饲用甘薯因不断割取茎叶,在多施肥料的条件下,每亩可加密到6000-8000株。

温度

薯块在16-35℃的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芽出苗就快而多。16℃为薯块萌芽 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9-32℃。薯块长期在35℃以上时,由于薯块的呼吸强度大,消耗养分多,容易发生“糠心”。温度达到40℃以上时,容易发生伤热烂薯。

薯块在35-38℃的高温条件下,4天时间,能使破伤部分迅速形成愈伤组织,并增加抗病物质(甘薯酮)的形成,提高抗黑斑病的能力。但是,长期在35℃或超过35℃对幼薯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在育苗时高温催芽以后,要把苗床温度降到31℃左右。出苗后的温度控制在25-28℃为宜。在采用前5-6天,床温应降到20℃左右进行炼苗。

水分

床土的水分和苗床空气的湿度,与薯块发根、萌芽、长苗的关系很密切。水分的多少还影响苗床的温度和土壤通气性。因此,水是甘薯育苗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薯块萌芽期以保持床土相对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均在80%左右,使薯皮始终保持湿润为宜。在温、湿度正常情况下,薯块先发根后萌芽;如温度适宜,水分不足,则萌芽后发根或不发根;如床土过于干燥,则薯块既不发根也不萌芽。出苗后,床木水分不足,根系难以伸展,幼苗生长慢,叶片小,茎细硬,形成老小苗;水分过多,幼苗生长快,形成弱苗。在幼薯生长期间以保持床土相对湿度70-80%为宜。为使薯苗生长健壮,后期炼苗时必须减少水分,相对湿度降到60%以下。育出的薯苗茁壮,利于成活。

空气

育苗时薯块发根、萌芽、长苗过程中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氧气不足,呼吸作用受到阻碍,严重缺氧被迫进行缺氧呼吸而产生酒精。由于酒精积累会引起自身中毒,导致薯块腐烂,因此在育苗过程中,必须注意通风换气。氧气供应充足,才能保证薯苗正常生长,达到苗壮、苗多的要求。

光照

在薯块萌芽阶段,光照对发根、萌芽没有直接影响,但光照弱会影响苗床温度。强光能使苗床增温快、温度高,可促进发根、萌芽。出苗后光照强度对薯苗生长速度和素质有明显影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薯苗叶色黄绿,组织嫩弱,发生徒长,栽后不易成活。因此,在育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光照,以提高床温,促进光合作用,使薯苗健壮生长。

养分

养分是薯块萌芽和薯苗生长的物质基础。育苗前期所需的养分,主要由薯块本身供给,随着幼苗生长,逐渐转为靠根系吸收床土中养分生长。采苗二三茬后,薯块里的养分逐渐减少,根系吸收的养分则相应增多。薯苗生长需要较多的氮素肥料,氮肥不足薯苗生长缓慢,叶片小,叶色淡黄,植株矮小瘦弱,根系发育不良。因此,在育苗时应采用肥沃的床土并施足有机肥,育苗中、后期适量追施速效性氮肥,以补充养分的不足。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薯瘟病、 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病毒病和甘薯紫纹羽病等。甘薯的主要害虫有象鼻虫、蝼蛄、金龟子、地老虎、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主要防治甘薯病虫害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种薯和种苗的病害检疫。

培育无病壮苗,从无病区选留无病种薯和种苗,或选用脱毒种苗。

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甘薯藤2分钟以上,凉干后种植。

大田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根据情况,可连续隔7天喷1次,直到根除。

收获时彻底清理病残植株,注重水旱轮作,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气,适当增施草木灰和石灰,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承担课题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成果转化资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转基因专项、948、省良种工程等科研及条件建设项目6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在农业部启动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争取到小麦育种、小麦栽培、甘薯栽培、甘薯育种、谷子栽培5个专家岗位和大豆、高粱2个综合试验站。在山东省启动的农业产业体系中,作物所为小麦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单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