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除了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原则、把准方向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探索出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新方法、新途径:要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提高网络德育效率;要尊重大学生这一网络重要群体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要重视德育网站建设和加强网络活动监管,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校德育;互联网;途径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相对于投入而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则还需大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所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是指通过以大学生为德育受众的网络道德教育行为,来促进与社会和谐发展,使网络道德教育实际收效程度和网络道德教育资源投入比例适当平衡,从而保持网络道德教育高收益水平。
当前,要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一方面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把准方向;另一方面必须探索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方法,找准路径。
一、改革高校德育模式。提高网络德育效率
1.转变德育观念
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德育应敞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这是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WWW.133229.COM
2.提高网络素质
网络道德教育跟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它的实施和贯彻最终都是依靠人来组织实施的,网络德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
现实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性,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绝对的把两者分开,因此,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网络素质,是指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是掌握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的知识能力。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成为当代人进行社会交往和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互联网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除了原有的bbs以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手机短信、qq等网络交流手段也变得时尚起来,这些在青年大学生中尤其流行。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方面不但不能落伍,还要领先时代潮流。
二是掌握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调研、信息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互联网上信息量大,良莠难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以便从大量的信息中区分真假,分析社会舆情动态,并根据网络舆情发展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是掌握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能力。即掌握相关技能,能够建立网站和制作网页,把马克思经典著作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搬到网络上,并与国内相关主要门户网站建立联系,开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栏目,供广大理论工作者、学校教育、青年学生以及所有关注时事的爱好者讨论,把网络办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
四是掌握必要的反黑客知识和技能。既然是网络阵地,就必然会遇到“敌方”攻击的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
3.改革德育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显性课堂主要是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全讲完”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显性课堂仍然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是高校德育工作最规范、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显性课堂教学,介绍网络伦理道德的价值原则,介绍网络礼仪、网络法规、网络政策;通过显性课堂教学,可以明确教育指向,使学生个体的价值观达到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与社会现实、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但是,仅靠传统的显性课堂已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要求,要使德育取得实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我们要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借鉴“接受理论”的启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变“要我接受”为“我要接受”,变“整齐划一”为“区别对待”。可采用开放式、在线讨论等方式,按计划设定讨论专题,让所有学生成为在线讨论的成员,引导他们放弃错误观念,在价值观的争论中澄清是非。这样的显性课堂教学,既采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发挥了网络交谈的长处,又使德育内容得以顺利灌输,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在这种网络交互式的教学中,大学生的网络礼仪和网络道德规范也会得到逐步确立。
在坚持显性课堂为主的同时,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的概念是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托斯顿·胡森曾为隐性课程做过这样的定义:“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包括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程规范和程序、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课堂奖励结构等。”具体而言,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实质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感染和熏陶。即在对大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无意识地受到感染、熏陶,从而改善认同心理、发挥个人潜能,达到德育目的。
二、加强网络主体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
所谓网络德育主体,就是指建设、管理和使用互联网,并具有相应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人或组织。它包括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站点、网络制造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网络德育主体主要是指大学生网络用户。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外部灌输说教,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以这种传统方式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变化莫测的网络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借鉴“接受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启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慎独”道德情操,使他们对现代网络能做出客观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1.引入“慎独”思想,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针对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把“慎独”思想的精髓引入到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时候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要抓好慎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理念。网络生活的丰富性、虚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要客观地认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极其不易。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教育,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作为第
二生活和学习环境,同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制度,所有受众都要遵守它的规定和原则,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要抓好慎微教育,培养大学生“恶小不为”的网络意识。大学生在缺乏必要监控的网上漫游,或许好奇、或许无聊、或许想证明自己、或许想发泄内心的情绪。慎微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其“微处自律”的精神。通过认识“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一是可以自觉形成“恶小不为”的正确认知。二是可以自觉落实防微杜渐的行动。
三要抓好慎隐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网络的基本规范。慎隐,即在隐处自律,在缺少监督、不会为人发觉又可以做坏事的情况下,做到不自欺、不昧良心做坏事。慎隐教育,一是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网络特性,明确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的根本原由。大学生在网络中经常是以一个“号”为身份活动,网上行为变得极为“隐匿化”和“非实体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他律环境在网上构建不易,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对网络规范的遵守就只能依靠自觉。二是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环境,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网络环境虽有隐匿特性,但名隐而实不隐,在人所不知的网络世界,必须自觉遵守网络“交通”中的规则。
四要抓好慎言教育,促使大学生讲求网络诚信。慎言,即在没有约束的独处之地谨慎自己的言语,勿放纵。互联网提供了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身处其间完全可以轻易就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于是,谣言、谩骂、鄙俗之言随处可见,形成大量“网络垃圾”。慎言教育,一是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言论不慎具有的严重危害。二是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网络语言的特性,自觉做网络言论文明诚信的使者。在网上要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必须自觉谨慎自己的言语。
五是抓好慎辨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理性的网络思维。慎辨,即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互联网常有人基于某种目的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导致网上信息真假难辨。慎辨教育,一是可以使大学生学会识别网络信息,独立分析和判断网络信息,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二是可以使大学生正确处理虚假错误信息,选择有用的信息,坚定自己的认知方向,不断提高科学的网络理性思维。
2.开启元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元认知能力的开启、培养和提高,将使大学生能够根据上网的目的、社会的要求、网络的规范来调整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将文本、图形、色彩、声音等集成一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新世界,对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诱惑。为什么上网,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上网,上网做什么,能在网上做什么,在网上怎么做,是每一个大学生进入网络世界时首先要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如果认识不清,那他将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己。
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自辨能力。虽然世界的发展日趋一体化,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激烈。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信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利用新技术制造可供存储、选择的教育信息的专门技术,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中。这些国家对几乎全部的文化产业的垄断及其产品在全世界广大公众中的日益广泛的传播,对各种文化产生了很强的侵蚀作用。而且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若不加辩识,会不知不觉的接受其影响。因此,我们不仅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使用网络、享受先进科学技术带来便利,还应该教育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辨析、评价和批判,识别各种错误思潮。正如美国学者t.r.莫里斯所言:“大学的力量并不体现在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式上。”
加强元认知监控,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制能力。网络信息包罗万象,许多色情、盗窃和诈骗信息在现代技术手段包装下传递,极易对学生形成诱惑,导致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网上不良行为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制力非常重要。“人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得到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就不可能有机动,没有抑制力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培养大学生的自制力,应从培养元认知能力人手,加强元认知监控,使学生的整个网络行为过程始终处于自我意识的监督、控制和自我调节之下。
三、重视网站建设,掌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权
1.重视校园网建设,开拓高校德育新渠道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
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德育网站,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生动等优越条件,开拓德育新渠道,唱响主旋律,用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高校德育网站一般包括:
思想政治网站。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时事纵横”等栏目。其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考试辅导、疑难解答等作为重点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在网上阅读,可以从网上下载马列主义著作、党中央文件及各级领导讲话,了解国家和学校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工作网站。在网络上,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现实环境可能产生的压力,这使德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教师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可以在校园电子公告板上和电子邮件里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在网上进行直接对话或谈心,发展党员、发放困难补助等也可以在网上征询学生的意见。这样,德育工作者就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学生生活网站。在校园网上建立“学生生活服务网”,使之成为与学生会、学生饮食服务中心、后勤维修、医务室和图书馆等部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电子信箱,接受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将收集到的信息直接传送到有关主管部门,以便使问题即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2.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抓好网络活动监管
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网络主体的法律意识。滞后性是法律的一大特性。我国的网络建设本身就落后于发达国家,网络相关法律更是非常紧缺和滞后,如国际上电子银行已经非常发达,近几年我国的电子银行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商务犯罪层出不穷,但是我国的电子银行法却是空白,对电子银行的规范仅靠一些银行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其权威性和适用性都有很大的缺陷。制定网络法规,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培养,而且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道德行为也具有制约性,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辨别“在网上什么是不道德行为,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什么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网络游戏规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网络自律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网络媒体。从国家来说,要通过抢占网络制高点来控制信息通道,保证符合我国主导价值观念的信息传播的优势地位。从高校来说,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国际互联网人口,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保证高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设立高校德育信息网络专门通道,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护其专属性、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加强正面道德信息的传播,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大学生,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权。
再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法律和技术不是网管的全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这样的虚拟社会里,培养人们的自觉、自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把网络伦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从而正确地认识网络、运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