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课 教学
论文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修养与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必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把握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促进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有效落实。
思想道德教育课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理论修养与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新的需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应结合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培养。WWW.133229.COm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道德条文的记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教学形式上注重课堂填鸭式的讲述,这样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现实依托,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道德问题时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遇到问题时更显得茫然无措,从而会表现出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上把握规律,正确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与道德能力是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能力的自我超越。
1.掌握课程规律,找好教学切入点
思想道德教育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教师真切体验的基础上,让理论散发出灵性的光芒。当学生感受到了理论的丰满与真实的同时会自觉地用心体验教师所传授的人生理论。教师知情意一体的全身心的投入,传授给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1.1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的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任务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认真研究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群体思想品德成长的现实状况、客观需要和特殊规律。因此,为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就必须把大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状况、需要和规律当作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道德教育课不流于形式,能使他们通过学习后真正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1.2理论启迪与接受心理的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学要真正发挥理论的启迪作用,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毫无针对性地灌输理论,而且要研究做为主体的学生接受心理。由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从小就耳闻目染的,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渠道的教育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它们都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一方面学习热情和欲望不高;另一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选择心理。因此思想道德课教学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不能一味用空乏的说教去教育学生,而是要着力去发掘蕴含在美好事物中的崇高和隐匿在丑恶事物中的卑劣,使学生对前者产生崇敬感,对后者产生厌恶感,心灵深处真正得到陶冶。
2.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古人云“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富于理性,又要渗透人情、人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用以下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1榜样示范教学
2.3实施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上传递不良信息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阻堵只是一种消极手段。要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彻底改变网上有害信息泛滥的状况。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要抢占网络阵地,做到主动出击。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网站,开辟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专栏。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领袖人物的著作、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有关思想道德教育资料及有关信息,客观报道贴近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所想、所求的信息,允许学生就教师预先设定的话题积极参与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师集中学生所反映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定期在网上发表主导性观点,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生积极参与性,达到积极引导、“解疑释惑”的目的。
三、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认识和剖析能力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杜威曾认为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参与实践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从我做起“躬行实践”。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实践活动的灵活性,防止单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同一种刺激反复作用于人的大脑时,所引起的反应强度会越来越低。因此,在道德实践教育中应注意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深入的发掘、探讨,开通多种道德实践渠道,发掘每一实践环节的教育功效,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道德教育能力之目的。
总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必须突破原有简单灌输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习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养成道德自觉地能力。只有在方法和手段上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规律的探索[j].教学与研究,2002,(3):71.
[2]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80.
[3]罗国杰等.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曾泽鑫,崔福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策略[j].中国青年究,2005(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