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适应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的教育要求,许多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观念落后、定位不准确、价值理性缺乏、理论支持不足、社会环境不成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用型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教学体系改革,寻求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内涵 ;策略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多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高校和学者纷纷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时间,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研究层出不穷,目前学术界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分析,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2.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其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刘健等将应用型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吴阿林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指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3.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者的观点,将应用型人才界定为“分布在各个产业领域里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脑体兼容的劳动者。”
本文作者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逐步改造升级,大量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急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改善人才结构失衡现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如实地看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状况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该目标的提出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应用型”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类型而不是人才培养的层次。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层层攀高、盲目求全求大的倾向,许多高校认为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是“自降身份”,是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看齐,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不同而已。专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熟练进行技术和技能操作的一线岗位上的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够适应岗位要求,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知识扎实,能够自由完成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过程,且具备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应用型人才是个相对的概念,应该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培养机构的不同水平要求、不同类型培养机构的不同重心倾向以及不同科类培养机构的不同素养品质等维度理解”。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观念陈旧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简单地说,人才培养观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受“官本位”及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培养应用型人才通常被认为是地方大学或者水平较低的大学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阶段生源质量下降不得不改变策略的无奈之举。很多高校虽然定位为应用型高校,实践中却很难推进,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改革遭到各种利益力量的阻扰,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的质疑;同时高校在实践中关注更多的是科研论文数量,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最终仍然按学术型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在政府重点发展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处于“中间地带” 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在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方面都面临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狭、定位过高、定位没有特色、定位忽视根基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培养定位不准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承担起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根据高校自身特性清晰定位,选择差异化战略,培养有个性的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在市场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实现自我价值之间、在服务基层的方向和层面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3.人才培养缺乏价值理性
部分高校以工具价值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有:(1)将结合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理解为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及职业特点、岗位要求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教育教学方式。(2)将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以就业率的高低作为判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如:“毕业生为社会需要并认可是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也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志。”“学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也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客观的检验、客观的评价”。
以这两种观点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应用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教育价值的错误理解,主要表现在:(1)忽略了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具备能力,更应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自己的当下和长远的生存、生活及职业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2)简单地将“就业”看成静态的瞬间完成的动作,笼统的将“培养对象就业率高”等同于“满足社会需求”。实际上,“就业”仅仅是”学生在毕业时谋求到了一份职业,就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个人潜能的发挥以及满足个人需要的层次等都尚需实践的检验。
4.人才培养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及成熟的社会环境
(1)学术界目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尚不统一,概念认识模糊,学术研究不透,理论支持不足。(2)我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尚应建立起分类指导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3)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信心不足,不敢对外广泛宣传,怕被社会认为“降低身份”。(4)行业企业等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致使学生实践、实验、实习等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而造成所学“理论不用、实践不会”的局面。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1. 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应用型的人。“从本质上讲,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乃至最终归宿,既不是工具之役, 甚至也不是人才之用, 而是塑造充分光大的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更要重视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着重提高、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性,懂得如何在自我发现和自我定向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行动才是合目的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实现个体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
2. 加强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大教学观的理念,将学校所有的工作都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教学体系的重大调整,它确立了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将学校所有的工作都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加强领导,全体动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比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念与原则,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课程的比例,增加应用性课程的比例,使其在课时分配上占有相当的比重,以突出专业性、应用性。
(3)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最佳保障就是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量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创新实践,不仅是学生接受学习、增长才干的课程,而且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实战”课程,这种课程应与其他课程一样可作为创新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等加以推广。同时,要加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双师型教师的高校或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采取“引进、培养、培训并重”的策略,从行业企业引进企业家、工程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对实践教学教师和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鼓励实践教学工作者出外留学或从事源自实践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3.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求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
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一类新型高等院校和大学及大学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同一层次的高等学校。而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常按照学校历史和学科建设现状在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分类,而不是从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分类,同时又经常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和标准来衡量、评估应用型教育,使应用型高校不知所措,应用型人才培养流于口号和形式。因此,国家应给予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的法律地位, 政府应建立起分类指导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并在政策上引导高校分类发展以建立起多元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唤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社会各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社会整体行为。一方面各高校应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特色、职业能力需求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性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争取相应的行政和法律地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 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3] 车承军,苏群.应用型人才培养: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 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 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6] 邹广严.关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7] 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教育研究,2001(11)
[8] 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