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2016-02-29 10: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高校中上至领导下至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方向,而办学方向又决定了学校资源的投向,资源投向决定了师资的配备,师资的配备又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学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决定了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最终决定了学校的命运。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与研究型高校中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区别,应当与高职高专中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研究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在工作中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不可替代,这是社会分工在科技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应用型人才工作性质是智力型或创造性的,工作内容是将前期研究性人才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工作特征主要是脑力劳动为主,属于白领阶层。而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工作性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属于动手的蓝领阶层。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某一具体岗位的操作性的工作任务。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

 

  1.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我国高等学校教

 

  学改革首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其次还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做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二是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坚持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原则,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2体现工商管理的特色性。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工作,实践性很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环境曰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质疑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其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

 

  3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发达国家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21。美国大学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合于一体,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美国诸多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以适应社会需要,受到基础广泛的管理和人文教育,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日本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商社、内外贸企业、制造业及服务部门的经营中枢、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会计事务所、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和输送从事商务活动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太低,缺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正式设立的。据调查,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理工类、综合类、财经类、师范类,其工商管理专

 

  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现代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咨询公司、学校等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人才;②掌握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具备扎实的理工与管理基础;③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掌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④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的管理素质,有较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这些目标的陈述可见,我国工商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工商管理的一般人才上,没有定位在培养受过广博教育、将来能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高层次经理人才上。

 

  2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全能教育。全能教育首先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而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去做什么的问题。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认为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它教育人在任何环境中都有价值。哈佛大学校长Z陆登庭在北大1〇〇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到:大学开展研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同样,大学教育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也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提到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

 

  3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

 

  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包括进去了,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我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般称通识教育课为全校公共课综合教育课程,内容大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及语言与技能等,既有必修又有选修,一般占总学分的33%,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的71.45%,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比例比美国低13个百分点。

 

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4课程设置缺乏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的培养。世界著名商学院大多开设有关企业家精神培养及领导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有:企业家精神或创业、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企业创建与运营、创业计划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管理快速成长企业、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美国大部分著名商学院都开设这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与承担风险能力的课程。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由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比重偏低,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都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关培养领导能力方面的课程有:领导统御和人事管理、领导理论、领导开发与研究、服务型领导等。仅有部分院校开设少量选修课,忽视了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培养。

 

  5教学方式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席酉民教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在校生、任课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我国工商管理本科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培养效果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数量充足,基本肯定教育效果。他们认为人文社会知识很重要,但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十分重视,但是难以在学校得到充分的训练。他们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视,但学校在这方面的训练不够系统,实际效果也不理想,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学校对专业技能训练普遍比较重视,但学生认为效果不够理想.他们认觸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十分特长+合格,,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理论教学重要,但实际数量和培养效果与期望有较大差距,需要做较大的改进。其原因有二:一是课堂教学中缺乏像西方教育方式中的技能性、互动性训练;二是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实验教学未跟上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措施

 

  根据应用性高等院校的地方性,生源的多样性特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特长+合格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不同生源分别定位的应用型教育模式与强化基础理论型教育模式的结合。

 

  1.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特长+合格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4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性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此外,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且相互独立,还可以尝试两个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适当置换,改革用实践来佐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

 

  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应用性高等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高等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应用性高等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4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也不仅仅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准,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适合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辅修制的要求。

 

  总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应用性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