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能力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Mertens)最早提出了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作为“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1][2],关键能力是与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作出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3] [4]。
拥有关键能力的从业者能快速适应职业变换,在新环境下和新职业中重新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职业需求。
不同国家学者和管理部门都研析了关键能力,并进行了详细分类。德国学者雷茨认为关键能力对应以下3项能力:做事能力和智力成熟度;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个性能力和道德成熟度[5]。澳大利亚学者则把关键能力细分为7项:搜集分析处理意见和信息的能力;表达意见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在团体中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技术的能力[6]。
英国继续教育部(Further Education Unit)最早于1979年把关键能力细分为读写能力、数理能力、图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政治和经济读写能力、模仿技巧和自给自足能力、动手能力、私人和道德规范能力、自然和技术环境等十余项能力。资格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于1999年又把关键能力确定为6项,即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和业绩自我提高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7]。
美国劳工部对于关键能力的分类与英国不尽相同,关键能力被划分为5项:一是分配时间、制定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的能力,以及分配经费、准备预算的能力;二是确定所需数据、设法获得数据、处理和保存数据的能力;三是作为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四是了解社会和组织技术系统运行原则并操纵的能力;五是选择技术、在工作中应用技术的能力[8]。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它分为8项,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的能力、外语应用能力[9]。
综上,并参考不同分类情况,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以下6项关键能力:制定目标和自我规划能力、搜集处理发布信息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毕业基础上进行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学历教育,其培养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拥有一定研究能力,而且能在各行业中从事应用技术工作,实践能力[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关键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缺少培养关键能力的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看,理论课偏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重大,实践性课程少、课型少、课时数少;必修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而且科目有限。从课程内容上看,所授知识相对陈旧,内容更新慢,滞后于社会实际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加之理论内容所占比重大、实践内容所占比重小,使应用型本科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未更新的理论知识,却少有亲身实践、提升技能的机会,关键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缺少培养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
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为主。虽然很多学校要求授课时必须有课件,以增强教学形象性、直观性,但是课件内容也多是复制于书本,亦或是教案的翻版,忽视了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三)缺少“双师型”教师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而来的,他们完成了相应的学历教育后,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教师角色。他们少有一线的实践经历,实践经验匮乏。教师的一线实践能力培训常常被忽视和省略,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关键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一项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提升需求排前三位的依次是:组织纪律观念和责任感、事业心、个人修养[10]。另一项调查显示:过半企业很看重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能力,对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并不高,而且优先考虑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应聘人员[11]。这两项调研结果都表明了用人单位需求拥有关键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造就各行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内容
一是课程设置上,加大培养关键能力课程的比例,增加课时数,增多课程类型,比如增设人生规划系列课程、信息搜集处理系列课程和沟通交际系列课程等。加大应用性实践课程比例,可以借鉴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总体课程的40%[12]。二是教学安排上,改变以往全日制授课和全日制实习截然分开的安排方式,把理论课和实践课融为一体,交替穿插进行,做到学完就用,学用交替,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方法,即学生先在学校里用一两天的时间接受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理论教育,然后离开学校去相应部门用3~4天的时间接受以实践为主的实训教育[13]。三是教学内容上,加大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比重,以课题模块、课题体系或者项目体系为内容编排导向,加强所学专业与社会行业对接的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研究和编撰,培养学生制定目标和自我规划能力、搜集发布信息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关键能力的实效
一是改善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改变教师一言堂现象,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授课内容讨论中来。另一方面,改变现有课堂桌椅面向黑板同向摆放的布局,以圆桌式、环岛式摆放桌椅,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是开发设置多种网络课程,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在网络课程的编排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要按照项目模块、课题
模块、问题探究、实践操练等多种形式来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集体参与,提高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责任意识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加强师资培养,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一是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基层一线实践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可以采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阶段培训、跨国培训等多种方法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新进教师的选拔上,提高有一线实践经验人员的选拔比例。三是增加兼职教师人数比例。聘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相关单位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四是加强国际教师的录用和招聘。录用国际教师不但有助于学生接受国际前沿新知,而且还能让学生切身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特征,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合作等能力。
(四)改革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加大关键能力考核比重
一方面,在教师阶段考核或者职称评聘上,既要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又要加大对教师关键能力的考核比重,这种导向引领教师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在学生成绩考核上,除了考核其知识性课程掌握情况外,还要加大实践性课程、关键能力课程考核比重;改变单一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团队考核、实践单位团队考核、同学之间互相评定、自我评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也可采用考核单一学生和考核小组群体并行、笔试和口试兼备的考核办法,多种形式、多项内容、多种角度的考核方能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栋,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23-27.
[2]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26-27.
[3]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7.
[4]刘扬军.“关键能力”对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21):73-74.
[5]徐朔.职业教育与关键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0):23.
[6][8]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2.
[7]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32-35.
[9][13]孔伟,纪海波.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7):99-100.
[10]熊伟,李玉鹰.关键能力培养:德国职教发展密钥[J].教育与职业,2010(3):96-98.
[11]王婀娜,吴全全.德国职业“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64-67.
[12]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2):33-35.
收稿日期:2014-07-26
作者简介:孙永红(1970- ),女,江苏丰县人,长春大学博士;刘燕(1970-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馆员;石建炜
(1968-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徐德斌(1970- ),男,吉林东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