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论生成性教学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应用

2015-12-15 11: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现代汉语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方法、驾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优秀文化的传承桥梁,是优良人文素质的重要建构元素。但目前高校学生母语弱化的现象、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理解和掌握水平不尽人意的情况对现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生成性教学法则是改变现代汉语教学尴尬现状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现代汉语;建构;生成性教学

     现代汉语是高校文秘、新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方法、驾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苏培成先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守规范、接受语言规则的约束,否则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优秀文化的传承桥梁,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优良人文素质的重要建构元素。
  一、现代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根据近年来高校现代汉语的教学情况以及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汉语语言的应用情况发现,现代汉语的教和学存在着较多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汉语的教学对象基本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对于很多基础知识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都已经接触和掌握,因此很多学生对于本课程已没有新鲜感,想当然的认为是在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没有了积极性和热情。
  其次,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的教材既不满意又过分依赖。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指导者,也是教和学这一互动行为的主要依据,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现代汉语教材在内容上仍然比较陈旧,语言材料的老化和重复与现代学生对语言求奇、求新、求个性的情趣追求相差甚远,非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反而会因为跟不上时代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同时教材的权威性又使得学生对教材过分依赖,为了考试而不得不按照教材这一标尺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这种依赖不但不能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就是现代汉语的知识教授问题。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教”。但目前在现代汉语的课堂上基本还是属于传统教法,施教者讲,受教者听,虽然教师一般都能把知识讲解的系统又透彻,但是师生之间基本仍是单向的传输关系,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理疲劳、倦怠甚至排斥。
  因此,当前高校很多学生虽然对于汉语语音的掌握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对于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部分的掌握水平仍然不尽人意,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播还无法落实,那么其素质教育的功能更是无从体现了,这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冲击和困境对现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想改变以上困境,就要从其根源处着手,即改变现代汉语目前所普遍应用的传统教学方式,把生成性教学法引入现代汉语课程,这样才能改变现代汉语教学的尴尬现状。
  二、生成性教学法的引入
  从十八世纪的著名学者维柯对“建构”思想的理解到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概念中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促使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授有了新的认识,即知识的传播不是一个直接输入的过程,学习者不是通过教授者的传授而获得外部知识和经验,而是必须在学习者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教授者或者其他学习伙伴的互动而主动积极的建构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教授者也不能强调预设计划和预期结果的出现,学习者和教授者之间是建构过程中的合作者,学习者是在教授者这一高级学习伙伴的带领和帮助下进行知识建构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在建构过程中教授者更注重的是学习者的思考、讨论、创意以及合作。
  在建构主义影响下人们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教学观也因此有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生成性教学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① “生成”在哲学范畴上是反映事物发生、变化和消亡这一过程的,在这种行为方式下,过程更重于结果,事物的运行、演变规律更加重要,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不追求所有事物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关注它们的创造性。
  因此,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指的是一种开放的、生动的、不机械照搬预设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同伴、情境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使课堂处在动态的、创造的、生成的状态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最后达成知识和经验的新发现。在生成性教学方法下,教师的权威性削弱了,但是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他必须能够为学生设计适合知识建构和生成的环境,具有指导和帮助学生的技巧,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和他们各自的独特性,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
  三、生成性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实践
  对于任何教学理论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否则理论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针对上文提到的现代汉语所面临的困境,那么生成性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怎样实施才能改变现代汉语教学的尴尬现状呢?
  1、教学目标凸显弹性和表现性
  传统教学法都是以精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在预设的目标下进行课堂控制和课程运行,不仅学生,教师也是目标控制下的被动者。而生成性教学法的目标设定则是丰富的、不断生成的,更加强调其弹性和表现性,即不刻板规定学生一定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注重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和表现性。
  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在以往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汉语的实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丝毫不偏离教学大纲上设计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范本机械的实施教学活动。在这种纯技术性的操作状态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被压制,现代汉语丰富的人文内涵无法体现,一板一眼的刚性目标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经验和人生意义的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 解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实情灵活把握教学目标,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共同构建新的目标。如汉字规范问题,由于近年社会用字的不规范现象愈发严重,使得本应该上大学之前就必须牢固掌握的文字功底也愈加薄弱,书面交际能力也随之下降,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扩大预计教学目标的范围,根据学生对于不规范汉字的了解以及他们本身运用不规范汉字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表现出来。
  2、教学方法注重互动性和合作性
  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互动过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传统教学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不科学模式,课堂成了教师“单口相声”的舞台,教师希望学生所有的表现都能被自己掌握和控制,有效互动和积极对话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生成性教学则认为互动和对话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正因为有多边、平等的互动,才会有激情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才会有新的资源和新的信息生成,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情境之间的问题讨论和信息交流让学习者体验新知识的生成。哲学家马丁.布伯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和或必然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②这里的“你”就是个体的互动对象,而互动在马丁.布伯这里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目的而非单纯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互动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语言实践,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获得真正的发展。比如现代社会语言复杂化、语言运用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就现代社会中的网络用语、广告用语、手机短信等一些新兴的、流行的语言变化进行互动,锻炼他们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3、教学过程强调体验性和开放性
  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重心是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而非预设的、统一的教学结果,而且这个过程不是封闭的、预先设定好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丰富的、多层次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目标的达成,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走过场”,其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也无从体现,因此,学生只有在生成性的这么一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体验成长和发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有可控的、可预测的,也有不可控的、不能确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希望所有教学事件都能被自己控制,而生成性教学则对于那些没有预测到的生成性事件持关注态度,不去排斥它,而是充分利用它的教育价值,去看学生的反应和变化,在开放的多边互动行为中生成新的智慧和经验。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在理论知识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语言实践上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使偶发事件多于其它课程,因此教师在处理生成性教学事件时要能够巧妙的利用它去引导学生。如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讲解,由于学生都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区域,各地方言引起的他们极大的兴趣和较强的表现欲可能会出乎教师的预料,那么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鼓励学生示范方言、学习其它方言,引导他们发现方言的特点以及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4、教学评价展现多元化
  由于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不重视,所以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用同样的标准和统一的内容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这种单一的、静态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无法发挥。生成性教学展现的则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不同,注重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的联系,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解决问题与创造能力。
  现代汉语目前的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方式,属于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而非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则要求不仅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要考察语言实践能力;不仅要进行期末总结性的试卷评价,更要注重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评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过程中观察相补充,以此来全面反映学生现代汉语的综合水平,提高其语言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2004(2)
[2][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60页
[3]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沈巧明.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1)
[5]苏培成.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J】.语言教学通讯,2000(19)

① 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60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