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苏东坡传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

苏东坡传论文800字

苏东坡,每当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心就会泛起一阵涟漪,久久无法平静。也许他的名字只是滔滔历史洪流中的一小部分,但他所激起的浪花,却对后人影响深远。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他天生乐观的心态,皆令我为之折服。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就是苏东坡,这还不足以概括他的全貌。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他文采飞扬。进京赶考,在三百八十八个人中名列第二,他年仅二十成为进士。竟让欧阳修感叹:“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神宗的一位侍臣曾说,每逢神宗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被贬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在这五朝之间,除了童年、青年时曾一度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去世,他一生都是坎坷动荡,掌权的小人们为了打击他不择手段。到苏东坡死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他名列党人碑榜首。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一心为民。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当政时,在各地都推行新法时,他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己请求外调到杭州。但正是由于他的正直,众臣害怕他掌权,便恶意控告他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皇帝与新政的不敬,他们对他的诗句进行错误诠释,最终让皇上将苏东坡贬至黄州。但即使在贬谪之地,他的政绩依然出类拔萃。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有所畏惧的,在他的一生里,永远自由自在,那些群小的迫害,在他眼中似乎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的,只有百姓。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爱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小传800字论文

继欧阳修之后而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是那位才高学富,四川眉山县籍的苏轼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我们无法找出第二人来和他相比无论诗,无论词,无论散文,他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和大江东去 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 宋代几位皇帝都称他奇才,他在词这一方面是豪放派的开山大师,在诗这一方面后世推许他为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此外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干,所写政论有卓越的见解,画得一手好画,也写得一笔好字,晚年对於佛学也有精透的参悟 他是一位天才,从小绝顶聪慧,七岁知书,十岁就能作很好的文章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足当时的学者兼文学家,人称「三苏」,同在古文唐宋八大家之列幼年时父亲出外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兄弟俩读书当时苏轼读后汉书,他羡幕汉那位不避权贵,身陷党锢之祸的范滂,便慨然叹道:「我若当范滂,母亲愿意吗 」母亲表示如果儿子愿做范滂,她就当那位眼看范滂为正义斗争,死而不恨的贤母这可见他少时文化教养之深以及抱负之非凡了 读到二十岁时,已经博通了经史,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他最喜欢汉贾谊,唐陆贽的著作,这对於他日后好作政论大行关系;他又好庄子的书,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影响了他的为人及以后诗文的作风不久,父亲游学归来,带著两个儿子晋京赶考,父子三人,一日而名满京华二十一岁他中了进士,那时正是欧阳修做主考官,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一见苏轼的文章大惊,想取为第一,因恐为门人曾巩所为,而招非议,乃抑为第二他的文中有:「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不知出自何书,后来问他,他道:「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阳修退而大惊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可谓慧眼识英雄,给他说中了苏轼一生以师礼事之欧阳修死后,他在诗词中很多抒发对於这位老前辈的怀念他比那位同样被欧阳修赏识提拔,而后来恩将仇报,反而排挤欧阳修,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是强得多了 他和王安石是政敌王安石在神宗朝做了宰相,实行新法,因操之过急,又如用人不当,以致全国骚动苏轼极力反对新法,乃遭受贬谪,南北奔波,不遑宁处;有一次逮捕入京,打算问他死罪;有一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一生虽也曾在京做过翰林学士,兵部尚书,但究竟还是以外任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永州,结果是死在常州这样一个忧患失意的境遇,他却能逆来顺受,用藐视的态度对无理的迫害作著默然的反抗他是坚强的,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於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高远的理想,他善於在逆境中解脱他的苦闷,拯救他的灵魂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妙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补药所以他无论处於何种难关,他都保持他的正常的人生 他贬在各处都有很好的治绩,如在徐州的防水,在杭州的浚湖,筑堤,开医院,都是有名的故事他在黄州时曾筑室於东坡(田园),遂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字是子瞻,死諡文忠他很好交游,友情都极深厚,那位几度相从的和尚朋友参寥子还愿陪著他到南海岛去他的作品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都极深广,当时有所谓「苏门四学士」,即张文潜,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再加上李方叔和陈履常,更称「苏门六君子」他的著作有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东坡乐府一卷 (选自王序中国文学作家小传河洛图书出版社)

有机会可以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她陪伴着我度过了16年,为我的起居生活劳苦奔波。最重要的是,没有她,我们根本不可以生存到现在,甚至不能活在这世上。 生命是她赋予我的,而我们就应该去尊敬她,了解她,回首她39年来的甜酸苦辣。 1966年10月12日,她诞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艰苦的家庭中。由于母亲、奶奶都是农民,而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父亲去维持(其父亲在容奇水利会当工程师,薪水较高),使其生活才仅仅满足了衣食,达到温饱的状态。 小时候,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那么幸福,而是要去耕田种植,从早忙到晚,而能否收获也只是一个未知数。 1973年,在她大约7岁时,她终于可以“退耕还学”了,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规定的校服,连红领巾也都是家中剩余的布料织成的,生活显得十分坎坷。虽然说可以“退耕还学”了,但是“伴随”他多年的田地仍被她所依恋。所以,她每天放学后就到地里帮助父母种菜植树。就这样,她就“熬”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向青少年生活走去。 1978年,她从小学生升上初中。其实,她的初中时期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因天雨路滑而连人带车一起冲进了水塘中,使她顿时满身泥泞,如同在水中的“泥人”。 经过3年的初中生活,因为当时家境不好,而她又有两个兄妹,使她无法再升入高中去读书。因此,她凭着初中文凭走到了社会上(因为当时初中毕业也算是一种高学历),得到了一些企业老板的聘请,让她成为了一名出纳。 后来,因为得到老板的赞赏,她被送到大良党校去读会计班。半年后,她从出纳变成一个会计员,使她不再依赖母亲对她的照顾。 1989年3月12日,她与我的父亲结婚了。一年后,她终于在容奇医院生下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 2004年,她再次得到老板的推荐,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党中的一份子。 现在,她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她终于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了,终于摆脱了昔日贫穷的生活,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母亲的小传 有机会可以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母亲。为什么呢?因为她陪伴着我度过了16年,为我的起居生活劳苦奔波。最重要的是,没有她,我们根本不可以生存到现在,甚至不能活在这世上。 生命是她赋予我的,而我们就应该去尊敬她,了解她,回首她39年来的甜酸苦辣。 1966年10月12日,她诞生在一个生活比较艰苦的家庭中。由于母亲、奶奶都是农民,而一家人的生活就靠父亲去维持(其父亲在容奇水利会当工程师,薪水较高),使其生活才仅仅满足了衣食,达到温饱的状态。 小时候,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孩子那么幸福,而是要去耕田种植,从早忙到晚,而能否收获也只是一个未知数。 1973年,在她大约7岁时,她终于可以“退耕还学”了,她并没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规定的校服,连红领巾也都是家中剩余的布料织成的,生活显得十分坎坷。虽然说可以“退耕还学”了,但是“伴随”他多年的田地仍被她所依恋。所以,她每天放学后就到地里帮助父母种菜植树。就这样,她就“熬”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向青少年生活走去。 1978年,她从小学生升上初中。其实,她的初中时期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了解,她在一次上学的路上因天雨路滑而连人带车一起冲进了水塘中,使她顿时满身泥泞,如同在水中的“泥人”。 经过3年的初中生活,因为当时家境不好,而她又有两个兄妹,使她无法再升入高中去读书。因此,她凭着初中文凭走到了社会上(因为当时初中毕业也算是一种高学历),得到了一些企业老板的聘请,让她成为了一名出纳。 后来,因为得到老板的赞赏,她被送到大良党校去读会计班。半年后,她从出纳变成一个会计员,使她不再依赖母亲对她的照顾。 1989年3月12日,她与我的父亲结婚了。一年后,她终于在容奇医院生下了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继承人。 2004年,她再次得到老板的推荐,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党中的一份子。 现在,她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她终于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了,终于摆脱了昔日贫穷的生活,向美好的未来迈进。

苏东坡传论文2000字

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论文1000字

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下面的答案没有1000字

苏东坡传小论文1000字

《苏东坡传》的作者是林语堂先生,那么在林老先生眼中的苏东坡是什么样子的人呢?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也许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一种精神,那这种精神又是什么呢?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啊,在苏东坡的眼里,天底下都是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旋风般的活过一辈子。我们透过书本的墨迹,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苏东坡快乐的原由。 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读完《苏东坡传》,感触颇深:命运与造化我无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由它去吧。我的心情,自己却可以做主!人活着,就开心快乐吧!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爱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选。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 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苏轼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想来是因为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都同样的高,对手不得不重视。 一一0一年获赦后,当时的朝野一致认为苏轼将再度得到重用,可惜东坡遽然仙逝。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他的坚持使青苗法完全废止,使赤贫百姓的欠债连利息在内一律宽免,更使腐败的吏治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在无数的谣言重伤,玷辱污蔑中,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最终还是选择了请求外放。之后再没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样在朝中坚持着正义与群小对抗了,苏东坡死后25年,北宋灭亡,曾经鼎盛一时的王朝在北方铁骑之下化为了灰烬。二在苏东坡的坚执下,也有一部分人格是柔软的,温暖的,静静散发着光芒的,那便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苏》中提到有三封信,可以算是苏东坡写的三大人道精神的文献。第一封是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他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便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他在信中叙述了杀婴的情况,并作出建议:“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绸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出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记哉!”同时苏东坡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贫苦的孕妇赠与金钱、食物、衣裳。第二封信是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时写给太后的。一次他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第三封信是苏东坡不久于人世前写的。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除这三封信以外,还有很多事迹可以表现苏东坡人格中的人道主义的光芒。有一次他花了几乎是全部积蓄买了一幢房子。正要接来家眷,一天却遇见一个哭泣的老妇人,她败家的儿子把房子卖了,她自己却不愿搬出来。苏东坡发现那正是他买的房子,结果把房子又退给了她,自己却既损失了钱财,又丢掉了房子。还有一次苏东坡把当地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冢而埋葬,并且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苏》中说:“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也正是因为苏东坡身上的人道主义的光辉,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百姓之友。《苏》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三《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苏东坡的“真纯”主要表现在诗文,政治和待人三方面。在做文章方面,苏东坡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长行于所当行,长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苏》中写道:“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而“行云流水”不也正好是苏东坡性格的写照么?周国平将它称之为:“个性的不可遏止的自然奔泻”,这不正是一种“真纯”么?在政治上,苏东坡亦是如此。1092年5月,在他任杭州太守时,杭州一代大雨滂沱,多日不止,造成水库崩裂,稻田被水淹没,丰收的期盼眼见着化为了泡影。然而当地的其他官员都于灾情都一言不发,纷纷奏报丰收有望。此种情况只有苏东坡站了出来,他知道饥荒即将来临,一方面开始存粮,一方面上表朝廷,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半年之内上表七次。然而官僚办事效率的低下,使苏东坡最终还是未能成功,事情还未完成便被调走了,结果1901年五谷歉收,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待人“真纯”往往被认为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纯”的一面,无法改变。四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苏》中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苏东坡到了黄州,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又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期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正如他所说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五苏东坡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苏东坡一直以陶渊明自比,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他也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构成自己的人生观。他虽未入教,但却从宗教的哲学中获得了超脱的快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感受到生命犹如趴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而开始转向宗教。苏东坡在《安国寺记》中写道:“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都是他对痛苦的超越和人生的领悟么?“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中有一段话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解:“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六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最后引用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参考资料:苏东坡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