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大学毕业后不久,从汉堡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达沃斯的一家肺结核康复医院,看望他的表兄,他的表兄在这里治病。他原计划在汉堡停留三个星期,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但在离开医院的前夕,发现自己也感染了结核病。
他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在疗养院住了7年,他一开始没有适应,但慢慢发现这个地方是贝伦斯统治下的社会。在这里,时间的概念消失了,过去和未来都被遗忘了。在治疗的名义下,来自欧洲各地的患者都生活在一种麻痹的状态中,同时,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浪费着自己最后的一点生命。汉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经历了成长的痛苦,经历了暗恋,也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影响,但他不知道该听什么。最后,大自然帮助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汉斯想得很清楚,他的病情也有所好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汉斯离开了疗养院,不久就死在了战场上。
1924年问世的《魔山》,从酝酿到完成,经历了十余年。1912年,托马斯·曼在看望因病在瑞士疗养的妻子时,萌生了写相关作品的想法。经过反复的构思和修改,他终于写出了一部这样规模的小说。就篇幅和思想内涵而言,这部小说堪称佳作,其主题也包含了多个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汉斯·卡斯托普在特殊环境下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魔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
《魔山》不是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是以其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它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历史知识,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思想,表现出一种文学美学的智慧美。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生动的思想记录和当代思潮的鲜活历史。
美 北欧等国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这个流派的杰出 [ 摘 ] 表现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初 , 盛行于 20 , 年代的德 , , 要代表 , 其小说的表现主义技巧达到了运用自如 , 登峰造极的境界 .卡夫卡的小说寓荒诞于真实 , 融幻想与怪诞于一体 .他所 创造的艺术世界 , 人称 "卡夫卡式"如同 , "莎士比亚化" 一样 , 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 , 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美 学概念 .现代主义属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卡夫卡作为时代的代表,他的成功和不平凡,不在于他在某一艺术方法和审美特征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而在于他对急速变革和逐步形成中的属于整个大时代的美学风貌作了全景式的呈现,创造了卡夫卡式的"神话"。这是一些关于卡夫卡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市吕贝克。他的父亲是经营谷物的巨商,母亲出生于巴西,有葡萄牙血统。托马斯.曼是五个孩子中的老二,长他四岁的亨利希·曼后来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作为成功的商人,托马斯.曼的父亲作风实际,在吕贝克很有影响;而他从母亲那里则得到音乐、文学和艺术的熏陶。父亲的实用主义与母亲的艺术气质所代表的二元性,成为托马斯·曼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尽管青少年时代的托马斯·曼并非是一个缺乏天赋的孩子,但是,他对于学校的课程表现地毫无兴趣。他更愿意致力于发展其由来已久的对于写作的爱好,并以散文随笔和作文的形式参与其与他人共同编辑出版的杂志《春天风暴》。在一封保存下来的1889年的信中,当时只有14岁的托马斯·曼在信的末尾属名“托马斯·曼,抒情戏剧诗人”。这反映了托马斯·曼对于自己将来当作家这件事是很认真的。 托马斯·曼的父亲于1891年在41岁的年龄上早逝后,孩子们被指定了一位监护人。这位监护人认为,托马斯·曼离开学校后应该选择一个正当的职业。托马斯·曼顺从了这一意愿,并且在此之后任职于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在办公桌前的工作对于托马斯·曼来说极其无聊和不具挑战。一则关于他的轶事至今仍无争议。是说,在他誊写清单时偷偷从事写作。 1892年,曼的母亲迁往慕尼黑。托马斯.曼则留在吕贝克完成大学预科学校的学业。他把大部分精力转向了文学,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毕业时只得到了一个“中等”文凭。 1893年,托马斯·曼离开吕贝克前往慕尼黑。1895年,托马斯·曼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 1894-1896年间,他参加了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最初,他心里想着的是选择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中学时期的毫无目标,依然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延续。 当1896年托马斯·曼年满21岁时成年时,他有资格从父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中获得每个月160到180马克的零花钱。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收入。托马斯·曼决定从那些被动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解脱出来,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897年,托马斯·曼开始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等勃洛克一家》的创作。1901年这本小说发表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的文学地位。 1905年,托马斯·曼同卡蒂娅普林斯·海姆结婚。尽管曼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不是一无所知,但他选择了压抑克制。他们生了六个孩子,三儿三女。除了长子克劳斯.曼,长女艾丽卡·曼也是一位作家、演员和社会活动家。克劳斯·曼和艾莉卡·曼都是公开的同性恋者。 1929年,托马斯·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也没有阻止纳粹主义对他一家的威胁。除了托马斯·曼自己的作品不合纳粹的胃口之外,他哥哥亨利希·曼的进步言论,他妻子的犹太血统以及他子女公开的同性恋身份都足以令纳粹咬牙切齿。 1933年,托马斯·曼一家开始流亡生活,先是瑞士,然后是美国。在美国,托马斯.曼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利塞兹丘陵的家成了许多流亡者和名流们参拜的地方,阿诺德·勋伯格,勃托尔特·布莱希特,以及他哥哥亨利希·曼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五十年代,迈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肆虐。而二战后的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托马斯·曼最终选择于1952年返回瑞士定居。 1955年7月20日托马斯.曼被确诊患了血栓。治疗没能启到效果。托马斯.曼于8月12日由于动脉硬化症在苏黎世的医院逝世,享年80岁。编辑本段创作生涯《堕落》189 托马斯·曼与其父亨利希的合影4年发表的一篇题目简洁的短篇小说《堕落》。这篇小说发表于一本名为《社会》的杂志并受到好评。《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1901年,托马斯·曼的第一部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出版了。小说一经发行马上就在读者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共鸣。然而,很快在吕贝克就传开了,小说当中的大家族以及所提及的人物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城里的真人真事儿。小说出版不久,就流传出了一份名单,泄露了小说中所对应的现实中的人物。一家吕贝克的书店曾经顾客盈门,因为这家书店准备了一份可以出借的小说人物解密名单。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是托马斯·曼创作的有极大影响的作品之一。28年后,就是由于这本书的创作,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的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 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 这部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些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小说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最后以参加战争来摆脱无聊的、空虚的生活,说明作者看到了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和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30年代初,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1年托马斯·曼举家迁往Pacific Palisades(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附近)。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马斯·曼才取得了美国国籍. 虽然他的著作在德国被查禁,他的国籍和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剥夺,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开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严正。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流亡:"这令人难以忍受。不过这更容易使我认识到在德国弥漫着荼毒。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我其实什么都没有损失。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我带着德意志文化。我与世界保持联系,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失败者。 " 1947年,波恩大学重新向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 1951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 托马斯·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清,表现时代精神融为一休。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夫妇及其子女的全家福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书基本上是托马斯·曼本人的写照,托马斯·曼的祖辈都是殷实的商贾,小说400多个人物中许多人物是以他的亲友为原型,他更仔细研究早期家族的书信、票号,宴会的奢华热烈情景,甚至是窗帘的材料都极尽考究,一切都尽量呈现出时代的背景,因此此书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由于鸿篇巨制,此书曾被菲舍尔出版社要求减半,但遭到作者拒绝。1920年该书销量即超过10万,1929年,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是德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但这本书也有不少缺点,一些章节明显呆板,人物性格的描写亦嫌累赘,甚至一些吕贝克人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人物塑造遭到扭曲提出激烈的批判。1929年托马斯·曼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曾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并不令托马斯·曼吃惊。几年前人们就猜他会得奖,他本人更是于1927年就期盼该奖了。1929年11月12日下午,好消息终于从斯德哥尔摩传到了托马斯曼那里。托马斯曼并不很高兴,因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几乎只考虑了他的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这主要是因为委员会中的关键人物,瑞典文学家Fredrik Böök,不但不赞赏《魔山》还在几篇评论文章中痛批了一番。奖金数额达20万马克,比今天的50万欧元还多。其中一部分被用来偿还由两个孩子Erika和Klaus的多国旅行所造成的高额债务。Klaus Mann曾说,“我们虽然没得到钱,但此事却令我们很高兴”。一部分用来支付托马斯曼的房子。又购置了两辆车,一辆敞篷别克,一辆是Horch(奥迪的前身)。在斯德哥尔摩就有记者提醒托马斯曼一家把钱“留在外面”,他们虽然没理解为什么,但还是将一大部分留在了瑞士。当他们1933年离开德国时,托马斯曼失去了大部分不动财产。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不登布鲁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败》(Buddenbrooks - Verfall einer Familie),1901年,奠定了作家在文坛的地位。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国王的神圣》(Königliche Hoheit),1909年 《魔山》(Der Zauberberg)1924。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Joseph und seine Bruder Tetralogie),1933-1943年 《亚克伯的故事》(Die Geschichten Jaakobs),1933年 《年轻的约瑟夫》(Der junge Joseph),1934年 《约瑟夫在埃及》(Joseph in Ägypten),1936年 《赡养者约瑟夫》(Joseph der Ernährer),1943年 《绿蒂在魏玛》(Lotte in Weimar),1939。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1947年 《被挑选者》(Der Erwählte),1951年 《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Felix Krull),1954年。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记叙类文章,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展望》(Vision),Prosa-Skizze,1893年 《堕落》(Gefallen),1894年 ,处女作。 《对幸福的愿望》(Der Wille zum Gluck),1896年 《失望》(Enttäuschung),1896年 《死》(Der Tod),1897年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Der kleine Herr Friedemann),1897年 《小丑》(Der Bajazzo),1897年 《图比亚斯·敏得尼克》(Tobias Mindernickel),1898年 《小衣柜》(Der Kleiderschrank),1899年 《复仇》(Gerächt),Novellistische Studie,1899年 《小路易斯》(Luischen),1900年 《通往坟墓之路》(Der Weg zum Friedhof),1900年 《神的光辉》(Gladius Dei),Novelle,1902年 《托尼奥·克律格》(Tonio Kröger),Novelle,1903年 《特里斯坦》(Tristan),Novelle,1903年 《饥饿者们》(Die Hungernden),1903年 《神童》(Das Wunderkind),1903年 《幸运》(Ein Gluck),1904年 《在先知那里》(Beim Propheten),1904年 《艰难的时刻》(Schwere Stunde),1905年 《一则轶事》(Anekdote),1908年 《铁路事故》(Das Eisenbahnungluck),1909年 《Jappe和Do Escobar是如何打架的》(Wie Jappe und Do Escobar sich prugelten),1911年 《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1912年 《主人与狗》(Herr und Hund),Ein Idyll,1918年 《儿童的歌唱》(Gesang vom Kindchen),Ein Idyll,1919年 《Wälsungen的血》(Wälsungenblut),1921年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923年 《无秩序和早先的痛苦》(Unordnung und fruhes Leid),1926年 《马里奥和魔术师》(Mario und der Zauberer),1930年 《被换错了的脑袋--一则印度传奇》(Die vertauschten Köpfe - Eine indische Legende),1940年 《法律》(Das Gesetz),1944年 《的女人》(Die Betrogene),1953年 译本有: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漓江出版社,2002年‘戏剧’《佛罗伦萨》(Fiorenza) ‘ 杂文’ 《一个不关心政治者的观察》(Betrachtungen eines Unpolitischen),1918年 《自由的问题》(Das Problem der Freiheit),1937年 《试分析席勒》(Versuch uber Schiller),1955年 《关于歌德》(Über Goethe)
主要内容写的是男主角进入了魔山,在魔山见到了他的一生,后来他出来果断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于这部作品你需要多抓住人物的句子,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们的形象。
者介绍:托马斯·曼,(Tomas Mann l875~1955)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曾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希 特勒上台后流亡瑞士。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其创作主要是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小说通过自由资产阶级布登勃洛克在垄断资产阶级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托马斯·曼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魔山》(1909)和《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1947)等。·托马斯·曼 - 堕落 长篇小说威尼斯之死 -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简介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人生简历 右二为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托马斯•曼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市吕贝克。1891年托马斯•曼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任职。 1892年,曼的母亲迁往慕尼黑。托马斯•曼则留在吕贝克完成大学预科学校的学业。他把大部分精力转向了文学,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毕业时只得到了一个“中等”文凭。1893年,托马斯•曼离开吕贝克前往慕尼黑。1895年,托马斯•曼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1894-1896年间,他参加了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最初,他心里想着的是选择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中学时期的毫无目标,依然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延续。1896年托马斯•曼年满21岁时成年时,他有资格从父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中获得每个月160到180马克的零花钱。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收入。托马斯·曼决定从那些被动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解脱出来,成为一名自由作家。1897年,托马斯•曼开始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创作。1901年这本小说发表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的文学地位。1905年,托马斯•曼同卡蒂娅普林斯•海姆结婚。尽管曼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不是一无所知,但他选择了压抑克制。他们生了六个孩子,三儿三女。除了长子克劳斯•曼,长女艾丽卡•曼也是一位作家、演员和社会活动家。克劳斯•曼和艾莉卡•曼都是公开的同性恋者。 1929年,托马斯•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也没有阻止纳粹主义对他一家的威胁。除了托马斯•曼自己的作品不合纳粹的胃口之外,他哥哥亨利希•曼的进步言论,他妻子的犹太血统以及他子女公开的同性恋身份都足以令纳粹咬牙切齿。1933年,托马斯·曼一家开始流亡生活,先是瑞士,然后是美国。在美国,托马斯•曼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利塞兹丘陵的家成了许多流亡者和名流们参拜的地方,阿诺德•勋伯格,勃托尔特•布莱希特,以及他哥哥亨利希•曼都是这里的座上客。1952年返回瑞士定居。1955年7月20日托马斯•曼被确诊患了血栓。治疗没能启到效果。托马斯•曼于8月12日由于动脉硬化症在苏黎世的医院逝世,享年80岁。托马斯·曼-工作生涯 右二为托马斯·曼1894年发表的一篇题目简洁的短篇小说《堕落》。这篇小说发表于一本名为《社会》的杂志并受到好评。1901年,托马斯•曼的第一部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个家族的衰落》出版了。小说一经发行马上就在读者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和共鸣。然而,很快在吕贝克就传开了,小说当中的大家族以及所提及的人物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城里的真人真事儿。小说出版不久,就流传出了一份名单,泄露了小说中所对应的现实中的人物。一家吕贝克的书店曾经顾客盈门,因为这家书店准备了一份可以出借的小说人物解密名单。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是托马斯•曼创作的有极大影响的作品之一。28年后,就是由于这本书的创作,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发表了不少闻名遐迩的中篇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的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认识不清,持民族主义立场,要保卫所谓“德意志精神文化”,战后表示维护魏玛共和国。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 这部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些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小说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最后以参加战争来摆脱无聊的、空虚的生活,说明作者看到了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和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30年代初,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1年托马斯•曼举家迁往Pacific Palisades(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附近)。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马斯•曼才取得了美国国籍.虽然他的著作在德国被查禁,他的国籍和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被剥夺,但他并没有屈服,而是以著名的公开信表明了反法西斯的严正。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坚持创作,发表了长篇巨著《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在魏玛》(1939)等。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流亡:“这令人难以忍受。不过这更容易使我认识到在德国弥漫着荼毒。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我其实什么都没有损失。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我带着德意志文化。我与世界保持联系,我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失败者。 ”1947年,波恩大学重新向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1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万多封信。托马斯•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清,表现时代精神融为一休。托马斯·曼-主要作品 右二为托马斯·曼作品【1】长篇小说:《不登布鲁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败》、《国王的神圣》、《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亚克伯的故事》、《年轻的约瑟夫》、《约瑟夫在埃及》、《赡养者约瑟夫》、《绿蒂在魏玛》、《浮士德博士》、《被挑选者》、《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 【2】中短篇小说:《展望》、《堕落》、《对幸福的愿望》、《失望》、《死》、《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小丑》、《图比亚斯•敏得尼克》、《小衣柜》、《复仇》、《小路易斯》、《通往坟墓之路》、《神的光辉》、《托尼奥•克律格》、《特里斯坦》、《饥饿者们》、《神童》、《幸运》、《在先知那里》、《艰难的时刻》、《一则轶事》、《铁路事故》、《Jappe和DoEscobar是如何打架的》、《威尼斯之死》、《主人与狗》、《儿童的歌唱》、《Wälsungen的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无秩序和早先的痛苦》、《马里奥和魔术师》、 《被换错了的脑袋——一则印度传奇》、《法律》、《的女人》 【3】杂文:《一个不关心政治者的观察》、《自由的问题》、《试分析席勒》、《关于歌德》 【4】戏剧:《佛罗伦萨》 托马斯·曼-获奖作品 《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书基本上是托马斯•曼本人的写照,他创作这部关于资产阶级家庭衰亡的“史诗”,是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托马斯曼的祖辈都是殷实的商贾,他父亲是粮食公司的最后一代股东,兼职参议。小说400多个人物中许多人物是以他的亲友为原型,他更仔细研究早期家族的书信、票号,宴会的奢华热烈情景,甚至是窗帘的材料都极尽考究,一切都尽量呈现出时代的背景,因此此书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他还将吕贝克故居的许多具体情景写进小说里去。小说发表后,这所故居便被人们称作“布登勃洛克之家”了。 托马斯•曼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家族的没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没有用许多篇幅去描写商界的斗争,但是,他能透过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出这个社会的没落与腐朽。作者通过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个家庭的衰落。这些心理描写是布登勃洛克一家经济地位衰落在精神上的反映。一个社会集团,由于其经济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而趋于衰亡,它所代表的整个社会心理,包括它的理想、道德观念及其特有的情绪,也必然染上没落的色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起初还只是一面犹豫动摇,一面故作镇静,支撑着残局;可是等到平日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总爆发的时候,这个信奉“商业道德”、维护家族荣誉的最后的台柱便面临精神崩溃的危机,对江河日下的局面一筹莫展。可以说,这根“台柱”的精神世界的瓦解过程,加深了作品主题的思想性。 由於鸿篇巨制,此书曾被菲舍尔出版社要求减半,但遭到作者拒绝。1920年该书销量即超过10万,1929年,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是德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但这本书也有不少缺点,一些章节明显呆板,人物性格的描写亦嫌累赘,甚至一些吕贝克人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人物塑造遭到扭曲提出激烈的批判。1929年托马斯•曼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曾赞誉此书为“德国首部格调高雅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托马斯·曼-主要成就 托马斯•曼作品的影响难以简短概括。他的生活和作品生前就很受争议,生后也是如此。有人批评他的作品缺乏天赋和想象。这一点跟他的工作方式有关。他的作品不是创作力突然迸发的成果,而是长年累月以顽强毅力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作品中描述的人、景、事大都有现实依据,故事情节很少是凭空创作的。这些情节在一个新情节中的融合,广泛联想和语言上的精确描写使得托马斯•曼的作品成为一种阅读享受。有人轻蔑地称他的作品是“教育性的资产阶级的产品”。他文学上的成就,典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辩才为他树敌不少。他跟有些同事的关系十分紧张。罗伯特•穆西尔(Robert Musil),其实很受托马斯•曼推崇,和Kurt Tucholsky嘲讽他是一个“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称他为一个“忠于政府的资产阶级的拿定薪的作家”。艾弗烈•德布林(Alfred Döblin)称他把“烫衣缝上升到了艺术原则”。他特别跟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和Jakob Wassermann保持友好关系。由于他大多数文学创作的原型是他亲戚圈、名人圈里的人,使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早于1920年代,托马斯•曼就公开反对极端右翼势力。1933年,纳粹夺权后,他跟纳粹的关系一开始并不明确。虽然他的房子和其他财产被没收了,当局甚至对他下了逮捕令,但不少人认为,当局还是希望这位世界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国的。1934年他的小说《年轻的约瑟夫》仍然允许由柏林出版社出版。托马斯•曼在公开反对当局之前也犹豫了很久。1936年2月,他以一份在新苏黎世报发表的对Eduard Korrodi的公开信,同时在他女儿Erika推动下,与德国当局决裂。接着,他被剥夺了国籍,他的在慕尼黑的财产也被拍卖。 托马斯·曼-人生花絮 婚姻状况1904年托马斯•曼认识了卡蒂娅普林斯•海姆并向她求婚。这件事令人十分吃惊。在此之前并没有跟女性有过亲密往来,关于自己的性倾向问题,托马斯•曼虽然从来没有明说,不过也没有隐藏。是他自己决定要过一种当时普遍认可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对“少年”和同性关系的倾慕流露在作者的笔记和众多文学作品中,如《布登勃洛克家族》(Hanno/KaiGrafMölln),《TonioKröger》(TonioKröger/HansHansen)和《威尼斯之死》(GustavvonAschenbach/Tadzio)。在让托马斯•曼求婚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与他于1905年2月11日结了婚。结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很和谐。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托马斯却逐渐忧郁起来。因为盖尔达一直没怀孕,公司无继承人,他本人以汉诺全家当然都着急。幸好,过了几年,盖尔达终于生下了6个孩子:女儿Erika(1905年),儿子Klaus(1906年),儿子Golo(1909年),女儿Monika(1910年),女儿Elisabeth(1918年),儿子Michael(1919年)。1912年医生怀疑卡蒂娅普林斯•海姆患了肺结核,必须在结合病疗养院Davos(瑞士)长呆一段时间。托马斯•曼在疗养院看望了妻子。疗养院的气氛,卡提亚对医院病人的描述和作者自己在医院的印象赋予作者以灵感,使他创作了《魔山》(1913年—1924年,1915年曾中断)。逝世50周年德国总统科勒主持仪式,隆重纪念《魔山》的作者、伟大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去世50周年。据报道,纪念仪式在托马斯•曼的家乡吕贝克市圣玛丽教堂举行,约有800位来宾出席。科勒在致辞中说:“在托马斯•曼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德国文化的众多精义,亦可看到,无论今日,还是过去,通向邪恶与毁灭的道路总是敞开着的。”托马斯•曼生于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去世,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除《魔山》外,还有《魂断威尼斯》和《托尼奥•克勒格尔》。诞辰100周年在作家诞辰100周年之际,学者探讨了为何托马斯•曼没有弟子的问题。文学家Peter Pütz撰文《托马斯•曼对于当代德国文学的影响》一针见血地指出:托马斯•曼的影响“不在于传习而是对立”。由于无人可以跟他平起平坐,所以只能是反对他。文学评论家Marcel Reich-Ranicki总结说:“不少作家称,没人对他们来说要比《魔山》的作者更无关紧要了——但他们又愤怒又大概也很妒嫉,是用着颤抖的声音这样说的。”[1]
卡夫卡是现代表现主义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身处现代主义初期的作家,他无疑有着极其敏锐的艺术、哲学嗅觉和细腻而宏大的悲悯之心。他的长篇作品有《城堡》、《美国》(亦译作《失踪的人》)、《审判》。而短篇作品则为数较多,为世熟知的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判决》(和长篇小说《审判》是两回事)、《骑桶者》、《乡村婚事筹备》等。 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被评价为“孤独”、“焦虑”、“陌生”。这样的评价也许中肯,但就我个人而言,卡夫卡给我留下最深的情感体验只是“焦虑”,就是那种处在风口浪尖的窘境上又不得不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的窘境。 废话说多了,楼主,关于你所说的“神话主义”我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我不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只能从自己多年来看过的有关书籍上为你找些线索。据我所知,在克劳斯.瓦根巴赫所著《卡夫卡传》上,曾经提到过卡夫卡的藏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个地方的民间神话传说和童话。同时,卡夫卡本人也曾提到过,受霍桑和托马斯曼的影响较深,而后者的《魔山》,正如我们所知,是以神话为背景的一部讽喻小说(尽管我不确定卡夫卡在世时这部小说是否已经出版)。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那种诡异的荒诞手法势必也受到他本人阅读的影响,拿我们认为最出名的《变形记》为例,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利一觉睡醒,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样的开头,无疑作为一个童话故事的序章最为合适,但它偏偏出自卡夫卡的笔下,于是格里高利备受精神折磨,被家人孤立,囚禁,最终孤单地饿死。 这是我所了解的卡夫卡,由于一字一字的码太累,我就先不说太多,楼主你若觉得满意就回答下,有疑惑的我会再补充。如果你的时间不是太紧的话,可以去看一看以下这几部作品,都是和卡夫卡本人及其创作风格有关,想来也很贴近你论文的论点。埃里希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瓦根巴赫:《卡夫卡传》残雪:《灵魂的城堡》余华的一篇评论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的文章,貌似收录在《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可看可不看,这家伙的风格与卡夫卡一脉相承)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要为了了解表现主义的内涵) 最后推荐你看看卡夫卡的《犹太教堂的宠物》,这是典型的神话题材短篇小说。 字字手码,望采纳,祝楼主成功
168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5 回答
317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7 回答
212 浏览 9 回答
113 浏览 8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81 浏览 5 回答
118 浏览 4 回答
201 浏览 6 回答
264 浏览 7 回答
199 浏览 4 回答
244 浏览 6 回答
176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