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内科学论文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常规及血脂指标变化的研究

2015-10-05 14: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常规及血脂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控制其微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测定,并与4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组的血脂指标中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动态测定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性病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常规;血脂
  2型糖尿病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并有逐年增长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其突出的病理改变是合并微小血管病变和动脉血管壁的硬化,从而导致各种心、脑、肾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文章通过对48例糖尿病患者与4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脂指标测定分析,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控制其微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来自本院治疗的患者和体检健康人员。糖尿病患者48例,男,年龄(50. 2±11.2)岁;空腹血糖(12.81±3.51)mmol/L;正常对照组44例,男,年龄(49.3±9.8)岁 ,空腹血糖(4.46±1.21)mmol/L;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检查前3 d低脂饮食,空腹>12 h。
1.2  方法: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血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采用 Beckman SynchronCX-20型生化分析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采用普利生LBY-N6C型全自动血流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采用BE-compact XR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组间t检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比较项目

患者组

对照组

P

全血黏度

 

 

 

9.05±2.12

6.6±1.12

<0.01

5.98±0.70

4.44±0.51

<0.05

5.11±0.38

3.67±0.22

<0.01

血浆黏度

1.40±0.15

1.30±0.10

<0.05

红细胞比容(HCT)

45.43±7.65

40.83±6.28

<0.05

红细胞聚集指数

2.31±0.11

1.81±0.02

<0.01

红细胞变形指数

0.84±0.10

0.97±0.06

<0.05

纤维蛋白原(FIB)

3.42±0.31

2.84±0.11

<0.01

  表1显示,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
2.2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脂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脂指标比较(,mmol/L)

比较项目

患者组

对照组

P

三酰甘油(TG)

2.37±0.91

1.80±0.61

<0.01

胆固醇(CH)

5.22±0.23

4.27±0.28

<0.01

高密度脂蛋白(HDL)

1.61±0.08

1.53±0.36

>0.05

  表2显示,糖尿病患者组的血脂指标中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本组测定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黏度高于对照组,全血黏度升高与高血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血糖状态下,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被糖化,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程度与微血管淤血和血管病变相一致[1]。另一方面,血糖升高可以使山梨醇在红细胞内积聚,致使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Na聚集,加上葡萄糖渗透到红细胞内,造成红细胞内黏度升高,流动性降低,血液黏度增高能增加血管壁的切应力,促进动脉硬化[1-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也可引起血管壁的损伤,易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性病变的发生[2]。红细胞比容与血液黏度关系密切,当红细胞比容>40%时,血液黏度将升高。
  糖尿病患者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脂(主要以三酰甘油为主)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糖状态下,红细胞膜胆固醇、胆固醇磷脂、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增加,引起红细胞膜的弹性降低,导致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于微血管保持流态和保证脏器的微循环的正常灌注十分重要[3]。纤维蛋白原增加可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当红细胞膜发生改变时,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少,则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使红细胞聚集体解聚所需要的切应力也增加[4]。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容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脂代谢异常等因素,使血浆处于高渗状态,血液相对浓缩,黏滞性明显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微循环血液流动不畅,使组织的有效灌注不足,甚至发生阻塞,形成血栓,使局部组织缺氧[5]。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异常改变,使其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血管性病变的主要原因[6]。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不仅应控制血糖,还要控制好血脂,降低血黏度,同时,应注意采取抗凝措施,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防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7]。在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动态测定分析,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微血管性病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张胜兰.微循环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249.
[2] 谷伟军,陆菊明.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2):80.
[3] 金泽宁,吕树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对糖尿病患者靶病变及参考血管的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8):721.
[4] 高晓慧,杨新春.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硬化性病变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9):660.
[5] 陈秀华,陆召麟.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血脂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7):556.
[6] 陈秀华,陆召麟.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脂关系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3(8):528.
[7] 许樟荣.糖尿病足与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M].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3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