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血压节律变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

2015-07-16 09: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压节律变化对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LEAD组), 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非LEAD组), 两组患者实施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LEAD组比较, LEAD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等血压节律出现改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非LEAD组患者杓型血压占68.33% , LEAD组杓型血压占36.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EAD组患者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2DM 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强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关键词】 血压节律(BPCV);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LEAD);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血管病变特别是下肢血管病变(LEAD)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坏疽甚至截肢致残, 对患者及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12月间收治的120例非高血压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采用ES-1000S PM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检测双下肢动脉, 计算双侧踝肱指数(ABI)、双侧趾肱指数(TBI), 若ABI<1.0 或ABI≥1.3, 和(或)TBI<0.7 则入选为下肢血管病变(LEAD)组;若1.0≤ABI<1.3, 和(或)TBI≥0.7则入选为非LEAD组。其中LEAD 组60 例为观察组, 非LEAD 组60 例为对照组。
  LEAD组患者中有33例为男性, 27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68岁, 最小年龄为35岁, 平均年龄(53.73±4.83)岁, 最短病程为1年, 最长病程为18年, 平均病程10.1年;非LEAD组有35例为男性, 25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72岁, 最小年龄为37岁, 平均年龄(53.63±5.83)岁, 最短病程为1.1年, 最长病程为20年, 平均病程11.9年。两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注射及其他降糖药控制治疗。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两组入选病例采用Welch Allyn ABPM6100动态血压测定仪进行血压节律观测, 每例病例连续动态观察24 h, 测定各时间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压勺型曲线图等。设置测量时间1次/30 min, 观察24 h, 将当日8:00 am~22:00 pm定为日间血压, 当日22:00 pm~次日8:00 am定为夜间血压, 由电脑自动分析数据。
  动态血压(ABP)分析指标: ①血压均值, 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日间平均脉压差(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差(nPP);②夜间血压下降率为(白天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天血压均值×100%, 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为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10% 或>20%为非杓型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对比 两组24 hDBP、dSBP、dDBP、dPP、nDBP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EAD组24 hSBP、24 hPP、nSBP、nPP高于非LEA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LEAD组患者夜间nSBP、nPP呈升高变化,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晨峰的变化比较 LEAD组患者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患者在夜间的血压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一直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时候血压会逐渐的降低, 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血压节律曲线的比较 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的比较, LEAD组VS非LEAD组(136.67±12.16 VS 121.37± 10.73)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LEAD组患者杓型血压者41例, 占68.33% ;LEAD组杓型血压者22例, 占36.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T2DM合并LEAD患者进行的动态血压检测发现, 合并LEAD组的患者各时段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非LEAD组, 血压节律改变明显, 夜间血压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呈“非勺型”改变, 表明T2DM合并LEA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出现改变, 出现夜间收缩压负荷增加, 血压升高现象, 显示这种节律的变化可能与T2DM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有关, 这可能与糖尿病LEAD患者在收缩压负荷增加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使血压更高, 而且T2DM 还导致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受损,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全天各时段均易出现较高水平的收缩压相关。通过研究发现, LEAD组患者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明显高于非LEAD组(P<0.05), 在夜间的血压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时候血压会逐渐的降低, 且LEAD组患者的血压变化节律比非LEAD组更明显(P<0.05)。由此表明,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强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尤其是患者的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血压节律变化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24 h的血压状况, 正常人昼夜24 h的血压节律变化特点为昼高夜低呈双峰一谷长柄杓型, 而一般夜间血压水平较日间血压低10%左右。这种变化与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同时这种节律变化对机体活动, 保护心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动脉硬化程度与收缩压和脉压水平呈正相关。本研究中LEAD组患者各时段平均舒张压与非LEAD组相近, 而平均脉压则显著高于非LEAD组, 提示收缩压增高是引起脉压增大的主要因素, 而舒张压不随着收缩压增高则提示动脉壁弹性减退及僵硬度的增加。本研究提示对T2DM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基础血压升高都需要进行血压节律的监测, 特别是对夜间 血压水平的监测和干预, 或许是有效减缓和控制外周血管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血管壁病变是各种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 高血压、糖尿病在动脉硬化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后将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进展。因此, 有效的对T2DM患者的血压节律进行监测、控制血压, 减小脉压差, 对缓解T2DM患者动脉硬化的进程及对降低外周血管病事件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王明烨,兰丽珍.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3):243-244.
   范学明,胡华青,陆琨.高血压病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与CAVI 及ABI 相关性研究.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1):52-55.

本文选自《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2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