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世纪今科公司生产的CMS06C动态Bp监护仪和数字化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15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血压变化与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①70.7%(106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78.7%(118例)呈非勺型ABP曲线;②DCG有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132例(88.0%),ST-T改变78例(52.0%);③ST-T改变和房、室性心律失常与ABP最高值及白昼最低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而与夜间最低值无相关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示血压升高及白昼血压降低与显著ST-T改变和较复杂房、室性心律之间有顺序或因果关系。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多脏器和血管损害的疾病。多脏器和血管损害在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尤为显著。研究通过同步监测ABPM及DCG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化与心脏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1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0例高血压病患者,患者全部符合WHO(1978)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男10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2.3岁,高血压病史2~30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肺部疾病、水电解质紊乱及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等可能影响HRV的测定因素。
1.2 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对所有患者采用世纪今科公司生产CMS06C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资料经计算机ABPM数据分析软件自动分析。将袖带绑在患者左手据肘横纹上两指的地方,其松紧以能容纳两指为度,监测时间自7:00AM~22:00PM,间隔30 min,夜间自22:00PM~7:00AM间隔60 min,检测时间为24 h。生活起居规律,避免剧烈运动,自测Bp时患者保持静止,上臂处于伸展状态。
2 结果
2.1 150例患者ABPM结果:见表1。70.7%(106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78.7%(118例)呈非勺型ABP曲线。
表1 150例患者ABPM结果
监测项目 | 分类 | 例数 | 构成比(%) |
血压昼夜节律 | 正常 | 44 | 29.3 |
消失 | 106 | 70.7 | |
ABP曲线 | 勺型 | 32 | 21.3 |
非勺型 | 118 | 78.7 |
2.2 150例患者DCG结果:见表2。DCG有多种异常改变。心律失常132例(88.0%),ST-T改变78例(52.0%)。
表2 150例患者DCG结果
监测项目 | 分类 | 例数 | 构成比(%) |
心率 | 窦性 | 117 | 78.0 |
异位 | 33 | 22.0 | |
心律失常 | 房早或(及)房速 | 82 | 54.7 |
室早或(及)室速 | 68 | 45.3 | |
ST段改变 | 压低 | 78 | 52.0 |
2.3 150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情况:见表3。ST-T改变和房、室性心律失常与ABP最高值及白昼最低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而与夜间最低值无相关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150例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情况
时间段 | 平均收缩压(mm Hg) | 平均舒张压 (mm Hg) | 平均心率 | 心律失常次数 | ST段压低发生次数 |
06~10 | 146±31 | 102±9 | 83 | 391 | 349 |
10~22 | 130±17 | 92±10 | 76 | 287 | 271 |
22~06 | 115±9 | 84±13 | 61 | 201 | 174 |
注:1 mm Hg=0.1333 kPa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多脏器和血管损害的疾病。压力感受器反射主要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高血压病可使压力感受器功能受损,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紊乱和HRV正常昼夜节律的消失的重要原因[1-2]。本文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高时发生心律失常、ST段压低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低时;并且血压的升高、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的发生率有时间性,大多集中发生在中清晨及上午,这与早晨体内的儿茶酚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增高均有关系,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出现ST段下移。鉴于血压升高的时间性,建议高血压患者用药时尽可能使24 h的血压均得以控制,防止清晨血压过高,发生心率失常甚至猝死。
4 参考文献
[1] 罗园柳.原发性高血压“勺型”与“非勺型”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J].广西医学,2002,28(1):10.
[2] 程志坚,何巧平,钱 喆,等.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6,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