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思考中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虽然现在说起莫里哀已经没有了什么质疑之声,对他的认同那就是天才的喜剧大师,但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可就完全不是如此简单的事。
1983年,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撰写并发表了其专著《艺术史的终结?》。无独有偶,1984年,美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丹托应贝瑞・朗之邀,在其主编的《艺术的死亡》
在艺术的道路上,当代艺术的发展已渐趋于丰富和平缓,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当代艺术不再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原则,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各种风格并存的、各种学科交汇融合的学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代性。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代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概念,而当代艺术在取代了“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等概念后,就意味着
一、引言 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表明,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约有近80%的高校设置了相关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社会层面,对口就业岗位数量有限;高校层面,部分院校培育出的专业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都导致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管理教育体系中国艺术管理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国内行业排头的艺术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均设置了艺术管理方向。中国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历经了约十年的时间,这在管理学科系统中可能是处于幼儿时期,相对缺乏经验,而且很稚嫩。但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才充满活力,善于汲取百家之长而完善自己。在北京舞蹈学院召开的中国艺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随着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尝试。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艺术和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清,师资力量储备不够,专业课程设置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导致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探索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艺术,管理,营销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
文化艺术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化艺术管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加强其理论的研究和实际的运用。改变以往观念上不重视及现实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 管理是在追求理想目的、最佳效果的意欲支配下对所控制的事物进行规划、设计运作的过程。管理是对被管的事物通过一系列的人为干预进行操控,这种操控如能科
艺术管理专业尽管在英、美等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业已开设,并在英国已获得相当成熟的发展,但作为艺术管理学学科的建立,则是晚近的事。 在我国,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2000年之前尚处于空白状态。而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但由于“气候”不宜,囿于纸上谈兵较多。除了艺术管理学本身作为新兴综合学科的复杂性外,由于与人的内在
当前,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工作已经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开始组织讨论,拟将“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逢此时机“艺术管理”上升为“艺术管理学”或将成为可能。由此,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也进一步提上日程。 一、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要回答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就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本文认为
文化艺术管理的主体即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部门和人们,在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履行组织、决策、控制、经营、传播等职责。通过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基本状况的审视,不难发现,文化艺术管理的主体系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和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十余年来,我国文化艺术管理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主体系统正处在一个变化与整合的过程
任何学科专业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并随之变化和发展的。自1966年,为适应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影业、音乐产业和艺术展览业的发展,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在美国耶鲁大学开设。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的一些艺术类高校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为推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