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摄大乘论》中的阿赖耶识是有是无、阿赖耶识是染是净的问题以及阿赖耶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浅析阿赖耶识是有是无的问题;其次,浅析阿赖耶识是染是净得问题;最后,细致阐述下阿赖耶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
阿赖耶识缘起与其他缘起理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1)"阿赖耶识缘起"完善了原始佛教"业感缘起"的思想,用"习气"代替了"业",同时规定执持习气的阿赖耶识的存在,就解决了原始佛教"轮回说"与"无我论"之间的矛盾.(2)"阿赖耶识缘起"同一切有部的"实有
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刘富胜.【摘要】:缘起理论作为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佛教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基本思想特征,与无因论、偶因论、一因论等理论根本对立。.正因为缘起理论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宗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缘起的道理...
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要: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分别是大乘佛学、道教内丹学和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都被看作是人的思想意识之根和人类文明之源。.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
阿赖耶识本身是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在佛经中叫做本来不分别,倘若他有见闻觉知性,有分别判断性,那么估计我们的老爹都会是王健林要不是李嘉诚了(因为他可以去到下一世的)!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灵魂,再次重复一遍,阿赖耶识不是灵魂!
阿赖耶识也是这样。虽然所有的阿赖耶识看起来是同样的东西,但它们不会融合为一个东西,它们依旧是各自的,唯识论里对此的说法是【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阿赖耶识缘起论中的识心及其识心创化与仁的三层次.摘要:在梁漱溟思想研究中,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梁漱溟自少年时代皈依佛法,从三论宗转入唯识宗,在青年时代又由佛转儒,到晚年重回《大乘起信论》等辨经思潮中的敏感经典,从而不断厘清...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论文当中马鸣菩萨又为大家继续说,阿赖耶识这个心有两种义理,所以马鸣菩萨这段论文,有开示说:【此识有两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大乘起信论》卷1)这当中第一个义理是在讲这阿赖耶识心,祂能含摄一切诸法,这包括世间法、出...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摄大乘论》中的阿赖耶识是有是无、阿赖耶识是染是净的问题以及阿赖耶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浅析阿赖耶识是有是无的问题;其次,浅析阿赖耶识是染是净得问题;最后,细致阐述下阿赖耶识是如何转识成智的。
阿赖耶识缘起与其他缘起理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1)"阿赖耶识缘起"完善了原始佛教"业感缘起"的思想,用"习气"代替了"业",同时规定执持习气的阿赖耶识的存在,就解决了原始佛教"轮回说"与"无我论"之间的矛盾.(2)"阿赖耶识缘起"同一切有部的"实有
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刘富胜.【摘要】:缘起理论作为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佛教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基本思想特征,与无因论、偶因论、一因论等理论根本对立。.正因为缘起理论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宗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缘起的道理...
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要:阿赖耶识、元神与集体无意识分别是大乘佛学、道教内丹学和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都被看作是人的思想意识之根和人类文明之源。.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梳理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
阿赖耶识本身是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在佛经中叫做本来不分别,倘若他有见闻觉知性,有分别判断性,那么估计我们的老爹都会是王健林要不是李嘉诚了(因为他可以去到下一世的)!所以说阿赖耶识不是灵魂,再次重复一遍,阿赖耶识不是灵魂!
阿赖耶识也是这样。虽然所有的阿赖耶识看起来是同样的东西,但它们不会融合为一个东西,它们依旧是各自的,唯识论里对此的说法是【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阿赖耶识缘起论中的识心及其识心创化与仁的三层次.摘要:在梁漱溟思想研究中,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梁漱溟自少年时代皈依佛法,从三论宗转入唯识宗,在青年时代又由佛转儒,到晚年重回《大乘起信论》等辨经思潮中的敏感经典,从而不断厘清...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论文当中马鸣菩萨又为大家继续说,阿赖耶识这个心有两种义理,所以马鸣菩萨这段论文,有开示说:【此识有两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大乘起信论》卷1)这当中第一个义理是在讲这阿赖耶识心,祂能含摄一切诸法,这包括世间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