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隋唐史,陈寅恪隋唐,英语辩论稿,三严三实专题讨论稿,讨论稿,..
上述三种学术论文集,都是陈寅恪研究的重要资料,可惜印数均不满千册,有的只有数百册,今天已很难得到。在这之前的1992年,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学者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该书原名为《史家陈寅恪传》,最初由香港波...
就了解陈寅恪身世来说,我建议读一读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和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属于学术评传,对生活着墨不多。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提供很多细节,但注意别被作者的情绪带偏。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来源于《历史研究》2001—04陈寅恪先生(1890-1969),6岁起在家塾和家办学堂读书,得益于义宁陈门家学,打下国学基础。12岁至36岁间又多次飘洋留学,前后断断续续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合计约有18年之久。一生治学广泛涉猎史学、文学、佛学、敦煌学、…
读《陈寅恪评传》杂感.以前就对陈寅恪先生有所闻,假期有幸读到著名学者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对陈寅恪这位大学者有了新的认识。.一.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学者,科学家。.他们活跃在世界的学界的各个领域中,无论是...
然后有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97年再版)、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1997年增订版,汪著的简体字本以《陈寅恪评传》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
⑴笔者所见专著与文集有:朱傅苍《陈寅恪传记资料》(全二册,香港1977)汪荣祖《陈寅恪评传》(江西1991)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评证》(台北1983)《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1989)《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
陈寅恪先生名著《柳如是别传》自1980年问世以来,颇受学界关注。也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在1994年召开了一次海内外国际讨论会,专以这本书为主题,会议论文结集为《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1995)出版。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这篇文章的缘起可以追至八十年代末。记得在那时的某杂志编辑部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提到过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当时确实没有人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隋唐史,陈寅恪隋唐,英语辩论稿,三严三实专题讨论稿,讨论稿,..
上述三种学术论文集,都是陈寅恪研究的重要资料,可惜印数均不满千册,有的只有数百册,今天已很难得到。在这之前的1992年,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学者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该书原名为《史家陈寅恪传》,最初由香港波...
就了解陈寅恪身世来说,我建议读一读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和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属于学术评传,对生活着墨不多。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提供很多细节,但注意别被作者的情绪带偏。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来源于《历史研究》2001—04陈寅恪先生(1890-1969),6岁起在家塾和家办学堂读书,得益于义宁陈门家学,打下国学基础。12岁至36岁间又多次飘洋留学,前后断断续续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合计约有18年之久。一生治学广泛涉猎史学、文学、佛学、敦煌学、…
读《陈寅恪评传》杂感.以前就对陈寅恪先生有所闻,假期有幸读到著名学者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对陈寅恪这位大学者有了新的认识。.一.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学者,科学家。.他们活跃在世界的学界的各个领域中,无论是...
然后有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97年再版)、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1997年增订版,汪著的简体字本以《陈寅恪评传》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
⑴笔者所见专著与文集有:朱傅苍《陈寅恪传记资料》(全二册,香港1977)汪荣祖《陈寅恪评传》(江西1991)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评证》(台北1983)《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1989)《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
陈寅恪先生名著《柳如是别传》自1980年问世以来,颇受学界关注。也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在1994年召开了一次海内外国际讨论会,专以这本书为主题,会议论文结集为《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1995)出版。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这篇文章的缘起可以追至八十年代末。记得在那时的某杂志编辑部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提到过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当时确实没有人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