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简第二册,承上海友人速寄一册,得收神意奋发之阅读享受,於此深表感谢。自来长於先秦两汉出土文献者,必为熔经铸史冶子之士。与 《 容成氏 》 相同或相似内容之传世文献,虽不少见,然鄙未尝学问,不敢赘言。虽然,简牍寔能以古史资料少数脱离之片段的姿态,使人对多数资料所汇集之传世文献加深认识的深度。故敢以恣阅不精之琐言賸义,略述作之。其始说明篇题、源流、性质,以比勘归纳为法,结果可为竹简简序安排之指导,则为文本复原之工作,并说明部份文字。愚瞽知识,虽已罄竭,耆旧英贤,乞进教之。
【说明】
《 容成氏 》 一篇,内容多存古帝王传说,据整理者言,其主要分为七部份,分述容成氏等多位古氏、帝尧以前之一位古帝王(推测是帝喾高辛氏)、帝尧、帝舜、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此七部份,三代以上,皆授贤不授子;三代以下,禅让之道废而革命之说起。
案,此说简洁明快,精湛通豁,然略有可商之处,当於下文论述之。就古史内容言,古帝王史事与相关传说,散见先秦两汉之群经诸子,若 《尚书》、《尚序》、《尚书大传》、《逸周书》等,仅文字之多寡、侧重要点、所述帝王稍有异同而已; 就诸古帝王之姓氏与世系言,若 《庄子 ‧ 胠箧》、《庄子 ‧ 则阳》、 《六韬》佚文《大明》、 《大戴礼记 ‧ 帝系姓》、《大戴礼记 ‧ 五帝德》、《世本》、 历谱、 《穆天子传》、 《山海经》、 《吕氏春秋 ‧ 古乐》、《吕氏春秋 ‧ 勿躬》、 《淮南子 ‧ 本经训》、《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孔子家语 ‧ 五帝德(宰我问)》、西汉 ‧ 贾谊《新书 ‧ 修政语》、 东汉 ‧ 蔡邕《独断》、 [10] 纬书、 [11] 《列子 ‧ 汤问》、蜀汉 ‧ 谯周《古史考》、晋 ‧ 皇甫谧《帝王世纪》、唐 ‧ 司马贞《三皇本纪》、宋 ‧ 罗泌《路史》、元 ‧ 金履祥《通监前编》、清 ‧ 马驌《绎史》等,皆能有见,然时代较晚之作,多数流於荒诞不经,固学者所不取。今日言太古之事,得地下遗文参证,已非徒据书本,所可逞臆空谈。
故首论篇题并推其源流与性质。 简文《容成氏》之 篇题存,整理者云:「在第五十三简背,作「讼成氐(氏)」,从文义推测,当是拈篇首帝王名中的第一个名字而题之。(中略)可惜本篇第一简已脱佚。」 [12]
以时间次序言,太古、帝、王栉比鳞次之安排,寔 自然 至极之理。故整理者接续又云:「第一部分是讲容成氏等最古的帝王(估计约二十一人);第二部分是讲帝尧以前的一位古帝王,简文亦残缺,失去其名,估计是帝喾高辛氏(当然在第一和第二两部分间可能也还有其他帝王名,如颛顼等人)。」 [13]
案,篇题「容成氐」,末字与简文他处全作「是」者,并不相同,然假读为「氏」,不必怀疑。吾国古书篇名、书名之命名条例,约略可从余嘉锡五种之说, [14] 整理者所言指古书篇题多摘首一二句为篇名之例,为余嘉锡所举之第二例也。然此类之篇名条例,亦有取於篇中之句与概括全篇要旨而为之者。更甚,尚有两名之例。 [15] 若然,则简文云古氏部份之竹简,非必定排在最前。以体例言,简文之命名体例,殆为余嘉锡所言之「古书多无大题,後世乃以人名其书」,以其为自己名篇,故修正云「以人名其书」则可。何以见得?曰,《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阴阳二十一家有《容成子》十四篇,房中八家有《容成阴阳》二十六卷,与简文《容成氏》,要皆咸以人名篇。合而观之,容成氏之身份有三:老子之师(史官之师)、黄帝之臣、上古之君。余嘉锡《管子提要辨证》云:「向、歆、班固条别诸子,分为九流十家。(中略)明乎其所谓家者,不必是一人之着述也。(中略)学不足以名家,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虽笔之於书,仍为先师之说而已,原不必於一家之中,分别其孰为手撰,孰为记述也。」 [16] 则简文《容成氏》,依性质或容可列《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春秋家中。
《国语 ‧ 周语》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17] 此言姓与氏不同。氏之意义与国同,氏曰有夏,即言国以夏为名。《尚书 ‧ 禹贡》云「锡土姓」, [18] 则国、土、姓,咸异文而实同。帝则为推追远祖之祭祀,即所谓「 公侯子孙,必复其始 」也。故若按时代先後,将诸氏排於诸帝之前,篇题殆取首一二句为之。若主论尚贤与帝之禅让, [19] 则诸帝宜列诸氏之前,《子羔》之论「成帝」, [20] 不厌其烦,可谓至重矣!虽竹简形制与此不同,内容上实为姐妹之作。且一般诸帝於古书中皆列入上上之圣人,是以竹简之论帝尧部份, [21] 或可居之於最前。
坟典佚亡,师论分异,是以 载古人名氏,诸书不同,无所取正。要皆略有两种区分,一依先氏後帝之时间顺序,一依先帝後氏之次序。简单列之
一、叙述时,诸氏列於诸帝之前者:
( 1 )《太平御览》卷七十六,又《意林》一引《武韬》云:「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农氏,教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古之不变者,有苗有之,尧化而取之。尧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22] 由古氏言至舜。
( 2 ) 《吕氏春秋 ‧ 古乐》言及「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昔葛天氏之乐」、「昔陶唐氏之始」、「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舜立」、「禹立」、「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成王立,殷民反」。 [23]
二、帝居最前,或篇章之始即迳言帝者:
( 1 )《大戴礼记 ‧ 五帝德》言及「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 [24]
( 2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云:「『上上圣人』,太昊帝宓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帝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帝喾高辛氏、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帝汤殷商氏、文王周氏、武王、周公、宋弗父何、仲尼。『 上中仁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悉诸、少典、列山氏、归臧氏、方雷氏、累祖、肜鱼氏 (下略)。」 [25] 「下中」有「癸」,自注:「发子,是为桀。」「下下愚人」有「辛」,自注:「乙子,是为纣。」 [26]
( 3 )《新书 ‧ 修政语》言及「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27]
羲农之事,以今所存书观之,多荒诞不经,此太史公时已然。 [28] 其人蒙昧无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所纷争,此乃最高境界,尔後之曰帝曰王时期,人事渐繁,已无能复太古之世矣。简文作者之主张尚贤、禅让, [29] 则当时士人心中最理想之境界,乃为夏禹传子以前之帝世,故於古氏之记载,不定必然居於最前,居中居後亦无不可。余意以为,论帝因而以帝为马首之後世文献,简文《容成氏》可能为其宗主文本之一,仅性质有所不同而已。仔细 分析 《容成氏》,於其所言之人物,可分为三等人,一为诸帝之善者,一为诸帝之恶若桀纣者, [30] 一为远古诸氏。此即文献上分人为五等九等二十五等之所本并依此扩大之者也。
《大戴礼记 ‧ 哀公问五义》中,哀公问「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 [31] 是五义(五仪)乃五等人之意,此本诸《论语》。而战国道法家之论人,则多本《老子》。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分九等,乃「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始仓颉,终孔襄)、「 中上」、「中中」(始昌若,终孔 鲋)、「 中下」(始中康,终吴广)、「下上」(始后夔玄妻,终司马欣)、「下中」(始朱,终秦二世胡亥)、「下下愚人」(始蚩尤,终阎乐)。 [32]
《文子 ‧ 微明》云:「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等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智人、善人、辩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义人、礼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下五有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 [33] 则分二十五等也,较之三六九等之分,尤为烦琐。又 唐 ‧ 陈宽 《二十五等人图》,见 伯二五一八,载於罗振玉 《雪堂丛刻》,此卷前有总叙,中有简目,然後是全文,不分卷。 [34] 上五等之次第,《文子》为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此卷作神人、圣人、真人、道人、志人;中次五等,《文子》第三为虞人,此卷作庶人;下五等次第,《文子》作众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此卷作众人、奴人、肉人、小人、愚人。乃其不同处。除此之外, 敦煌卷子伯二四五六号 《大道通玄要》卷第一《人品》, [35] 隋 ‧ 萧吉《五行大义》第二十三《论诸人》之《论人配五行》等亦是。 [36]
虽然,人品之分,战国已有之,除简文以古史表现外,群经诸子亦稍有透露,若《孟子 ‧ 尽心下》云:「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37] 儒家之言也 。 《庄子 ‧ 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成玄英疏:「『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 [38] 则道家黄老之言也。 古代之时,以贫富区人品贵贱。 [39] 贫者必贱,富者必贵。 《尚书 ‧ 洪范》之言「五福」,言富不言贵,所以明富者必贵;又言「六极」,言贫不言贱,所以明贫者必贱。东周以降,贫贱之士渐得进身於朝,虽以「尚贤」为由,亦恶富人之妨己位,发愤所为也。 东汉末之清议, 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施以 月旦评,即以人伦鉴识为其要旨。 [40] 其一部份可为察举之资,依附後来之地方中正制度以存行。另一部份则必舍弃具体人物之任用当否之评论,以容於世主,而转变为纯粹抽象理论之探讨,则为清谈。陈寅恪云:「此观於清谈总汇之《世说新语》一书,其篇类之标目可以证明,而锺会之《才性四本论》及刘邵《人物志》,又此清议变相之最着及仅存之作也。」 [41] 此言可谓通豁谨严,精湛透辟。隋唐之题目,若张鷟《朝野佥载》卷四「魏公乘好题目人」、李肇《国史补》卷下「题目人有曹着」、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者,则多与婚姻、仕宦有关,不待赘言也。
简文《容成氏》所列之三等人,一为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之上上、上中人,一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之下中、下下人。吾国经学上之道统说、心性上之论善恶,皆与此有关,其发展由小支之史事记载,扩展为大种之哲学思想,诚不易也。 郭店竹简 《性自命出》、上博藏简第一册《性情论》有云: 「 闻道反上,上交者也。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己,修身者也。 」 [42] 「闻道」後之反应,有「反上」、「反下」、「反己」之别,知上智乃「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即「反上」、「上交」;下愚乃「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即「反下」、「下交」。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云:「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諡,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着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後人,故博采焉。(中略)传曰: [43] 『譬如尧、舜,禹、稷、契 [44] 与之为善,则行; 鮌 、讙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45] 咸可於《容成氏》列举三等人之史事所欲传达之意欲,为之注脚。亦可解释《论语 ‧ 宪问 》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雍也》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语与 《子张》 「君子恶居下流」子贡语。忆昔少日诵读 《论语》至《学而》「无友不如己者」、《子罕》「毋友不如己者」时, [46] 则瞠目结舌,不能一语,十数载之後,以其为禅让前王公大人之尊贤解之, [47] 非为吾等乡野小人而为彼等庙堂国君而立说者,快何如之!
论异时之世,语诸族之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善恶相从,先後为次。仰包亿载,俯贯百家,以品藻愚贤、激扬善恶为务。使人知 贵贱止乎一时,贤否着乎万世。失德者,虽贵必黜;修善者,虽贱犹荣。 尝谓世间有一种学问,以历史学无徵不信之信念而论,虽为谬妄,然以知人论世之说推论之,未始非为一种进步。故鄙意颇疑,「帝」之部份,即整理者所云之第二部份以下,当排於最前。而古「氏」部份,接续於後。桀、纣部份 ,列於最末。简文为後世此类书之所本,故 竹简简序排列之方向,除原整理者所安排外,大略地以人之善恶程度为经,时代为纬, 简三二无以系之,疑为论帝尧帝舜时之一枚简。余 或可考虑
一、(脱佚)、 4 、(脱佚)、 5 、 6 (至「年而泯终」)。 [48]
二、 6 、 7 、(疑脱佚)、 12 、 11、13 (至「而卒立之」)。 [49]
三、 13 、 14 、 8 、 9 、 10 。 [50]
四、 23 、 15 、 [51]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脱佚)、 31 、(脱佚)、 16 、 [52] 17 (至「而欲以为後」)。 [53]
五、 17 、 18 、 19 、 20 、 21 、(脱佚)、 22 、(脱佚)、 33 、 34 。 [54]
六、(脱佚)、 1 、 2 、 3 、(脱佚)。 [55]
七、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至「是以得众而王天下」)。 [56]
八、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正 、 53背 、(脱佚)。 [57]
又上博简第二册六篇释文与解释,费时匆读一过,觉《容成氏》一篇为其中最难最长者,然读来却较文从字顺,殆以其照顾上下文义之故。鄙於少数疑处,简说以舒中心之思,非谓敢於整理者有所质疑也。
( 1 )第一简
整理者疑上文脱一简,作「昔者讼成是、□□是、(中略)尊」,不为之补字,与「乔结氏」等三氏列入待考, [58] 可谓至慎。廖名春读「乔结氏」为「高辛氏」,读「神农氏」下之两氏为「混沌(浑敦)氏」、「伏牺氏」, [59] 疑皆不可从。案,「结」(脂部)、「辛」(真部)二字音韵悬远,未若古书常见之「侨极氏」,以之脂押韵较佳,然实不可确定。且依前举古书中诸氏之状况,「高辛氏」无由排於此处。当从整理者所言,简文若有见「高辛氏」,当於第二部份出现较恰当,然其宜称「帝」而不为「氏」。「椲□是」之「椲」字,声母与「混」同,但一微部一文部,韵部不同;「□」字字形奇诡,若 《缁衣》「出言有章」之「章」字, [60] 亦不可确知,虽然,却不为「屯」字 。「肤( 从 土)毕( 从 辵)是」之读为「伏牺氏」,亦不可信,「伏」字一般楚文字多从「包」得声,「牺」、「毕」两字声韵皆远,声母一喉音一唇音,韵部一歌部一脂部, [61] 故恐不能假。简文续云「皆不授其子而授贤」,似接续一大段尚贤禅让故事後之语气。「其德酋清」,疑读为「其德庄靖」,意「其德庄且安」。郭店简 《尊德义》简一三有「 其德清酉( 从 爿)」,周凤五考之颇详, [62] 可参看。
( 2 )第六简
简文「民冬」,整理者读为「泯终」,谓是「死亡的委婉说法」。案,整理者说可从。简文於「民冬」後称「昔尧」,为叙述帝尧之始,则「民冬」指帝尧前一位帝王之死,此於 《尚书 ‧ 顾命》「弥留」、「大渐」、《尧典》「殂落」 外, [63] 又多天子崩之另一名。「尧贱施而时时」,乃整理者所读,「而」, 《子羔》第九简「善,而问之也」,同训「尔」。故疑读此为「尧贱施而之时」,「时时」应是「之时」二字合文,意「尧普遍施恩於你们百姓之时」。
( 3 )第七简
整理者读:「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为天子」。案,「就」字疑从下读,读为「造」。郭店简《尊德义》有「戚父」,《穷达以时》作「造父」, [64]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编号 0184 云:「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唐勒先称曰:人谓就父登车揽辔,马协敛整齐,调均不挚,步趋。」又 3588 :「 … 御有三,而王梁、就﹝父﹞。」 [65] 同一人而云「戚」、「就」、「造」,知三字因地域之别,乃有此异称。《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云「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66] 《楚辞 ‧ 九章 ‧ 惜往日 》云「奉先功以照下兮」, [67] 知简文乃尧前一位帝王,率天下之人,造为法令,承宣祖业,立尧为天子。
( 4 )第九简
「尧为之教曰」,应为「尧乃为之教曰」,简文「乃」字无见释文, [68] 盖出版之失。
( 5 )第十六简
「妖祥不行」,整理者读「祥」之字简文原作「羕」。案,疑读「殃」,其於声母韵部都与「羕」字较为接近,且与「疠疫」、「祸灾」对言。
( 6 )第二十一简
「禹然後始行以□」,整理者读末字为「俭」,然郭店简《尊德义》简一四别有「俭」字,周凤五有详考, [69] 可参看。此处应读同简三五「厚施而薄敛」之「敛」,两字字形相同。
( 7 )第三十五简
「厚施而泊敛」之「泊」,整理者读「薄」,则第八简「悦□以不逆」之「□」,应隶「伯」,而读为「薄」。又第三简「□弃不废」之「□」字,所从声符与「厚施」之「施」字同,则「□弃不废」疑可读为「弛 [70] 弃不废」。「安身力以劳百姓」,「力」训同简六「赏不劝而民力」之「力」;「安」,读「焉」,训「则」。
( 8 )第五十简
「昏者百姓」之「昏者」,整理者读「泯舍」,「泯舍」意《尚书 ‧ 牧誓 》之「泯弃」。案,此词例第五三简亦见,本简文「者」字很少有读为「舍」者,疑读「泯诸」。「百姓」为「百官」,即《尧典》「平章百姓」之「百姓」也。《牧誓》於一般人民仅云「暴虐」,而不云「泯弃」。「泯诸百姓」意纣为「百姓」所泯,至於纣与「百姓」父师、少师(比干)、微子互相泯弃之状况,可参《微子》一篇。简文与《子羔》「尧之取舜也,从者(诸)卉茅之中」之「者」字,语法地位相若。
( 9 )本篇书手抄写後,似无校勘痕迹,故误摹字特多,若简四「饥」字、简六「赏」字、简二四「耒」字、简二六「廛」字、简三一「广」字、 [71] 简三五「世」字、 [72] 简三九「武」字、简四八「降」字。简七衍「於是於」三字,简四八「文王时故时而教民时」颇不词,亦疑有衍。又简一三「昔舜耕於历丘」,於「昔」、「舜」两字之间,空格颇大,足容一字,整理者补一「者」字,依简六「昔尧」之词例,余意以为不必为之补,然现象颇怪,原因待考。
最後附记,吾友贾志刚,唐代财政史专家,於军费制度尤为娴熟,旁涉石刻、吐鲁番文书、敦煌宝藏,不知餍足,无所不窥。所举唐人写本之相关资料,多蒙与於武汉大学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之际所告,少数为鄙後继续为者。曩昔以道德文章互勉之景,忽焉皎然重现,而今思之,不谓其时为天下之至乐大幸,寔不可也,不识友朋俦侣以为何如?
整理者又言此篇整、残共五十三枚,篇题存於第五三简简背,作「讼成氐(氏)」,读「容成氏」。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24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其称容成氏「除日 无 岁, 无 内 无 外」。清 ‧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88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年 7 月第 1 版。
整理者有引此条与 《庄子 ‧ 胠箧》 ,见是书第 250 页。
刘向云:「 《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諡名号,凡十五篇也 。」( 《史记集解序》索隐引,日 ‧ 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第 21 页,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2 年 10 月 10 日再版。) 班氏自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见卷三十 《艺文志》,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 856 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 3 月第 2 版。 ) 陈梦家《世本考略》考为赵国人所作。(《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第二六三至二七○页,香港:龙门书店,一九五一年六月顷初版。)以今视之,此书为战国时史官所纂辑,记述自黄帝讫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居处(都邑)、制作、諡法等内容。
《汉书 ‧ 艺文志》历谱十八家有《帝王诸侯世谱》、《古来帝王年谱》(第 881 至 882 页)。又春秋二十三家有《太古以来年纪》(第 856 页)、小说十五家有《周史》、《青史子》(第 872 页),亦是体裁内容不一而为古史事记载性质之类似之书。
《穆天子传》卷二云:「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氏之所守。」缺字可补「成」字。见《诸子集成补编》第十册第 352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此书将古帝氏之世系与相关内容,融入山川及神话传说之中。
其云:「容成作厤,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下云:「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第 1077 至 1078 页,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初版。)与《尚书 ‧ 尧典》「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同意。(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 1 册《尚书》第 47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 年 1 月第 11 版。 )
《新书 ‧ 修政语》二篇,按帝王为次,自黄帝至于周成王,亦《论语 ‧ 尧曰》篇之类也。
[10] 东汉‧蔡邕《独断》,参见《诸子集成补编》第十册第 261 至 286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11] 以五帝为中心,向外扩展。 《诗 ‧ 生民》疏引《春秋纬命历序》文云:「少昊传八世;颛顼传九世;帝喾传十世。」(第 882 页)《周礼 ‧ 春官 ‧ 大司乐》疏亦引之,云:「帝喾传十世,乃至尧。」(第 882 页)又《礼记 ‧ 祭法》疏引《命历序》云:「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第 881 至 882 页)日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
[12]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24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13]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249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14] 即余嘉锡 《古书通例》所举之「官书命名之义例」、「古书多摘首句二字以题篇,书只一篇者,即以篇名为书名」、「古书多无大题,後世乃以人名其书」、「《汉志》於不知作者之书,乃别为之名」、「自撰书名之所自始」,见《余嘉锡说文献学》第 187 至 194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3 月第 1 版。
[15] 若余嘉锡所举 《王孙子》即《巧心》之例。见《余嘉锡说文献学》第 190 页。
[16]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见《四库全书总目》(7)第 600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七十八年一月六版。
[17] 周 ‧ 左丘明撰、吴 ‧ 韦昭注《国语》第 104 页,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83 年 12 月 31 日版。
[18]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 1 册《尚书》第 91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 年 1 月第 11 版。
[19] 本篇可与《子羔》、《唐虞之道》与其他众多之传世文献互相补充参看。
[20]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184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21] 整理者所言之第二部份(整理者列颛顼、帝喾,宜加上少昊)文字,或本存或本无,皆有可能。从第四简与第五简看,殆为本存而佚失也。论帝之文字,古书中多从黄帝(以 《大戴礼记 ‧ 五帝德》为代表 )或帝尧(以 《尚书 ‧ 尧典》、《论语 ‧ 尧曰》为代表 )说起看,简文可能脱佚黄帝至帝尧中间诸帝之文字。而起始从黄帝或帝尧之与否,关系到文献早晚问题,依顾颉刚层累地造成古史说论之,第一简之「轩辕氏」若为黄帝(因有时亦名有熊氏),简文述帝之文字将不再出现黄帝,则战国诸子书与其时青铜器铭文推尊至黄帝之文献,相对时代上要比简文来得晚。
[22] 《诸子集成补编》第四册第 74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23]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第 284 至 286 页,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初版。
[24] 清 ‧ 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第 117 至 125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3 月第 1 版。
[25]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 315 至 366 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 3 月第 2 版。
[26]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 326 、 328 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 3 月第 2 版。
[27] 阎振益、钟夏 《新书校注》第 359 至 375 页,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第 1 版。
[28] 太史公云「唐虞以上,不可记已」(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史记会注考证》 第 1338 页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 1353 页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卷一 《五帝本纪赞》,第 39 页 )。
[29] 尚贤之主张,为禅让言论造成先声,简 1 、 9 、 10 等皆言及,可参。
[30] 观简文之言桀纣,数桀纣之罪状,不下於 《尚书 ‧ 牧誓》等古书所言,实为不经之古史书,与夫好事之传奇小说取材之资。
[31] 清 ‧ 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第 8 至 1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3 月第 1 版。
[32]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 315 至 366 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 3 月第 2 版。
[33] 李定生、徐慧君 《文子要诠》 第 144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7 月第 1 版。
[34] 可参 刘师培 《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第四十二至四十四页之《二十五等人图》,《刘申叔遗书》下册总第 2023 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11 月第 1 版。又 清 ‧ 罗振玉 《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参被改名为《罗振玉校刊群书叙录》一书,见第 310 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8 年元月第一版。
[35] 旧题周 ‧ 辛 鈃 撰 《通玄真经》十二卷,即《文子》。见 《诸子集成补编》第二册第 721 至 799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此书题「要」,则为其大义者也。 1973 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本《文子》,证明成书於汉代以前。
[36] 《诸子集成补编》第七册第 228 至 232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37]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 8 册《孟子》第 254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 年 1 月第 11 版。
[38] 清 ‧ 郭庆藩《庄子集释》第 22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年 7 月第 1 版。
[39] 观 《说文》与段注之说解「贵」、「贱」二字可知,并「贤」字可参。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282 与 279 页,台北:天工书局, 1987 年 9 月再版。
[40] 「人伦鉴识」,见 《世说新语 ‧ 政事》何骠骑作会稽条注引郭泰别传及《赏誉》庾公为护军条注引徐江州本事。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第 180 、 459 页,台北:华正书局, 1989 年 3 月版。
[41] 陈寅恪 《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第九二页,北京:三联书店,二○○一年七月北京第一版。
[42] 荆门市博物馆编 《郭店楚墓竹简》第 181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 256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43] 颜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汉书补注》第 315 页)
[44] 「契」於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中以古文表之 (《汉书补注》第 315 页) ,字形即《子羔》第十简「契之母」之「契」也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 第 193 页) , 西汉‧贾谊《新书‧连语》亦见。
[45]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第 315 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8 年 3 月第 2 版。
[46] 分别见《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 8 册《论语》第 128 、 54 、 173 、 7 、 81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 年 1 月第 11 版。
[47] 「尊贤」依孟子之说,有王公大人之尊贤与士之尊贤。相关论述,昔鄙有一郭店简 《语丛三》注译之稿本,说之颇详,然尚未刊。
[48] 论帝尧之前之一帝或诸帝。
[49] 此论帝尧。简一二上残,依简一七之词例,可补「尧乃老,视不明」,整理者已有说。简一二末已完,依词例当接有「舜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等文字之一枚简,疑即简一一,然简一一起始部份已残。而简一三为论帝尧之末,故作此安排。
[50] 此论帝尧举贤人於舜。简一三、简一四为尧举舜,简八、简九为尧试舜,简一○为生让,参 《尚书 ‧ 尧典》尧之举舜有「明明扬侧陋、试可、生让」三过程,故为此安排。
[51] 廖名春 《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以简一五、二三为排列,见简帛 研究 网。案,此说可商,应为二三、一五之序,舜命臣之语为「某既已受命」,简二八、二九、三○皆有词例为证,简二三末为「禹既已」,简一五始为「受命」,故云。
[52] 前举为禹、后稷、皋陶、质等大臣之佐舜,依 《尚书 ‧ 舜典》看,所缺尚多,然并不意味简文必定缺佚若此。简一六则言连「天地」都来佐舜,故系於此。
[53] 此论舜臣之佐舜。
[54] 此论帝禹之执政。
[55] 此论古诸氏。排於此类简之前的简三三云「圣人」,殆为论上上人之帝,下启上中仁人之古诸氏。简二、简三所谈及的废疾之人,於其时都得到很好之照顾和发挥,与下面所要接续之简三六、三七论废疾人所以起的原因,适成对比,文意承续。整理者已云简一、二、三可连读。
[56] 此论桀与汤之革命。
[57] 此论纣与周文、周武之革命。
[58]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250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59] 廖名春 《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见简帛研究网。
[60] 陈高志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篇部分文字隶定检讨》 , 《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 第 365 至 366 页,台北:学生书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61] 皆见董同龢 《上古音韵表稿》,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初版。又《汉语音韵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十月十五版。
[62] 周凤五 《郭店楚简识字札记》 , 《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 第 359 页,台北:学生书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63]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 1 册《尚书》第 276 、 42 页,台北:艺文印书馆, 1989 年 1 月第 11 版。
[64] 荆门市博物馆编 《郭店楚墓竹简》第 173 、 145 页,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65] 汤漳平《论唐勒赋残简》,《文物》 1990 年第 4 期。
[66] 日 ‧ 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第 1009 页,台北:洪氏出版社, 1982 年 10 月 10 日再版。
[67] 宋 ‧ 洪兴祖 《楚辞补注》第 149 页,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 3 月第 1 版。
[68]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 25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十二月第一版。
[69] 周凤五 《郭店楚简识字札记》 , 《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 第 359 页,台北:学生书局,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70] 右偏旁从「施」字之右偏旁。
[71] 下偏旁从「壬」者应从「王」声。
[72] 此字李锐《上博馆藏楚简(二)初札》一文所说,见简帛研究网。余字为整理者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