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的建设

2015-08-31 11: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是专门研究猪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与消灭猪病的一门学科,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按照广西教育厅中职教改项目要求,从2010年开始,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猪病防治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环境、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习猪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猪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习猪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0055)
  
  【作者简介】钟静宁(1964- ),女,广西水产畜牧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和兽医临床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