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课程观转型的实践路径建设

2015-07-28 18: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38-1
  一、在情境的创设方面,要注意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的交融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要求与我们江苏的考试要求十分吻合过去,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仅仅突出强调的是单一的“科学情境”的营造,即课堂教学以理性为核心,其目标指向学科知识本身。当前,许多专家极力倡导的“情境教学”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文情境”,即以感性为核心。在这种情境中,“师生关怀备至,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沉浸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这显然是一种纯粹化了的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实践创新。导课时一个简单的图片就是最好的情景,也是做好的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
  二、应切实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呵护学生“新观念”
  首先笔者认为应鼓励学生的质疑,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真正让学生敢“讲话”、讲“真话”。演化的发展与定向的发展,矛盾的发展与定向的发展,各可以是同一事情的两方面。因为无论演化的发展或矛盾的发展,都可以冥冥中趋赴一特定的目的。惟演化的发展与矛盾的发展则是两种不同的事情。过早地给历史事件下一个固定的结论,有时会误导学生的观点,甚至影响答题,如08年江苏卷第3题考察了三省六部制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的试题,还有2011年江苏卷第4题对元行中书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等题目,虽有材料阅读,但与很多同学思想中固有的观念相矛盾,很多同学仍被宰相权力被削弱、行中书省无实权等结论所困扰,影响答题的正确率。所以要让学生有质疑的勇气和权力。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历史学习成为人性化、社会化的教育,培养学生新颖的史学观点。《考试说明》提出的命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史学观念的引领作用,既要把握文明史范式等新的史学范式,更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目前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多的全新史学视野的出现,真正让笔者感觉到了社会史观的重要性,2009年试题中考到的内容有宋元理学、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中国近代婚姻观念改变和北宋如何选拔人才的争论等题目足足有28分之多。2010年试题分值也至少达到24分。笔者也深刻感觉到社会史观的重要性,觉得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社会史观,笔者曾经组织了“人民版”活动与探究活动中的《三代人眼中的教育》学生分别从自己的爷爷、父亲、自己三代人入手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生真正感觉到了身边历史的变化,也认识到了历史不仅是“大人物”的历史,同时也是“小人物”的历史,从微观的角度认知历史。不同的史观作为解读历史的不同的方法,本身是一个发展演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它是由人们对自我、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空间认识的水平决定的。
  三、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纵横联系,保证知识的专题性与整体性的完美
  现在的教材编写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作为三个模块分开教学,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在讲授三个模块之后,还要使内容横看成片、纵看成链,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条线索牢牢抓住,形成同一时期的横向线索,增强唯物史观。让学生能够将三者有机地“分离”和“整合”。历史教学追求的应是学生对历史的构建和认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其积极主动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一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扎实系统的知识也水到渠成地被学生掌握了。这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把知识传授课转化成素质培养课了。惟有如此,方可改变学生对历史科的一些旧认识,并将其置于提高素质教育的高度加以重视。
  四、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单一地按考点上课授课。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于让儿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每个儿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高中学生虽然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笔者认为“断章取义”即单纯以考点出发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会严重影响历史知识的整体感知,挫伤学习的兴趣。如09年江苏高考选择题第4题关于南北朝手工业的一个成果“灌钢法”的考点,这个知识点在“人民版”教材中并未出现,“人教版”教材中才有。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仔细观察考点也未有争议,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导致有很多学生判断失误,这不得不说是“断章取义”的一个教训。
  学习历史不要把历史知识仅仅当成单一的、孤立的个体,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来要求学生识记,而要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演进中来处理知识、理解知识和识记知识。这样,在历史的演进中一方面能够明了和确定什么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相信学会用不同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拓宽历史视野,既是当前“苏派”考试的方向更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大方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