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实践路径建设

2015-07-28 18: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们认为“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那么自然、社会、自我就成为“活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基本来源,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健全发展的人,就成为我校沙上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
  一、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资源背景分析
  (1)悠久的历史传承。
  沙上文化是我校所在地的一种乡土文化,作为扎根在江尾海头吴文化的一脉,至今虽只有七八百年历史,但沙上文化并不显得单薄、简陋,她蕴涵着沙上人的历史和文化,风物和人情,凸现了沙上人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勤俭精神,崇教好学的进取精神,淳朴热情的宽和精神。沙上文化这一鲜明的文化特质,为我校新形势下“活动课程”开发,提供了鲜活的重要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浓郁的人文情怀。
  学校地处张家港市工业重镇锦丰镇,作为江苏省著名的沿江制造业中心,辖区内现有各类企业1600多家,拥有世界500强沙钢集团、浦项集团公司以及220多家饮(塑)料机械专业生产企业等,吸引了日韩、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90多家客商投资兴业。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可以说这些企业的奋斗史,也就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史,更是一部自主创新、勇于开拓的发展史,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活动课程”活教材。
  (3)厚重的文化积淀。
  沙上地区文化积淀丰厚。以“沙上山歌”“老沙话”“哨口风筝”“元宵锣鼓”“常阴沙号子”等为代表的民风民俗,被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块土壤上,培养出了曹楚才、章申、薛永祺等院士;留存着大量沙上名贤的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等;拥有很多当代文章卓著的作家、拼搏科技的英才、白手起家的商界精英、报效桑梓的华侨先进代表等。
  (4)丰富的校外活动场所。
  校园周边具有类型多样、功能不一,诸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沙钢广场创业碑、文化中心、科技馆、边防检查站、长江抗洪纪念碑、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2.“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建构
  (1)“活动课程”中的管理主体结构。
  一是学校教职工。这是“活动课程”实施时的核心层面。二是家长与各单位政工干部。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紧密层面。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学校成立了由家长代表以及公安、司法、宣传、教育、工商、企业、社区、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青少年“活动课程”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他们在协调管理青少年“活动课程”上的职能。三是离退休教师和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层面。他们心系校园,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四是学校各年级班团干部。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补充层面。因为班团干部对于良好班风和学风,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
  (2)“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达成目标。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来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有效开展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感恩的教育、礼仪的教育、合作精神的教育、磨砺意志的教育、动手能力的教育、环保意识的教育、安全防护的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等,切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活动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
  “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比较符合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的。就我校实际情况来说,我校的“活动课程”实施以双休日、节假日为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随着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推进,眼下一个学期一般在二十二周左右,而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就达50多天,相当于十周的教学时间。这么长的闲暇时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无目的性地玩耍,如果教育缺失,很多问题就会出现。因此“活动课程”的实施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这样能基本形成学生在校期间,以“学科课程”学习为主,学生在节假日期间,以“活动课程”的实施为主”的时空和责任格局。
  二是,在生源结构上,我校新市民子女的占比超过了40%,其中父母均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的占绝大多数。此外,双休日不到半数父母(或一方)能在家陪伴孩子。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生活,经常处于无序、自发、失控状态,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增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所以从以上两点来看,“活动课程”有着实施的自觉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4)“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从多个纬度加以衡量,涵盖知、情、意、行多个层面,重点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诚实守信、文明习惯、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进取精神等。
  此外将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最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的依据,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实践
  1.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质量
  通过系统挖掘、设计、开发,目前学校依托沙上文化开发出的
  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主要有:“苜蓿的特征与深加工技术”、“螃蜞豆腐的制作”、“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走进童年的森林——有趣的沙上童谣”、“知微见著话智慧——沙上谚语探源”、&l dquo;粽香端午话芦苇”、“沙上传统小吃与文化溯源”、“沙上民间手工工艺”、“沙上曲艺与传承”等三十余个。
  这种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凸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以实践体验为特点的“活动课程”彰显了课程的特色和魅力
  “参加这次调查活动,虽然很辛苦很累,但让我见识了许多沙上特有的桥梁、水闸,了解了这些桥梁、水闸背后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学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那些有保留价值的古老的水利设施,政府应该尽快登记造册并保护起来啊。”这是学校“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的王含玉同学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显然,在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是产生不出这样的想法,也写不出这样有责任感的话语的。“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勤劳智慧的沙上居民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和不屈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悟。
  诸如此类看似“无用”的“活动课程”,可能与教材无关,与考试无关,与成绩无关,是一些“没用”的教育——但却都是学生喜欢的、乐此不疲的、好玩的课程;而可能就是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志向和梦想,激发出潜能和智慧,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
  三、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显性效果
  1.“活动课程”管理主体由以教师为主向多元转化,加强了教育的合力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力量来进行的局面,较好地解决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尤其在外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多主体模式的优越性和实际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合力,也改变了一些双职工家庭,节假日、双休日对孩子没法管理只能放任自流的烦恼。
  2.“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学科性质真正向社会生活转化,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活动课程”的内容超越了课本的范畴,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的特点。沙上的港桥水韵、集镇风姿、民风民俗、教育文艺、革命风云、企业名流以及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书法、绘画篆刻等等,为我们开展“活动课程”,提供了生动、富有说服力的鲜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活动课程”教育内容,使学校在“听、说、读、写、行、动”立体式活动的开展中,更具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实效性。
  3.“活动课程”的方法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化,完善了教育的机制
  由于“活动课程”实现了书本向生活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强化学生全员参与,落实主体体验,所以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涨,效果明显。蔬菜基地的劳动、法庭的旁听、营业员生活体验等等都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无法平静,不仅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更提升了学习的内驱力。
  4.“活动课程”的途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引力
  “活动课程”实现了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为主转变为多样、动态、立体的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了单一的灌输型为渗透型,“活动课程”更趣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真正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5.“活动课程”的评价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
  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的形成过程重于结果。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涵盖知、情、意、行多个层面,突出评价的情境化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在方法上,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带队老师评、活动单位评的方式,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境化、指标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增强了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