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是孩子学习的原生态,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要怕孩子出错,而应充分发掘错误,利用错误,化弊为利。
一、关注错误,加以重视
关注孩子的错误首先是发现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的错误通常会发生在哪里呢?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产生的错误。2. 在刚学习过新知识后的似懂非懂情况下产生的错误。3. 在平时作业中对于一些易错题掌握得不够好。那么,针对孩子们的这些不同时段出现的错误,我们如何做才能及时抓住这一瞬间呢?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巡视学生的课堂作业,除了检查学生的正确率外,还要尽量关注做错的孩子错在哪里,其错误是否具有代表性。
其次,在课堂上有时教师不需要急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发现有价值的错误再与学生一起探讨。
再次,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找出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在课堂上作为分析的重点。
二、利用错误,化弊为利
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要关注,更要学会如何处理,让这些错题为我所用,化弊为利。
(一)引导辨析,拓展学生思维
陈述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口耳相传,容易被遗忘。而高层次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得来的,学生不仅能够长时记忆,而且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巧用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的错题利用尤为重要。
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而是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量出认为需要的条件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的意见分为两种:一种是量出两条邻边的长度,再用邻边相乘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一种则是利用底乘高计算面积。接着,教师不作判断,而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辨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逐渐明白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可见,学生在初学新知时,总会对学习材料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而且难免会出错,这是因为孩子们还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本身。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结果,那么学生的错就没有价值了。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正确和错误的题目进行辨析,让他们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慢慢找到错误的原因或正确的理由。如此,学生得到的知识已经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了。
(二)利用错误,寻找教学新起点
学生常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错误,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错误,将其作为我们的教学重点,获益将会更大。
有这么一道题:给出平行四边形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和一条不对应的高,让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部分学生会用一组对应的底和高,而一小部分学生则不知道选择哪条底和高进行计算。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孩子错误的例子,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选择一组对应的底和高)落实好,这样,学生的错才错得有价值。
(三)突破易错题,解决学习难点
学生的易错题不仅出现在课堂上,而且还出现在作业本和测验卷上,这些错误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这些题目,教师不仅不能忽略,反而要更加重视,让学生在“犯错——找错——纠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就是对于乘法分配律合乘法结合率的应用,那么这些错误也正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学好这个单元。比如,对于25×32×25×8和25×32+25×8这样的题目,学生容易混淆,测试的时候也容易失分。教师在学生作业出错的情况下,将错题展示出来,让他们反思,这不仅能让他们进一步区别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之间的异同点,抓住算式的特点,加深对这两种不同运算定律的认识,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的能力。
学生的错误是构成课堂的要素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捕捉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错误,善于反思,寻找孩子们作业中的错误,让错题为我们服务,让错题成为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让学生体验错误的价值,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05).
[2]成尚荣.教室,出错的地方[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英)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