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信息技术课要创设情境 让课堂活跃 让学生主动

2015-12-13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目前在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的课题。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含义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畅谈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情境教学及创设情境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信息素养
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情境创设运用得好,能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但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考虑以下关系:
(1)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
(2)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特征的关系,即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即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
既然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综合利用语言、姿势、音乐、图片、多媒体展示、实物等教学手段,努力去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采用的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往往包含着任务的引出、实现任务所需的条件(知识点)、着手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作品展示、任务的延伸这样五个部分,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情境教学我认为也需有五部曲。情境教学模式五部曲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师生间、认知客体和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的教学。
1.开端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爱因斯坦曾经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引入情境至关重要。是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关键。
2.发展凭借情境,在集体和个别活动的乐趣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掌握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某一任务的情境的布置来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讲解时间应少,而以学生操作为主,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自然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问题,则由教师在巡视时解决。
3.高潮融入情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体验中提高、锻炼能力。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通过任务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与生之间,友爱亲密、以小组式的协作学习促进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诱发思维,提高参与度,强化学生的感觉体验和成功体验。
4.结局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在课程结束时能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或半成品,为学生搭建一个体现个性风采的平台,体现成就感的平台。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丰富自己的思维,教师适当地从技术、艺术、思想各方面给予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适当地给以精神和物质的鼓励,更好地激励学生。
5.后记拓宽情境,结合生活,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学习,信息技术课当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还要引导学生把今天的所学会灵活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适当的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变通,学会利用。
创设情境的方法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情境的设置应有直观性特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应遵循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情境的设置还要有多元化特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情境。
1、创设“语言情感”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目前,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具体形象的描述,恰当巧妙的比喻,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语言情境的创设,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体语言、板书语言,他们不但能修饰、润色口头语言,还能表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故事、当前相关的科技报道等社会现象,并且从中引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述“查找与替换”一节知识点时,我采用了“三十六计”的故事引入,通过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故事的叙述,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知道这一计谋的含义和利害,引出我们所学的知识点相当于“偷梁换柱”本领的“查找与替换”功能。利用这一计谋完成编辑、修饰文档的任务。再如:在讲解资源管理器的窗口操作时,采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把文件夹窗口中的“+”加“--”减号比作剥洋葱,“+”号代表洋葱还没有到内心,还可以剥皮,剥掉一层会变成“--”号,当前方没有任何符号时表示剥到了中心,可以看清里面的内容。再如: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谁来露一手等鼓励的话语。再如:漫画的使用,在练习课或完成作品或上网进行收集资料时,为避免个别同学的注意力分散,先展示几副漫画,看下课的时候,这副漫画是哪位同学的写照,以此来提醒、约束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知识,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多思,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之入境。如在讲“查找与替换”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字出现了多少次?第10次出现在哪里?二:想把文章中的“计算机”都改为“电脑”该怎么办?把“病毒”两个字都改为“隶书,红色,加上着重号”又该如何做?。这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开始思考,积极性调动起来,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以往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及时点拨讲解,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又如:“版面设计哪种样式好看呢?我总是左右不定,哪位同学能给我以启示?”。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立,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纷纷发表自己见解,起到了启其智的作用。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在关键处设问,“还是不能说服让我下决心,还有其它更好的理由和样式吗?”促使学生不满足现状,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主动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
3、创设“相互交流协作的”情境,通过交流启发思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是在学生中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为他们提供一种能相互交流协作的情境。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一项合作性很强的工作中,毎个人都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分工学习,然后再集中分析,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与总结出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共享角色的思维、见解和智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协作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引导生生合作、生生互助、生生评价,学生主体意识才会剧增,个性才能张扬,才会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协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全班交流等合作性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例如:我在讲解“查找与替换”时,采用了四人一组,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在一篇文章中提前输入由1234四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乱序文件,(1234,2341,2413,……)要求第一个同学把1全部替换成一个成语,然后保存,关闭文档。打开小组中另一个同学保存的文档,由小组长分配打开文件的顺序,以免冲突。接着前一个同学的思路,进行词语接龙,把2再全部替换,如此下去,直到4也替换好为止。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且内容、格式最好,前三名给予精神或小的物质奖励(小红花或电脑播放一段音乐或一个小的flash贺卡等)。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合作热烈。再如:由小组完成一份主题班报,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主编、副编、美术编辑、版面设计、责任编辑等一系列角色,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主动与其他成员交流,相互探讨,相互争论、相互批评、相互尊重,共同完成作品,体现团队精神和增强协作意识。
4、创设“媒体”情境,通过感官冲击,激发主动性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媒体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通过媒体情境,可以更好的刺激感观,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通过媒体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为学生展示作品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例如:在讲解病毒知识时,把一些病毒的发作表现及传播或防止方法通过大屏幕放映给同学们看,学生会豁然领悟,加深印象。媒体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教师讲解难点或演示课件时,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露一手的时候。如:有声有色的学生自身作品的展示及演讲。
5、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有着自然奥秘感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然后说出自己觉得像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把自身的感受说出,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搜索资料的教学目的。再如:在讲幻灯片一节时,先听一点震撼的音乐,然后假想当人类正在面临灭亡,所有的人都已经躲到了防空洞中,这时外面又传来了敲门声,会是什么呢?应该高兴还是绝望?门该不该打开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相互丰富情感,然后来把它反映在幻灯片的每一张中。
6、创设“生活实践”情境,促进知识的运用创设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获取、处理、创作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信息能力。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的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名信片、制定学习计划表、发送电子贺卡、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上、查找旅游路线,设计班队课的小游戏、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术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上从六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尽量相互兼容,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激发学习动力,并能使教与学双方都感到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尝试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情境教学,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双方都感受到愉悦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①信息获取的能力。②信息分析的能力。③信息加工的能力。④信息创新的能力。⑤信息利用的能力。⑥协作意识的信息交流的能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