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创设“热度”与“深度”并存的信息技术课堂创

2015-07-27 10: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中信息技术最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完成系列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但是,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受“实用主义”影响,以简单的技术掌握为首要目标,在课堂中过分强调某一种“效果”采用何种“操作”完成,甚至直接呈现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所有操作步骤,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照“操作”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堂貌似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但是给笔者的感觉总是很单薄,缺乏“热度”和“深度”。学生在课堂中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盲目被动地工作,机械地完成任务。学生的发展简单地变成了知识与技能上的量的积累,老师关注的只是最后的操作结果,忽略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喜欢用电脑但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也出现了学生会操作,但不会用操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面。
  笔者认为操作技术是“僵硬”的,在独立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当技术与思想完美结合时,技术才会呈现其灵动、饱满的一面,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才会既有“热度”又有“深度”。这里的所说的“热度”是指学生的学习情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深度”是指课堂内容跳出技术的框架,将技术与思想、方法有机融合,让信息技术课堂散发出操作与思维并存的魅力。
  那么,如何创设“热度”与“深度”并存的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效完成课堂任务。接下来笔者以《制作主题网站》为例,跟大家一起探讨几点做法。
  一、技术与思想的融合,碰撞创意火花
  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是为信息表达服务的,运用技术是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我们的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哪些技术,更应该看重学生是否运用技术表达了有创意的思想。只有闪现了学生创意火花,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内涵,才会有深度,才是站在高度的大课堂。那种纯技术的、为加工而加工的学习是肤浅的、表层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这种浅层学习,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和思路,让学生有可以思考的内容。纯技术课堂,因为缺乏思想而苍白单薄,只有技术与思想完美融合时,才能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体验到课堂的内涵之美。《制作主题网站》这一内容,笔者关注的不是一个个独立网页的制作,也不是在网页中如何插入一个图片、一段文字或者制作一种动态效果,因为这些技术上实现并不复杂,与Word基本相似,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一个网站能否出彩,能否吸引浏览者驻足,与网站前期规划是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思路清晰的栏目结构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前期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划设计网站,注重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欣赏几个精致、有特色的网站,分析这些网站如何组织栏目结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规划自己的主题网站,设计栏目结构和栏目名称。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规划出一个个有创意的网站结构(如下表1)。学生在后续的课堂中再通过技术学习实现一个个栏目页面,这样融合了学生自己创意思想的创作过程,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时时涌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在课堂中也表现了自己的思想、风格和创意。在技术课堂中,融入学生角度的思想、审美和创意,技术的学习会更加有趣、有生机,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冰冷冷的“技术”课堂才会“热”起来。
  二、技术与原理方法的融合,促进应用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反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何要用技术、何时使用技术、如何使用技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很多都局限于学生掌握了操作技术却不真正理解操作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学习该技术是解决什么问题,更不会把一种软件的操作迁移到另外一种软件中。要突破这种局限,笔者认为教师要在任务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技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学习这项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并对学生加以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该技术功能,进而主动地感受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技术,体验到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乐趣。
  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技术为内容服务”,能有所精选、有所组织地对技术进行处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学生在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将表格技术与页面布局巧妙地进行融合,经历了表格布局的三个阶段,系统、整体地进行了思维地梳理,进而深化对表格技术本质与表格布局方法的深刻把握。挖掘了一定“深度”的课堂,能够让学生抓住技术核心,进而在实际解决中恰如其分地应用这种技术。
  三、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提升艺术素养
  技术与艺术都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同属于人的创造活动,是一种把真带入美之中的产出,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表现为合为一体的“技艺”。笔者认为技术应该体现“真和美”的和谐,艺术是“作为美的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在“技术”的课堂中给师生“艺术”的感受。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学生是否掌握技术,即学会如何做,例如学生能否在网页中正确地插入文本、图片、动画等基本元素。第二是指学生能否合理、适度选择技术为艺术服务。例如网页中是否插入了过多的图片和动画,图片的大小是否合适。笔者认为,只要是技术就离不开技术分析的方式,技术分析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定性的角度就是“大体、总体地感受”,定量的角度就是“准确地表达”。《制作主题网站》这一内容,网页分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分析页面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整个网页的表达效果,从艺术性、思想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网页元素的合理搭配,要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 择性的应用。包括一个页面中网页元素的主体是什么?标题文字和内容文字的大小和字体,图片和动画在页面中起什么作用?根据图片所起的作用,什么样的图片在网页中所占的版面片幅有多少?如何使得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等等问题。这样注意区分了之后让技术学习更有内涵,学生由此超越单纯操作训练的浅薄,用技术去实现艺术之美,由艺术美去感受技术美,提升艺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通过技术与艺术的有机深度融合,用艺术美去打动师生共同的内心,让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深度”,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都具有技术创造的美,让师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热度”与“深度”并存的信息技术课堂,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智慧和灵感,学生生机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将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心中向往的充满活力的创新梦工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相融共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