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家园合力共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效果

2015-07-15 10: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期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具备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健康领域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可是笔者在幼儿园中发现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低。
  案例一:小朋友吃完午餐去洗脸,而豪豪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我正想走过去问个究竟,一股臭味直冲我的鼻孔,他轻轻地告诉我:“我把大便拉在身上了。”我立即通知家长给孩子送衣服,豪豪奶奶说:“豪豪不会擦屁股,平时都是安排在家里大便,今天可能有点不舒服,我忘了跟老师讲这件事……”
  案例二:天天小朋友一直由奶奶带着,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作利索,有时还帮助别人,常常得到老师表扬……而在家就是另一种表现:什么也不做,都要大人帮忙。妈妈问:“你在幼儿园会自己吃,到家怎么就要喂?”天天说:“在幼儿园宝宝多,老师少;在家宝宝少,大人多,就要喂。”妈妈说:“好宝宝在家与在幼儿园应是一个样。”可是天天不管怎么教育就是不听,奶奶习惯地端着碗继续喂他吃饭、帮他收拾玩具、穿衣……
  家长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缺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孩子不会擦屁股,就安排孩子在家大便,不会系鞋带,就尽量不买或不穿系鞋带的鞋子;教育不一致,爸爸妈妈主张让孩子自己动手,而爷爷奶奶生怕孩子吃不饱,采取喂的方式,这种庇护无意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许多事例说明:家长的态度、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孩子自理能力的强弱。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确保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唯有百依百顺。”话中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
  一、提供机会
  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两个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直接影响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管幼儿园还是家庭,在孩子能力允许和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多种锻炼的机会,如进餐,3~4岁幼儿学习使用小勺吃饭,自己把空碗、勺子送到规定的桶里,拿茶杯漱口,用毛巾洗脸;4~5岁的幼儿能用筷子吃饭,能力强的幼儿分发餐具、点心、餐巾等;5~6岁的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帮助教师整理收拾餐具等。午睡时间,让幼儿由简入难逐步学习穿脱衣服、整理床铺。引导幼儿学习自己独立上厕所,学习正确擦屁股的方法,上厕所后冲洗厕所,整理自己的衣物,不露小肚皮。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教育,如自己吃饭、如厕、穿衣、穿鞋、收碗、收发筷子、整理玩具等,引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习得各种生活自理能力。
  二、统一观念
  许多幼儿都生活在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爸爸妈妈认为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而有的爷爷奶奶宠着孩子,事事包办。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产生分歧,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做法来教育幼儿,幼儿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致使幼儿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如案例二,母亲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奶奶依着孩子继续喂饭,如此,父母、教师的教育就变成零。所以幼儿的父母要与祖辈统一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成员可以进行分工,教育的事交给爸爸妈妈,让年轻人承担起教育的重任,爷爷奶奶只要负责孩子的营养饮食、接送等,祖辈要支持年轻人的做法,步调一致,共同教育好幼儿。
  三、科学教育
  (一)接纳错误
  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不协调,在初学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错误,如米粒洒了一桌,鞋、衣服穿反,扣子错位、裤子不分前后……凡此种种都只是小小的失误,家长必须要祝贺幼儿“学会了”,在此基础上,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找出不足之处,这样幼儿下一次就能做得更好。虽然这些事在大人看来比较简单,但对幼儿来说,都是他付出许多努力、勇敢尝试的结果,家长的表扬,将给幼儿的尝试带来很大乐趣,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切忌采取训斥、暴力打骂的方法,这样会阻碍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适时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教师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准确把握孩子发展目标与教育要求,制定更具体的教育计划,以多种教育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适时、适度、适宜的教育。
  四、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与幼儿园教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达到家园同步教育。教师必须及时与家长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家长工作:家长开放日,让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及学习习惯。收集、反馈幼儿信息,每周一向家长发一张幼儿在园情况登记表和在家登记表。分级培训,对“80后”的家长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利用家园互通平台,上传相关资料,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生活照片,供家长相互学习、了解,寻找自己孩子与他人的差距;对祖辈家长采取讲座形式,讲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此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交流经验,请自理能力较强幼儿的家长介绍自己的成功做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教师密切家园联系,注重个别教育,及时与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家长沟通,寻找幼儿发展较慢的原因,指导家长如何去做,请家长配合共同肩负起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责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有坚持,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让幼儿早点独立,让雏鹰早日学会飞翔,是我们送给幼儿的一份最 好的礼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16).http://www.edu.cn/xue_qian_779/20121016/t20121016_856526.shtml.
  [3] 陈金华,杜学元.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7).
  [4] 苏琴.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