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路径

2015-12-13 11: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许多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自理方法和技能,而是包办、代替孩子做,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树大自然直。”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应给予孩子“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里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手技能、方法,并不是意味着让他受苦。缺乏方法、技能不但导致孩子不会自理,也丢失了孩子对自理能力的兴趣。
  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不但浪费时间结果衣服穿反,还要重穿,耽误早餐与上班的时间;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不但手、脸没洗干净,反而弄湿衣服,还不如自己帮助来的快而干净;让孩子自己吃饭更不用说,一餐饭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还不如自己喂来得快而便捷;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理。现在孩子还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也伤害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没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小朋友撒饭粒,经过老师的培养和练习,已经掌握了吃饭的技巧,进步了很多。
  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而进入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扣洞对不齐,硬着头皮自己学,一、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让他们试着自理,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教师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