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变革应用对策实践思考研究论文(共7篇)

2023-12-07 2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微信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2016年8月17日所公布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9%,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34%,在已有如此庞大用户群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强势增长趋势。“刷微信”“微信控”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大学生渐渐发展为一部“网络监視器”,这种不当行为影响着使用者本人,同样也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这种现状迫切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数据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意义


  据CNNIC(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8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人均周上网时长达31.7小时,即人均日上网时间为4.5小时。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信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展势头迅猛,受众广泛,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微信出现虽然才刚刚五年,却受到不同层面受众的追捧,更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微信的关注。但大多着眼于传播特点的延伸和营销方式方面的扩展研究,而对于如何将微信应用于教学、应用于学生管理,减少微信“副作用”,带来“正能量”的研究相对不足。


  本文调查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微信用户的现状、需求及产生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方式,分析大学生这一极具代表性主流人群的微信接受特征,也就是微信能够吸引这么多的大学生用户是满足了什么样的用户感受和外在环境,多维判定大学生的使用意图,以期对微信使用进行更全面、更透彻的分析,提出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相关策略,为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趋利避害方面提供依据,提升学习效率和生活品质。


  二、样本说明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样本遍及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商丘工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所高校,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在院校的层次选取上,为本科3所、专科2所。在调查对象选取上,尽量考虑男、女生比例,并且选取了各个年级的学生。问卷设计主要从大学生基本情况、微信使用现状、对大学生的影响、安全与隐私等几个方面进行。在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采取了随机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样本数据范围较广,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参考价值。2016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收回调查问卷545份,收回率99%;有效调查问卷533份,有效率96%。


  三、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一)大学生微信使用的时间及地点特征。经统计,被调查的533名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在每天使用微信花费时间方面,有40%的大学生超过1小时,有44%的大学生是30-60分钟。大学生会在等候、卧床休息、课堂上等“随时随地”使用微信,将微信当成消遣的工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大学生起床后、上课时、等候时微信使用比较频繁,经常使用和偶尔使用人数占比78.5%、73.5%、89%。


  (二)大学生微信用户的性别及年龄特征。此次研究以商丘周边高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男、女被调查人数分别是217与316,与男生对比来看,女生对微信更具依赖性,约有50%的女生好友会上传购物、聚餐时的照片,发表感悟体会,希望对外倾诉,发泄郁闷,求关注、被点赞。男生更喜欢文本聊天、语音聊天、摇一摇等功能。大学生通常是集中在18—24岁之间的群体,他们无需像高中生整天闭门读书,也不用和上班族一样每天忙于工作,有大把的时间去了解新兴事物,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微信使用的大力支持者。


  (三)大学生使用微信对学习产生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有19.4%的同学经常使用手机、54.1%的同学偶尔使用、17%不使用,这就意味着将近八成同学有上课使用手机的习惯。我们对21个正在上课的课堂做了取样分析,超过39%的大学生有操作手机行为。课后问及玩手机的同学们,结果绝大部分说是在使用微信。问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玩手机,多数表示“与教师的上课质量无关,就是想看”。


  (四)大学生对微信各功能的使用情况。聊天是大学生微信的最常用功能,这是所有调查对象都会用到的功能。微信二维码功能也是使用较多的功能,33%的大学生用二维码实现准确迅速添加好友的目的,20%大学生使用该功能进行日常消费等。约有9.6%的大学生用户,在微信中开通绑定QQ账号功能,实时接收、查看QQ邮件信息,避免遗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四、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微信使用成瘾的顾虑。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微信使用越来越频繁,每天从原来的几分钟增加到现在几小时,有的甚至一直保持在线状态,导致大学生微信使用成瘾,对微信严重依赖。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登录自己感兴趣的空间浏览互动查询,不管是否有更新总会习惯性的去查看。


  (二)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一般都是通过语音或短信,用户在稍微考虑后编辑信息发送即可。但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则需要大脑快速地反应,语言迅速地组织,观察对方的表情,以采用恰当表述方式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等,很明显面对面的交流要求更高。若是大学生过度地依赖微信进行交流沟通,那么对面交流时的反应速度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因长期得不到锻炼必然会出现弱化。


  (三)碎片化信息干扰思考。微信信息的推送大多来源于分享,碎片化信息易使大学生逐渐在他人的观念中习惯坐享其成,懒于思考,日积月累将会失去创新能力。微信中所发布的信息带有本人的主观意识,大学生接收信息时习惯照盘全收,自然接受发布者的观点,造成群体过滤,集体极化,从而丧失批判能力。


  五、高校微信应用对策


  (一)设置校园公众号、微信群,发挥微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养成能力的地方,院校必须改进理念,积极发挥微信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比如,可开通学校活动讲座信息、自习室、图书查询、校内外交通信息等常规功能,推送学校资讯、宣传校园文化、服务师生沟通互动。还可设置“早起签到”“1分钟讲堂”“正能量站”等专门传播正能量的公共账号,使添加这些账号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学生管理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一个“班级微信群”,微信群较QQ群更具有私密性,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及时发布学校动态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升学等信息,及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进行互动,引领大学生站在信息最前沿。


  (二)通过微信构建翻转课堂,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彰显移动学习优势。面对大学生“无人不微”的现实,高校应主动地将微信运用到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翻转课堂,又被叫做颠倒课堂,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上师生集体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元化的学习。学生不再被局限在教室里课堂上学习,只要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教师还可在线辅导,课堂上则交流讨论、辅导答疑,这种教与学方式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吸收。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更有自主性和移动性的优势。


  (三)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调节,适度使用微信。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微信,对微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辨别不良信息,自觉远离不良信息,以防止其对自身的侵害,不能沉迷于微信,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有效控制使用微信的时间,时时进行自我提醒和约束;大学生也应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更多地与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表达想法,抒发情感。


  作者:谷惠敏

  第2篇: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浅析


  前言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以实践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前沿阵地,更应该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研究,开展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简析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就是压球高校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通过规范管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新科技理论的运用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本性、价值、人格等方面的引导教育,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观察,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加上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2.以人為本的原则


  2.1尊重个性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个性,明确学生的成长目标,通过对学生的潜力挖掘,发挥学生个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与技术体系的建立相比,确定明确的适合的教育目标显得更为重要。把以人为本,纳入到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且可以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培养综合素质高、思考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全方位人才,所以,利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2.2创新理念原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通过尊重个性原则,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更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的激发,在一位为本的教育观念中,高校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用过现代化教育来倡导学生个性化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备,发挥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2.3人文关怀原则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路,还要遵循人文关怀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关注人性的需要开展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肯定,重视的情绪以及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对学生的情感认知、理智、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各种内在潜能,还要激发人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强人性关怀,不仅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创新。


  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3.1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时间较长,许多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定,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从整体上看,以人为本教学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可参考的创新课程设计较少,很多高校不知该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导致许多教师创新意识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3.2师资力量缺乏


  在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水平。但是许多高校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及其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重视等方面因素影响,学校聘请的老师水平、数量都相对有限。很多时候会聘请一些学历较低的老师,虽然他们可能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巧上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很多学校甚至对以人为本的理念都不甚清楚,这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实现。


  3.3教学内容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单一,往往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创新方式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教授,而在生活中、课前课后的实践较少,而且大多教师也只是将教学作为一种任务,而没有当成一种生活艺术,这种教学方法的导入的内容比较简单,收效也不大。


  4.如何提高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


  4.1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拓展,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更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运用,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加强对现代化教育应用,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学过程开展讨论、表演、互动学习,来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理论教学形式,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化的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比如说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来提生课堂新鲜感,再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教育感染力。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交流和学习,建立网络学习小组、微信群、QQ群等,让学生在群内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


  4.2加强户外拓展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课外活动教学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拓展户外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历史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举办历史讲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在理科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等。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各种人文思想的注入,思想联合实际,让以人为本深入人心。


  4.3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应该结合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对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具体来说要在评价过程中,加入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效果分析,包括学习成绩、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对学生个性及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所以高校应该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和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任兵

  第3篇: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研究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所应用的网络技术比较少,在实际管理中的效力比较低。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优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促进计算网络网络技术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其思想观念,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良配置,加速高校教育管理。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错误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与传统的教学设备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网络的开放性、先进性等特点在学生学习环节中的利用率极高。但是在学习与应用,很多高校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错误性的应用,因而出现了大量的高校学生沉迷于计算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业。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合理利用,不能将学生引入歧途[1]。


  1.2网络技术与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教育管理系统难以追随网络技术发展脚步。高校教育管理与网络技术之间的最大矛盾在于,二者发展阶段不同,高校教育管理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换言之,高校教育管理设备难以更新,在经济上不占据优势,缺乏充足的条件更新教育系统。基于高校教育管理与网络技术之间重重矛盾,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难以良好应用。


  1.3网络病毒对教育管理系统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使得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最终直接改善了学校以往的组织管理结构。但是在开放性网络环境下,也存在着很多类系的网络病毒,这些网络病毒对教育管理系统的正常运用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病毒的出现,破坏了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料,导致很多教育管理软件不能够被正常使用,并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难度[2]。


  2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化对策


  2.1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很多高校大学生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错误应用。高校大学生的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事件是教育管理中的难题。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育者需要数量掌握网络技术,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应用到实际教育中,向学生正确演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通过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网络的交互性和实用性。其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中与学生进行沟通,纠正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错误认识,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最后,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管理需要逐渐转变,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使得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网络技术的科技性,并且能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全新的认识,主动去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3]。


  2.2促进网络技术优化教育管理系统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着问题,二者之间在先进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难以发挥。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发展方向。第一,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建立基于学生管理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并且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第二,呼吁相关部分向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投资,在教育管理部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更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第三,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校教育管理系统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符合高校教育管理标准,只有二者在相辅相成的合作下,才能够实现科技化的教育管理[4]。


  2.3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病毒防护,优化网络技术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于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病毒干扰,影响着高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在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引入网络病毒防护技术,避免网络软件受到病毒的干扰。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安装防火墙,具有安全威胁的NFS协议想要通过防火墙时,防火墙将会对安全威胁进行强力阻止,外部的病毒攻击者将无法利用这些脆弱的协议,对信息网络进行攻击。防火墙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具有一定的网络访问记录功能,该项记录能够为计算机系统提供网络安全统计数据,并经过内部数据的判断,及时进行报警。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逐渐改革,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高校教育管理在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影响下,甚少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了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在本文中,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对策。


  作者:张婷

  第4篇:大学生作弊普遍化成因分析及高校教育管理对策


  很不乐观地,在大学各类考试中学生作弊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大学生作弊呈现出普遍化、商业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特点,作弊涉及的人员不仅有学生还有监考老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社会经营团体等,作弊方式从单独作战发展为有组织、有分工的群体协作作弊,借助的工具从最初的携带小抄到后来的高科技作弊产品如手机、隐形笔、蓝牙耳机、特殊观察镜等越来越高级,高校大学生作弊问题日益凸显,大有成风之势。


  一、大学生作弊普遍化成因分析


  (一)社会、学校、家庭的诚信缺失是大学生作弊重要的外部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充斥着诚信缺失现象,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缺斤短两、虚假广告、电信网络诈骗等现象已经习以为常,此类信息对大学生逐渐形成不诚信意识起到了重要的负面作用,而周边亲人、朋友对社会中长期缺失诚信形成的思想认识和处事方式也对思想不成熟、人格不稳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校中,当身边的同学或是他们的学长学姐有作弊情况且得到利益的时候,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就会成为他们采取作弊的内在动力。此外,高校作为社会大众心目中神圣的象牙塔被社会的不良习气侵蚀着,高校教师为晋升职称、提升名誉参与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是经常见诸于报端。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的楷模,教师这种违背学术诚信、功利的做法毫无疑问给了学生作弊的理由和勇气。


  (二)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目标方向不明确,大学生专业兴趣低,学业准备不充分,考试作弊成为必然


  绝大多数学生高考虽然考出了好成绩,但进入大学后学生才发现所学专业并非所爱,学习兴趣低,专业抵触心理强,部分同学会产生上大学只为混学历的想法,甚至陷入迷茫堕落的可怕状态。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学生活动、玩电子游戏、旅游、谈恋爱等方面,学业投入时间少,临近考试才仓促备战,学业准备不充分,考试作弊自然成为他们的优选途径。


  究其根本,我国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正确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来到大学后失去学习、生活的奋斗目标沉,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厌恶学习,甚至迷茫消沉的根本原因。


  (三)考务管理不规范,监管不严等助长大学生作弊心理


  首先,从考试内容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考试题目或是与往届生试题相似度太高,或是代课老师为避免高不及格率考前以讲解大题的方式泄题,而这些试题也多是教材中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为学生制作小抄提供了方便,当学生面临考试科目众多、考试时间安排紧张时,迫于考试压力部分学生就会铤而走险以夹带小抄的方式参加考试。


  其次,考试环境宽松,很多学生知道考场安排后,就会提前在自己对应座位桌面或者附近墙面上书写与考试相关的公式、单词、解答题等相关考试内容,且考生间座位临近,而一般学校老师对此并不会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使作弊实施可行性增高。


  再次,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很多学生认为十几、二十门课程安排在半个月的考试时间内对他们来说复习压力太大,时间过于紧迫,是很多来不及复习的同学产生作弊行为的主要原因。


  (四)考试规章制度不健全,作弊处理程序不规范,校规校纪对学生作弊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教育部出台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也结合本校情况出台了《学生守则》或《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类似校规。这些法规校规均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考试违纪,哪些行为属于考试作弊,但在认定这些行为需要怎样的程序和证据方面都比较简略和粗糙。在一些具体的案例中,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这在许多人看来天经地义的事,却常常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2015年新疆一高校对于替考学生给予开除学籍的处理,因程序违法而导致败诉。实际上,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高校对以下种情形可以开除学生学籍: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对于学生事实作弊给予开除却败诉的问题,专家解释虽然《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处分学生要“保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但这个规定太过笼统,对于不同的作弊情况具体需要什么样的程序,证据如何认定,如何准确定性等都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为高校处理学生作弊带来很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规章制度的可依赖性差导致高校作弊处理的保守化。事实上,各大高校历届学生的确很少因为考试作弊拿不到学位证书,这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弊的低成本、低冒险性,无形当中助长了学生的作弊动机。


  二、高校对大学生作弊普遍化应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


  社会整体环境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和我国整体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现象或是我国特殊社会文化下的产物,或是传统教育体制中因循守旧不求变革导致的社会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革。对于其他导致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高校可以通过实行相关的措施加以改善:


  (一)遏制高校教职工不诚信现象,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加强诚信教育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日渐多元化,高校老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分享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同时也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了“不良恶习”。高校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职务进行学术论文买卖、托关系送人情的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件,甚至有的高校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话说“上不正则下梁歪”,高校要想做到诚信立校,依法治校,要首先把教育的践行者、学生的效仿者——高校教师管理好、教育好,面对高校教师晋升职的学术诚信问题和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高校应当坚决遏制,决不能因为短暂的利益问题、学校或个人的名誉问题、单个学生的学历学位问题而姑且而纵容,而要站在一个学校长远发展、社会健康发展的整体格局下考虑,使教师们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


  对于大学生考试作弊,他们虽然受到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需要通过个体的心理因素完成,由此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并非通过多讲、多写就能强化,品德是生活中慢慢养成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说教,必须生活化。学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以诚信的视角观察不诚信现象,分析当今社会诚信的状况与发展态势,用发展的眼光预测不诚信现象对未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国家发展等有怎样的影响,使道德教育与学生个体的内省感悟联系起来,学生才可能会对诚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诚信教育才可能起到实效。


  (二)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根据大学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校应当建立生涯指导中心,设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活,增进学生自我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规划的能力。对专业兴趣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生涯指导中心要联合学校教务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转专业和双学位选修办法,为学生能够顺利转专业或者选修二学位课程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同时,在学生办理转专业或者选修二学位之前,指导老师要帮助他们一起分析新专业的学科特点、未来发展形势、自身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职业发展等是否与之匹配,而不是让学生单独根据“哪个行业挣钱多就选那个”或者“估摸自己会感兴趣”盲目地跟风从众,要避免产生新的专业困惑和不满情绪,使新专业与学生的需要真正契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业投入时间。


  (三)重视规章制度学习和违纪处分宣传,注重程序意识和证据固定,依法治校


  学校应当在学生入学初期就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尤其是要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高校可以开除学生的七种情形,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违反校规校纪的严重后果,考核通过后方可发放学生证;期末考试期间,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重复发送作弊学生的处理决定和学校的相关规定,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处罚决心和处罚力度,体会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性。同时,对作弊同学来说苦于羞耻心和惧怕感以后也不会再萌生作弊的想法,起到真正的警示、震慑作用。


  注重程序意识方面,考试前应组织培训监考老师监考注意事项,尤其是在如何调查取证,如何固定证据,如何应对各种问题等都应详细讲解。其次处分学生时应引入“听证制度”,对作弊学生做出重大处理决定前要举办听证会,给学生陈述申辩的机会,全面了解作弊事实,谨慎做出处理决定,对学生的处罚决定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再次,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法律顾问或法律公关组织,做到知法懂法,依法治校,利用法律武器正确行使学校的行政处分权,维护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四)科学化考务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考试内容方面,代课老师应当尽量以考察学生基础技能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减少记忆性知识题量,避免学生产生依赖缩印小抄等作弊思想。


  考場环境方面,应排除或减少一切可能导致考生和监考管理人员作弊的外在影响因素,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如考前封锁考场,开考后打乱座位,避免事先在课桌周围涂写考试相关内容的情况,拉大座位间距等。


  考试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分布,适当放宽考试月时间,给考生充足的复习准备时间。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严格缓考审批要求,杜绝学生通过造假病历或医院证明办理缓考。


  组织所有监考老师参加考前培训,明确考试纪律,提高监考责任心,对于违反规定故意放纵学生作弊者学校应采取扣除奖金、绩效等惩罚措施引以为戒。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如果高校对大学生作弊视而不见甚至是放纵纵容,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愈演愈烈的现象,长此以往浪费的是国家的资源,丧失的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信誉和公信力,甚至是后继学生对未来的信仰,而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作者:张国华等

  第5篇: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实践途径


  人力资本主要有显性人力资本和隐形人力资本两部分组成。在传统的人力资本分析过程中,往往重视显性人力资本而忽视隐形人力资本,而在实际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其关键作用的是隐性人力资本,因此,高校在发展教育管理人才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


  一、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不够重视,对生成工作缺乏创新精神。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对所提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市场就业机制的变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乃至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失去了与社会进行沟通的情境和条件,因此,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其在具体的设置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在事务性和技术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方面相对缺乏。甚至在理论课程当中也缺少对教学研究的内容,对学术前沿领域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方面的课程更加缺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难接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等隐性要素,也就很难通过一定的而学习研究达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要求。最后,师资队伍方面存在问题。在整个教师队伍当中其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对现有理论、新型学科以及跨科方面的研究不深入,并且还存在与实际状况脱节的现象,在学术交流方面缺乏更加深度的沟通和理解,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有些教师甚至是将自身知识作为私产并实施垄断,从而达不到其引导、带领的作用。


  二、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实践途径


  (一)增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源的知识内化能力


  所谓内化能力就是将那些显性知识不断形象化和具体化,本质上就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过程。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被其它组成部分消化吸收,形成了具有实践性的隐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在这个环节当中,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丰富,比如:加强学校和政府、学校和企业以及学校和国际社会之间进行合作,有效推动课程内部和课程外部之间的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还要强化实验和教学环节的内容,并把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融入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对管理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舒服自身对案例的观点,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针对现实问题的各种类型的讲座,邀请那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知识的专家进入高校,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之间的交流。加大有助于实践经验提高的教育管理实习基地建设,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源的知识外化能力


  所谓外化能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中将那些隐性知识通过外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采用类比、模型或者概念等方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利用文字或者图片等方式将教育管理知识明确的表现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这样做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求高校针对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制定完善的知识课程体系。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主干课程进行完善和丰富,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将原来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织,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课程和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时间情境当中获得丰富的隐性知识,然后将这些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对显性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相应的教育管理素质和能力。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过程,高效要善于提供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实施平台,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教育管理知识数据系统,让隐性知识能够在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共享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知识整合能力


  知识整合能力是将那些分散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条件转化成具有一定组织性的显性知识。其实质上就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和整合的过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构来实现知识的交换和再造,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具有针对性,尽量选用那些有助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被接受和转化的方法,从而加强知识之间的共享,推动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由于知识接受者在具体的知识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果将那些异质化的知識进行一定条件下的重构,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学生隐性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且还可以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进行打破和创新,进一步推动隐性人力资本的生成步伐。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给与及时的引导和沟通,还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并通过对学生和老师内化能力、外化能力以及整合能力的培养,推动高校教育管理隐性人力资本机制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方法的完善。


  作者:姜海燕

  第6篇: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现代的教学管理中,有各个方面都十分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了教学的有序进行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但是,过于僵化的制度体系并不能与“教人”的教学最高目标相适应。因此,面对当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亟需引入“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并做好进一步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1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内涵解析


  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出后,“人文关怀”的理念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它与人的理想、生活意义和命运紧密相关,代表了先进的价值观和核心文化。“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关心的主体和中心,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尽可能地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模式,充分尊重师生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充分尊重教学管理中人的主导地位,促进师生全面双向的发展。人文关怀不仅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相比,更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人文关怀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生与学校关系的平衡和谐,其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的学校秩序,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人文关怀融入传统的制度化教学管理体制中,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更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剖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直接目的是实现有序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师生、规范师生、控管理师生,从而保障学校这一组织的高效运行。而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教学管理体系中,其最终目的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才干、培养人的能力、塑造人的品行,从而间接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效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当然,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本质的差异性,要想使两者有机的融合,相互促进,需要经历一个相互磨合适应的发展阶段。制度建设是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保障和基础,而人文关怀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活的灵魂,因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需要采取灵活有侧重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没有规范缺乏教学管理的方向依据和评判标准,这时就应该侧重于制度管理,依靠外部的强制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学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从而确保高校高效运行。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成熟,教学进入了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就应该转向侧重人文关怀取向,在师生能够普遍地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后,加强对人思想情感和需求方面的关心和关怀,通过各种情感手段,从思想和心理方面约束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使得他们与教育管理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内心主动加强自律性,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仅从概念层面看来,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区别在于:一个约束动机,一个约束行为;一个以自律为手段,而另一个必须通过外部强制来进行约束,即以他律为手段;一个是从情感方面尊重和关心人,另一个是僵化死板的强制执行。但是。它们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现代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强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实施并重,使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教育管理体系的科学化人性化。制度管理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客观坚实的保障,人文关怀又是制度管理创造柔性的内核,有利于制度管理的发展建设。


  3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统一、有机结合,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包含刻板僵化的规章制度,更应该形成充满和谐共进的校园氛围,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将人文关怀恰当地融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使人文关怀与规章制度统一呢?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效开展和实施人文关怀呢?首先是要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人文关怀不同的受益对象人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本质上存在着矛盾和对立。当僵硬刻板的制度与人的情感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该如何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呢?学校应该首先分清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执行标准,然后以“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团结,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为根本宗旨来解决矛盾,处理冲突,应对问题。同时,在执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来推行具有人文精神的制度管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同时,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制度,学校应该在重新调研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废除或者修订,让新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真正的结合起来。


  3.2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高校教師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接触着教学的管理,直接的面对学生群体,因此,他们既需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同时需要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然而现实情况是现代高校很多管理制度只是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实施的过程具有强制性,并存在着一些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尽快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我们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出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中来,突出他们的权利意识,体现激励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内在认可,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相关制度,并充分发挥出制度管理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让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能够在关注自身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中感受到良好的学校教学环境和谐氛围。


  3.3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设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仍然偏重于对他们进行单一制度管理的弊端,改变原有的强制性制度管理模式,融入人文关怀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其中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应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充分关注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性、人文性、发展性、个体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认真总结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依靠多个部门和领导实施合力作用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益。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唤起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要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反省自身与学生相处的状况,建立平等、友好、和睦、和谐、长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思想,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丰富而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具体化到课程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4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社会的竞争愈加激烈,形势也更加严峻。现如今,高等教育已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而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可以说,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渐渐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了。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趋势,将教育进一步普及,使高等教育常态化,不仅要对教学的主体——教师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而且更要加强对教学对象——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以创新型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抓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付俊峰

  第7篇: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离不开的重要因素,它同时也被广泛的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成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的转变是我们探索与改革的重要关键,因此加快现代技术信息化管理进程,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现代信息技术的转变


  高校教育管理的先进程度关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结果,各国发展的快慢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己任,管理模式也要从传统管理向信息技术管理变革。


  1.教学管理思维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管理注重在学生的分数与名次,这是高校排名的重要依据,好学生的标准体现在学生遵纪守法、勤奋苦读,这种教学理念,只强调了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现代教学管理改变了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重在师生个人意识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的教与学开发了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管理上的新思维,开阔了新视野,开创了新的管理途径。


  2.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变革


  现代技术的更新,信息时代的发展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过去以个人为主的“手、脑”并用来完成大量繁琐复杂的管理工程,教师工作量大,效率却很低,而且各学科各自为政,信息不畅通,好多工作重复不透明。现代教学管理的应用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从教务的管理到各学科教学的实施,从学时、学分、成绩的统计到资料、信息的共享使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学习便利的同时,更为我们掌握和利用国际先进成果提供了渠道。


  3.管理角色的变革


  现代管理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管理的角色也从教师以课堂传授为主转变为利用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方式,这个高智慧的信息平台使信息来源向世界范围内扩展,信息传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管理职能的多元化使教师的职能转变为信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和研究传播者。


  二、高效率、多元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新特点


  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运用了宽带网和高效率、多用途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它赋予了教学管理的新性能,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具有教育管理的多面性与高效性


  计算机网络管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应用中,显现了快速、高效、全面准确的特点,它不受学科、空间、时间、专业的限制,能快速的传递学校教学的安排,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横向延伸,院、系、班级的纵向联系增加了透明度,师生可瞬间了解院校政策和各种信息,另外通过学校的校园网打开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2.具有教学管理的科学严谨性


  多媒体教学管理有着严谨的科学性,网管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关系着高校教育培养高等人才的重大责任。在学业管理中,充分利用新技术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对教学进度、学分统计、成绩汇总、德智体考核等纳入信息管理,达到信息管理实施的条理性和系统性,使高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要从组织机构上加以强化和改进


  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现代教学管理迈向新起点的重要保证。


  1.院领导要提高对现代信息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在管理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综合教育实力能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看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落后的管理方法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在教学理念上来一次大变革,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从组织机构到校园网络建设,从学校管理层到各系教职员工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到对多媒体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都要来一次飞跃。学院领导班子有责任为学院创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先进超前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3.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


  校园网络建设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学校的各项管理包括教学前沿、后勤生活、社团活动、国际国内各大院校的互动、先进学术论坛的交流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所以高质量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换代的设备是提高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条件,同时软件管理的投入应用更是现代化管理得核心。面向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软件,更是需要采用安全可靠的防控系统,多媒体网络系统突破地域、时间、身份的局限性,达到信息数据被准确、及时、安全、高效的传递和使用,要高度重视教学软件的编程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


  4.建立信息管理制度,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


  现代教学管理工作技能要求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是现代管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来操作完成的,硬件软件管理者是现代教学管理的组成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系统管理应用能力,使信息管理教学更好的为培养优秀学子发挥最大作用。


  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开来,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让我们的大学成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新园地。接受尖端高科技的文化基地。


  作者:张琪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