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MBA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近年來,随着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MBA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促进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有紧密联系,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改革和探索对MBA的发展。文章以浙江工业大学MBA项目的教育改革为研究,深入分析基于区域经济的MBA教育发展。
一、建立适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结合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浙江工业大学MBA项目的办学使命是培养具有“东方智慧、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的商界精英。为实现上述目标,浙江工业大学在MBA培养过程中,必须结合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中小企业成长的需要,注重前瞻性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系统知识学习和实战经验提升相结合,课堂教学研讨和企业考察剖析相结合,师生教与学互动与班级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相结合,国内学习与海外访学相结合。
1.通过浙江工业大学MBA阶段在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能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并能胜任不同管理岗位的领导和变革角色。
2.浙江工业大学地处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和企业最具活力的浙江省,浙江工业大学在创业管理方向有很强的实力,设立了创业MBA项目。通过定期组织MBA学生参加各类管理竞赛、创业大赛、专家讲座、企业家演讲、创业沙龙、参观考察本地知名企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感受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心得,提升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
3.浙江工业大学聘请国外知名教授、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浙江本土企业家进行演讲或参与课程教学,每年提供海外参访等方式,增强全球视野。
4.浙江工业大学MBA教育项目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浙江区域经济案例讨论、课堂演讲、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拓展等活动,从中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5.浙江工业大学MBA项目采取整合类课程的方式,提供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整合、链接知识能力、综合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陈述表达答辩沟通的能力。
6.浙江工业大学MBA鼓励学生的终身学习,并持续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每月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面向学生和校友,通报各种信息,开展联谊活动,与校之间进行产学研的合作,与校友共同促进项目的发展。
7.浙江工业大学MBA培养过程强调对学员社会责任的教育,专门开设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课程,并要求在有关课程中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
二、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培养目标,MBA项目进行了课程改革,通过对这些管理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MBA学生能将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将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和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分析和解决各种不同的管理问题。
1.MBA学位课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地学习MBA应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
2.MBA公共选修课强调拓宽MBA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管理技巧,尤其是充分融合东方管理智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MBA方向选修课模块强调各研究方向的深度教学,增强MBA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每个方向模块由5-6门课程组成,强调实务、微观、深入的研究,各课程之间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必修环节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个人能力极限的突破,感受企业家的管理心得和创业精神,参与对管理实践的调研并提出解决办法,做好学位论文的选题。
5.学位论文要求MBA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管理实践问题。毕业论文是一次综合的专题研究,一般要求写学生所在单位的管理与经营问题,论文形式多样,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可以是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企业诊断研究报告、市场预测研究报告、案例与分析报告、投资研究报告等。通过毕业论文的专题式研究,提高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认识,整合知识,链接管理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每门课程落实体现使命的教学内容,MBA课程组不定期讨论课程大纲,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三、创新项目建设分类
为了更好地培养MBA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职业发展,浙江工业大学MBA项目对培养方向进行了分类,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培养。
(一)职业精英MBA项目方向
精英MBA项目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尤其是统一的专业核心学位课,确保了MBA项目以通才性作为基础。核心学位课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MBA应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现MBA培养复合性、综合性和宽泛的特点。MBA方向模块课则体现专业化,每个方向模块课将多门课程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增强MBA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MBA方向模块课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具体某一职能/业务而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课程的职业特点明确。
在保持MBA项目通才性的基础上,注重专业领域的技能提升,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设置了三个人才培养方向:战略与营销管理、金融与投资管理、国际化经营。每个方向设有5-6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二)创业MBA项目方向
浙江工业大学地处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和企业最具活力的浙江省,凭借多年在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方向所积累的学科优势,设立创业MBA项目。该项目优选正处于创业阶段或准备创业的学生选择这一特色项目,教学内容贴近创业型企业的特征和要求,教学方法更灵活,大量引入创业界的实践型讲师参与课堂教学,更多地走出去与创业型企业交流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更多地安排专家讲座和企业家演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
(三)项目设计特点
MBA项目在设计思路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为浙江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商界精英和创业英才的要求进行,具体表现在:
1.根据职业精英人才和创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形成两种不同的培养路径,设置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在课程选择上以培养高级职业经理人和创业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为目标,既要保证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具实用针对性,在基础理论与实际管理知识方面进行平衡,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培养要求。
3.MBA课程采用混合授课方式,课程由教师讲授、外聘专家讲授、企业参访、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组成。要求实际问题导向,避免单调的理论讲授。每门MBA课程均需以实际管理问题为对象,完成相应篇幅的课程作业或课程论文报告。
4.培养方案中整合信息、生物、化工、机械等工科优质师资主讲工程技术前沿专题,把浙江工业大学工科的优势融入到MBA教学中。
5.专门设立强调实践导向的MBA整合类课程,整合类课程以实际管理问题为对象,将多部分内容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课程要求完成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整合类课程“经营模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为一个企业所需要开展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分析与决策工作,从而培养学生整合性的管理技能。
6.海外访学和海外著名企业考察将进一步延伸与真实管理世界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海外访学一般是事先准备,根据学生的要求,双方商定讲座内容与形式,企业考察内容与讨论话题,然后再进行,从而确保海外访学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7.重视用人单位在课程发展中的参与,通过聘请校外导师,邀请企業家讲座、到企业参访、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丰富MBA培养模式。每年每个班有数次走出学校,到企业现场进行移动课堂教学,参观考察企业,邀请当地企业家讲座与座谈,从而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期望,又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与实际管理问题。MBA项目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各种类型的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接近商业的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机会。
8.要求MBA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专题调研。MBA同学可以从这些实际工作中实践所学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9.MBA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强调创新创业精神,注重基于互联网的经营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互联网意识。
作者:徐振
第2篇:MBA教育供给改革的思考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出路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结晶。供给侧改革并非单单针对经济制造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理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回应时代新要求,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MBA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方面深入分析的文献。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MBA教育自创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1月,全国累计MBA招生40万人,已有25万人获得了MBA学位。MBA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MBA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被教育界和社会所诟病。
1.人才培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MBA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但由于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缺乏科学有效地评价和评估体系,加之深受普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使得MBA培养目标不能真实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预期,而这种反差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2.课程设置无特色,培养方式传统单一。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以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式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教学和实战能力训练,知与行相分离。这种培养方式上的“供需矛盾”,是我国MBA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被教育界、企业界议论的比较多的问题之一。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MBA教师属于是在传统灌输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院派,没有实践经验。就MBA教育来说,依靠理论和说教是不可能培养出应用人才的。MBA学员大多来自企业,对教师教条刻板、单向度地进行“供给”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无效“供给”。
4.社会对MBA的认可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负评价。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前面3个问题导致的。我国MBA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商业管理人才需求拉动下设立的,最初社会对MBA的期望值较高。在“需求侧驱动”下,经过“粗放型”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供给与需求是辨证统一的,是侧重供给还是侧重需求,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研判把握。从当前我国MBA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供给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供给端发力推动MBA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既有紧迫性,也有针对性。
二、培养模式“有效供给”
1.找准服务定位。我国的MBA教育设立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如果走不出自己的路子,仍千篇一律地“模仿”是很难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办学与品质是MBA教育生存的基本法则。只有办学有特色,教育质量高,才能使MBA教育长盛不衰。例如,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需要的MBA人才,显然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没有东部上海等发达地区那样迫切需要外向型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西部的MBA教育应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我国大多数MBA培养院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2.课程设置“精准供给”。纯粹经济领域内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命意,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密集度,针对市场的口味补强生产短板。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口味总是偏好于内容丰富且富有创意的产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精神性的产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下决心压缩“过剩产能”,增加“新型行业产能”,从专业管理、组织行为、职业精神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入手,构建和设计新的課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管理与领导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比重方面,提炼压缩理论课、公共课,增加管理实务课、实践课,从而做到“知识供给侧”与“知识消费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定制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以选修课程的方式,自主选择课程,做到课程教学“精准服务”。
3.情景教学“有效供给”。①情景仿真教学。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联系实践就没有生命力。要实践就必须引入实践情景。为此,可以构建MBA商务仿真平台,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建设场景化教学场所,把“社会搬进校园”,结合教学软件,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虚拟的高度仿真的商务运行环境,使学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融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体,在体验中完成由理论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并以其特有的互动性和竞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②案例分析式教学。案例教学通过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至今课堂上大量充斥着国外案例。这些国外案例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它除了对国内个别名校具有一些借鉴意义外,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来说,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因此,基于国情省情和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博采国内外之众长,开发和使用原创案例,包括一些中小企业案例,进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③企业家进课堂。设立企业家讲坛,邀请企业界中高层管理者,带着问题、带着故事、带着企业的场景,与MBA学员面对面交流,让学员分享、咨询、互动地体验管理问题的破解,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经验。
4.师资“优质供给”。优秀的师资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做学术导师,也要做“管理工程师”,为教师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管理咨询,鼓励并支持教师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证书”;二是引入双导师制度。为每位MBA学员配备2位指导教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校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形式之一。三是建立教学团队,引入竞争机制。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有教学团队的支持和3位以上教师主讲,教师“竞争上岗”,由学生做出选择,以确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对MBA教育供给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MBA教育如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MBA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企业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商学院相比,无论在培养模式还是在培养质量上,都存在不小差距。事实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在市场竞争中,MBA教育才能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因此,我国的MBA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体制改革。MBA本來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必然要产业化。但自MBA项目“引入”我国以来,其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普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没有真正体现出其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特征和内在价值。因此,进一步的改革,必须率先打破体制上的束缚,重新构建适合MBA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进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强MBA教育“产业化”的力度。如果我国的MBA教育管理体制不从根本上改革,仍然依靠政府来管理,依靠政府来审查,这只能使MBA教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像任何一个产业一样,教育质量也要通过竞争和淘汰才能提高,只有在竞争中,学校才有培养高水平MBA教育,建设一流商学院的驱动力。
三是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办学,企业也可单独举办MBA项目,实现办学的多元化,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沃顿商学院,就是美国企业家约瑟夫·沃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建的。
作者:张宁等
第3篇: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中国自1991年首批授权8所院校开展MBA教育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MBA教育在招生单位的数量与学员规模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MBA教育培养单位由最初的8所扩大到现在的237所,MBA的招生人数也从1991年的84人猛增到2010年的接近4万人。随后,在报考人数仍呈不断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录取人数开始出现不升反降的拐点。总结其原因,一方面是各院校开始从重视招生数量开始向注重培养质量转变,另一方面专业学位多元化的趋势,使得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各MBA培养单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提升MBA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一、我国MBA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MBA培养单位的不断扩招,使得MBA教育由高端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从生源上看,主要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MBA学员入学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的调查数据,46%的MBA学生入学年龄为27-30岁,30%的学生入学年龄为31—34岁,35岁以上的学生占17%,23—26岁的学生群体占7%。与此相对应,MBA学员的工作年限也呈下降趋势。二是MBA学生职位下滑。除年龄因素之外,生源职位结构也影响着商学院MBA学员的生源质量。在中国MBA教育起步的前10年,重点高校的生源多为具有丰富经验与发展潜质的商业人才。但如今MBA学生的职位呈现下滑趋势。浙江财经大学MBA学员中,部门主管、经理和普通职员职位占比例最高,均为38%;总经理、总监级别仅占8%。上海对外经贸大学MBA学员入学前工作职位中部门经理的占比最大,为39%;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分别占21%和19%;总经理、总监级别仅占9%。
2.培养目标针对性差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不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要求报考对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就需要培养单位在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MBA学员在培养目标上加以区分。目前,MBA培养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多为: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对两类教育背景、经历和学习目的不同的研究生群体进行明确而实质的区分,或者二者在语言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却无明显差别。
3.师资力量薄弱
MBA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但MBA培养单位师资力量中仍然缺少具有实际工作背景的专家和教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MBA培养单位专职的师资队伍中缺少有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这就使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实践性强的MBA学位论文时无从下手。一些培养单位为了突出MBA教育的实践性,弥补本单位实践师资的不足,聘请校外从事管理工作的兼职教师授课,对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等措施,但由于管理模式与资源的限制,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并未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与论文指导工作,有的兼职教师在MBA教育中的作用仅限于每年做一两场报告,企业论文导师也没有与学校学术导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MBA学员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因此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4.学位论文学术水平不高
MBA学位论文要求必须结合实际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学位论文的选题符合专业要求,但由于MBA的学员本身的工作就很忙,能抽出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也很难全力以赴,加上许多学员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获取毕业文凭的手段,未对学位论文的撰写给与足够的重视,因此尽管学位论文选题来自实践,但在理论上很难有所建树。
5.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力
调研数据表明,大多数MBA培养单位都有书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但在质量保障中多数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MBA招生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237家培养单位的竞争呈现出如下特点: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位列第一梯队的院校,聚合了国内最优质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报考人数十分集中,尽管报录比率低,但仍挡不住考生对名校的热情。与此同时,二线院校竞争激烈、三线院校吃不饱、四线院校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MBA院校因发展速度过快使得培养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二三线商学院在招生、调剂、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为了抢夺生源扰乱MBA市场的做法,使得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执行不力,有些甚至形同虚设。
二、我国MBA教育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
“卓越绩效模式”源自始于1987年的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是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其本质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卓越绩效模式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图1)。
1.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提高我国MBA教育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
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有助于构建较完善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发现并解决MBA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促进培养单位持续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2.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提高MBA教育服务满意度的需要
教学服务质量与MBA学员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引入卓越绩效模式以作为顾客的MBA学员为中心,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以学员满意度为经营成果的衡量指标,有力提升MBA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3.引入卓越绩效模式是实现MB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引入卓越绩效模式,一方面能够提升MBA学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MBA教育质量和绩效水平,有利于塑造MBA教育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为保证MBA学生培养的质量,长春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在2009获得MBA培养授权之时就构建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括MBA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与目标、文件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与评估体系。
1.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与目标
(1)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
按照国家MBA教指委的要求、MBA项目专项评估的思想与方法,结合卓越绩效模式的要素,中心建立了以MBA学员为中心、突出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化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持续性改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2)MBA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中心把促进MBA学员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培养有相当文化知识,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此目标一方面反映MBA教育的普遍目标,另一方面结合长春理工大学的优势与特色学科背景,提出技术应用型的特色培养目标。
2.MBA教学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我校MBA教育中心制定了一系列MBA管理制度,并将其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以文件的形式,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质量文件体系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第二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层次是记录鉴证性文件。文件包括了MBA教育质量管理从招生到入学后教务管理、毕业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管理文件。
3.MBA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
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科、经济管理学院MBA教学督导和专业教研室。组织系统具体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值、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流程控制点、教学监控信息网五项关键内容。
4.MBA教育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覆盖MBA教育招生、教学、毕业论文的全过程。
(1)招生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招生环节,我们尤为关注生源的教育背景、个人特质和职业发展潜力,具体内容见表1。
(2)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
中心根据MBA专项评估的要求与我校MBA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和科学分析,借鉴教学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系列化的教学评估方案。评估体系包括日常教学评估、专项教学评估、学生教学评估、督导教学评估、同行教学评估、社会评估五个方面。
上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实现MBA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3)毕业论文阶段的质量控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MBA学员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管理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心对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监控,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经过六年的实践,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MBA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MBA学员满意度高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学员对我校MBA教育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收回166份。调研结果表明:两届毕业生对MBA教育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的学员占90%以上(表2)。
另外,从学生学习MBA的目的看,多数毕业生攻读MBA的目的是希望通过MBA的学习,能够在原有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提升。从调研数据看,攻读MBA后,就读MBA前在单位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为由59人上升为93人,所占比例由35.54%变为了56.03%,在单位为普通员工的比例由40.36%下降为14.45%,高层管理人员比例由6.02%上升到了14.46%。管理岗位人员比例提升或中高级管理岗位人员比例的增大,虽然有人员工作年限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带来的正常晋升和提拔的原因,但也很直观的反应了攻读MBA对管理者管理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其职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学位论文质量较高
MBA教育的性质,决定了MBA学位论文应是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经营问题。学校MBA学位论文从论文选题、导师选择、过程管理、格式规范等方面均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如:导师“双向选择制”、论文指导“双导师制”,论文选题“结合本人工作或单位管理实践”等,要求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尤其是吉林省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实际,对论文创作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系统进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已答辩的146名毕业论文中,均结合学生本人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实践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3.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
在对中国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东北工业集团公司、中东集团、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永新集团、大陆汽车电子(长春)公司、中国联通吉林省四平市分公司等数十家MBA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调查,工作单位认为我校MBA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优秀,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评价。用人单位认为,学校MBA毕业生在其单位工作认真务实,业绩出色,得到重用;学校培养和输送的在职MBA人才复合型和应用型特点明显,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能依据产业转型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特长,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体现了我校MBA教育的成效显著。
研究与实践表明,卓越绩效模式为我国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是提高MBA教育质量与绩效的有力保障。
作者:陈丽霞
第4篇:对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MBA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试点探索、规模增长和激烈竞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但无论哪个阶段,多数MBA办学单位都主要依靠规模增长来发展MBA教育;而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阶段,MBA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由原来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以品牌培育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以下,就来谈谈在经济新常态下MBA办学单位如何建立适合于自己的MBA教育品牌。
一、认清“新常态”下MBA教育发展的品牌需求新趋势
在我国MBA教育发展的20余年中,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MBA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使得我国由小规模试点开始的MBA教育供不应求,多数办学单位也能够以较为简单的规模增长来发展MBA教育。
而今,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既面临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新机遇;相应地,社会对MBA人才的需求也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并日益体现个性化需求。办学单位必须认清MBA教育直接服务于工商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因此,MBA教育必须跟踪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活动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包括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现状,以使自己所培养的MBA人才具有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显然,这就要求MBA办学单位充分认清新常态下MBA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从自身办学资源,特别是优势特色出发,来构造MBA教育的独特品牌。这样,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企业和社会需求,使MBA办学项目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如何构造“新常态”下MBA教育发展的品牌
1.面向未来进行MBA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确立细分市场
MBA教育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我们就首先要分析市场,才能有的放矢。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处于不断转型发展之中,仅仅从历史经验来判断MBA人才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企业和社会MBA人才需求作适度超前预测;比如行业变迁、新业态对人才的新需求、国际化发展,等等。
此外,我国除极少数顶级高校MBA教育对全国有很强的覆盖力以外,多数高校(包括多数985院校)均以区域人才市场为主来开展MBA教育;因此,对多数高校而言分析区域市场非常必要。比如,重庆是一个工业基础比较完备、现代化发育水平有限而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大工商业城市;设立直辖市近20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等主导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因此,重庆MBA人才培养应主要集中为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同时,对该地区及其周边985高校的实力较强的商学院,可以兼顾一定的全国性及国际化人才需求。
2.向国内外MBA教育的优秀范例学习
以我院为例,MBA教育立足于重庆和西南地区;但作为西南地区领先的MBA办学单位,必须同时具有较强的全国品牌优势,才能占据区域领先地位。
因此,我院积极开展相关的国际认证,基本实现MBA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借助国际认证机会和既有的广泛学术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商学院在MBA培养模式上的精华;将现有MBA课程进行特色化、国际化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MBA教育质量,保持相对领先地位。
3.加强内部管理并努力增强MBA教育项目对学员的终身价值
为使MBA教育中如上所述的品牌培育落到实处,应努力使MBA办学过程符合品牌定位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以我院为例,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强调从培养过程质量入手建立有效的品牌培育机制。为此,我院将专业学位教学委员会从原来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中独立出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抓好入学、课程教学、毕业论文等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过程质量。二是以国内外优秀商学院为标杆,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尽可能为学员提供有终身价值的教育资源。为此,我院系统地修订了MBA培养方案的,更强调实用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更加实用的选修课程,提升本校MBA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其它措施
为进一步增强MBA教育品牌建设成效,需要发挥学校、学院办学的综合优势。为此,可以考虑从如下角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效果。
一是充分发挥MBA校友会作用。MBA学员是来自各个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抓好MBA校友活动,对在读MBA学生创业、就业、事业发展和招生的作用不容小觑。二是加强MBA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了MBA教育项目的运行质量;学校应注重人文关怀,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休闲、学习进修机会。三是努力激发MBA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当前的MBA学员的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夹带一些混文凭、找关系的习气;学院应努力提高MBA教育自身的公信力和含金量,从正面鼓励学生树立成就感和成功意识,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应对日益开放的竞争需要,特别是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服务。
综上所述,MBA人才培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我国MBA教育项目开办20多年了,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MBA教育也应进入品牌竞争的新阶段;品牌培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MBA教育的未来发展水平。
作者:赵静怡
第5篇:地方高校MBA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初MBA项目创办以来,MBA和商学院教育的普及成为推动现代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MBA学位被认为是获得“高薪、高职”的直通车。然而,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MBA项目面临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窘境。国内学者多从品牌战略角度提出MBA项目的改革出路。MBA项目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教育质量,只有切实提升了MBA的教育质量,MBA的品牌建设与树立才不致成为摆设[1]。无论是一流商学院还是普通商学院,MBA教育质量的提升对商学院教育品牌的树立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品牌树立的前期,各高校应当以改善MBA项目的教育质量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切实打好品牌大楼的“地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MBA教育也蓬勃发展,至2013年,全国培养院校达237所,其中124所高校是地方性大学。然而现阶段我国MBA教育同质化严重,地方性高校在教育模式、培养方案的设定上盲从“985”、“211”院校,缺乏自身特色,不具有竞争优势。地方性高校MBA教育的影响力主要在本地,其教育项目应主要扎根于本地,通过服务社区提升项目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在提升MBA项目的教育质量时应当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定位强势领域,实施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的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分析MBA项目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其他地方院校在提升MBA项目的教育质量方面提供思路。
一、地方高校MBA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MBA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并有力地促进了其他专业学位的制度创新,同时MBA项目为校企合作寻觅到了更便捷的方式。MBA项目的繁荣发展吸引了诸多高校,截止2013年底,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达237所,与1991年相比,扩张了26倍,招生人数扩张了383倍。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不禁让人质疑高校教育质量是否能够跟进。近些年屡见不鲜的企业丑闻让社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高管诚信的指责指向了培养企业高管的商学院。基于种种,MBA项目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应对MBA教育激烈竞争的需要
目前,MBA培养院校的同轨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培养院校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世界贸易组织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将教育服务列为教育组织的产品,MBA潜在学员及现有学员十分注重这一产品的光环效应,地方高校没有“985”“211”的光环,在这场大浪淘沙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地方高校商学院须摆脱“985”“211”的影子,在差异化中找寻自己的位置,提升MBA项目的教育质量。
随着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开放,欧美等发达国家的MBA教育正大力向国内教育市场渗透,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自己办学,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工商管理人才[3]。地方院校不仅受到国内一流商学院的挑战,同时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威胁,这种竞争格局使得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地方院校必须准确定位服务范围与教育特色,实现社区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融合,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雇主、学员对MBA教育质量的重视
目前,MBA雇主面临着适用的中高层管理者不足的困境,MBA学员遭遇理想工作难找,收入缩水的窘境。究其根本,在于“所需”与“所学”的偏离。雇主需要能够从理论上分析问题,从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实干人才,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理论功底不深,实际能力不强的MBA毕业生。无论是考虑雇主的实际需求,还是顾及学员的切实利益,MBA项目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是必要的。高质量的MBA教育,对学员而言,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与选择,更高的薪资待遇;对雇主来说,意味着优质的人才与丰厚的利润。
高明辉等(2014)在对全国前18名商学院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品牌对于MBA教育项目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指出,教学质量是MBA项目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即表明优质的教育质量对MBA项目十分重要。因此,在对MBA学员的培养过程中,地方商学院应当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差别化的教育特色来保持自身优势,吸引优质学员,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地方高校MBA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
目前,全国MBA培养院校当中有124所是地方性高校,占全国培养院校的一半以上,其对MBA教育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其中不乏教育资质深的地方性高校,然由于其办学历史已久并已经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对时下处于改革浪潮的地方性高校借鉴意义不大。正因如此,本文选取具有时代发展特色,并拥有地方性高校共性的湖南工业大学作为典例,希望给正处于改革当中的地方性高校些许启发。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地方性大学,地处非省会城市——株洲市。在MBA教育项目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中,长沙市各高校商学院对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形成高压态势,使其招生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通过不断的努力,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入手,探索各种途径来大力改进MBA项目的教育质量,赢得了学员的信赖与社会的认可。
(一)独具特色的MBA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MBA教育基本上被看作是研究生教育,因此基本上还是沿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4]。但是,MBA教育有别于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它从学生来源、课程设计到质量评价体系都有自身特色;因此,要使MBA教育还原于本色首先就得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地方性高校MBA教育服务于地方,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根据“立足株洲,面向省内,放眼全国”的总原则,不断挖掘与发挥社区化特色,以株洲市市场对人才的诉求为着手点革新教育理念。
MBA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技能和品格的培养与训练[5]。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根据市场的需求,运用“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MBA人才。“产—学—研—用”体现的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递为基础,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实际应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教育根据学校地理位置特点,突出了“社区MBA”的培养特色,以株洲为主要生源地和服务对象。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要求学员以株洲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所学服务株洲经济社会发展。
(二)科学化的MBA课程体系
MBA学员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既能吸引学员兴趣,又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国际化与本土化如何融合的大环境中,地方性高校应当考虑社区化、本土化与国际化三者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应当融入社区化因素。
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的课程囊括两大类: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在遵循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MBA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色开设了10门专业课、3门公共课和5门选修课等理论课程。专业课中80%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员的管理能力与分析能力;公共课主要体现的是国际化因素,由于地方性高校在与国际MBA教育接轨方面存在诸多客观因素的阻碍,所以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欠缺;选修课体现的是对学员软技能、品格的培养,帮助学员领会领导的艺术性与魅力所在。在理论课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所招收的学员中,约91%的学员来自于株洲市的企业、高校、政府机关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为了让学员能切实把所学运用于所需,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组织教师编写本土案例,开展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实践课程方面,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建立了三个MBA实践培训基地,并与株洲市本地企业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同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实践沙龙”,提升学员所学与所需的结合能力,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优秀的MBA师资队伍
管理精英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在教师的选拔、聘用与培训方面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以保证优质的师资队伍。
1.严把教师选拔关,保证优质的师资源头。师资是提升MBA项目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配备,建立了师资选聘标准和程序,所有任课教师均是从院内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中进行公开选拔,经过自愿报名、商学院审核、公开示范课评价等过程后,最终确定课程任课教师。
2.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国各高校商学院的师资队伍呈现的是理论强、实践弱的态势。为保证MBA项目的教育质量,须解决师资队伍中的短板问题。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广聘在株洲地区享有盛名的“实干家”担任MBA任课教师,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在读MBA学员搭建实践导师平台,把实际问题带入课堂,把学员引入企业,切实增强学员的能力与素质。其次,聘请国内集“实战”经验与理论修养于一身的专家承担一些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持续性的教师培训。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师资力量的保持离不开对培训的投入。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除每年选派任课教师参加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外,还根据自身需求每年选派2—4名任课教师到省内湖南大学或省外其他高校进行培训,保证师资队伍的持续性优势。响应MBA项目的国际化需求,近几年,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采用评选制推选出教师到国外学习,保证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四)质量评价体系
MBA项目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反馈机制以不断修正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通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反馈MBA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螺旋上升体,使得MBA项目的教育质量处于持续优化的状态。
湖南工业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不断提升MBA项目的教育质量为核心思想,以毕业生质量、课堂教学、MBA项目的组织管理为指标维度,以雇主、学员为评价主体,坚持可测性、公正性与完整性的评价原则。湖南工业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每个评价模块对应一种评价形式,当评价形式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时,则根据切实需要改善对应的评价模块的质量或对整个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修正。目前,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块已处于完善阶段,毕业生质量与MBA的组织管理尚处完善中。
图1质量评价体系图
三、地方高校MBA未来的发展方向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MBA教育形成了其独有的理念与特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MBA项目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些不足恰巧为湖南工业大学MBA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方向。
1.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首先,湖南工业大学的理论课程注重的是学员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未来风险预测能力、领导力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存在不足,后续阶段会补充该方面的课程。其次,学员在受教的过程中不仅追求知识积累与能力的提升,也注重个性化的课程满足感,因此商学院应当根据学员需求开设个性化的公共课或选修课,培养出既有经济头脑又极具个性的新时代管理精英。
2.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当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追求的是“社区MBA”,主要满足株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管市场局限于哪个区域,经济的全球化要求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与思维,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除了选派教师到国内进行培训外,还应当引进国外优秀师资力量,满足市场对具有全球化眼光的人才的诉求。
3.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在整个MBA项目的教育质量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才能促使MBA项目不断优化。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只是初步构建MBA项目评价体系,各个模块的指标尚不清晰,在未来的MBA项目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中应当细化评价指标,并且将整个评价体系置于动态修正过程中,使得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体系处于双向优化中。
MBA教育是培养企业管理精英的摇篮,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在竞争激烈与MBA教育质量受到质疑的当下,各高校商学院都在进行一场关乎性命的质量革新。地方高校商学院作为全国MBA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得发展,应当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突出自身特色,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
作者:郑贵华
第6篇:市场营销课程在我国MBA教育中的定位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加入全球经济的速度逐步加快,MBA教育也随之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场营销作为企业内部的核心职能,同时也是企业与外部市场及顾客间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使得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在MBA教育课程体系中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MBA教育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市场营销课程在整个MBA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应局限于仅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营销职能在企业运营中的战略地位,而应立足于塑造企业高管的创新思维以及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一、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演进历程
市场营销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飞速发展。劳动力的分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营销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营利性组织扩展到非营利性组织。当今,市场营销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得到广泛应用,与各学科紧密结合,涉及企业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数学及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该门课程适应市场发展和不断变革的商业模式的能力逐渐增强,日臻成熟。其发展经历了理论传授—能力培养—差异化的特色教学三个阶段。
1、理论传授型教学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多元化。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核心仍以教师传授教材内容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也只是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又由于市场营销学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兴学科,我国对该学科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所以对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没有涉及;对于教学成果的反馈,基本上也是通过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体现。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教师在整个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的进度和质量,但却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并且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造成知易行难。
2、注重培养能力教学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对“看不见的手”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批的民营企业相继涌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逐步转变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关注学历更强调能力,掀起了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浪潮。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也开始逐步转型,从开始的注重营销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市场营销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习为基本。学生要想实现学习目标,必须采用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采用新方法,通过参与、启发、讨论和研究等形式,运用研讨法、案例法、拓展训练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该教学阶段强调师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激发他们的潜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
3、差异化教学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不同行业对员工均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也开始围绕自身特色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了不同方向的市场营销教育。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进入了差异化教学的阶段。在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下,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MBA专业硕士的授课教师更注重学生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内将基本理论充分应用,发挥理论的作用,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
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加之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迫切需要在应用中大放异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然而目前部分院校的MBA课程教育,尤其像市场营销这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相对较弱。这种问题的存在,既与我国现有教师一直以来强调理论教学的模式有关,也与我国MBA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有关。因此,必须对现行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调差异化特色教学模式,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践调研、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市场实践与商业活动当中,不断提升MBA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课程在我国MBA教育中应融合以上三个阶段的优势,力求做到:理论传授阶段,以引导MBA学员探索理论为主,打破传统教学中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孤立记忆模式,从而使学员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能力培养阶段通过训练MBA学员的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组织、领导才能的高级管理人才。差异化的特色教学阶段,应基于MBA学员丰富的工作经验,立足于中国本土和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实践,结合各MBA培养院校的特色,采用灵活的方式教学,真正做到有效提高MBA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课程在我国MBA教育中的定位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通常定位为首先要向学生完整介绍市场营销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而该门课程在MBA教育中的定位,应该从所培养的企业高管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两个群体出发,不仅要注重传播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应该注重塑造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以及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1、塑造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思维
企业领导者决定了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市场营销理念,能够全面地把握行业格局,动态地监测市场变化,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好地定位营销在企业中的位置,培养一种具有国际化视野并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思维与能力。
(1)培养企业领导者把握全局的能力。企业领导者作为整个企业最高层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部环境尤其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市场营销学将顾客作为核心,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从而使企业很好地与市场相融合并服务于市场。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能使企业领导者具有一种大局观,以一种互联互通的全局观角度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
(2)重新定位营销职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的基业常青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市场营销能力又恰恰成了创新的驱动力,企业营销能力是影响企业领导者创新欲望的客观因素之一。市场营销课程采用的是理论与项目实战教学、本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教学、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和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系统地对市场营销学进行学习,可使企业领导者对企业这一核心职能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一种专业的营销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
2、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企业中层管理者在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市场营销课程的深入实践为中高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市场视角看待企业发展,执行企业领导者的战略安排。
(1)满足中高层管理者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其自身发展。MBA被誉为“天之骄子”和“管理精英”,意味着拥有专业的能力、领导者的胆识、高尚的素质和品德。为不断迎合管理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市场营销学科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管理的行业特征和工作特点自主选择市场营销学的专业发展方向,使中高层管理者更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工作之中,满足其对于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特定管理者的个性化发展。
(2)培养中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专业化能力。市场营销学强调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满足顾客满意度为根本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形成一种专业的思维模式,使中高层管理者在面对员工、面对顾客时用专业的角度、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三、结语
各高校的MBA教育通常肩负着为该地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商界精英的重任,本文结合市场营销课程演进轨迹,从企业高管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两个群体角度出发,对该门课程在MBA教育体系中的定位进行研究,一方面有效重塑了企业高管的创新思维,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中高层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使其更好地执行领导层的决策,更灵活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MBA市场营销课程传授的是面对实战,着眼于市场大背景、大环境下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明晰该门课程在MBA教育中的定位之后,各高校应着力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课程定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徐明等
第7篇:中国MBA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MBA自1908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以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而中国引进MBA只有二十多年。中国传统的管理遵循“天不变道亦不变”,力求组织和社会的稳定,秉承全局为重、中庸适度、求同存异,这种思想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创新动力,最终束缚民族企业的发展。美国开展MBA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战型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引进MBA教育,带给中国管理者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管理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它革新了企业的管理思维,优化了管理效益,但中国MBA教育任重道远,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MBA教育发展现状
1991年MBA教育落地中国之时,恰逢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那时的MBA教育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概念的认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产生了迫切的通过优化管理来谋求经济效益的需求,这为MBA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目前有600万家企业,其中36万家是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他们都需要大批具有实战经验和系统理论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伴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更加膨胀。
开始于1991年的中国MBA教育,走过了二十余载,经历了从摸索到模仿,从模仿到本土化的转变,取得了诸多成就。1991年只有9所院校进行了MBA教育试点,到2010年发展到了236所,扩张了26倍。1991年只有94人入学,到2010年已经超过3.6万人,扩张了383倍。从这些基本数据可以看出,MBA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培养院校增多、学员数量增多、企业需求增多的“三多”现象。
在2011年7月《财富》杂志发布的最新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企业达到了58家,可见,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必须把社会的需求转变为企业的盈利机会。”MBA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这样的管理者,即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MBA教育对于中国的贡献,不仅是在管理知识和理论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未来,中国将越来越需要MBA这样的专业管理人才,使企业管理越来越高效。
二、中国MBA教育发展遇到的挑战
虽然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中国MBA教育在整体上还很不成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迅速扩张的表面繁荣之下蕴藏着MBA人才不断贬值的危机。中国MBA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MBA教育市场还未形成完善的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对MBA教育机构实行了严格的准入管制,但MBA教育本身原本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产物只有重归市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对于MBA教育的评价体系也不能直接反映教学成果的市场评价,而是被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价给取代了。
不同的MBA项目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在教学内容上涉及面过广,无所不包,但又多是浅尝辄止,难以实现MBA的教育目标。选用的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大致相同,使用的案例也基本类似,在这种情况下教出来的MBA很像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另外,教学方法陈旧,生源选择不当、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MBA教育的质量。
MBA教育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舶来名”,“拿来主义”的学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中国MBA教育形成本土化特色的机会,有关MBA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争论在2007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成为中国MBA教育界一个反思的热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使得企业家和教育界开始质疑那些西方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式,再加之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界的特有情况,普遍认为中国MBA教育应该革除一味追求国际化而缺乏本土化创新的弊病。
在国际上,随着MBA培养规模的扩大,MBA的教育质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2004年明茨伯格发表了题为《管理者而非MBA》的研究报告。明茨伯格和他的助手跟踪了1990年出版的《哈佛商学院的奥秘》上列举的19名MBA杰出校友,观察他们在CEO位置上长期的表现如何。结果发现,截至2003年,这19个人中有10人很明显地失败了,在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被扫地出门、无所作为,另外4人的能力被质疑,仅剩下5位合格者。明茨伯格在报告中对传统MBA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即招收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进行了错误的商业实践。他援引的最著名案例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惠普—康柏并购案,其中卡莉·菲奥莉娜的冷酷、傲慢与固执,代表了所谓MBA精英人士的经典形象。当他们进入一家公司时,光辉灿烂的背后其实危机四伏,耀眼的学历、满口的术语、豪情壮志的表白,虽然能一下子震撼人心,但随之相伴的后果和窘境却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在2007年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后,欧美国家的MBA教育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反思。众多企业纷纷倒闭,往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无法使企业起死回生,企业界开始质疑往日那些经典的管理理论是否只是一堆华而不实的美丽辞藻。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取得商业成就的MBA学员?MBA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是流行百年的管理经典还是时下流行的管理工具?是领导力、企业社会责任等热门话题,还是生产运营、财务营销等企业中的基本活动?是能够灵活应对商界变化的职业经理人,还是可以开创出一番事业的企业家?这些问题都值得中国MBA教育界进行深刻反思。
三、中国MBA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MBA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而这正是唤起中国MBA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力。教育改革很少是从里到外的,必须有来自外界的推动力。目前恰逢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中国的MBA教育必须适应形势,力求改革与创新。
中国MBA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应该围绕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本土化与国际化来进行。
中国的MBA教育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放开MBA教育机构的准入制度,让有实力的教育机构参与到MBA教育事业中来,让市场成为评判优劣的裁判。在开放MBA教育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创新和尝试给以鼓励和引导。
不同的MBA项目应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在注重MBA学员的培养质量以外,更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去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色举办不一样的MBA特色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培养管理人才。如针对房地产、机械、采掘、金融等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断发掘MBA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MBA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应顾此失彼。国内MBA教育机构要积极与国际著名商学院联手开拓国际合作项目,强化MBA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战略思维。这些中外合作MBA项目可以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按照国际惯例设置合作课程,积极借鉴具有办学优势的外方合作者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既通晓国际市场运作方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又了解本土市场的企业管理人才。
中国MBA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生源选择、师资力量等微观层面上进行有力的探索。
目前中国的MBA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不足可以概括为:讲授有余、互动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案例教学简单化、形式化,缺乏本土化;课程设置上缺乏综合性、贯通性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渗透。应强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课堂外的企业管理实践环节,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案例教学是MBA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MBA学员往往是通过仿真案例的分析,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要求案例要有非常好的仿真性,唯有这样,把案例还原到现实中的准确性才有保证。但目前MBA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中国学者自行编写的案例还较少,还比较简单粗略。国外商学院的案例虽然经典,但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去甚远。本土案例分析代替学术性的理论分析,建立中国案例库,提倡本土化经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将是今后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师资力量是提升MBA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MBA教学既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学术基础,更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MBA教育院校要以校内教师为骨干,广泛从企业界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还有教育热情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讲师,丰富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各院校要打破门户之见,克服体制上的制约,促进MBA教师的交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加强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也是提高MBA教育实用性的重要途径。
在生源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考察学员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潜力,走精英发展道路。MBA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是“原材料”而应是“半成品”。MBA教育的初衷就是给那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商界精英以理论指导,使之管理经验能够得到提炼,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在管理能力上更上一层楼。但是,中国MBA学员低龄化、低收入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员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给MBA教学带来了挑战。目前的MBA入学考试对笔试分数要求过高,考试内容也缺少综合分析题目,造成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但年龄偏大的优秀生源不能通过笔试。改变目前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考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扩大差额录取比例、增加面试权重应该成为中国MBA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
作者:崔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