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9月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以来,我国各省市不断发展完善其艺术院校建设,并为社会中设计、影视、音乐等各艺术类岗位输出了大量的人才。不同于专业艺术本科院校,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引导,才能把握在校的宝贵时间扎实艺术基础,提高艺术修养水平,为毕业之后的求职就业增加机会。很多时候,学生自身以外的推动与帮助比自身的自觉学习更为重要——这不仅对高职院校校方的管理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时也对其学生干部群体提出了多层面的要求。
1目前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干部定位的认识偏差
根据一组在湖南省展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7位人中(其中包含82名高中毕业生和45名学生家长),有40.2%的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佳,多数是高考分数较低群体,更有33.5%的人认为高职毕业的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职业前景,仅有20%左右的受访者认同高职院校同样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水平表现出信心。而这一组数据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高职艺术院校中一些校方观点以及多数学生干部的自省心态。以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干部为例,他们看待高职教育的心态不够正面积极,对于学生干部这一岗位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社会认知角度而言,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都曾经历高考“失利”,且一些学生家长以及校方都以“混文凭”的心态培养艺术高职生,既无法给予学生精神层面积极向上的鼓励,也无法给学生正确的学业与职业指引。在此前提之下,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干部也同样有别于其他本科类艺术院校。特别是由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多数与其专业不对口,因而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其学生干部群体也似乎没有必要再特别组织专业性质的活动、培训;与之相反,遵纪守律、安守本分成为了对于学生干部群体更为重要的要求。
其次从学生干部自身的定位来看,不少音乐专业学生干部由于本身的院校选择、专业选择都非自己最初所愿,因而在专业学生内部的服务意识较弱,也不够重视集体进步与团结。一方面,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干部容易强化自己管理者角色,而弱化自己同时也是管理对象这一角色,过分看重自己手上的“权益”而无法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另一方面,不少音乐专业学生由于本人并不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因而也没有更多意向协助教师群体进行更好的专业教育——往往不仅自己无法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也不能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甚至对周边学生产生负面引导。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不少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干部误解了其岗位职责的含义,或者说他们在定位其自身学生干部这一岗位含义的时候更多地侧重于其所能享有的权益,而忽略了其所应发挥的作用。
2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干部定位的转变
2.1工作理念的定位转变
具体来说,目前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不仅应由“指挥型”向“服务型”进行转变,更应当由“娱乐型”向“知识型”进行转变。那些过度强调自己管理身份、习惯性进行号召指挥的学生干部终将失去威信。因而我们希望的是能够从根本上和普通学生团结一心、积极向上、追求集体进步的学生干部。而所谓的向“知识型”转变,是对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干部在学术修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工作身份的定位转变
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不喜欢过多的管制束缚,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干部就更需要把握好进退尺度——既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边;也不能搞“个人承包”主义,过分宣扬干部权利。换句话说,学生干部工作身份的定位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生干部的确应当认为自己和普通学生是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并不是体现在自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或者决定权,而是自己的身份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2.3工作意义的定位转变
现阶段高职艺术院校中都是“90后”团体,而新一代的学生干部群体无论是在行为习惯,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与新时代紧紧接轨,和以往的“80后”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这一批新时代的学生干部而言,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榜样作用、积极引导作用,更多地是从同龄人的角度出发,以同理心角度出发去关怀和帮助同学,并同时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总体来看,目前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干部群体还是极富创造力的,加以正确引导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颇为乐观。然而由于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这样的双重角色,我们就不得不对其角色定位提出更为明晰的要求,寄希望他们在个人成长学习的同时也发挥干部的正面作用。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新时期艺术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Y14040108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