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复杂性的变化现状,作为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仅仅找出其变化特点,而是必须加强对策性研究。文章侧重于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地位和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对策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
2004年中央l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此为动力和标准。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是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在时代变化中思考、选择、寻求的结果,客观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这种变化之中帮助大学生把握住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偏差,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一、提升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1.提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共识
2005年1月17~18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讲话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强调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之一是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WWW.133229.cOM
从2004年中央颁发l6号文件到2005年中央召开专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说明党中央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且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颁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这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由此,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责无旁贷,必须不断地关心大学生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的嬗变状况,寻找应对策略,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使学生们认识到我们是在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从而与大学生取得共鸣,达成一致,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并积极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如此,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才能具有取得实效的前提,否则,就会出现“你教育你的,我选择我的”,达不到价值观共鸣,教育也就变成了空洞的独角戏。
2.加强对策性研究
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价值观教育。我们知道,大学生价值观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之复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找出其特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仅仅找出这些特点,而是要寻求如何引导教育大学生,使其摒弃不良的价值取向,保留并认同有利于国家建设和自身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不能简单说说而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上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方,需要加强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性研究,也就是要研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具体的内容、途径、载体、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需要高校领导者给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应有的地位,需要教育者们群策群力,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不断探索。
二、充实调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加深哲理性,加强层次性,提高德育与哲学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高智商群体,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对周围的客观存在进行观察与思索,支配其行为的往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由其价值观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读什么样的书刊、穿什么样的服饰、关注什么样的新闻、欣赏什么样的偶像、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无不与其价值观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高校德育主要力图通过德育教学与其他工作对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上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德”,从而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但高校一直存在的德育困境是德育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虽殚精竭虑、苦口婆心地在教育、引导,但收效却不理想,大学生知行脱节,心理行为逆反等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原因之一,不可否认某些德育内容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缺乏与深层次理论的衔接与运用。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生反感、逆反的不是德育内容本身,而是那些肤浅的、空洞无物的教育方式,而那些深刻的寓于哲理思辨的德育内容是不可能受排斥的,大学生并不是顽石,而是善于吸收新思想、新知识的群体。因此,高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学应当追求深刻,避免肤浅,价值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标志和起决定因素的德育内容,应当从哲学的内涵深度去阐发,不能从现象到现象,要加强德育和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配合和互相渗透,形成学科教学上的系统化和深层化,尤其应加强德育教学的哲理性深度,使之对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成熟的价值观具有感召力,使价值观教育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而被大学生接受,当前高校德育哲学研究应当是提升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探索。
同时针对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特点,实施分层次的教育。多元不等于紊乱,实际上,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注定了人们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注定了人们表现出高下不齐的追求境界。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人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差异,有高尚纯粹、无私忘我的人,有公私兼顾的人,也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之人,有理想远大、胸怀祖国的人,也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人。大学生的需求也一样有层次性,其多元化的价值观有不同层次之分。以往我们曾有过教训,把少数先进人物所追求的、能够达到的境界当做是人人应该达到的境界,但是“虽然借助于强大的政治控制和舆论强制,在一时表现出了某种表面的统一,一旦解除了政治强制,这些虚假的表象也就像肥皂泡一样地消失了”。有时甚至适得其反,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导致被教育者的反感。因此,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更加需要契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本身的具体现实,要体现对不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要求,在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打破“大一统”的目标模式,避免把多元与一元绝对对立,建立新的分层次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步引导大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价值观发展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重编大、中学政治课教材,明确定位,注意内容层次衔接,避免太多重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及知识的基础,在课程设置、理论深度和内容难度等方面,按照循序递进的原则通盘考虑。
2.加强针对性,提高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新世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因此,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教育的需要而及时更新,加强针对性。比如,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所处的大背景主要就是全球化,在教育过程中就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全球性的价值问题,开展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这些教育主要包括,针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全球性问题进行自然价值观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针对文化全球化现象,引导大学生区分、识别东西方价值文化,处理好民族文化冲突;针对社会方面的全球性问题,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并能正确认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价值观教育;等等。当然,在培养和强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全球性,使之具有正确的全球意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大学生从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球化理论中识别出“西方化”的陷阱,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摒弃媚俗的、低级的价值观。
3.拓展全面性,使价值观教育与德育内容全面有机地结合
就概念而言,“价值观”本身就是从各种具体的价值观念抽象出来的。人们经过对于各种价值观念的积淀、筛选、浓缩和经验的反复证明,就产生了一种基本的立场和态度,形成了更加稳定的价值评价、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倾向,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一旦形成,反过来对人的价值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有指导和统摄作用,成为具有支配性的思想基础。同时世界观、人生观都包含价值观,每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同时就意味着确立起一种价值观。
因此,高校价值观教育不应当也不可能脱离与大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必须将传授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成才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婚恋观、择业观、消费观、荣辱观等有机结合,而这些内容恰恰都包含在德育教学内容之中。尤其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的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会见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只有不断拓展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之全面化,使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发展的内驱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地,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对策应当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视野中引起重视、不可忽略的内容:
(1)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德育、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系统性地有层次地进行教育,增强大学本专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力度,使经典著作注入德育教材。并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体现科学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如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的合理性要予以肯定,不能把一元的价值观与多元的价值观绝对对立,从而排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2)不断充实道德法治教育内容,比如,当前我们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道德价值观,要从道德角度对大学生中的利己价值观加以引导,通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会加剧社会矛盾,滋生违法乱纪现象,使社会产生混乱,不利于社会整体向前发展,更不利于个人自身的成才发展,严重者会葬送个人前途甚至生命。使大学生明白利己价值观必须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应当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3)通过榜样引导,加强成才观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正确的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取向。要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摒弃那种厌学混日子以及学习不刻苦、知识不扎实,浅尝辄止的不良心态和风气。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选择的多样性,通过对一些成功就业的出色的大学生以及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企业家等的宣传,或者举办讲座、座谈等方式,使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4)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种物质生活提高的过程中,大学生中存在着奢侈浪费的“畸形消费”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大学生享乐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物质上节约简朴,也有利于在精神上培养他们勤劳高效、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进取有为、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对大学生主流文化的引导。高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其他管理者应当积极地去建构自身所在高校以及所在专业的宏观、微观的校园文化,而不能昕任学生自发地受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一些低俗的小文化圈,使整体校园文化低俗化。同时应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理论判断力,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防止媚俗的、低级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
(6)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高校应通过建设和加强校园网络,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构建良性的大学网络文化内容,使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尤其应当加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具体应对策略的研究。网络文化的无序,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触手可及,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感染中受到影响,势必淡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研究如何应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找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7)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增加适应未来人类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具有面向未来的特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着眼于人类未来,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品质素质,把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价值观教育的视野不断地得到扩大。要充实自然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