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体制化、信息网络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文化冲击,教师应该自觉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加强师德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此带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内涵底蕴、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是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是全社会凝神聚气的思想基础。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应自觉地承担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肩负的职责。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遭遇的文化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来自各方的文化冲击。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资本和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结构。任何利益集团为了实现其既定的利益,必然将其观念和意识渗透到各个角落。“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典型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较强的辐射和传播效应,其反复上演必然导致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文化话语权争夺已经成为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方面。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单向辐射,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遭遇的危机。西方文化常常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抽象谈论“民主、自由、人权”等现代文明内容,使涉世不深、不明真相的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化、美国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重冲击。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土壤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凝缩,是我们自觉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产物。回应人类文明冲突,在当代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使命。一方面,我们必须主动回应,将领导权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积极发挥导与疏的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坚持“拿来主义”原则,以包容的胸怀、批判的眼光,大胆吸收、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精髓,推动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同时积极对其他文明实行“输出”,传播中国声音。
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分层、利益群体多样、生活方式多元、就业机制灵活,社会的这种流变性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传统观念中原有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使竞争、效益、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意识深入人心,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放意识,推动了人实现从传统社会“服从者”向现代社会“参与者”的转变,激发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社会环境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当代大学生习惯以“经济人”的视角、遵循“效益原则”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奉行利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据利益原则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冷漠地表现为合作利益关系,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学生沉溺于奢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上的失范,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重冲击。
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冲击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彻底改变了人们一成不变的生活,颠覆了传统的工作和学习模式,打破了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质的飞跃。互联网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改变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及时捕捉海量信息,消除隔离和封闭状态,把信息传播变成及时互动的交流,为人们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知识和信息爆炸”使得个体在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和行动模式之间无所适从,“现代性使个体遭遇到种种复杂的选择,并且因为它是无原则的,因此它同时对于如何进行选择无法提供帮助。”
[2]过多的信息使人显得无所适从,造成人选择的障碍,使人缺乏对信息变化的自觉驾驭,缺乏对信息的价值评判和合理选择,不是人支配、主宰了信息,反而是信息制约或支配了人,某种意义上造成人主体性的丧失,导致现代技术层面人的异化,人成为现代信息流的附属品,片面注重信息数量和信息更新,缺乏对网络信息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能力,对人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制约。
二、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文化引领
教师是谁?他的作用是什么?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是解答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作用的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师更是学生的精神导师、道德学习的模范、价值观塑造者。
1.教师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
培育“爱国守法、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倡导者,他的态度、认同度、责任意识、传播能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方向导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辐射的波及面、触及的深度等实际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的文化引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思想和价值观正逐步走向成熟,既框架于以往教育中获得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又由于社会阅历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面对信息网络化时代潮涌般的海量信息,容易被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和西方价值观表面迷惑,缺乏有效的价值判断力和鉴别能力,此时教师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不仅包含着前辈对后辈的关爱,更是一种朋友间的关怀和帮助。相对于学生,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领悟,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较强的辨别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引导、道德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当代大学生成为爱国有德、人格独立、勤于思考、亲和包容的人,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
2.教师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形助力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整合社会道德及其他文化因素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职业操守和道德意识。”[3]教师文化通过教师的言行作用于课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无形之中引导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形助力。教师文化既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养成,又具有无意识的传播、引导效应。教师文化体现了教师对人生价值、职业意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在实践锤炼中凝结为人生信念和信仰,表现为一定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教师文化一方面展现了教师作为职业人的专业精神,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敬业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又展现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人文关照,关心国家发展,关注民族未来。教师文化无形之中引导着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学会辩证认识和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人的荣华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搭建的平台,离开祖国个人很难拥有未来。积极的教师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教师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周围环境的好坏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环境的微观缩影,既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场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硬件建设,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更重要地表现为校园软环境建设,即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等,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和价值塑造。教师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其言行体现了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观、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度,通过其教学和科研等行为传播开来,必然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必然带给学生正能量的传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风清气正,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示范效应和传播效应,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扭转,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提升教师素质,自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欲教人必须先教己,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只有自身先将授人之术彻悟、领会,才能激发授课的自信心、话语的影响力,增强教育的魅力。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用真理的感召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认清西方价值观的实质,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创造者、合作者、开发者、促进者、参与者”[4],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提升文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终结,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在无声的较量中更加细化、深化。近些年,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经济全球化加强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打着学术自由和学术交流的幌子,肆意歪曲事实报道,堂而皇之地宣传西方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人们对原有价值观念的认同必然发生变化,甚至完全消解,重新审视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渗透的无硝烟的文化之战、话语权争夺以及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凸显,保持文化安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保持政治敏感性、提升文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成为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既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又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汇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主动适应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仅仅依靠以往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育对象身上呈现的新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知识修养。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可能借助各种新媒体先于教师获取信息,教师在信息掌控方面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正在丧失,知识危机、信息危机、手段危机是教师在现代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教师必须迎势而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主动学习新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自觉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层次,以文化自觉指导教育实践。同时,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人们自由选择空间不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更加注重自身修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修为,使自己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广大教师应主动树立多种自觉,“境界向上的理念自觉、专业发展的学科自觉、多维融合的素养自觉和文化践行的能力自觉等多重自觉”[5],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3.加强师德建设,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言传和身教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两条基本途径。“言传”体现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认同,“身教”是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认同的实践体验。言传和身教两者同时并重,后者甚至超越前者。“身教”是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潜意识表现,实际言行的表达,相对于“言传”更具说服力。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个性鲜明,不愿意接受居高临下式的训导和教导,在激发其情感共鸣的实践体验中增强其理论认同,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思想鉴别力强,通过透彻的、有理有力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正本清源,消除错误社会思潮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思想混乱。教师的言行一致无意识中带给学生正面的价值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4.注重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示范者,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当代大学生认同、接受,转化为内心的信念,从而表现为实际行为,关键在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虽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但是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高低及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关键在本人,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往往遭遇信息选择困难,沉溺于最新信息的追求,却忽视了对搜索信息的思考,缺乏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创造能力,处于价值迷茫的自发状态。教师作为社会精英的典型代表、文化传承的纽带,“追求人类终极价值,提升其人文素养,自觉恪守大学精神,不断探寻教育的本真意义”[6],是其责任和使命。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学生从自发进入自觉状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师的文化引领过程中,培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评价能力,激发其价值创造能力,在保留其感性激情的同时,增强其理性思考,使其既不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同化物、应声虫,又不是盲目的排外主义者,以包容的胸怀、批判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对待东西方文化,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谭月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