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并没有因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有效的解决,日益引起社会民众关注。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于接受教育权利、机会和利益分配的价值判断,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分配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实质是社会成员对接受教育时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评价和判定。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全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或者说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美国教育家贺拉斯曼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大得多。”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关于教育公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阐述:第一,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
教育公平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说,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而对于什么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对教育公平理论理解的争议关键。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特别是机会的公平,也必须针对差异性进行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帮助和扶持。
帕森斯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教育在社会平等问题的核心位置。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教育平等的层面,应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化的贵族统治,即通过教育打破传统的阶级社会而转变成真正的民主社会。让更多的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包括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为部分人垄断,与收入领域一样,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贫困”问题,那些不能或不愿完成中学教育的“掉队者”正在成为“教育穷人”的核心,对这部分人国家应该特别的扶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作为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机会公平有三层含义:
第一,“公平”。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既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条件的无差异,也包括就业选择的平等。
第二,“差异”。教育公平是有差异的,是“相对”公平。教育的公平不是“平均分”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在有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横向调控,教育公平必须关注不同个体、地区的差异性。
第三,“发展提升”。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之一应该是保证相对弱势地区、群体的发展,使其能够获得发展提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即主要由公共教育资源短缺及教育配置不均衡带来的问题,这也就是制度安排带来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带来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起点平等,即入学机会的均等。精英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入学标准以出身和地位为依据。大众化教育是通过考试来选才。人们必须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丧失了受良好教育权利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二是学业成就即教育过程和质量的平等。
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教育公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且与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相对应,当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时,教育机会均等的政治问题将较多集中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现了教育公平与不公平的相对统一,而这又是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大众化阶段的教育依然是提供尊贵的和收入高的职业以及以前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拥有的经济社会地位。三是大学之间的不公平。大众化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和分化为前提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就是一个等级结构,处于这一结构顶层的是名牌大学,这些大学基本上仍然进行着精英教育。事实上,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力基本上是地方院校、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名牌大学的规模大多数没有太大的扩张。而学生为了在未来谋取好的职业、博取优势的地位,往往争着上名牌大学,这就是大众化阶段高考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的原因。四是不同地区、种族、宗教以及社会阶层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比例上存在不公平。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视角来看,与只有少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的精英教育不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学机会,使得高等教育惠及普通人群,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比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
从阶层流转来看,在我国户籍制管理较为严格的现状下,伴随着高校的录取,很多学生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人口向更高的阶层流动。而高考作为目前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机制,尽管在选合理、公平、公正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非难和责问,但高考制度是人才选拔中所有不合理制度中的最合理的制度,也体现了相对公平的理念,并不能因其存在很多弊端,就因噎废食,将其废止。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问题,因而我们不能仅从教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而应跳出教育看教育,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学科、多维度来看。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促进公平,另一方面又带来新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的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不发达地区在升学率、经费投入及在校学生数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第二,阶层的差异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子女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工人、农民和城乡无业人员的录取率。身份较高阶层的子女拥有比身份较低阶层子女更多的入学机会。另外,在未来社会角色方面也体现出差异,表现在就业岗位、就业职位等方面,这是高学历教育中导致的新一轮的不公平。第三,城乡的不公平,即区域不公平在城乡的体现。城市的高中学校的数量远远多于农村的高中数量,因此,农村青年就比城市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
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
1.制定和完善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就当今状况来看,教育显失公平一个重要诱因是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执行中的偏差或失误。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教育政策和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过程中,完善公平的教育分配制度、规则和政策,不断的进行机制创新,建立教育公平制度,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创造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地缩小或消除历史形成的教育差距。
2.反对各种形式的教育特权。形形色色的教育特权是威胁与破坏教育公平、引发社会舆论对公平性抱怨的现实因素。特权是崇尚身份差别和阶级不平等的传统社会的产物。特权的实质就是要求社会不平等,崇尚特殊待遇。在高等教育领域,个别人或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热衷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财富或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影响或牺牲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实现自身教育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思想上、制度上、社会舆论上加快教育民主化进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有效地遏制教育特权、摒除各种各样的等级观念、预防教育腐败成为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3.建立对教育弱势群体的扶助机制。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当中,社会弱势群体和群体规模的越来越庞大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因此,政府加强宏观指导,限制高校涨学费、乱收费,加强政府的教育扶贫,建立对教育的补偿机制,完善教育的奖、贷、助学及社会资助体系,以保证他们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必须跳出教育的框架,从制度、经济、政策等多维视角去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大教育政策的调控力度。在高校的布局结构上,要改变目前高校过分集中在中心城市、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状况;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要加大社会公平公正政策上的调控,缩小阶层之间的差别,使各阶层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资源享有的权利能够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
第二,要加大对教育领域腐败惩处的力度,坚决遏制“择校”之风的蔓延,并且在各个类型、各个层次高校办学上体现公平公正,重点大学和一般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资源配置上也要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
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还属于“更新换代”的新型问题,面对新一轮的教育公平问题,要跳出教育这个框架来思考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根本上是要靠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向前发展。
从教育结构上来说, 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是,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一定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完善而逐渐得到合理的解决。
作者:刘冬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