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学论文>法学理论论文

法学专业学生群体事件预防

2016-06-12 1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全面预防和有效处置关系到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在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作用,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构建有效的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体系。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磨练的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平安和稳定也不容忽视。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校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在部分教师或学生的推动下,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稳定,不利于高校发展。对此,高校必须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而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学生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现状,本项目小组对省内外多所高校的5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走访了部分高校学生处、保卫处、校团委及开设法学专业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从而形成了该成果。

 

  1 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状况

 

  1.1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笔者认为,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师生员工为了表达共同的诉求和主张、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发泄不满、制造影响等目的,通过集体请愿、集中上访、静坐请愿、游行示威等方式,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

 

  高校群体性事件可以细分为:学生利益受损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学校管理不当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学生群体之间矛盾产生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性自然灾害后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学生面临的诸多压力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学生因意外死亡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等。

 

  居于对高校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被动参与者多;二是持续时间不长,事件发生不久即告平静;三是行为具有非暴力性,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人员伤亡;四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制造与事实不符的效果。

 

  1.2 大学生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及参与情况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学生活动、结交各地朋友、积累社会经验之外,也应该关注校内外动态,其中包括群体性事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33%的受访者非常了解高校群体性事件,还有32.22%的受访者比较了解,其他受访者都是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大学生不多,参加的也就更少了,所以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并不多,只是在特殊时期偶尔发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受访者对于是否参加过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问题,有252人表示从不参加152人表示偶尔参加126人表示从没听过类似事件,只有10人表示经常参加。应该说,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属于高素质人才,在处理纠纷和解决问题时也比较理性,保持克制,即使在参与群体性事件时也是如此。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借助网页、微信、微博等途径造势集体写请愿书,其次是聚众起哄集中上访游行示威,很少发生集中静坐拦路堵车和其他形式。

 

  任何事件都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也是如此。多数师生参与群体性事件是为了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包括工资待遇、食宿条件、课程安排等方面;其次是为了给发起人造势寻求刺激,参与者并非有自身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声援他人,甚至是为了好玩;只有少数人是为了制造危机和其他目的,容易触犯法律。

 

法学专业学生群体事件预防


  2 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现状

 

  法学专业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法律常识,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技能训练,通过参加法律援助和法律旁听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发挥作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作用,也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总体来说,法学专业学生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2.1 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高校而言,尽量不要发生群体性事件,预防比处置更重要,一旦发现事件再进行补救,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有些影响无法消除。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中,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主要在普法宣传及时引导方面开展工作(七成以上的受访者也是这样认为的),还可以参与法律咨询活动,及时解答师生的法律困惑,消除他们某些方面的不满,还可以向老师报告情况,方便老师全面了解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如果事件确实无法避免,高校就必须正确面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处置,以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法学专业学生的作用依旧重要,他们可以重点参与普及法律知识组织协商、调解方面的活动(75%以上的受访者也是这样认为的),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双方消除矛盾、解决问题;还可以及时传递双方信息引导参与人回归理性,搭建双方沟通桥梁,引导双方冷静面对事实,积极商讨解决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专业知识是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事件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由于培养模式、接收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并非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能掌握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专业知识,调查显示,77.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多8.4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只有13.94%的受访者认为。据了解,只有通过学生社团培训的法学专业学生才会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其他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不多。

 

  当然,掌握了基础知识还不代表参与了实际工作,虽然很多同学都希望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有用性,但并非每个同学都有这种机会。调查显示,只有11.52%的法学专业学生参与过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或处置工作,另外88.48%的法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情况不佳,参与率非常低,其作用确实难以得到发挥。

 

  3 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学生在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3.1 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作用 首先,要重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对于高校而言,为了预防各种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会积极制订各种预案或处置方案,群体性事件也不例外,之前有制订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之前没有制订的要尽快制订,同时将方案付诸实施,以实际行动加强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其次,要重视法学专业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多数学生认为,如果他们是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会考虑事先征求或事后听取法学专业学生意见,可见,法学专业学生的意见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够正确引导,化解潜在矛盾,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即使不能够避免,最起码能够帮助参与者采取合法途径,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3.2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法学专业学生自信心 对于参与预防或处置群体性事件,38.79%的法学专业学生认为基本可以胜任29.09%不清楚26.06%的认为无法胜任。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对于这方面工作的自信心不足,这也是导致他们不敢积极参加这方面工作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法学专业学生在心理上进行引导,在专业上进行提升,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要重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检验理论的不足,实现整体提升。我们要重点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调解训练,增加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此外,还要督促他们加强理论学习,学生社团也要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相关活动,不断提升法学专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

 

  3.3 发挥法学专业学生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于学校动态的了解,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是通过微信、网站和老师、同学口头相传而获得,其次是通过微博、QQ和会议获得。因此,舆论引导非常重要,引导正确了,后续的工作就很好开展;引导错误,就会前功尽弃,结果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要借助3.1512.4等法制宣传时机,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学生特长,普及基本法律常识,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确保师生不造谣、不传谣。

 

  3.4 发挥法学专业学生的宣传及咨询作用 当法学专业学生被问及如果学校希望您在预防群体性事件方面发挥作用,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时,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有普法宣传及时引导法律咨询,还有少数人认为向老师报告情况和其他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在重视法学专业学生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学生在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方面的作用,减少矛盾存在,避免事件发生。

 

  3.5 发挥法学专业学生的协商、调解作用 调解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对于缓冲矛盾,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学生在组织协商、调解方面的作用,及时传递双方信息,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引导参与人回归理性,从而有效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4 结语

 

  法学专业学生参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最基本是先要学好法学知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而加强对校园学生的普法宣传,引导大家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当然,解决高校群体性事件需要多方面协调处理,学校要积极听取学生想法,认真思考学生想法并给予合理解释与处理办法,同时学校也应给予渠道让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到预防与处置中来;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要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可以事先征求法学专业学生意见,询问该做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法学专业学生要积极为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供积极的意见,加强双方沟通,提供合理渠道。

 

  作者:何广材 周海兰 韦佳娜 来源:价值工程 2016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