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太阴病的杂症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太阴病的杂症论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太阴病的这个人脉是沉沉塌塌的,或者是偏弦的,有痰就偏弦,只是有水气不见得会偏弦,他的膈以上的地方有太多的湿气子这边塞住了,塞住了之后身体就不能把水吸收了转上来,因此人会发渴,但是要喝水的时候水又跟这个地方的水气撞上,又觉得水太多了,就让你吐,所以半夏茯苓汤证主要不通畅只是这个膈上之水,跟五苓散的病机结构是不一样的,五苓散虽然会有口渴,喝水想吐,也会伴随着小便不利,但半夏茯苓汤证没有小便不利。五苓散调的是人体的水从何进去到排出来的一整条路,半夏茯苓汤治是要把挡路的某样东西拿掉而已。 煎煮法是四碗水煮三碗水,煎煮时间是非常短的,不到十分钟煮一下下,药性是特别粗糙,特别的强悍,虽然药用得温和,但这种煮法会让它药性非常的快速,药效非常快,分两次喝,喝到小便通了胸口的水就可以拔掉了。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太阴病的人拉肚子,主证是口渴,拉肚子水泻已经出现又阴虚又气虚的状况,说明已经伤了津液,所以气虚就用人参,白术芍药组可以把抽到的水变成津液,因为白术在抽的时候连食物里面的能量和营养一起同步吸收的。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太阴病,脉沉,消化力量比较虚,没有上吐下泻,但是肚子很大,是因为脾气实塞住了不通,所以才会胀。胃胀是用枳实,肚子胀是厚朴,胃跟肚子一起胀直接用枳实厚朴。有脾气转不通有痰饮时可用半夏,再加橘子皮通气行气。这是属于气不通的肚子胀。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这个太阴病的人脾胃是虚的,然后不吐也不胀满,但老想上大厕,偏稀,总是只拉一点点,属于频便,可以用理中汤加黄芪。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阴病,要吐不吐,拉肚子也是一下没一下的,脉是浮而涩,这是属于太阳病内馅太阴的状态就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它与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是属于相对偶的方子,那么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的主证是胃觉得闷闷痛痛的,尿不出来,后脑勺发僵。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人又吐,又肚子咕噜咕噜响又拉肚子,然后脉沉紧,是属于太阴病中的柴胡证。小柴胡汤加茯苓白术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脾胃虚可以用的方子。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阴病里有宿食,脉就滑而实,因为此时它还是很有能量的,就可以用下法,用含有大黄的药,也就是承气辈的药; 如果这个人是大便拉稀,只能等它有能量了才可以排除,还可以用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来调补脾胃。 今天的资料是第一次看到的,那么给到我的感触是太阴病原来不仅仅是只有上吐下泻,也会有虚的便秘,也有太阴病的柴胡证,所以伤寒杂病论的确包含很多杂病在里边,自己还是要多学习多实践。

太阴病论文

甘味药物是很多人都常用的药物之一,甘性的药物是有很多种类的。其实甘性药材的主要功效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作用1、甘温补气 此法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临床往往出现四肢倦怠,院腹胀满,食后纳呆,大便溏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或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泻 脱肛 ,或子宫下垂,或长期低热等症。遇此即用甘温之品,健脾益气,补脾胃之不足。常 用药 如炙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等。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益气可生血摄血,益气亦可生精,益气还可扶正以去邪,甘温补气之法,化裁活用,用药中的,是治疗慢性 疾病 的王道之法。 作用2、甘寒养阴 用于脾气不亏,胃阴不足之证,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 养胃 阴,在用药模式上以清养、滋养为主。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甘寒之品常常治疗口干舌燥,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口舌溃裂,干呕呃逆,胃中灼热而痛,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或干瘪无力,舌质红,苔少,或舌心无苔或绛舌,脉细数或弦数等各类 消化 系统疾病。仿叶天士甘寒(甘凉)滋润之法,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生地、玉竹、莲子肉等,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等。 作用3、辛甘化阳 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而内有阴邪之证。本证常由脾胃气虚而水液运行失常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伤害脾阳所致。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胃虚寒证。此法治疗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纳食减少而腹胀怕冷,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兼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胃脘有振水音,或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等各类病证,治宜辛甘化阳,温运中阳,常用药如桂枝、干姜、白术、甘草、大枣等,方如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理中汤等。 作用4、酸甘化阴 适用于胃阴不足而致的脘腹疼痛症。从五味所入而言,酸入肝,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又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脾胃病,可以养阴益胃。现代药理研究酸味药有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此法用于中焦营阴虚弱的胃脘疼痛,肝胃阴虚的消渴,四肢拘急疼痛等病证。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木瓜、甘草、怡糖、大枣等,临床常以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作用5、甘缓和营 适用于中焦营阴失和,阴阳两虚之证。本证常由于病久不愈,阴阳失和而导致中焦阳气不足而阴无以化,营阴不足而阳无以运。症见脘腹疼痛隐隐,痛有规律,或夜半而痛,或空腹饥饿而痛,时常畏冷, 舌质淡嫩,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弱。此法实际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的合法以图阴阳并补,调理脾胃,缓急止痛。叶天士治疗此类病人,用甘缓之法,建中汤类调治,临床运用,实有良效,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归建中汤”。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性的 胃溃疡 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运用此法效果肯定,常用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高良姜、香附子,临证化裁,屡试不爽。 作用6、甘热祛寒 从甘味药的配伍特点看,还可以甘热相配来治疗各种脾胃虚寒病,只是此法已不属于补法。先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甘热相配以缓寒盛里急。方如大建中汤,人参、胶饴建中缓急,配辛热之川椒、干姜以散里寒;又如用大乌头煎治寒盛 腹痛 、乌头赤石脂丸治阴寒胸痛、乌头汤治阴寒 脚气 疼痛,均配以白蜜而甘热驱寒。常用来治疗寒积腹痛等病证。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 五行 属土 ,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 方剂 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 中医 的人都知道,在 中药 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 解毒 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中药列表 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 味性:甘,平。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 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 咳嗽 ,吐血,衄血、便血,妇女 月经不调 ,崩中,胎漏。 八宝镇心丹(大叶沿阶草、褐鞘沿阶草) 味性:甘,平。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 风湿 性 心脏病 , 肺结核 ,慢性支 气管炎 。 八哥(寒皋、鸲鹆、花鹆、哵哵鸟) 味性:甘,平。下气,止血。治久嗽,呃逆, 痔疮 出血。 八角乌(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味性:辛、甘、微苦,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乳腺炎 ,痈疖肿毒。 八月札(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畜葍子、八月楂、压惊子、预知子、八月果、百日瓜、牵藤瓜、拉拉果、野香交) 味性:甘,寒。归经:肝;胃经。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治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亦白痢疾,腰痛,胁痛,疝气,窟经,子宫下坠。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味性:甘,平。归经:归心、肝、大肠经。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巴东岩白菜(岩白菜[湖北巴东]、岩白菜、石白菜) 味性:味甘;性凉。 补肾 ;明目;调经。主目昏多泪; 肾虚 腰痛;月经不调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巴戟、兔子肠、巴吉天、戟天、巴戟肉、猫肠筋、兔儿肠) 味性:辛甘;温。归经:肝;肾经。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巴茅根(大茅根、野苇子、红紫) 味性:甘,凉。 清热 活血。主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 芭蕉根(芭蕉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胃;脾;肝经。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芭蕉花 味性:甘谈微辛,凉。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 芭蕉叶 味性:甘淡,寒。归经:心;肝经。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 中暑 ,脚气,痈肿热毒, 烫伤 。 芭蕉油(芭蕉汁、芭蕉树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心;肝;胃经。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 癫痫 ,高 血压 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芭茅(竿青、竿芒) 味性:甘;淡;平。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芭茅果(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 鲃鱼(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味性:味甘,性热。补肾阳;壮腰膝。主肾虚阳萎;腰膝酸软 菝葜(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王瓜草、金刚骨、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霸王力、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 味性:甘,温。归经:肝;肾经。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菝葜叶 味性:甘;性平。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白八角莲(血丝金盆、鬼臼、九臼) 味性: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主劳伤筋骨痛;阳萎; 胃痛 ;无名肿毒;刀枪外伤 白背三七(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大绿叶、接骨丹、枪刀药、清心菜、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磊救驾、玉枇杷、金丝枇杷、白东枫、厚面皮、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晕病药) 味性:甘,凉。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痈肿,烫伤。跌打损仿,刀伤出血。 甘性食物推荐 蔬菜类:苦菜、苦瓜、蕹菜、西红柿、茭白、蕨菜、瓠瓜、冬瓜、黄瓜、慈姑、竹笋等。 瓜果品类:西瓜、甜瓜、香蕉、柿子、桑葚、柚、荸荠等。 水产类:紫菜、海带、田螺、蟹、蛏肉、藕等。 调味品类:淡豆豉、酱、食盐等。 酸性还是甘性或者碱性食物的分析 (1)大部份的 动物 性食物,属於酸性食物。 (2)大部份的谷类,部份的坚果类,属於酸性食物。 (3)多数的蔬菜类、水果类、海藻类属於碱性食物。 (4)食用醋和酸味水果所含的醋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进入体内吸收后,胰脏、胆汁、肠液就以碳酸钠中和,再被吸收入肝中,很快的燃烧掉,对人体几无影响,故不列入酸性食物。 (5)柠檬、橘子、醋的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归为碱性食物。 (6)南瓜子、葵瓜子、杏任、腰果、芝麻、核桃属於碱性食物。 (7)烘烤过的面包、全麦面包、小麦胚芽、糙米、等全谷类食物酸度较精制后明显减少。 药物的性甘和性寒的区别 中药上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某一种药,从四气上讲,可以性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寒是针对性热,性温是针对性凉,具体什么意思可以看看中医药的书,网上也有;某一味药从五味上讲,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性甘属于四气,性寒属于五味上的讲法,这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猜你感 兴趣 : 1. 最好的养胃食疗 2.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3. 什么是新药 新药的开发途径 4. 藏药药物技术论文 5. 东阿阿胶的功效作用

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伤寒论相关论文太阴病

太阴病没治好,会进入太阴:心和肾。心为火,肾为水,在血脉系统里是相连的,心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现在脾胃有问题了,上下没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病邪进入肝脏前先进入心和肾,这时候还有能力去阻止它,少阴病篇讲的就是病入心肾出现的症状及治法。 人有五道防线: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都有办法防守住,进入厥阴就很难了。 二九五.。“少阳”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中医观念: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这三个脏有问题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造血系统,会贫血。 少阴证主证:脉微细,但欲寐。 常常想睡觉,寒往里跑影响到心脏,心主血脉,故脉越来越小,脉微代表气很衰弱,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与少阴证的区别:太阴证自利不渴,少阴证自利而渴。三阴证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程度有深浅,太阴证湿盛,寒湿在上焦,所以不会渴。少阴证寒湿进入心肾,心移热小肠的常态受阻,热反逆上冲到肺,使肺的津液丧失,所以会口渴;下焦湿盛则下利,这是“虚”,故“引水自救”,想喝水。 如果小便颜色淡得跟白水一样,是少阴证,正常人的小便颜色是带点青的淡黄色。小便白,是因为“下焦虚,有寒”,里寒很甚,“不能制水”,不能让水气化。 常态:心火导入小肠火,小肠为阳火,心为阴火,小肠与心的温度一样。膀胱在小肠前面,肾臓在小肠后面,肾水不断通过输尿血进入膀胱。小肠火很热,把肾脏水气化,从督脉进入髓、脑,浊水进入膀胱,膀胱水也受小肠的热而气化,再气化一次,气化后的水气从膀胱进入肝脏(水生木),帮助肝脏清出毒素即胆汁,浊水成尿排出,不浪费一滴水。 现在心肾中间被水隔到,小肠冷掉了,肾水无法气化直接到膀胱,膀胱水也无法气化,膀胱无法膨胀。气化的水如同蒸汽,才有力量喷射小便,否则就是滴滴答答了,气化的水充满膀胱有400cc。冷水重,一点点在膀胱里就压迫膀胱,就会有尿意。 二九七、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阴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浮紧是太阳伤寒,全身关节痛无汗,现“ 反汗出 ”,就是亡阳。伤寒表证的浮紧脉重按时跳得更强,少阴证的紧脉重按就没了,代表里面完全虚掉了。 阴寒在中间挡到心和肾时,心阳传不不去,这个阳会往外走,会流汗。心脏不停地搏动,热还在一直产生,下不去就往上走,到喉咙就“咽痛”。中间又湿盛,湿往上走就“吐”,往下走就“利”。 少阴证必咽痛、吐、下。

导读:太阴很重要,我们可以看看太阴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这一篇是《伤寒论》所有篇里面条文最少的,只有8个条文,总共397条,它几乎就是一个零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伤寒论》对太阴病共性的描述,相信以下3则医案会对太阴病的诊治更有帮助。

医案1

张某,男,36岁,工人。

1963年7月11日,时当夏季,天气炎热,恣食生冷,袒胸纳凉,半夜腹胀,腹中痛,遂起如厕,未及天明,已下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上午来诊,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恶心欲吐,小便清彻,舌苔薄白,脉象为弦。乃寒湿为患,证为太阴。非温不足以祛其寒,非燥不足以除八湿,与苍术干姜汤服。

方用:苍术30g,干姜15g,茯苓10g,甘草10g。水煎,分温二服。1剂而泄泻止,再剂而便溏除。

按:寒湿于中,乃太阴正证,故投太阴主方而病愈。

辨病诊断:急性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一中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苍术干姜汤。

医案2

任某,男,60岁,农民。

1965年夏季患湿热痢,痢下脓血,里急后重,服氯霉素五日,腹痛除,下痢止。数日后复痢,粪中夹杂黏液甚多并有少量血丝,一日四五行,腹不痛而时后重,医生以为脓血痢,屡用治痢药而病无少愈。辗转九年,下痢如前。1974年8月17日来诊。幸食纳尚可,诊得脉象弦细,舌质淡白,面色少华。此痢后虚寒,大肠滑脱为患,非温不足除其寒,非涩不能止其利。遂投桃花汤。

方用:赤石脂30g,干姜10g,粳米30g。1剂大愈,2剂利止。两年后随访,未再发。

按:《伤寒论》桃花汤证列人少阴,其为里寒滑脱之利,与四逆证阴寒内盛下利清骨者不同。其以干姜温中,赤石脂涩肠止血,故列入太阴。

辨病诊断:慢性结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里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桃花汤。

医案3

智童,男,14岁,学生。

1978年,时将中秋,偶至友家,食冰糕16支,当夜即呕吐大作,次日胃腹痞满,不思饮食,虽少量纳食,移时即吐出,医与消导药不效。时过一周,始来求诊。面色少华,舌色略淡,脉弦而稍细与吴茱萸汤。

方用:吴茱萸15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10枚。

1剂呕吐减,2剂而呕吐止,食欲仍不振,舌尖稍红,改生姜泻心汤,10剂而复初。

按:时届八月,天之凉气渐盛,而人之阳气未敛。顽童不知摄生而恣食生冷,遂使寒中,升降之机逆乱,胃气不得下行,而为呕吐。吴茱萸汤温中降逆,2剂即吐止,寒邪虽去而败伤之胃气未能骤复,故复以生姜泻心汤调理而愈。

辨病诊断:急性胃炎。

辨证论治:

病位——里部;

病性——阴性;

治则——温补法;

方法——吴茱萸汤。

关于阴阳易病的论文

1.钾离子测痛仪在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地方病杂志 1983,4: 2352.癌症防治的新进展(译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5,3:493.促使癌细胞成熟转变的药物(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1:544.利用与经络有关的癌检查法(CCM)对癌的早期诊断(译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6,2:515.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布鲁氏杆菌病239例疗效观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7,4:1(执笔)6. 重温《大医精诚》,继承发扬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孙思邈医德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9,337. 麻杏甘石汤应属清热剂 陕西中医函授 1989,5: 158. 《伤寒论》34条争论之我见 陕西中医函授 1989, 6: 39. 《千金方》在中医眼科的成就 孙思邈研究 1990,创刊号: 3910. 《伤寒论》厥阴篇 质疑两则 陕西中医函授 1991, 3: 911.孙思邈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学杂志 1991,1: 4112. 论《伤寒例》的学术价值 陕西中医 1992, 1:4213.《伤寒论》疑难症候辨析方法浅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2, 1: 1914. 《伤寒论》397法探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 2: 115.《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眼科学的贡献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2, 3:17516. 对《伤寒论》教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西北地区首届张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2,17. 《伤寒论》四逆散方证质疑陕西中医 1993,1: 4418. 《伤寒论》之连轺非连翘辨 医古文知识 1993, 1 :4019. 《伤寒论》脉阴阳含义浅析 医古文知识 1993, 3 : 2220.《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2: 12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的认识 陕西中医函授1993, 6: 4022. 《伤寒论》去滓再煎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5, 2: 1223. 《伤寒论》辨证分析方法浅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1: 424.从经方谈方剂的相反相成配伍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6,3:1025.《伤寒论》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6, 增刊:4626.《伤寒论》寒热对偶方证辨析 陕西中医函授 1996, 6: 527.时相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 528.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1997;1:829.《伤寒论》学习方法浅谈 陕西中医函授 1997,3:4330.反馈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 631.伤寒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医药教育研究 1998,2:11 32.从经方 谈汤剂的煎法 陕西中医函授 1998, 3: 6833.方证辨析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 3134.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辩陕西中医函授 1999, 2: 6 35. 关于我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及学科建设的设想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研讨会论文 2000, 136. 张锡纯对《伤寒论》的研究特点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0, 6: 737. 《伤寒论》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 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0, 1138.《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 1: 539.《伤寒论》教学贯彻创新意识的探索中医药教育研究 2001,2: 3040. 掌握《伤寒论》方剂的技巧陕西中医函授 2001, 3: 541.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2, 3: 142.从血不利则为水谈CRF的证与治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3, 3: 143.对《伤寒论》阴阳易之探讨《 张仲景学术研究》 学苑出版社 2003, 26~3044.中药的肾毒性及对策 现代中医药 2004,4:61;5:45.《伤寒论》特殊辨证方法探析 第十二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1;2004年46.动态辩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2: 5847.排毒双调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3例 陕西中医 2005, 4: 31348.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1: 2449.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陕西中医 2005, 6:55250.《伤寒论》特殊辨证思维方法探析 陕西中医 2005, 6:59251.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 2005, 7: 72652.排毒双调综合疗法对大鼠CRF细胞免疫影响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5, 9: 82553、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5:215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5, 6: 755.对加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探索》陕西科技出版社2005,12月60-6556.灌胃灌肠针刺法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05,11: 125257.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忌”、“四诊”与“五勤” 陕西中医学学院学报 2006, 3: 1158.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2006, 6: 75759.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疗效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4: 4060.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诱导DN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影响的实验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8):1399

中医药学典籍,先秦到两汉时期已经相当丰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对《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经典(一)吕广注《八十一难经》三国时吴国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太医令吕广注《八十一难经》,启注疏经典理论医著之端,也是已知的整理研究古典文献之最早著作,惜已亡佚。作者吕广,字博望,隋代因避国讳,又转称吕博,吕氏长于脉学,还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太平御览》中保留有《玉匮针经序》。(二)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因战乱动荡或传抄讹误而残损不全,因此极有必要对该书进行整理。首次从事此项工作的,是著名医学家王叔和。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侯、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伤寒沦》是从脉、证、方、治几方面着手,亦即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现行《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为王叔和所增。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病脉证并治》共十篇,保存了张仲景对伤寒病辩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伤寒论》的主要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从仲景治法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启以治法分析《伤寒论》之端。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事,后世医家议论褒贬不一,指责者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平脉》乃王叔和赞经之词,又说叔和伪作《伤寒例》,使仲录之道反晦,“究其叛乱,则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伤寒论》原文不易讲通之处,说成王叔和编次该书时造成的错简。但是,历代多数医家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宋代林亿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学之”;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同时也批评了王氏于书中杂以自己的言论;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乱之嫌;总的来看,由于王叔和距离张仲景生活年比较近,故其编次整理之书,应较接近仲景书原貌。不但传书之功应予肯定,且将仲景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亦切合临证运用,较勉强定为397法,更为符合实际。(三)全元起注《黄帝内经》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校注《黄帝内经》的书籍,即齐梁间人全元起所著《内经训解》,这是已知有关《黄帝内经》的最早校注本。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例如,他在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时说:“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把“淫气”解释为内在因素,“风客”为外在条件,合理地阐析了病变机理。再如对《素问·热病论》中“三阳经络皆崇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也”一句,全氏以“脏”为“腑”,并解释说:“伤寒之病,始于皮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发其寒热而散之”,亦甚合理。现在虽不能看到全元起校注《素问》的全貌,于此亦可窥视其学术造诣之一斑。(四)《神农本草经》的注解陶弘景作《神农本草经集注》,除保存《本草经》原有药物365种外,复增补东汉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以上四部典籍文献,经过吕广、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别整理注解,得以保存流传,对中医药学发展和后世文献研究,有着深远影响。二、脉学的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脉学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学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脉学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脉学著作虽已亡佚,但亦可窥见当时脉学研究的兴盛状况。

以前的《金匮》到上一篇结束了,倪师把《伤寒论》里最后一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移到这里,实际上也应该放在第二十三篇。这一篇讲的是性病。“ 阴阳易 ”就是男女之间交换的病。 “ 其人身体重 ”,身体感觉重,“ 少气 ”,呼吸很短,“ 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 ”,阴部痛,似抽筋。因为腹中有脓疮等东西,心热进不了小肠,回逆,故“ 热上冲胸 ”,“ 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有中毒的现象,“ 膝胫拘急 ”,肝脏有问题。 伤寒初愈之时与人交,如由女子传给男子则曰阴易,如是男子传给女子则日阳易。此为湿邪,因为三阳无寒湿、三阴多寒湿,阴病愈时为湿将尽之时,湿欲退未退,一旦与人交,因湿之易传而致病。烧裩散是取同气相求之意,因为得到病是从这里来的,浊气之染以浊治之,如食鱼后鱼骨刺喉,则取该鱼之一骨烧灰后,吞下即愈为阴阳相易。 烧裩散无法拿取,倪师增补处方:女人用狼牙汤,男人用解毒剂。 解毒剂 :治梅毒第一、二期,阴部生疮且痛,也治淋病、下疳(睾丸肿大,同时鼠蹊部肿大)、梅毒引起的破洞、滴漏及恶臭。 处方: 土茯苓4钱,木通4钱,川芎3钱,忍冬花3钱,甘草2钱,大黄2钱,茯苓5钱,用汤剂。 若到淋病末期,阴茎都烂掉至掉落,则经方更简单,用 阿胶附子汤 , 处方 只三味药:阿胶5钱,炮附子1钱,甘草钱。阿胶止血,炮附子固表,甘草解毒。此方看似简单,一剂即中。这些都是普遍的处方,汤剂、散剂均可。 这是病后调理的处方。大病之后本应好好修养,不可过劳,如果强出劳力导致百脉伸张,汗液大出而致表阳无法固守,因而易得风邪,此际里热又盛,阴阳不合,病又复发。 枳实 降上升之浊气, 栀子 去虚浮之热, 豆豉 散虚邪。 先煮枳实栀子,四碗煮成两碗,再加入豆豉滚一下即可。服后微微出汗,因为过劳后津液丧失不是很严重。如果病人有宿食,即大便堵到,加一点大黄即可。 解表又攻下后,病人还有发热,代表还有少阳证,所以小柴胡汤又来了。如果一开始三阳并病,也是小柴胡汤。妇人见鬼,亦是小柴胡汤。 如果遇到大病初愈之人,什么都好了,就是腰以下水肿,用牡蛎泽泻散,用散剂慢慢去攻它,只需要利小便,小便出后就可以停药,不必太过。 蜀漆、商陆二味药较强。 蜀漆 用常山苗取代, 商陆 根是很强的排水的药,蜀漆 葶苈 祛痰,因病人久卧必生浊痰,我们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去肺脓疡,葶苈子本身清上源,病人小便不利、水肿,要把上源痰去掉。 海藻 咸味攻坚,含碘,能去疮伤活血。 牡蛎 性重降逆上之水气,补钙,咸能软坚,咸味还能水生木。 泽泻 利水, 栝蒌根 增润津液,补足失去的津液。 剂量:各等分,弄成散剂,一次一平匙。用粉剂不用担心常山和商陆太强。 刚生完病,病人常常吐口水,代表胃家有寒症,胸阳不足,给予理中丸即可。 胃有寒时,心火下来时被寒挡到下不去,回逆到肺,肺里的津液就从嘴巴里出来了。所以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口水很多,吐掉又来,都是胃上心周围有寒症。 大病后“ 虚羸少气 ”,人很虚弱,少气,“ 气逆欲吐 ”,有恶心现象,代表胃里有虚热。 我们在治病的同时一定要去强固病人的胃气,才能让他病好后不再发病。胃要固好,要分清楚是寒还是虚热。 竹叶石膏汤是虚热时用, 胃的津液不足时,胃热会上冲,故会感到“气逆欲吐”。胃津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发表太过,病人流汗太多,此时将肠胃津液补足即可。 竹叶石膏 清胃热, 半夏 去恶心,恶心代表胃里有停水, 人参甘草 和胃生津, 粳米 补肠胃津液, 麦门冬 补肺的津液,全方可以去除胃热补足中气,为病愈后调理方剂中之最。这个处方也常用于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常常会有“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现象。 实症的恶心 是胃中有水,用生姜、半夏, 虚症的恶心 是肝肿起来顶到胃,胃里没有东西,用吴茱萸汤。 当病人出现脉和时,表示病已痊愈,只是每日黄昏微感烦躁,这是因为大病初愈之际,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时,病人吃了过多的食物,这里讲的是肉类,造成肠胃负担过重,无法消化,这并不是病,只要减少食物量就会好的,无需药治。可见大病初愈吃素很好,比如粥、面条,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 《金匮》至此结束。下一篇是倪师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男性的淋巴癌兼血癌,另一个是女性的渐冻症,不仅有处方思路,还有病因分析、辨证思路和问诊方法,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节选(胡希恕)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的应用不止是上条这么一个狭窄的问题,这一条就把它的面扩展了。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那么怎么叫做太阳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可以知道他是一种阳性证,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那么这个是同时发作,就是说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种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太阳病又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这是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由太阳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啊。所以中医讲辨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我们前头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是因为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有解肌的作用,但同时它也有治下利的作用,因此你要是用其它的发汗剂就不如葛根了,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不过这里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就是葛根汤证。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主要讲的是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根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一律得下利,这是不对的。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具有旋涡状结构。当大黑子群具有旋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黑子的活动周期为年。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1999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耀斑 1859年9月1日,两位英国的天文学家分别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太阳。他们同时在一大群形态复杂的黑子群附近,看到了一大片明亮的闪光发射出耀眼的光芒。这片光掠过黑子群,亮度缓慢减弱,直至消失。这就是太阳上最为强烈的活动现象——耀斑。由于这次耀斑特别强大,在白光中也可以见到,所以又叫“白光耀斑”。白光耀斑是极罕见的,它仅仅在太阳活动高峰时才有可能出现。耀斑一般只存在几分钟,个别耀斑能长达几小时。在耀斑出现时要释放大量的能量。一个特大的耀斑释放的总能量高达1026焦耳,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的总能量。耀斑是先在日冕低层开始爆发的,后来下降传到色球。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到的是后来的耀斑,或称为次级耀斑。 耀斑按面积分为4级,由1级至4级逐渐增强,小于1级的称亚耀斑。耀斑的显著特征是辐射的品种繁多,不仅有可见光,还有射电波、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耀斑向外辐射出的大量紫外线、x射线等,到达地球之后,就会严重干扰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部分或全部短波无线电波被吸收掉,短波衰弱甚至完全中断。[编辑本段]黑子特性 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其中由两个主要的黑子组成的居多。位于西面的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面的叫做“后随黑子”。一个小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则可达20万千米。 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科学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强烈的磁场改变了某片区域的物质结构,从而使太阳内部的光和热不能有效地到达表面,形成了这样的“低温区”。黑子越多可能说明太阳越老(近年发现红矮星上黑子占据表面的一半,详见中国<天文爱好者>2005年第三期),可能也是所有恒星寿命的一般特征,黑子可能是太阳的核废料(如人类核反应堆的核废料),约11年出现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阳里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动一次造成的(如元宵在锅里被煮得上下翻动),黑子温度较低应该也是废料的一个证明(如煤炉中的炭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产生高温),黑子附近的周边应该比太阳正常的地方温度高一些(此消彼长的原因),黑子向低纬度运动是因为太阳密度小和自转的原因,就像地球上的大陆版块向低纬度运动一样,有黑子的地方存在凹陷500千米可能是温度低而不再膨胀的原因,另外,不是磁场影响了黑子而是黑子影响了磁场,这一点特别重要。 观测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尽。 1840年代德国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黑子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也有规律性。一开始,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30°的纬度内,太阳活动剧烈时,它往往出现在±15处 ,并逐步向低纬度区移动 ,在±8°处消失。在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出现在±30°纬度附近。如果以黑子的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分布图很像蝴蝶,因而称作蝴蝶图。许多专家对蝴蝶图的含义进行了研究,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太阳黑子的周期性 天文学家对黑子ê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规定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为年。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开始年,称作“太阳活动极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做“活动极大年”。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黑子既然是太阳上物质的一种激烈的活动现象,所以对地球的影响很明显。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更有趣的是,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约2000年,历史上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 人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为什么容易患病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当太阳中心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低1500°左右时,这个区域看上去就比周围区域暗,如同一个光亮的圆面上出现斑斑点点的黑色斑点,人们就称它为“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的数量有时多,有时少,其变化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每11年为一个周期。据记载,在1173~1976年的803年间,流行行大感冒发生过56次,且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心肌梗死的病人数量也激剧增加。 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患病人数会增加呢?原来黑子活动高峰时,太阳会发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与X射线,并引起地球磁暴现象。它们破坏地球上空的大气层,使气候出现异常,致使地球上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方面,太阳黑子频繁活动会引起生物体内物质发生强烈电离。例如紫外线剧增,会引起感冒病毒细胞中遗传因子变异,并发生突变性的遗传,产生一种感染力很强而人体对它却有免疫力的亚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一但通过空气或水等媒介传播开去,就会酿成来势凶猛的流行性感冒。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里,致病细菌的毒性会加剧,它们进入了体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也影响病程。所以,当黑子数量达高峰期时,要及早预防疾病的大流行。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将痛而不寒。 1.太阳病,脉浮,只轻轻的手指贴到皮肤,称之为福脉。按到骨头边边才能把到,称之为沉脉。这样可能他的体质比较寒,或是阳气比较收敛 2.“头项强”痛就是太阳经受邪了,经气不通畅,一定是后脑勺会僵硬或者会痛。“而恶寒”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受到邪气要分成风气,伤到我们的胃气跟寒气伤到我们的营气两种。风气伤卫气用桂枝汤,伤到营气用麻黄汤。伤到卫气一定会有的症状是,风扇让你风刮到感觉很讨厌。不一定觉得冷。可是因为身体里面已经受到了风气的干扰,而身体想要把风气排出去,有风吹的感觉会觉得很不舒服,就是心里头有一种厌烦的感觉。 3.伤寒营的特征:不管他发烧到多高,那个病都会裹着被子跟你讲,我觉得冷,这是一个断定太阳病很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个现象会在太阳病发生,如果是阳明病的高烧病人会觉得热。 4.太阳病主要表现伤风的会怕风,伤寒的会怕冷。不管他烧多高,他自己觉得在发冷。意味着这个写字在表层。 5.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不管他有没有发烧,麻黄汤,就是他身体有寒气,怕冷。发高烧但怕冷,脉浮紧的,用麻黄汤把寒气逼出去,发烧立刻退出来。 6.太阳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桂枝汤加砂仁、加半夏帮助开胃。 7.太阳病表正变成阳明病,变成发高烧。张中景说,当一个人的津液不够的时候,身体的这个寒气之水形成了营卫的系统不够病毒跟我们的抵抗力。太阳并转阳明病交界用方子如:葛根汤好。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可以治疗感冒。且效果都很好。

根据案例三段论如下:【三段论第一步分正常和不正常】正常:1、2、3、4、5、6、8不正常:7、9、10【三段论第二步:分表里】表:鼻塞严重,呼噜呼噜的里:有痰音爱喝凉水舌体肥大,舌面较干,舌苔薄白,中后部较厚点从整体案例来看,判断为孩子的正气足,邪气在表。归为太阳病,对应的症状是鼻塞严重,呼噜呼噜的,舌苔薄白。然而有痰音,舌体肥大、舌面较干、中后部较厚点表明正气不足,邪气又在里,对应的是太阴病。【六纲结论】:太阳太阴相结合,太阳为主处理思路:解表温阳散寒建议食疗:葱白+淡豆豉+陈皮在太阳病情况下,体表受寒,毛孔关闭。正气在表,抵抗邪气,因为正气足,所以表现为鼻塞;到了晚上由于人体消耗进一步减少,所以晚上表现出鼻塞更严重。那么:当气血津液去体表抗邪的时候,正邪斗争过程中,出现了水饮代谢产物,也就产生了痰。并且在整个抗邪过程中,胃肠道,中焦的能量是相对不足的,所以,这时候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这里的舌苔后部较厚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