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伤寒论太阴病论文

发布时间:

伤寒论太阴病论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二八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脾主腹,肚子肿大,脾有问题。脾又主湿,腹里湿很盛时,也是脾有问题,水肿,脾喜燥恶湿。 当病从少阳进入脾时,脾有问题时无法把湿代谢掉,湿累积在脾里造成脾肿大,肚子也大,脾顶到胃会吐,“食不下”。脾管饿,胰管味道。误攻下,湿往下走,肚子更难过。 太阴病的主证:腹满,吐,食不下。 二八八、“大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脾又主四肢、主肌肉,脾有问题湿很盛时,肌肉腠理间新的津液无法取代旧的津液,平时运动少时会肌肉酸痛,适当的运动流汗会让新的津液取代旧的津液,流汗即在调津,“ 中风 ”是伤到肌肉了。 阴证摸脉时,若脉越来越小代表病在往里走。“ 脉阳微阴涩而长者 ”,代表阳气要回头了,快要好了。中风当然可以开桂枝汤,但去不了湿,加等量的白术茯苓(3钱)即可。二八九、“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 太阴病会恢复必在半夜好起来,真正的太阴时辰是丑未,一般感觉饿的时候是丑时,半夜一点到三点。

伤寒论相关论文太阴病

太阴病没治好,会进入太阴:心和肾。心为火,肾为水,在血脉系统里是相连的,心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现在脾胃有问题了,上下没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病邪进入肝脏前先进入心和肾,这时候还有能力去阻止它,少阴病篇讲的就是病入心肾出现的症状及治法。 人有五道防线: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都有办法防守住,进入厥阴就很难了。 二九五.。“少阳”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中医观念: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这三个脏有问题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造血系统,会贫血。 少阴证主证:脉微细,但欲寐。 常常想睡觉,寒往里跑影响到心脏,心主血脉,故脉越来越小,脉微代表气很衰弱,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与少阴证的区别:太阴证自利不渴,少阴证自利而渴。三阴证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程度有深浅,太阴证湿盛,寒湿在上焦,所以不会渴。少阴证寒湿进入心肾,心移热小肠的常态受阻,热反逆上冲到肺,使肺的津液丧失,所以会口渴;下焦湿盛则下利,这是“虚”,故“引水自救”,想喝水。 如果小便颜色淡得跟白水一样,是少阴证,正常人的小便颜色是带点青的淡黄色。小便白,是因为“下焦虚,有寒”,里寒很甚,“不能制水”,不能让水气化。 常态:心火导入小肠火,小肠为阳火,心为阴火,小肠与心的温度一样。膀胱在小肠前面,肾臓在小肠后面,肾水不断通过输尿血进入膀胱。小肠火很热,把肾脏水气化,从督脉进入髓、脑,浊水进入膀胱,膀胱水也受小肠的热而气化,再气化一次,气化后的水气从膀胱进入肝脏(水生木),帮助肝脏清出毒素即胆汁,浊水成尿排出,不浪费一滴水。 现在心肾中间被水隔到,小肠冷掉了,肾水无法气化直接到膀胱,膀胱水也无法气化,膀胱无法膨胀。气化的水如同蒸汽,才有力量喷射小便,否则就是滴滴答答了,气化的水充满膀胱有400cc。冷水重,一点点在膀胱里就压迫膀胱,就会有尿意。 二九七、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阴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浮紧是太阳伤寒,全身关节痛无汗,现“ 反汗出 ”,就是亡阳。伤寒表证的浮紧脉重按时跳得更强,少阴证的紧脉重按就没了,代表里面完全虚掉了。 阴寒在中间挡到心和肾时,心阳传不不去,这个阳会往外走,会流汗。心脏不停地搏动,热还在一直产生,下不去就往上走,到喉咙就“咽痛”。中间又湿盛,湿往上走就“吐”,往下走就“利”。 少阴证必咽痛、吐、下。

导读:太阴很重要,我们可以看看太阴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这一篇是《伤寒论》所有篇里面条文最少的,只有8个条文,总共397条,它几乎就是一个零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伤寒论》对太阴病共性的描述,相信以下3则医案会对太阴病的诊治更有帮助。

医案1

张某,男,36岁,工人。

1963年7月11日,时当夏季,天气炎热,恣食生冷,袒胸纳凉,半夜腹胀,腹中痛,遂起如厕,未及天明,已下三行,初为溏粪,继则如注。上午来诊,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恶心欲吐,小便清彻,舌苔薄白,脉象为弦。乃寒湿为患,证为太阴。非温不足以祛其寒,非燥不足以除八湿,与苍术干姜汤服。

方用:苍术30g,干姜15g,茯苓10g,甘草10g。水煎,分温二服。1剂而泄泻止,再剂而便溏除。

按:寒湿于中,乃太阴正证,故投太阴主方而病愈。

辨病诊断:急性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一中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苍术干姜汤。

医案2

任某,男,60岁,农民。

1965年夏季患湿热痢,痢下脓血,里急后重,服氯霉素五日,腹痛除,下痢止。数日后复痢,粪中夹杂黏液甚多并有少量血丝,一日四五行,腹不痛而时后重,医生以为脓血痢,屡用治痢药而病无少愈。辗转九年,下痢如前。1974年8月17日来诊。幸食纳尚可,诊得脉象弦细,舌质淡白,面色少华。此痢后虚寒,大肠滑脱为患,非温不足除其寒,非涩不能止其利。遂投桃花汤。

方用:赤石脂30g,干姜10g,粳米30g。1剂大愈,2剂利止。两年后随访,未再发。

按:《伤寒论》桃花汤证列人少阴,其为里寒滑脱之利,与四逆证阴寒内盛下利清骨者不同。其以干姜温中,赤石脂涩肠止血,故列入太阴。

辨病诊断:慢性结肠炎。

辨证论治:

病位一里部;

病性一一阴性;

治则一一温补法;

方法一一桃花汤。

医案3

智童,男,14岁,学生。

1978年,时将中秋,偶至友家,食冰糕16支,当夜即呕吐大作,次日胃腹痞满,不思饮食,虽少量纳食,移时即吐出,医与消导药不效。时过一周,始来求诊。面色少华,舌色略淡,脉弦而稍细与吴茱萸汤。

方用:吴茱萸15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10枚。

1剂呕吐减,2剂而呕吐止,食欲仍不振,舌尖稍红,改生姜泻心汤,10剂而复初。

按:时届八月,天之凉气渐盛,而人之阳气未敛。顽童不知摄生而恣食生冷,遂使寒中,升降之机逆乱,胃气不得下行,而为呕吐。吴茱萸汤温中降逆,2剂即吐止,寒邪虽去而败伤之胃气未能骤复,故复以生姜泻心汤调理而愈。

辨病诊断:急性胃炎。

辨证论治:

病位——里部;

病性——阴性;

治则——温补法;

方法——吴茱萸汤。

伤寒论少阴病论文

#伤寒论浅识#

少阴病咽痛,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咽痛是否来源于少阴病。其实如果从脏腑辨证来说,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很少会表现为咽部症状,但是仲景在少阴病里花了大量的篇幅用于表述少阴病咽痛,而且用了五个处方,而且也可以看到这五个处方大部分是局部用药,没有涉及肾阳肾阴,除了 猪肤汤 在条文里也没有涉及少阴病的其他症状,因此我觉得这里的少阴病咽痛,大部分是指足少阴肾经经络的病变。没有涉及脏腑的问题,除了 猪肤汤以外。 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的认为邪客于经络,达于咽,有热邪,有寒湿之邪,这样整个内容就容易理解了。这五个方剂里, 猪肤、半夏散、苦酒汤 都有局部外用的意思,这在以前的方剂里很少见。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注:白粉即大米粉。

少阴病下利,伤阴,出现阴虚虚火上炎,心烦咽痛,应当滋阴清热利咽,猪肤就是猪皮,滋阴润肺清热,白蜜也是滋阴润燥,米粉健脾。共同来治疗咽炎。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少阴病外邪客于少阴经,出现咽痛,轻的用甘草汤,重的用桔梗汤。甘草是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桔梗辛苦,宣肺散结。这里要注意,和猪肤汤不一样,310是阴虚内热,311是外邪内犯,中少阴经,外邪可能不能直中三阴之脏,但是客于经络还是有可能的。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本方用于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这样的情况也不是阴虚火旺能够解释的,一定还是外邪所致,仲景这里还是用了外治法,不过临床中我也没有试过。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本方属于寒邪痰湿客于咽,桂枝温阳散寒,甘草这里用了炙甘草,可以缓解止痛。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阴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水的确证。283、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复。288、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属于可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其病可治。

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回复之象,疾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证,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既有发热等表证,又有少阴阳虚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因为病才二三天,尚无吐、利等里证,所以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用黄连阿胶汤主治。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蛋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为三条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尽,稍稍冷却,然后加入鸡蛋黄搅拌均匀即成。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少阴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当用艾灸灸少阴经穴,并用附子汤主治。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用附子汤主治。

少阴虚寒证,腹泻,解脓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筛末冲服干姜一两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煎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温服,一日服三次。

少阴虚寒证,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解脓血便,可用针刺法治疗。

少阴虚寒证,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满闷,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虚虚热上扰,用猪肤汤主治。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上一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将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药汁中混匀即成,分六次温服。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如果服药后不见好的,用桔梗汤治疗。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少阴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的,用苦酒汤主治。

苦酒汤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枣核大小,十四枚鸡蛋一个,将鸡蛋头部开一小孔,去掉蛋黄,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药,把半夏加入装有米醋及蛋清的鸡蛋壳中,混匀,把鸡蛋壳置于刀环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开,去掉药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药后不愈,可以再作三剂药服用。313、少阴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主治。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筛末后,混合制成散剂,用白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剂的,可以用水七升,煮七滚,加入上述散剂两方寸匕,再煮三滚,离火稍稍冷却,取少量药汁含咽。半夏有毒,不应该作散剂服。

少阴虚寒证,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白通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如果服药后腹泻不停止,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表现,预后较好。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猪胆汁、人尿,混合即成,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使用。

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病人还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咳嗽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如果小便通畅的,去茯苓;如果腹泻较甚的,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补足上药量至半斤。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脉搏摸不到,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现面部发红的,加葱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吐的,加生姜二两;咽痛的,去芍药,加桔梗一两;腹泻过度而无物可泻、脉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症必须都与方相对应,才能服用。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气滞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开,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药以上四味药,各用十分,捣细筛末,用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泻;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畅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至裂开;腹泻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药汁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用猪苓汤主治。

少阴病,得了二三天,里实证具备而又见咽喉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虚寒证,脉见沉的,应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如果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如果是肾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可用四逆汤。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而涩,呕吐,汗出,为阳虚气陷兼阴血不足,势必出现大便频数,解出量反而少,应当用温灸法治疗,可灸头顶百会穴,以升阳举陷。

伤寒论厥阴病论文

文/慕瑭         目前,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材所列的“三消”辨证标准,二是有学者根据糖尿病演变过程提出的“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分期诊疗标准,而事实上这些标准很难真正与临床实际接轨。中医治病讲求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最终落实在具体的诊疗措施上,药物治疗方面即使给出有效的处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论治,纵使理论上的框架有多完善精美,牢不可破,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应用,也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文字,并无真正的临床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强调要中医紧扣临床,讲求实效。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有经方派、火神派、温病学派等等,诸多学派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断延续下来,也是因为其学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方学派推崇《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并把张仲景流传下来的方子称为狭义上的“经方”。事实上,《伤寒论》中不仅记载有极高效验的经方,而且以六经统率方证,堪称临床教科书。 “六经铃百病”(柯韵伯语)——中医里虽无“糖尿病”的病名,而现在所称的“消渴”也未必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划上等号,尽管两者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以下试从六经辨证结合《伤寒论》探讨糖尿病的诊治。 1.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后反应在体表的证型。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有伴发皮肤及肺部感染的倾向性。据此,当患者出现表阳证病机时,可按照太阳病论治。如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或用麻黄汤、葛根汤疏解表邪。 2.阳明病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特点,常分为两种情形。其一是无形之热充斥三焦,患者可出现以“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可见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此证型,可用白虎汤;其二是有形热结抟聚于胃肠,出现以“痞满燥实”四大证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可用承气类汤方治疗。 3.少阳病 少阳为枢,是人体元气、水火运行之通路,其证候复杂,病机多变。故临床上需要抓主证,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患者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时,可考虑从少阳论治,可用柴胡类方治疗。 4.太阴病 太阴当责之中焦脾胃虚寒,这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根本病机。口渴多饮往往是表象,实质上是中焦阳气浮越于上的表现,而许多患者有大便溏泄,甚至完谷不化的症状,这些都是中焦阳气虚馁的表现,治疗可用四逆辈,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5.少阴病 少阴病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前一类是指全身性的功能衰减表现,尤以心肾为著,临床上可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甚至出现阴盛格阳的危象,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治疗可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主治疗。后一类是指出现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可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 6.厥阴病 厥阴病历来被称为千古疑案,争论不休。从《伤寒论》看,厥阴病的第一个代表症状即为消渴,又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可见阴阳气不相顺接为厥阴病的一个内在病机,其表现常常为寒热相间,虚实错杂的证候,治疗当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以乌梅丸加减。 综上,运用《伤寒论》可对临床上糖尿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帮助,借助六经辨证,有助于我们认清糖尿病的中医病理本质,正确分析病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以上是“伤寒论”97条的条文。 本条是公认的少阳病病机症状治法最全的条文。那通过本条能不能来认识厥阴病? 自古厥阴病是千古之谜。胡希恕老认为其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有的人说厥阴病就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但是这样仍然很不好理解。 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认识“少阳病”来理解厥阴病?其中通过97条来认识少阳病最全面、最易理解。“血弱气尽”是少阳的病机,那厥阴病就是在“血弱气尽”基础上伴有“阳虚证”或“阴性证”。这个“阳虚”有可能是“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肝阳虚”。 这个病机半表半里病位的“血弱气尽、伴阳虚”能不能概括厥阴病方剂?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以上自己之拙见,抛砖引玉。

伤寒太阳病论文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伤寒论太阳病原文及其解释如下:

原文节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解:

1、恶风:当风则恶,无风稍缓,即恶寒之轻者。

2、脉缓:与紧脉相对举,言脉象松弛、宽缓,而非如平人脉来自至、从容和缓之缓脉。

3、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猝然昏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解释:

顾名思义,太阳中风,乃风邪侵袭太阳之病证。然风之与寒,每相兼而至,难于断然割裂。故本证病因咎之风寒,而以风邪为主。风寒犯表,营卫失调,卫气与邪气相争于表,故发热而脉浮;肌表失却卫气之温煦,故恶风寒;卫阳失于固摄,营阴走泄于外,故自汗出。脉浮缓者,乃风性疏泄、营阴失守之故也。

伤寒论的作者: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 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 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表的浮脉,特点是轻取更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源木。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这是诊断邪气在太阳经脉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见恶寒。“恶寒”之前的“而”字,是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旨在强调“恶寒”在诊断表证时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医学家就有了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此三证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列在“太阳病篇”的开头,后世医学家称其为 太阳病提纲 。 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可能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较晚的缘故。 如第3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说法,故将发热省略未提。但是应当知道,太阳表证虽然在初起阶段,有时候发热出现较晚,但是在其整个病程中, 一般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 这是因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抗邪而奋于外,所以必有发热。 此外,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以见到脉浮。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 因此要诊斯为太阳表证,上述三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二、思维导图让知识系统化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太阳病总纲导图 编辑: 之筱 ❤️  美丽|善良|可爱|大方|帅气|优秀的你记得 喜欢点个“赞”和“再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