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阅读文章的课例研讨

发布时间:

阅读文章的课例研讨

这次的话题是指向朗读对话指导,集中一个点,把问题找准,将根源挖深,精准解决问题。朗读指导一直是我们研究于老师课例的一个主要话题,人物对话朗读指导又是里面很重要一个部分。小学阶段,不同文体的课文里都有大量人物对话,而学习这一类文章,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针对指导朗读对话的艺术一文已经给出了方法,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读顺课文,读出人物轮廓,这是基础;二、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这是重点;三、品读关键语句,读出“话外音”,这是难点;四、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五、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六、依据文本,读出人物年龄;七、选择时机,做好范读引领。 这些概括非常全面,从中也能够发现,很多方法我们日常也一直在用,也是这样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但对比之下不够细致全面,甚至有些环节的安排在逻辑上也不够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研究名家课例,深入学习外,还需要我们扎实备课,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 结合《第一次抱母亲》和《惊弓之鸟》两篇课例,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感知人物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借助对话读懂文本。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前期的感知铺垫,结合两篇课例,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层层推进,感知人物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感知,而对人物的感知,不是只在对话环节进行,而是在通读课文时就要对人物有大体的了解,了解人物离不开具体事件和具体环境,它也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教学中如何抽丝拨笋地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呢? 在《第一次抱母亲》这课,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1.感知人物第一步,从谈收获起 师: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母亲在子女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生:没有一个母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难,发现自己的难处。 师:用词准确,体会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已的子女受苦,情愿把苦自己来受,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混灭的,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而写出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这样的文体,学生谈收获,就很容易引申到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这是感知人物的第一步。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这就为后面的理解做好了情感铺垫。2. 感知人物第二步,抓具体描写 师: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都说得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100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80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生:只有89斤。 师:嗯,没有100多斤,是89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板书:89斤),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流泪了。 抓住具体描写,人物形象就活了起来。学生就由刚才对母亲、母爱的整体感知具体到了文中母亲的身上,知道了这个母亲很瘦,这个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让他干一点活儿,这已经是学生在捕捉信息,理解课文了。3. 感知人物第三步,反复读课文 师: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太好了,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一是“赶紧”,第二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就是儿子,“赶紧”说,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是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急切、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生读) 感知人物第三步,就是抓住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将获得的信息串联起来,累计起来,层层推进,这样就为学生感知人物搭设了渐进的阶梯,人物在学生心里、脑子里立体起来,活起来了。二、范读引领、习得方法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文中人物已不陌生,进入对话朗读后才更容易理解把控。 此处以《惊弓之鸟》为例。整篇课文几乎就是对话连缀而成,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之前,于老师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如,提供方法、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学会“过电影”、想象场景等,这些都为感知人物、朗读对话的指导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抓好人物对话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于老师直接采用了范读的方式:看老师读2——4节,注意老师读魏王和更羸对话时的语气表情有什么不同,并想想为什么不同。 教师范读的好处不言而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等等,但什么时候范读,往往很难把握,因为我们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阅读体验,又要以教师的正确范读来及时引导。 于老师说他一般不在学生读之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他才范读。研究于老师的课例发现,好像范读的时机并不确定,有时在初学课文时范读,为的是把握基调,有时是理解课文重难点处范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或在文章富有文采处范读,是以美的朗读来陶冶情操;或者对比明显处范读,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如此看来,找准范读时机,很难套用,我们只有去挖掘于老师范读背后的动机,明白于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真正读懂,化为己用。 我们来看看于老师范读的内容: 有一天,更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我觉得三年级学生根据情节和标点符号,把握基本语气读出这组人物对话不算难。那为什么于老师要先范读呢?我通过联系前后教学环节,认为此处范读的作用是整体把握,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读出人物的语气也许不难,但同时关注到人物的表情,身份,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很难同时掌控、体会到位。老师直接范读,整体感受,从中习得方法,不失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好方法。这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教材的特点而定。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处,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把握之处,这时,教师就应该整体把控,范读引领。《惊弓之鸟》这一课,朗读人物对话,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这一处的引导上,于老师有两个目的,学会把握语气,读出情感;想象身份,体会情感,角色还原,从而理清还原思维过程。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的范读也是安排在学生读通、读顺、理解了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对话朗读指导,就是围绕:听我读——学着读——再创造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三、还原场景、学以致用 教师的范读只是一个引领,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直观感受,并学会如何把握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情感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借助交流,读懂老师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此时已经初步进入角色,也明白了国王的话应该怎么读,更羸的话又该怎么读,学生模仿起来也就像模像样了。接下来就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练读6——9节,体会应该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读。 这一处的朗读指导几乎用到了上面所有提到的方法,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等。 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手段也是丰富多样。学生展示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带表情读、加动作读,老师穿插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语速,把握人物情感,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体验式的朗读中,不知不觉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引导启发学生会读书、乐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这也是教学的真功夫,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我的课例实践 于老师说:朗读指导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把课文读熟,读透。然后,才能找到感觉。所以在设计课之前,我会先把课文多读几遍,把有思路有想法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批注,并借助网络和教参书对课文进行尽可能的全方位解读。 在此基础上,结合朗读指导的三个层次,模仿于老师的课例来进行朗诵教学设计和实践。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教学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我的朗读教学就是遵循这三个规律和原则来进行的。读慢点就要做到准确,一字不差。读准确了,再熟练一些就是流利;然后才能在熟读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才能读出感情。《乡下人家》朗读指导片段一、读正确、读流利。 师: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第二,那句话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第一自然段试试。(指名读) (生读,长句读得不通顺。) 师:不要紧,你再多读几遍就读流利了。(鼓励学生再读,直到读通为止。) 师:就这样练,大家就像他这样把课文读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得正确、流利。(全班同学读课文,读完之后指名读。) (生读,鼓励学生多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师: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的内容呢?主要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我不知道“时令”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找到这句话,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些花应该不是一下子开放的,应该是在不同的时候开放的。 师:对,不同的时候,准确的说是不同的季节,我们来看,芍药花在五六月开放,凤仙花在六七月开放,鸡冠花在七到十月间开放,大丽菊则在九月到十一月间开放。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形成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生:我想起来了,我之前听到过这个词,我妈妈说过要吃时令水果。 师:你是个用心的孩子,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你以后再见到它就不陌生了。 二、读出感情 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还不够,理解了,还要读得有感情,这个要求就更高了。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得有感情呢?第一:要学会“过电影”,想想课文描写的情景。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话,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情景。(生读) 生:我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乡下人家门前的瓜秧长得很旺盛。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会读书的学生能把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读成一个字,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生:攀、爬 师;读书要用心,你做到了,很厉害! 师:这是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作者用了两个字就把它写活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还看到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出示瓜藤攀檐图)注意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表示颜色的字,再读一读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美。(色彩美) 师:这儿既有自然的静态美,又有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乡下人家的门前真是别有一番风趣。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我们边听边想象这幅生机盎然的瓜藤攀檐图。 这是我两年前记录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就是借鉴和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设计的,从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小的指导做起,虽然还有些生硬,但确实有效果,感觉自己的朗读指导不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了一定的层次性,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试着读出感情、读出美。在读正确、读流利这个环节,也放慢了速度,舍得下功夫、花时间让学生来练、来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能把课文读好了,对课文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语文学习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慈母情深》朗读片段指导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慈母情深》,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师:读得不错,但我想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四个字。 师:读了这四个字,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他们之间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情”深?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学会了读书的方法。那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谁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 师:举手的同学很多,老师很期待大家的朗读。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4自然段。 师:谁能说一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生:我特别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生:我很想买书,但是书太贵了,我买不起。 师:你从哪儿知道“我”买不起。 生:书上说:“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到肚子里了。”他们那个时候吃饭都吃不饱了,肯定没钱买书了。 师:你真会读书。通过读1-4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事情的起因。接下来我们“开火车”读往后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师:(生读到第七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我们刚才读到内容里篇幅最长的一个自然段,说明它在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描写,想想“我”看到了什么、听到、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小,还放了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定很挤,很闷。 生:“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很热,我们夏天的时候开着空调都觉得很热,而正值酷暑,母亲工作的地方还不能开窗户,里面又挤了那么多人,所以”我”觉得像在蒸笼里一样。 生: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开窗户?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因为厂房里的声音太吵了,怕吵到这条街道上的居民。 师:你真会读书,你注意到了厂房的位置在街道上,也注意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读到的一个词语”震耳欲聋”,同样在说明母亲工作的环境很差,挣钱很不容易。 师:我们继续读…… 师:这里有一组对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这组对话里用到了很多省略号,谁知道省略号在这儿的作用? 生:说话吞吞吐吐。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这么差,挣钱太不容易了,不好意思给母亲要钱,所以吞吞吐吐。 师:“不好意思”这个词我觉得不太恰当,是不好意思吗?谁能换个更准确一点的词。 生:是“不忍心”。 师:是啊,我怎么忍心呢,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因为…… 生: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师:喜欢到? 生:失魂落魄 师:“失魂落魄“什么意思?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生:“失魂落魄“就是太想这本书了,魂不守舍。 师:你居然找到了它的近义词,很了不起。继续说。 生:期中考试前,爸爸对我说,只要我考试进入前五名会答应给我买一辆小赛车。考试结束后,我脑子里一直在想,我到底会不会进入前五名,吃饭时候想,睡觉时候想,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 师:老师感受到你的这份心情,和文中的我一样“想得失魂落魄“。想买又不忍心和母亲要钱,这是多么矛盾的心里,多么痛苦的挣扎啊!老师再抽同学来读一读这组对话,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师:读懂了省略号,也就读懂了那份母子深情。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六年级阅读课外的文章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课外书六年级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小妍做完了所有作业,看看时间,才两点。

小妍无事可做,她想:我昨天不是刚拿回了一本《走近科学》吗?于是小妍从书包里拿出了《走近科学》,津津有味的吮吸着知识。

这时,妈妈走进小妍的房间,看见小妍在看《走近科学》,便说:“课文都没读好,到来读课外书去啦!”小妍看看妈妈,说:“妈,我知道,你看的书很少,小时候还没的看。但是,你不知道,课外书的好处多着呢!”

“多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古人云,开卷有益。多读课外书,随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在阅读时遇上了不懂的字,查查字典再记到脑子里,就又多会了几个生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名言。多读书,知识才会越来越多。像我们班上的小强,他一说起历史知识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说起军事也是这样,他说他是书看的多。多看作文书,看别人怎么写人,写景,写物。多积累好词好句,套在自己的文章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

“课外书有这么多的好处?”妈妈惊讶地问。“课外书的好处多着呢。”小妍对妈妈说。这时在外面玩了很久的小冬回来了,他是小妍的弟弟,比小妍小三个月。

“你不是经常说你姐姐很聪明吗?”小冬点点头,妈妈继续说,“她是读了很多课外书才聪明的,哪像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小冬,要多看课外书啊!”

课外书好处很多,我们也要多读呀!

读课外书是一件对我们非常有益的事情,现在,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课外书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我们的情操,而我最喜欢读的课外书,就是《最感动人心灵的故事全集》,我每天都会读那本书。

我最爱读这本课外书,因为它让我好像亲眼目睹了两个均只有一只手的.军人把各自的手伸出来,与另一个人击掌,好给别人以掌声;我仿佛看到那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变成一尊永恒的雕塑;又看到劫匪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流下的一滴人性的眼泪……它让我有幸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感动人心灵的场景,让我明白了一个又一个道理,让我学会明白没有经历过的一切,每读一篇故事,就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在洗礼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读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感谢生命,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可贵,懂得了宽容的重要,明白了要乐于助人,同时,我学会了坚定自己的决心,做一个改变环境的强者,学会了把帽子扔过栅栏,发现自己的天赋。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做不到最好我们也要做最大的努力,并且相信自己可以与众不同。在遇到困境时,学会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把困难踩在脚下,学习约翰。库缇斯,笑对坎坷的命运……

这本书可以教给我们的真是太多了,任何一个故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新的道理,得到新的启示。这就是我最爱读的课外书,我感谢它给了我知识。

周一的教室里,有人。课桌前,有人。有人没人与我无关,只要有课外书就行了。课外书方方正正,密密麻麻,会引人入胜,会让我吸取营养,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着我。

我拿起书本,走向自己的桌子。十一、二岁的女孩子,要多闲有多闲,哦,文字,图画。我翻页,阅读。一个人看得津津有味。

我最近迷上了一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这是金庸所著。你别看武侠小说打打杀杀太血腥,可是这本书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和很细致的描写,一气呵成,不忍释卷。

虽说《笑傲江湖》是一部武侠小说,其实故事情节也很丰富。叫我看得如身临其境。有时晚上做梦都会梦见书中地方人物。

有好几次,妈妈叫我在网上订书。当然都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我很舍不得花自己的钱,但是一想,书是我的最爱,为书牺牲一点钱不算什么。我那时是怎么了?就是用零花钱买了那么多的玩具,现在看起来真是不值得。然而,用零花钱买书没有一点的怜惜。仿佛一张张钞票已经变成了写满文字的一页页的书了。

后来,我下课在教室里闲逛时,看见别人手上拿着书时,我都会锁定目标,朝那人飞奔过去,问:“这是什么书?”。若是我感兴趣的,我会二话不说把它借来。若我没有兴趣,便会将这本书抛之脑后视而不见了。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些好书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内容。我把我的爱投入到字里行间,装在书本里……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人生就像一本书,孙悟空巧夺芭蕉扇

短文: 骑上这辆新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到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1. 在这段话中,“我”的”真情“就是指( ),订户给“我”的“回报”是( )。从全文来看,这种“回报”具体指先是对“我”非常客气,接着( ),然后( ),最后( )。 2.“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由。1. 在这段话中,“我”的”真情“就是指(“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 ),订户给“我”的“回报”是(关怀与爱意 )。从全文来看,这种“回报”具体指先是对“我”非常客气,接着(老订户推荐新订户 ),然后(给我一些小费),最后(送我自行车)。 2.“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我同意。施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这是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我有一次心情很不好在街上走,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冲着迎面走来的陌生人微笑,发现他们也都对我微笑,三个人走过我身边以后,我发现我的脸上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洋溢这笑容,心情也好了起来。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我付出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微笑,如果是诚实的劳动,得到的关怀与爱意就更多了。

课内阅读和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六年级暑假必读课外阅读书目2021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六年级课外 阅读推荐 书目

1 《中国古代 寓言 故事 》邶笪钟编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外神话 传说 》田新利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圣经 神话故事 》陈静选编中国少年 儿童 出版社1999年版

4《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5《严文井童话选》严文井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6《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8《小兵张嘎》徐光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月版

9《三寄小读者》冰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

10《皮皮鲁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11《肚皮上的塞子》周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2《今年你七岁》刘健屏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3《荒漠奇踪》严阵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4《乌丢丢的奇遇》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15《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6《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17《第三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8《巫师的沉船》班马21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19《糊涂大头鬼》管家琪浙江少儿出版社2001年版

20《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1《幻城》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2《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23《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4《拉·封丹寓言》(法)拉·封丹著, 倪海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5《格林童话全集》(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杨武能,杨悦译 译林出版社1994年

26《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普希金童话》(俄)普希金著,亢甫,正成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著,唐讪辉译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03年版

29《宫泽贤治童话》(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

30《列那狐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著北京 教育 出版社2002年版

31《天方夜谭》郅涛浩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2《鲁滨逊飘流记》(英)笛福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3《魔法师的帽子》(芬)杨松著,任溶溶译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34《金银岛》(英)史蒂文生著,单蓓蕾译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5《丛林传奇》(英)吉卜林著,徐朴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36《吹牛大王奇游记》(德)埃·拉斯伯 刘浩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37《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洛尔著,陈伯吹译 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38《骑鹅旅行记》(瑞典)塞·拉格洛夫著,王泉根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39《木偶奇遇记》(意)卡洛·科洛迪著,杨建民译上海科技教育版1996年

40《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钟雷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版

41《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杨吴成译人教、译林版2003年

42《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林格伦著,高锋、时红译中国少儿出版社1984年版

43《捣蛋鬼的 日记 》(意)万巴著,思闵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44《小王子》(法)圣埃克苏佩里著,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5《童年》(俄)高尔基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46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

47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

48《顽皮捣蛋鬼》(德)威廉·布什湖北少儿出版2003年自版

49《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张继楼,彭斯远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50《外国儿童诗选》文成英,李融编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51《唐诗三百首》、《宋词》等诗集。

52《奥秘》、《 十万个为什么 》等科普书籍

53《辞海》

53《动物世界》

54《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

55 《傲慢与偏见》、《咆哮的山庄》等外国名著。

五六年级荐读

《金波美文仿写:五年级》——金波

《猫王》三部曲——黄春华

《天堂的尖叫》—— 黄春华

《掌心的阳光》——黄春华

《只有爱不能分开》——黄春华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草房子》——曹文轩

《城南旧事》——林海音

《古代诗书与贤者故事》——赵镇琬

《蓼花鼎罐》——邓湘子

《失落的一角》——谢尔·希尔弗斯坦

《西游记》——吴承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狼王梦》——沈石溪

《三国演义》——罗贯中

《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汤姆大叔的小屋》——比彻·斯托

《七号梦工厂》——大卫?威那斯

《朝花夕拾》——鲁迅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

《论语注释》

《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赵镇琬

《青铜葵花》——曹文轩

《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常新港

《风与树的歌》——安房直子

常见10种阅读 方法

1. 通读法:培养思考框架。 反复读系统读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书---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树图法: 主题阅读。选一个感兴趣的主题——系统全面的阅读这个主题下的书籍,论文,网文等等——以自己写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接触提纲——补充内容,完成你自己的一本书。

3. 图读法: 思维导图 阅读。将所读内容画出一张思维导图。(SCQA结构:情景Situation, 冲突Complication, 问题Question, 答案Answer. )

4. 框读法:画出框架图。适合经管类等能成框架等书。

5. 炼读法:适合读畅销书。先消化,再内化,再输出。如何输出?书评,读书PPT, 做分享等等。

6. 逆读法:倒着读这本书,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适合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不太赞同的书籍。

7. 抄读法:超录书中的话进行延伸,或者赞赏性点评。适合真正“大牛”的 文章 。

8. 诵读法:朗诵出来阅读,必要时背诵下来。适合诗歌类等文艺书籍。

9. 闲读法:闲来无聊打发时间的书速读。不是为了收获知识,就是为了放松大脑,适合快餐类书籍或者杂志。

10. 仿读法:根据书中说的一边看一边做,适合工具类教程类书籍。这种书中方法步骤写的很清楚,一步步跟着做实用性更强。

六年级暑假必读课外阅读书目大全相关文章:

★ 六年级学生必看10本课外书

★ 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推荐50本

★ 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推荐50本(2)

★ 最新六年级必读课外书目

★ 小学生六年级必读书目资料

★ 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暑假书单详细版

★ 六年级暑期必读书目推荐

★ 小学生六年级必读书目

★ 必读课外书推荐

★ 六年级必读课外书籍

课外阅读大全文章

分享一套我家孩子最喜欢的课外书——《胡小闹日记》,这套书讲的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问题,比如掉牙问题,交朋友问题,自信问题,二胎问题,依赖与独立问题、坏习惯好习惯问题等灯,用有趣的故事讲述这些成长的大道理,孩子爱听,而且能记到心里去。

我家孩子读了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下子懂事了很多,还说要做个像胡小闹一样的小男子汉。

另外,这书中的好句好段特别多,孩子还主动抄了一大本呢。

1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摘自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3摘自张晓风《初雪》 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赏析: 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4摘自张晓风《秋天 秋天》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赏析: 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沈从文《边城》 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红与黑摘抄2000字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疑虑和矛盾中的于连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而在我看来,《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都绝不仅仅在于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记得蓝棣之老师曾经说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我想,是《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 我们随便从中挑一段来读,便很容易看出于连的极端细腻和敏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 就是这样,这个怪异的于连牢牢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 于连虽然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了,这时的于连仿佛只知道为拉莫尔公爵的一场政治阴谋走足报信。在他的个人奋斗历程中,他经历着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他是机智聪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说他是天真而无知的,比起整个社会中精心钻营的人们来,他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 左拉在《论司汤达》中是这样写的:"他(司汤达)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意愿里,他要人这种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边站着,然后宣告只有心灵是高贵的"。左拉觉得于连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机器","纯粹在思辩中产生的创造物",他"专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张自然主义的左拉认为司汤达在创作中带有观念学者和逻辑学者的身份,于连似乎只是永远在心理活动,外界的事务,哪管它春夏与秋冬,能对于连产生震动的永远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这不也正说明了作者对于连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画吗? 《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在疑虑和矛盾中挣扎,对于人物的思索是一个极大的宝库,采之不竭,魅力无穷!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诺娜宋镄蜗螅投嗽凇陡呃贤贰分忻栊戳怂靶募倚纬傻娜蹋獗闶谴耸樽畲蠹壑抵凇@沟倌纠词欠ü呈〉钠坡渥拥埽彝ソ谑∫磺锌В┧桨屠枭洗笱ВM粗卣窦乙怠U庵肿龇ㄔ诜ü幢偈逼谑呛芷毡榈摹P∷悼嫉氖焙颍?1岁,是个热情且具才气的青年,聪明帅气,抱着发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学法律。他本来想在毕业以后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强了十倍。他发现在巴黎,女人对社会生活很有影响,于是就想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他从自己姑祖母处知道有一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经验。当时鲍赛昂夫人正是情场失意,满腹怨恨,她对拉斯蒂涅说:“这社会不过是傻子和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并在巴黎找个出人头地的太太作幌子。当时,她认为主宰地位的是金钱,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钱的纽沁根太太,作为他上爬的跳板。她说:“你能爱她就爱她,不能爱她利用她也好。”鲍赛昂夫人还把他带到社交界。这样,鲍赛昂夫人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成为他向上爬的第一个领路人。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豪华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环境强烈的对比更 *** 了他的欲望。他要在上流社会鬼混,就需要钱。于是,就昧着良心写信回家,要母亲和妹妹凑1200法郎给他。但这时的拉斯蒂涅还没有完全放弃靠学问争取前途的想法,没有完全丧失良知。在写信回家以后,他心里也难受得要命。当他知道高老头为女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后,认为高老头真伟大。他同情高老头,挺身出来做他的保护人,直到最后料理高老头的丧事。 他的第二个领路人是伏脱冷。伏脱冷是个潜逃的囚犯。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统治阶级的内幕。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心思。他想把拉斯蒂涅拉为同伙。他对他说:“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得到法院广场上展览。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是大贤大德。”他告诉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势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个瓶中的许多蜘蛛。”他说:“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样打天下的?不是靠钱财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他还对拉斯蒂涅说:“要弄大钱就得大刀阔斧地干,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要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亲是个大银行家。在大革命时代谋财害命。巴尔扎克在短篇小说《红色旅馆》里写了他的发家史。他为了保存财产,把全部财产传给儿子,就把女儿赶出了家。伏脱冷建议他们两个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设法去弄死她的哥哥。这样,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万家财陪嫁了。伏脱冷要求事后能得到20万法郎。拉斯蒂涅虽不敢接受这个建议,但伏脱冷的话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以后他看见泰伊番小姐,就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80万,80万……” 这两个引路人都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金钱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他们的话形式上虽不同,但实质一样。拉斯蒂涅曾说:“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伏脱冷 *** 裸地说了出来。”拉斯蒂涅既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们的话去做。他先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发现她没有财权(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着)。他发现计划落了空,眼看着自己没有钱,没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脱冷的计划,转而追求泰伊番小姐。但就在这时,伏脱冷被捕了。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因为他不想冒触犯法律的危险。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抛弃和高老头之死三幕惨剧之后才完成的。本文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伏脱冷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可以说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比如说,《红与黑》开场时,于连尽管贫穷,但是在市长当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饭。可见,他既希望受到市长他们的尊重,也不甘于向他们逢迎。《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会就热情地帮助孤独无助的高老头。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连和拉斯蒂涅逐渐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和自身。于连从市长家到了神学院,又从神学院来到了另一个城市,进入了上流社会,同时也学会了他们的生活法则。拉斯蒂涅亲眼目睹了高老头被子女遗弃、被社会抛弃的过程,深感世态炎凉。 以上是两个人物的相似之处。接下来说说他们有何不同。《红与黑》的结尾,于连最终并没有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仍旧保留了善良与良知,毅然地选择死亡,抛弃了社会。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经历了“人生三课”。鉴于巴尔扎克喜欢在《人间喜剧》中使用“人物再现法”,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的其他几部小说中,也出现过。此时,他早已成为了真正的青年野心家,社会地位节节攀升,跻身上流社会。《高老头》的结尾预示了他后来的命运:埋葬了高老头,同时也埋葬了拉斯蒂涅最后的眼泪(可以说是最后的良知)。 总之,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年轻人,经过社会的磨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1、摘抄型笔记。 就是将书中的片段摘抄下来,作为资料加以积累。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上,也可以摘抄在读书卡片上。具体做法视自己的需要来决定。 2、 感想型笔记。 是读完一部或一篇作品之后有所感想的笔记。这种笔记也叫札记,常用来表述作者读书治学中的点滴体会,而以单篇形式散见于书刊报章之中,分学术性较强的治学札记和谈论古今人事、社会沧桑、思想修养等的读书札记两种。做这种笔记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抓住其中的一点作阐发,切忌面面俱到;而且要注意联系个人或周围的实际生活进行议论,有理有据,以培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及议论能力。 3、 评价型笔记。 是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手法进行评价的笔记。一部或一篇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采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我们读过之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或赞赏,或肯定,或否定,或觉得美中不足,等等,我们不妨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并引用实例加以证明,这就是评价型笔记。 总之,我们读书要做到一个“勤”字,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坚持不动笔不读书。

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赏析:听到这些,一阵莫名的悲哀涌上心头,作为华夏子民,我真切的体会到那份无助与绝望,泱泱大国沦为泥足巨人,东方雄狮变成孱弱病猫,担不起责任,护不了经文,皇帝不问政事,朝臣纸醉金迷,百姓愚昧无知,这是怎样一个黑暗时代啊!难怪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今天的我们是被称作“中国的脊梁”的,我们要自强不息,我们要守护中华文化,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从今天起,做中华文化的坚定传承者,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2、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 赏析: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类似的选择。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 我们应该学会舍弃。

给分吧

朋友是一种相伴. 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种相助. 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她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她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最真实的东西. 朋友是一种相思.

1、读书使人视野宽阔,读书使人知识渊博,读书使人品德高尚读书的好处真是多得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细沙,大海的水。我从读书中得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难怪人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我实在不能不高声欢呼:读书真好!

2、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读书好段

1、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读书,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2、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

3、看书不要上瘾玩的时候痛快玩,读的时候认真读。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读书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读书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读书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不要让自己在很累很累的情况下读书这样也会读不好书的。这样反而会消耗体力,体力不支!

4、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经常吮吸着它那知识的甘霖,并将其消化成这世间人生之路上的精神驱动力。每有空闲,不是手不释卷,就是温故知新,不断充实自己的闲暇时光。

5、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灸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6、我爱读书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教育鼓舞我们,我认为读书贵在勤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的精深来源于勤奋。

7、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

8、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如雨果说的:“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考在火上一样,渐渐地融化。”一般,它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0、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好句: 1.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2. 我,要融化在粉红的桃花瓣里,拭去整日在你心头的牵挂。 3. 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 4.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5. 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6. 圆月渐渐升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柔和的笑容。 7. 明净似的圆月,已经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8. 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9. 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10. 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11. 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12.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不知道能帮助到你吗?如果能求采纳!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以下是几篇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1,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2,狼与鹭鸶 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 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3,小男孩与蝎子 有个小孩在城墙前捉蚱蜢,一会儿就捉了许多。忽然看见一只蝎子,他以为也是蚱蜢,便着两手去捕捉他。蝎子举起他的毒刺,说道:“来吧,如果你真敢这样做,就连你捉的蚱蜢也会统统失掉。” 这故事告诫人们,要分辨清好人和坏人,区别对待他们。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之反弹琵琶晴雯篇 黛玉的尊严 袭人莫轻看 红楼梦远,蕊冷香残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宝钗的悲剧 由湘云说红楼 贾元春——皇宫里的活祭品 笑侃宝玉 娶妻当娶王熙凤 荣国府没宝玉的份 只看八十回的红楼梦 《红楼梦》在线阅读 《小王子》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比较 《傲慢与偏见》英文评论选

数独、视觉大发现、再见,马虎和拖拉跟孩子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他其实不太听得进去。后来就选了一些有意思的书,带点游戏性质,跟他一起玩,一起看,现在专注力感觉还是有进步。1.数独。这个不一定买书,也可以在网上找找,画到纸上。脑子里东想西想,还是挺难做出来的。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有输有嬴。为了嬴,他在做的时候非常认真,不会像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玩橡皮,玩笔。2.送他一本有趣又贴近孩子生活的文学书。比如这本《马虎和拖拉》。选他是因为比较有趣,校园小说的形式讲好习惯培养,很多人都推荐过,感觉还不错的。讲几个又马虎又拖拉的小朋友,怎样改正自己坏习惯的故事,里面有一些给孩子的建议,还是挺有效的。以上的方法都是用了有效。但是感觉有的孩子精力是有限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像我家孩子,原来干什么都飘,看着人就不知道在想什么。现在算是进步了很多,干正事的话,比如练琴、写作业这种,专注半小时没问题,但时间长了,还是会情绪不稳,表现得有点烦躁。那种几个小时都特别专注的,都是别人家孩子,只能告诉自己平常心。

本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智商情商都很高,所以一般特别浅显的阅读文章并不适合他们,可以选一些大家的美文。书店里有很多这样的书呢

课外阅读小学生文章

数独、视觉大发现、再见,马虎和拖拉跟孩子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他其实不太听得进去。后来就选了一些有意思的书,带点游戏性质,跟他一起玩,一起看,现在专注力感觉还是有进步。1.数独。这个不一定买书,也可以在网上找找,画到纸上。脑子里东想西想,还是挺难做出来的。跟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有输有嬴。为了嬴,他在做的时候非常认真,不会像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玩橡皮,玩笔。2.送他一本有趣又贴近孩子生活的文学书。比如这本《马虎和拖拉》。选他是因为比较有趣,校园小说的形式讲好习惯培养,很多人都推荐过,感觉还不错的。讲几个又马虎又拖拉的小朋友,怎样改正自己坏习惯的故事,里面有一些给孩子的建议,还是挺有效的。以上的方法都是用了有效。但是感觉有的孩子精力是有限的,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像我家孩子,原来干什么都飘,看着人就不知道在想什么。现在算是进步了很多,干正事的话,比如练琴、写作业这种,专注半小时没问题,但时间长了,还是会情绪不稳,表现得有点烦躁。那种几个小时都特别专注的,都是别人家孩子,只能告诉自己平常心。

1、《小橘灯》

《小橘灯》是作家冰心创作的散文,是其晚期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在艰难的生活逆境中渴望光明的善良坚强的农家少女的形象。作者从小处着手,选取了小姑娘打电话、照看妈妈、与“我”攀谈、做小橘灯送“我”这几件平凡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将一个早熟、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富于内在美的乡村贫苦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作者在叙事之后所写的一段抒情文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深化了主题,揭示了小橘灯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蕴藏在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象征着光明。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3、《我的老师》

节选自《魏巍散文集》,作者在原文中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儿时在温柔慈爱的蔡芸芝老师身边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热爱、崇敬和感激之情,突出蔡老师纯洁、美好的心灵。

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话故事,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5、《背影》

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童年>>,四大名著......之类的书目.买小学生必读书目

提高阅读水平的书:《朱自清散文选》《冰心散文选》《巴金散文选》 《老舍散文选》《冰心散文选》《郭沫若诗选》《泰戈尔诗选》教育意义较好的书:《爱的教育》《续爱的教育》《鲁宾逊飘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阅读文章的读后感

相信大家每一次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许多的感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笔是好。接下来我搜集了读书后的读后感怎么写,仅供大家阅读,希望帮助到大家。

读书后的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论文。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深入具体,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记:认真、仔细地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

一、“引”

就是要从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是不正确的。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二、“议”

就是要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还要写得具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任何一篇文章,读完后受到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泛泛的谈,那就根本什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千万不能“感”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那么如何选择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不可勉为其难。

2、感受点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写作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实质,紧扣原文中心同时从不同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例如:《孙权劝学》一课,我们可以从吕蒙接受别人的意见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孙权善于劝说引导来谈,也可从学习的内因外因、鲁肃重学识等角度来写。

3、读后感应力求入情入理、新鲜、活泼。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或是板着面孔议论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责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则不大自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动于中而发于辞”,只有深受启发,确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三、“联”

就是联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要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却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由原文推而广之,使原文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己对原文的`体会也会更深刻。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这一点是读后感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去联系,而也必须如写议论文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有的放矢,决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样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联系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乱造。

(4)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结”

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

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无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拓展:如何读书

1、主食阅读,又称生存需要的阅读。

如同吃白米饭,馒头一般,主食类阅读书籍带给我们一种“饱腹感”。生存需要的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在职业、工作、生活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2、美食阅读,又称思想需要的阅读。

该类书籍不是针对你现有的问题直接提问方法论的指导意见,而是从本质出发,帮助你思考你所处的环境,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想比主食阅读,它更隐晦,是一种间接带给你帮助的阅读书籍,但又是能彻底更新或者改变你观念的书籍。当然,就因为该类书籍没有吃主食那样方便快捷,大家往往鼓不起勇气上前,但是美食阅读那种口齿留香的美味,带给心灵的震撼,也是主食阅读没法比拟的。

3、蔬菜阅读,又称工具需要的阅读。

该类书籍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等等,此类阅读书籍很好区分,例如词典,百科全书,地图都属于蔬菜阅读。

4、甜食阅读,又称休闲需要的阅读。

它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和查证,纯粹为了娱乐,消遣。漫画书,武侠八卦小说都属于甜食阅读。当然,甜食吃多了会长蛀牙的,适当的补充即可。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篇文章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一位曾经在基层工作过的朋友交谈,让我深受刺激。

他曾经在街道工作过,负责过拆迁工作,也经常接待来街道的各类老百姓。现实的工作磨练了他,他现在已经是一位波澜不惊的“老人”了,虽然他还很年轻。

01

他说,来街道找他们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道理的人,好人一般是不会闲着没事干来街道找事的,即使你上门去找他们,他们也懒得开门。而往往是有一些不愿意工作、赌博,甚至吸毒的人会找上门来,很简单,他们要政府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要么给好的工作,要么直接给钱。不给?他可以拿一把刀在你们面前晃,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脸被他划伤了,但是又怎么样呢?他可以说他自己有精神病。领导是不希望你把事情闹大的,而你是不能反击的,因为你一反击,被媒体曝光之后的标题就是“某街道公务员打人”,结果就是你丢了工作,他顶多被你打一顿。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是选择忍声吞气。

02

他说,有一次拆迁户过来,这家拆迁户面积是十几平方,把亲戚朋友的户口全迁了进去。一上来,他就淡定地说:怎么办?我家里这么困难,你怎么说也得给我补偿20套房吧。如果你是正常人,碰到这样故意挑衅的要求,也许你会揍他。但是拆迁办的公务员被训练成了不一般的人,他必须在无理面前说理,好声好气地拿出法律法规费半天时间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拿到20套房,就像我们对着一个无赖解释为什么太阳不是方的一样。在一大帮子拆迁户面前,你是无法发火的,哪怕是对方再无理、嗓门再大,甚至动手给了你一巴掌,你也得忍着,你得把自己当成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03

他说,有的人来办公室,可以不讲道理地对着你骂你祖宗十八代,你也必须拿出十九代让他继续骂。他们可以把你桌上的杯子摔碎,把玻璃打碎,把椅子桌子推翻,可以指着你的鼻子或者给你一巴掌,撕破你的衣服。你不可以跟他较真,至于反骂他或者反击他什么的,还是省省吧。你说你讲法治,被揍了一拳之后报警,警察会说:这属于你们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不管,除非你被他捅伤了或者捅死了,成为了刑事案件,我们会管。他骂你,无所谓的。你骂他,就成为了机关公务员辱骂老百姓。如果你很幸运,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卷着铺盖回家了。无论是媒体或者是单位领导,没有人会同情你的,人民的公仆怎么能跟群众计较呢?你这不是给领导找麻烦,丢单位的脸吗?

04

他说,曾经有一个人脚烂了,几次三番地来到街道要钱。街道给他救助,他拿着这些钱去赌博,就是不去医脚。很简单,这是他的砝码。每次到了街道,把那只烂脚架在办公桌上,你们看着办。

把上面的文字写下来,很是气馁,因为我写的根本没有当事人诉说的时候那么生动和精彩,成了干巴巴的文字,变味了。就像好好的一个真相,经过N个媒体传播之后被扭曲了180度一样。

很惭愧,到目前为止,我没在基层待过,也没有从事过信访等一线工作。因此当这位朋友以见怪不怪的语气跟我说他的见闻的时候,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很难想象如果真让我亲身经历那些事情的话,我能忍几分钟。我跟他说,凭我的性格,我宁愿丢掉工作,也不能忍受那种无赖的人身侮辱。如果做一份工作连自己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那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这位朋友很淡定地看着我说:我一开始也是你这种想法,慢慢你就会习惯和麻木的。这种事情在基层数不胜数,什么样的人都有,你生气生得过来吗?何况,就因为一个无赖的无赖举动,他无赖一身轻,你却丢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划得来吗?

当然,他也跟我说:这种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讲道理的,他们来到街道确实是有困难或者是有合理的不满,你只要工作干好了,他们是会理解的。哪怕是当初冲动了错怪了你,事后他们也会道歉的。

社会上有些人说公务员怎么怎么不好,可是,我上面所讲述的那些公务员所承受的憋屈和郁闷也同样存在,而且不少。

一直以来,公务员这个群体因为一些贪官的劣迹而承受着媒体和民众的骂声和侮辱。有的网站动不动就将某件涉及到公务员的负面新闻改个醒目的标题,甚至断章取义,扭曲事实。某份报纸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公务员薪资的问题,很正常的探讨文章,到了网络上,某网站便改为“公务员10万年薪嫌少”这样恶意歪曲的标题,大部分网民当然不会点开里面的内容仔细看,他们所得到的信息是:连10万年薪都嫌少,还要加工资,腐败透顶了,黑了心了,看看我们每天累死累活的,有你们多吗?看看社会平均工资是多少,你们还嫌少吗?

这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标题党的时代里,民众所看到的并留下印象的,往往都是有关公务员的负面新闻,没有几个人知道真实的公务员工作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公务员其实很辛苦。在网络上,可能真正愿意去了解他们真实面貌的媒体并不多,而作为当事人的公务员群体,更是往往选择集体沉默,看不到他们的发声。那么,真实的公务员群体是真的有如大家所知道的那么光鲜吗?他们的心酸和憋屈又有谁知道?

至少我是在和这位朋友的闲聊中才得知一二的。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的宣传应有改变,这么多基层公务员鲜活的工作素材,却没有宣传出去。少有的关于公务员的先进典型,经过加工之后,很多鲜活的内容往往不见了,只剩下八股文一样的骨架,成为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样场合的稿子,让台下的人听得昏昏欲睡,更不用说吸引老百姓的注意了。

说白了,我们的宣传,需要的是“土话”,而不是“官话”,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去宣传,用宣传对象喜欢听的语言去宣传。我们曾经有过一本《城管来了》,这样成功的例子太少了。很多领导是不喜欢以这种方式吸引注意的。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现在近况如何?有没有被领导批评?有没有被同事讽刺?

我们的宣传应该人性化,也应该鼓励公务员写出自己的真实故事,而不是让他们集体沉默。现在的舆论场,少数公务员的负面新闻好像成了主流,而那么多普通公务员却选择沉默,他们的辛酸和郁闷没有人知道,他们也不愿意或者不敢说出来。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宣传工作是很有效的,因为我们说的话都是老百姓喜欢听的话,而且那时候的老百姓也没有更多可以听得到的其他声音。如今世情已变,我们也应顺势而变,讲“土话”,不讲“官话”。而这些话,应该让无数普通的公务员来讲,他们才是公务员群体的真实反映,不要让他们沉默,白白被泼脏水。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拿起新买的《读者》,细细地品味着。突然,我眼睛一亮,不由得被《短短的时间长长的味》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中主要说一位司机驾驶着一辆大巴车行驶在泸宜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块巨大的铁块不知从何飞来,刚好穿过这辆车的挡风玻璃,砸到司机的腹部,当时这位司机忍着肝胆俱裂的疼痛,用手控制住大巴车,挂挡减速,大巴车平稳以后,拉起手刹,按下双闪灯,并叫车上的乘客不要乱走。而他却因伤势过重,离开了人世,这位司机就是被人们称为“最美司机”——吴斌。

掩卷静思,被“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的同时,我的脑海中升腾起一个关键词“责任”,正是吴斌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心中有乘客,才保障了所有乘客的安全,吴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一词,他的举措让我不禁感到汗颜。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写练习册的作业,并再三强调写字要认真。我下笔如飞地写起来,把老师说过的话抛到后脑勺。不一会儿,练习册写完了,看看自己写的字真是起来龙飞凤舞、横七竖八,看都看不清楚。老师批改后,给我了个c+,并严厉地批评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让我把作业重写一遍。我当时后悔极了,真是自作自受。

还有一次,妈妈叫我洗袜子,我很不情愿地照办了。我随手把袜子丢进盆子里,倒了一点洗衣液,随便搓几下就好了。准备拿去晒,妈妈说要来检查,一开水,从袜子流出来的全是泡泡和黑水,我站在一旁,无言以对。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袜子是你的,你如此不负责任,随意地洗一洗,洗衣液还残留在袜子上,你穿上去,就会腐蚀你的脚,最后害的是你自己。”我什么也没说,拿起袜子重新洗起来。

的确是呀,责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人人做事,只要充满责任感,用心去做,就会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我要过一种有责任的生活!

前两天,一篇《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刷爆朋友圈,作者仿佛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对个人成长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起来有些沉重,但却是真实的。

有一对失业已久的夫妇,带着他们年幼的儿子,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水果摊,儿子在众多水果中看到了价格最便宜的香蕉,请求父母为他买一根香蕉,只要一根就好。可贫穷的父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仍然不够买一根香蕉,便强行把孩子从水果摊前拉走。

孩子放声大哭,他真的很久没有吃过香蕉了,他就快要忘记了香蕉的滋味儿。他一路哭着回到了家,孩子持续不断的哭声惹恼了父亲,他动手揍了孩子一顿。然而孩子依旧在坚强地哭泣着,女人跑过来推开男人,夫妻为此吵了起来。夫妻间激烈的争吵以及孩子喊叫着“香蕉”的哭声让这个男人顿时感到了悲哀。这股情绪迅速化成了仇恨,这个男人开始仇恨起他自己来,他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连儿子想吃一根香蕉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这股情绪让他走到了阳台上,头也没回纵身一跃,跳下了十多层的高楼。他的妻子尖叫着,跑下十多层的楼梯,看到丈夫躺在水泥地的血泊里。她跪在地上努力抱起丈夫,哭喊着他的名字,他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意识到丈夫的生命已经结束,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她不再喊叫,放下丈夫的身体,表情木然地走进电梯。回到家中的时候儿子仍然在为一根香蕉哭泣。

这位母亲在儿子哭泣的眼睛注视下,找出来一根绳子,将一把凳子搬到屋子中央,站上去之后,从容不迫地把绳子系在顶灯的铁钩上,将绳套套进自己的脖子后,看到儿子迷惑地看着自己,便将头从绳圈里伸出来,跳下凳子,走到儿子跟前,将儿子和他坐着的椅子调换一个方向,让儿子背对自己。然后她走回来,站在凳子上,重新将绳圈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伤心地望着儿子哭泣的背影,提掉凳子,上吊自尽了。孩子依然在哭泣,并且嚎啕大哭——他的哭泣不再是为了一根香蕉。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总能看到很多早点摊。

有一对夫妻也在摆摊,女人皮肤白净,做事麻利;男人每次都憨厚地让客人自己找钱。

他们也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儿子。

我想起了那个故事,有一次问他们:“你们这样摆摊能赚多少钱呢?每天这样很辛苦吧?”

“辛苦没什么,主要是图个希望。”女人笑笑说:“谁的生活没有苦呢?能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手有脚的总是能谋生的,活人总不能被生活憋死啊。”

他们也是失业人群,然而从他们的脸上,我却看不见任何悲伤的影子。

老话说,同样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关键还在于这个人本身。

有一个母亲,她也很穷,靠捡破烂贴补家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曾四处找人借钱,常常受人讥讽冷落。一个周末,十三岁的儿子和母亲一起捡破烂,母子俩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一次陪母亲外出捡破烂,儿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为了捡一个掉进臭水沟的塑料瓶子,母亲不惜脱了鞋走进发黑的水里;在一家书店前看到几张牛皮纸,刚捡起来就被人喝斥道:“滚,叫花子!”

然而令他惊奇的是,母亲对此习以为常,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中午,母子俩坐在河堤上洗手的时候,母亲拿出一个橙子,剥开,反复挤压几下,然后掏出一面小镜子,对着它把橙汁一点一点细致地涂在脸上,看着儿子诧异的眼神,她笑着说:“橙汁可以美容呢。人家看不起我们不要紧,我们要看得起我们自己,要爱自己,要让自己快乐。”那一刻这个孩子震惊了,他望着母亲,充满了敬佩。

后来这个男孩长大之后,继承了母亲乐观坚强的品格,跻身成为一线演员,他叫孙红雷。

这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我们能留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的我也异常焦虑,眼光总是盯在孩子不如意的地方,放大他的缺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和孩子的关系很僵,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那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很要强的一个女人。在外人眼里看来,她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自己在电信系统上班,先生收入也不错,然而她还不知足。听人说,在怀孕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些孕友,里面有好多女人物质条件都相当不错,渐渐地,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怀孕期间,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历;孩子出生之后,她开始给孩子筹划学区,花费巨资在滨湖买了第二套房子——两套房子的月供让原本阔绰的家庭变得拮据起来,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晚上下了班还批发衣服,到小区门口摆摊贴补家用。

等孩子长到两岁的时候,她把孩子送进了托班,为了接送方便,简直是在拼命,一个月之内考取了驾照,这边新车刚拿到,还没有上牌照,结果一天下午,她骑电动车出了一场交通事故,送进医院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她的闺蜜说,这样一个女人到后来简直如发疯了一般,把孩子的衣服从三岁买到了十岁,出事的头一天,她还在整理衣柜里的衣服念叨着:“这些够孩子穿到十岁的。”

这件事故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对孩子的忧虑可能会毁了我们自己,甚至会波及无辜的孩子。我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我们一直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而至于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由于不曾全身心投入陪伴,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而《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差的真不仅仅是钱》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全职妈妈的看法也有些偏颇。

文中提出,对于富人家庭来说,女人更容易安心做全职妈妈,甚至满世界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四处奔波。乍一看颇令人动容,但文章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妈妈是人不是神。

全职在家的滋味儿想必很多亲身经历过的妈妈们都颇有感触,那样一种环境下,虽然你衣食无忧,但由于缺乏价值感,实际上满满的焦虑。

表面上看起来,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人生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生活遵循着“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哉自在,轻松洒脱,令人羡慕;实际上,我们本身的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从我接触到的很多家境优越的全职妈妈级学员来看,她们更是有苦难言。表面上看全职妈妈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明显的时代,也是成功学泛滥的时代。

人人都在叫嚣着成功,然而却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价值。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物质带来的便利与贫穷带来的局限被无限放大,人们越来越忽略了富贵里的贫穷、贫穷里的尊贵。就好像同样的贫贱夫妻,前一对夫妻面对贫困的时候被内心的情绪主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卖早点的夫妻以及孙红雷的妈妈,面对贫困却有一种骨子里的坚强与乐观——而后者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强调片面的成功,就好像梵高在世的时候很潦倒,然而死了之后却声名大噪。幸福不过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一种虚幻的优越感——有些人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别人很可怜,多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更迭,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离开心理舒适区,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状态,但或许可以柳暗花明。

我一直为那个故事里的夫妻扼腕叹息,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气短。是的,这个世界多你一个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然而在孩子面前,你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如果这对夫妻能够振作起来,当孩子吵着吃一根香蕉的时候,哪怕一起从路人那里乞讨一下,一两块钱的香蕉应该不是问题。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没钱,但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回头给你买上一大窜香蕉。甚至于可以和摊主讲明情况,让摊主给孩子一根香蕉,或许这都不是难事。

悲剧就在于,他们把物质的贫乏看得过重,以至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

拼爹拼妈的年代,拼的更是爹妈自己。唯有近乎执着地致力于自我完善与心智成熟,我们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与桎梏。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只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在《成长的岁月》的《内心的成长》这个分目录里,有篇名叫《遥远的岛》的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孩子,他们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个神秘而异彩纷呈的小岛。可是当终于有一天,他们真的踏上这个小岛之后,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荒野。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岛。他们回家之后一直很难过,也从此不再看这个小岛了。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很深。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是梦的季节。小时侯,我们阅读的,是美妙的童话,画的,是无拘无束的想象画,听的,是欢快的儿歌,做的,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小时侯,在我们的眼里,周围每个人都是笑着的,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可以画成绿色,狮子,不会吃人……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飞逝,我们长高了,长大了,看到的东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实我们有很多梦想,当我们真的涉足期间,却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好。我们总会慢慢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天空,毕竟还是蓝的,狮子,还是会吃人……

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选上看过的一篇作文。它讲的是作者快小学毕业了,想考上重点中学。一天晚上,作者的妈妈请了重点中学的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饭,并给他们送礼,让他们帮帮忙,让作者“顺利”进入重点中学。作者当时感触很深,也很诧异,重点中学不是只有考好试才能进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不好也能进重点中学?大人却对作者说:你是小孩,你不懂。

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家人。他们牧牛牧羊,辛勤劳作;他们相亲相爱,彼此扶持。日子平淡而温暖,跟牧区大多数人的生活一样。

忽然有一天,一个奇迹发生了,家里刚出生的孩子巴图居然有一个天生的本领——他哭出来的眼泪能变成牛!这些泪牛如此神奇,能产出最淳厚的牛奶和最鲜嫩的牛肉,广受欢迎。这对于生活清苦的一家人来说,简直是个惊喜。巴图奶奶带领着全家在蒙古包外祭拜长生天,说,咱们家从此要发达了。

小巴图于是成了全家人的希望所在。只要有泪牛,家里的日子就会变好,不过前提是——得有他的眼泪,他得哭。可是小巴图却是个不爱哭的孩子,而且越长大越不爱哭。大家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巴图爸爸曾经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专门把他扔在冰上让他觉得害怕,小巴图哭了,可是眼泪没能变成牛,都在寒风里飘散了;成人后的巴图也曾经自己想办法,掐大腿、拧胳膊、扇巴掌,可就算真疼出眼泪来,也还是变不成泪牛。

只有那么几次,巴图的眼泪变成了泪牛。一次是巴图奶奶去世了,他在风里拉着马头琴,一遍遍唱小时候奶奶教给他的歌谣,每唱一遍眼泪就掉一回,又哭出了泪牛。还有一次是小妹妹摔断腿却忍着不哭,巴图看到后,眼泪掉下来,变出一头泪牛来。

可是这样的时候屈指可数,巴图哭出的泪牛最终没能让他们家发达起来。生活继续着。巴图长大成人了,遇见适合的姑娘了,结婚了,有小巴图了,泪牛再也没有出现过。小巴图也没能像他指望的那样,继承他哭出泪牛的本事。他们的日子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唯一和从前不同的是,巴图一家人后来搬去了镇上生活,他找到了奶站收购员的工作,住在砖房里,而牧场则日益为城市所迫近,城里人蜂拥而来,“骑马、照相、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草原在现代化的快速裹挟下无处可逃。

这是一个始于绚丽而终于平淡的故事。就像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有着美好的开始,得到无奇的结局;就像我们常常说的,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独一无二的,长着长着就长成了相同的面孔和头脑。小巴图一出生就遭遇了一个童话,也带给全家人和读者一个童话世界。这世界的开始真美妙,泪珠子一颗颗汇聚在一起,“有些地方鼓出来,有些地方瘪进去,左摇右疟,就变成一头小牛了!这世界还很真实,毫不掩饰奶奶盼望巴图为全家带来好生活的愿望的强烈,也没掩饰爸爸和巴图自己为了得到泪牛甚至有点儿“不择手段”,皆因这才是真实生活里的人们,他们只是朴素地希望日子不再那么紧巴巴。我们对此毫不怀疑,换了另一些人,没准儿能干出更残忍的事来。

然而这样一个梦幻又真实的世界却逐渐远去了。在故事里,泪牛不再出现,代表着童话不复存在;草原被城市侵蚀,巴图们陆续搬离,代表着故园不再。对于巴图自己来说,他有着不平凡的出生,却没能避免平凡的人生;对于巴图一家人来说,他们曾经遇见奇迹,却最终失去奇迹;对于正在读文章的我们来说,庆幸看到一个瑰丽的世界,可惜它却转瞬即逝。故事的讲述自然而然,没有哪一个遗憾被特别地突出和强调,可是我们分明看到一条美丽的小河,或许就是巴图和爸爸放牧的小坎子河,奔腾雀跃着从源头出发,意气风发地流向远方,却越流越细,直到渐渐干涸。

所幸还有一个启示,大概会长留人们的心间。在故事里,只有当巴图的泪水是真心落下,而不是人为制造,泪珠才会变成泪牛;故事外,只有一个人、一件事是我们真心所想所盼所爱,而不是功利不是敷衍,才会梦想成真。真心,是人们所共同怀念的、珍视的!

故事的最后,偶尔,巴图会拿起他的马头琴,拉不成调的曲子,声音断续地传向远方。而我们的作者,或许就在华灯初上的夜晚,端坐在窗前,望着滚滚的车流,遥遥怀念,淡淡感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