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话题是指向朗读对话指导,集中一个点,把问题找准,将根源挖深,精准解决问题。朗读指导一直是我们研究于老师课例的一个主要话题,人物对话朗读指导又是里面很重要一个部分。小学阶段,不同文体的课文里都有大量人物对话,而学习这一类文章,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针对指导朗读对话的艺术一文已经给出了方法,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读顺课文,读出人物轮廓,这是基础;二、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这是重点;三、品读关键语句,读出“话外音”,这是难点;四、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五、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六、依据文本,读出人物年龄;七、选择时机,做好范读引领。 这些概括非常全面,从中也能够发现,很多方法我们日常也一直在用,也是这样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但对比之下不够细致全面,甚至有些环节的安排在逻辑上也不够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研究名家课例,深入学习外,还需要我们扎实备课,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 结合《第一次抱母亲》和《惊弓之鸟》两篇课例,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感知人物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借助对话读懂文本。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前期的感知铺垫,结合两篇课例,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层层推进,感知人物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感知,而对人物的感知,不是只在对话环节进行,而是在通读课文时就要对人物有大体的了解,了解人物离不开具体事件和具体环境,它也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教学中如何抽丝拨笋地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呢? 在《第一次抱母亲》这课,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1.感知人物第一步,从谈收获起 师: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母亲在子女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生:没有一个母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难,发现自己的难处。 师:用词准确,体会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已的子女受苦,情愿把苦自己来受,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混灭的,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而写出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这样的文体,学生谈收获,就很容易引申到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这是感知人物的第一步。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这就为后面的理解做好了情感铺垫。2. 感知人物第二步,抓具体描写 师: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都说得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100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80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生:只有89斤。 师:嗯,没有100多斤,是89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板书:89斤),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流泪了。 抓住具体描写,人物形象就活了起来。学生就由刚才对母亲、母爱的整体感知具体到了文中母亲的身上,知道了这个母亲很瘦,这个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让他干一点活儿,这已经是学生在捕捉信息,理解课文了。3. 感知人物第三步,反复读课文 师: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太好了,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一是“赶紧”,第二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就是儿子,“赶紧”说,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是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急切、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生读) 感知人物第三步,就是抓住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将获得的信息串联起来,累计起来,层层推进,这样就为学生感知人物搭设了渐进的阶梯,人物在学生心里、脑子里立体起来,活起来了。二、范读引领、习得方法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文中人物已不陌生,进入对话朗读后才更容易理解把控。 此处以《惊弓之鸟》为例。整篇课文几乎就是对话连缀而成,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之前,于老师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如,提供方法、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学会“过电影”、想象场景等,这些都为感知人物、朗读对话的指导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抓好人物对话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于老师直接采用了范读的方式:看老师读2——4节,注意老师读魏王和更羸对话时的语气表情有什么不同,并想想为什么不同。 教师范读的好处不言而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等等,但什么时候范读,往往很难把握,因为我们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阅读体验,又要以教师的正确范读来及时引导。 于老师说他一般不在学生读之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他才范读。研究于老师的课例发现,好像范读的时机并不确定,有时在初学课文时范读,为的是把握基调,有时是理解课文重难点处范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或在文章富有文采处范读,是以美的朗读来陶冶情操;或者对比明显处范读,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如此看来,找准范读时机,很难套用,我们只有去挖掘于老师范读背后的动机,明白于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真正读懂,化为己用。 我们来看看于老师范读的内容: 有一天,更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我觉得三年级学生根据情节和标点符号,把握基本语气读出这组人物对话不算难。那为什么于老师要先范读呢?我通过联系前后教学环节,认为此处范读的作用是整体把握,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读出人物的语气也许不难,但同时关注到人物的表情,身份,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很难同时掌控、体会到位。老师直接范读,整体感受,从中习得方法,不失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好方法。这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教材的特点而定。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处,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把握之处,这时,教师就应该整体把控,范读引领。《惊弓之鸟》这一课,朗读人物对话,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这一处的引导上,于老师有两个目的,学会把握语气,读出情感;想象身份,体会情感,角色还原,从而理清还原思维过程。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的范读也是安排在学生读通、读顺、理解了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对话朗读指导,就是围绕:听我读——学着读——再创造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三、还原场景、学以致用 教师的范读只是一个引领,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直观感受,并学会如何把握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情感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借助交流,读懂老师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此时已经初步进入角色,也明白了国王的话应该怎么读,更羸的话又该怎么读,学生模仿起来也就像模像样了。接下来就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练读6——9节,体会应该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读。 这一处的朗读指导几乎用到了上面所有提到的方法,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等。 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手段也是丰富多样。学生展示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带表情读、加动作读,老师穿插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语速,把握人物情感,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体验式的朗读中,不知不觉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引导启发学生会读书、乐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这也是教学的真功夫,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我的课例实践 于老师说:朗读指导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把课文读熟,读透。然后,才能找到感觉。所以在设计课之前,我会先把课文多读几遍,把有思路有想法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批注,并借助网络和教参书对课文进行尽可能的全方位解读。 在此基础上,结合朗读指导的三个层次,模仿于老师的课例来进行朗诵教学设计和实践。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教学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我的朗读教学就是遵循这三个规律和原则来进行的。读慢点就要做到准确,一字不差。读准确了,再熟练一些就是流利;然后才能在熟读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才能读出感情。《乡下人家》朗读指导片段一、读正确、读流利。 师: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第二,那句话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第一自然段试试。(指名读) (生读,长句读得不通顺。) 师:不要紧,你再多读几遍就读流利了。(鼓励学生再读,直到读通为止。) 师:就这样练,大家就像他这样把课文读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得正确、流利。(全班同学读课文,读完之后指名读。) (生读,鼓励学生多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师: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的内容呢?主要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我不知道“时令”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找到这句话,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些花应该不是一下子开放的,应该是在不同的时候开放的。 师:对,不同的时候,准确的说是不同的季节,我们来看,芍药花在五六月开放,凤仙花在六七月开放,鸡冠花在七到十月间开放,大丽菊则在九月到十一月间开放。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形成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生:我想起来了,我之前听到过这个词,我妈妈说过要吃时令水果。 师:你是个用心的孩子,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你以后再见到它就不陌生了。 二、读出感情 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还不够,理解了,还要读得有感情,这个要求就更高了。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得有感情呢?第一:要学会“过电影”,想想课文描写的情景。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话,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情景。(生读) 生:我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乡下人家门前的瓜秧长得很旺盛。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会读书的学生能把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读成一个字,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生:攀、爬 师;读书要用心,你做到了,很厉害! 师:这是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作者用了两个字就把它写活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还看到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出示瓜藤攀檐图)注意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表示颜色的字,再读一读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美。(色彩美) 师:这儿既有自然的静态美,又有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乡下人家的门前真是别有一番风趣。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我们边听边想象这幅生机盎然的瓜藤攀檐图。 这是我两年前记录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就是借鉴和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设计的,从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小的指导做起,虽然还有些生硬,但确实有效果,感觉自己的朗读指导不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了一定的层次性,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试着读出感情、读出美。在读正确、读流利这个环节,也放慢了速度,舍得下功夫、花时间让学生来练、来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能把课文读好了,对课文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语文学习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慈母情深》朗读片段指导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慈母情深》,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师:读得不错,但我想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四个字。 师:读了这四个字,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他们之间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情”深?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学会了读书的方法。那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谁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 师:举手的同学很多,老师很期待大家的朗读。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4自然段。 师:谁能说一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生:我特别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生:我很想买书,但是书太贵了,我买不起。 师:你从哪儿知道“我”买不起。 生:书上说:“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到肚子里了。”他们那个时候吃饭都吃不饱了,肯定没钱买书了。 师:你真会读书。通过读1-4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事情的起因。接下来我们“开火车”读往后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师:(生读到第七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我们刚才读到内容里篇幅最长的一个自然段,说明它在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描写,想想“我”看到了什么、听到、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小,还放了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定很挤,很闷。 生:“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很热,我们夏天的时候开着空调都觉得很热,而正值酷暑,母亲工作的地方还不能开窗户,里面又挤了那么多人,所以”我”觉得像在蒸笼里一样。 生: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开窗户?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因为厂房里的声音太吵了,怕吵到这条街道上的居民。 师:你真会读书,你注意到了厂房的位置在街道上,也注意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读到的一个词语”震耳欲聋”,同样在说明母亲工作的环境很差,挣钱很不容易。 师:我们继续读…… 师:这里有一组对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这组对话里用到了很多省略号,谁知道省略号在这儿的作用? 生:说话吞吞吐吐。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这么差,挣钱太不容易了,不好意思给母亲要钱,所以吞吞吐吐。 师:“不好意思”这个词我觉得不太恰当,是不好意思吗?谁能换个更准确一点的词。 生:是“不忍心”。 师:是啊,我怎么忍心呢,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因为…… 生: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师:喜欢到? 生:失魂落魄 师:“失魂落魄“什么意思?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生:“失魂落魄“就是太想这本书了,魂不守舍。 师:你居然找到了它的近义词,很了不起。继续说。 生:期中考试前,爸爸对我说,只要我考试进入前五名会答应给我买一辆小赛车。考试结束后,我脑子里一直在想,我到底会不会进入前五名,吃饭时候想,睡觉时候想,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 师:老师感受到你的这份心情,和文中的我一样“想得失魂落魄“。想买又不忍心和母亲要钱,这是多么矛盾的心里,多么痛苦的挣扎啊!老师再抽同学来读一读这组对话,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师:读懂了省略号,也就读懂了那份母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