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辩论的重点,寻找别人辩论中的漏洞或误区来驳到对方。
辩论中的立论战术 辩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就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梯。辩论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立论,反驳就会显得强词夺理,苍白无力,而且,辩论中如果自己的立论不稳,自然会被对方攻击得只有招架之功,更谈不上对对方的攻击了。可见,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因此,辩论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立论的力度。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立论战术: 逻辑严密,框架严整 立论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严密无懈的理论框架,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坚实。严谨,无任何漏洞可寻,这是使辩论获胜的关键。如“万家乐杯”电视辩论大赛上,北京大学队与国际关系学院队的辩论题目是:“我国现阶段应该鼓励私人购买轿车。”这一题目的关键是“轿车”“鼓励”和“我国现阶段”这三个词。如何找准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立论思路,这是能否构建严密的攻防体系的关键。最后,作为正方的北大队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推导出了这样的思路:现阶段发展轿车工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由于轿车工业“三高一快”的特点,轿车工业被证明是经济起飞最有力的助推器,轿车的质量和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我国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工业发展,必须发展轿车工业。其次,轿车工业要发展,关键在市场。如何扩大轿车市场,最便捷的办法是使轿车“飞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轿车工业同鼓励私人购买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再依据其必然的逻辑联系充分论证了“鼓励购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充分考虑了对方立论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即我国的公路交通的拥挤憎况,轿车的私人消费是否会是一种奢华的超前消费倾向),并对此一一作了周密合理的论述准备。由于北大队在立论中充分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来确立自己的论证体系,确保了该体系的严整周密,所以他们的立论在实践中既立得起,又防得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出其不意,“破”中求“立” 辩论,说到底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辩论的一方在立论时如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谋,在透彻地分析辩题的基础上,突破对方立论的防线,巧妙地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便能大大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如94长虹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南京大学队迎战吉林大学队,吉大队作为正方的立场是: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南大队作为反方其立论思路有很多,比如可以说“首要的标准是社会需要”,也可说“是收入丰厚”“是兴趣”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太平常而可能落人吉大队事先准备好的猛烈进攻中。你说“社会需要”,他讲择业是主观行为,“发挥个人专长”正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你说“收入丰厚”,他说:对方辩友在养育自己的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以一己私利为先,向人民讨价还价,多么让人痛心和失望!如此,南大队将难以招架。最后,南大队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复杂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并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无疑于在流沙上盖楼。此语一出,举座皆惊。由于南大队的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论,吉大队毫无准备,顿时乱了阵脚,以致在规范性发言中几乎未对此进行反驳。南大队在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勇气击破对方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立论:大学生应以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为择业方向。如此一来,南大队便很快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场上的效果。 另辟蹊径,李代桃僵 当辩论中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在立论过程中就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办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的。复旦大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做了以下设想:如果让他们去辩正方的话,他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在辩论时他们却抽到了反方的签,要阐述“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他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他们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气力纠缠在他们提出的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的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己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少下定义,多做描述 在立论(辩护)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即给概念下定义。可以说,下定义是明确我们的基本观点,澄清我们的基本立场的主要方法。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在辩论中热衷于给每一个概念都下明确的定义,很可能因此给对方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炮弹,而且,把辩题和概念交代得大清楚了,辩论中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比如“温饱”这个概念,如果把它定义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的大部分人都无衣食之困”、那么对方马上就可以追问:“你的社会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问:“你的‘大部分人’的含义是什么?是人口60%、70%还是80%?”对这些问题,如果你继续回答,就又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从而完全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因此,在解释概念时,既要说出什么,又必须隐藏什么,即采用描述的方法来搪塞。所谓“描述”,也就是不揭示概念的本质涵义,只是从现象上对概念进行描述,甚至是同义反复的描述。如对“什么是温饱”的问题,复旦大学队是这样回答的:“温饱,就是饱食暖衣”。这个口答实际上是同义反复,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但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已清楚地阐释了这个概念,而对方又抓不住任何把柄实施攻击。这样,在后面的辩论过程中,当复旦大学队对“温饱”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补充和说明时,他们就显得比较灵活、自由,不至于被对方抓住什么矛盾。 总的来说,在辩论中要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但要尽量多用描述,从而达到既讲清某些问题,又隐蔽另一些问题的境界,使对方不能迅速地判断并抓住己方观点中根本性的东西来攻击。辩论中的立论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战术也是灵活多样的,上面列举的只不过是实践中几种最重要的也最常用的故术,还有很多的好的战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地积累、总结,这样,才保证我们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论辩中的反客为主的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掌声)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让道理说服双方 我们知道,论辩赛的论辩并不需要说服对方,而只需要说服评委与听众;只要评委与听众被说服,论辩也就胜利了。以软化对立为目的的日常论辩则不一样,它不仅要求说服对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说服的准备(这一点正是论辩赛的大忌),可以这样说,在日常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被道理说服。在论辩中,只有双方都讲道理,对“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因此,日常论辩的要求是:力求让道理去说服双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将双方的立场辨析清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一、自己的立场要讲清楚 讲清自己的立场,包括讲清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尤其是论点),讲清自己的立场,不致使对方误解自己,引发不必要的新对立。例如: 四川的小刘和浙江的小杨是好朋友,零花钱经常一块儿花。一次,两人买榨莱,小刘买了一袋四川榨菜。小杨很不乐意:“你怎么不买浙江榨莱?”小刘:“浙江榨菜的味道哪能有四川榨菜纯正呢?”小杨:“你真不会吃。浙江榨菜的味道才叫纯正呢!”小刘:“我不会吃?我是吃榨菜长大的,吃了几十年,恐怕是你不会吃吧。”…… 双方都没有把自己的立场讲清楚。什么叫“纯正”?这是一个含义模糊的词。也许双方真正的对立是:小刘是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味的榨菜;小杨是浙江人,习惯吃甜味的榨菜。由于没有讲清立场,反倒引发了新的对立:谁更会吃榨菜? 二、对方的立场要听清 对于对方的立场,重在一个“听”字。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听清对方的立场,有助于正确理解对方,不致发生误会。 1.对方已说的话,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如双关语),这一点做到不难。难的是在另一方面,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含义,例如: 奥运会亚洲九强赛中国对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两球让中国以2:1获胜。但他又有两个单刀球没进,让中国队的净胜球难以超过韩国队。经常看足球的甲与经常踢足球的乙展开论辩。甲:“李金羽不行,中国前锋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试试看。没踢过球就不要乱讲。”甲:“没踢过球,难道我就没看过球吗?”…… 球迷甲说李金羽不行,也许是在跟世界级前锋作比较;球员乙说李金羽行,显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问题糟糕在:由于互相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反而因虚假的对立而引发新的对立:谁有资格评球----经常看球的还是经常踢球的。 2.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不要贸然替对方下判断。 首先,与对方肯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否定它;与对方否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肯定它。因为相对判断不是相反判断。举个例子,老师斥责小明:“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你怎么不用句号呢?”日常论辩里人们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包括这个意思:小明在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没用句号,其实不一定,老师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小明的作文里没有句号,或者是仅仅在某一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别的标点。在日常论辩里这类错误也很常见。例如: 主人请客。丁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想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就走。主人见状,说道:“不该走的走了。”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没说你。”丙一听,心想是在说我吧,也回家去了。 人们一般从这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其中论辩并未持续,而且语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说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引不出听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呢?甲乙丙若不替主人下判断,对立也就不会不可收拾了。 其次,不要任意扩大对方的话。任意扩大对方的结论,使之变得荒谬可笑,这是论辩赛的常用技巧。日常论辩要求用道理说服双方,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做就不妥了。例如: 甲乙二人买完体育彩票后,甲说:“发行体育彩票好。可以为体育事业筹集大量资金。”乙说:“我看不好,这是在助长群众的赌博心理。”甲:“毕竟目的不同嘛。买彩票是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哪能等同于赌博?”乙:“既然发行彩票可以集资,是不是要发行航空母舰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钱,也来发行彩票呢?”…… 在这场论辩里,乙扩大了甲的论点,甲赞成发行体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赞成凡是缺钱就发行彩票。乙的这种作法是在给软化对立找麻烦。 三、双方的立场要辩析清楚 通过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从而对双方观点的优劣得失有个清楚的了解,明白真正对立之所在,这是从道理上软化对立的关键。例如: 1999年高校扩招,舆论褒贬不一。在某电台的直播访谈节目里,一个高中毕业的外企总经理与一个大学青年讲师为此事展开论辨。总经理认为:扩招无甚意义,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大学的必要,因为他们同样可以生活得好好的;少数人也没必要上大学,因为通过努力他们一样可以有汽车,有洋房。大学讲师则持相反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向更多的人敞开大门,因为人们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节目的最后,大学讲师总结道:“我与总经理的根本分歧其实并不在于是否赞成高校扩招,而在于:到底是知识还是物质生活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讲师与总经理的根本对立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贵的是讲师在表面的对立之下找到了真正的对立。只有软化了真正的对立,才算是真正软化了对立。辨 析双方立场,找出真正的对立,这是软化对立的前提。 四,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日常论辩要软化对立,所以不讲究论辩赛的“守住底线”。打个比方,论辩赛双方是两块拒绝融化的冰(谁融化谁输);而日常论辩的双方则是两团燃烧的火(真理之火),凑在一起火焰才旺。为了软化对立,日常论辩要求适时变化自己的观点,以与对方取得一致。以下是两种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观点归结到对方的观点中去,让双方的立场都得到改造。例如: 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与开发部经理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论辨起来。市场部经理认为:在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应先作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消费者有无这种需求。开发部经理则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必须保密,让顾客和同业竞争对手都感到神秘才好,两人论辩了一会儿,都感到自己的立场有问题。市场部经理主动提出:开发部经理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开发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场调研。 市场部经理把自己的立场从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整为一般性的市场调研,以此来符合对方的观点(要保密),从而软化了对立。 2.把对方的观点归结到自己的观点中来,以引导对方,例如: 目前在校生近视眼发病率很高,医生 A认为主要是个卫生问题,是用眼不卫生引起的。医生 B则认为主要是个教育问题。 A:“近视眼大多是由看书时间过长。看书姿势不正确等用眼不卫生引起的,自然是个卫生问题。” B:“你想过没有,如果学生压力不重,学生会长时间看书吗?”A:“也会呀,他们也许会长时间看课外书。” B:“既然这样,学校又为什么不加强用眼卫生教育呢?”A:“可能教育了没起作用嘛。”B:“教育居然不起作用,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吗?” 在这场论辩里,医生B巧妙地把A的观点引入自己的观点之中:即便是个卫生问题,也首先是一个卫生教育问题,从而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当诡辩者引用名言时…… 生活中常有争辩或辩论,这些论争有时合乎逻辑,有时也有诡辩搀杂其中。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引用名言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绝处逢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里介绍几种化解的“招数”: 针锋相对法。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有一次, 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推至极端法。诡辩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即使引用名言来印证也掩盖不了其荒谬性。某青年夫妇,因新婚不入,男的仍未改单身汉特性,下班后自由自在,不大沾家,甚至与哥们儿通参考资料:
傻呀~
金钱,拥有它,卑微的人就变得高贵!贫穷的人就变得富有!丑陋的人就变得美丽!无能的人就变得有权有势!富有的人就变得更加尊崇,也更加贪婪! 它就是拥有一切神奇魔力的东西!一切的一切!离了它,社会无法运转,离了它,人们就得回到原始社会。 从'美丽'上下工夫! 辩论的时候把美丽引导到更广泛的范畴去 美丽不是代表社会道德\素质了什么的狭义部分 而是代表更广泛的,譬如金钱代表了生产力,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量度,等等 连马克思都研究西方经济史 把问题上升哲学的深度,辨证唯物的看待问题 光有诚信,一切从内心出发,是典型的历史唯物或者唯心 ...... 在国内,许多人向往理念中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可一到国外,却马上会感受到,比思想文化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是作为那种思想和文化基础的西方的物质世界。 但说实话,许多中国留学生最终留在海外生活,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民主自由”的吸引,更主要的是因为发达社会里的“物质的诱惑”。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将物质的诱惑视为对人的精神的一种腐蚀。自孔夫子树立了颜回“安贫乐道”的榜样和发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宣言之后,中国人便一直奉“清贫自守”为一种难得的道德境界。 实际上,物质生活对人的精神世界自有另一种影响。 出国前,我曾采访过一位老经济学家,他曾是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王亚南先生的弟子。在抨击了一阵中国的官僚主义以后,老人对我说,在社会主义短缺经济的状况下,人是很难具有什么民主自由的意识。上街买个东西,要有票证,要央求售货员,要走后门。这种每天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无形中不断强化着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塑造着人的奴性。 到了美国后,我发觉这位老经济学家的论点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印证。西方物质的丰富,使人从小就具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意识,从日常商品到日后的职业,从生活方式到政党政客,个人的选择权利往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个人的选择权利实质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义。 就拿人们常常谈论的“美国梦”来说。“美国梦”首先是一种很物质化的梦:一幢房子——房子意味着家庭、孩子、汽车、狗和稳定的工作。但也有美国学者强调,这种物质化的“美国梦”包含着一种美国精神: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生活中的梦想。 因此,面对西方社会的物质世界,中国留学生受到的倒也不仅仅只是物质的诱惑,这中间自有一种精神的熏染。 中国留学生“金钱意识”的建立,首先基于出国后对“穷”的体验。正是在“穷”的感觉的无情挤压下,金钱的重要性很快凸现出来。道理很简单,在西方社会,要是没有钱,即使充满自由,你也没有多少自由可享用;即使人人平等,你也得不到多少尊重。小时候学到的道德箴言:“有钱不一定幸福”,到国外后可以从反面体会得更深:“没钱一定不会幸福”。 中国是个穷国,但1949年以后,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对穷的感受并不那么深切强烈。当年举国上下的一律清贫,使人徒增了不少悠然自得的“平等感”。可一到海外,中国人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穷,我们的国家又是多么的穷。中华民族在“勤劳”、“勇敢”之外似乎可以再加上一个“贫穷”。 许多自费留学生化了多年积蓄只够买一张从中国飞到美国的单程机票,下飞机时兜里往往只剩“分文”了。无论学的是天体物理还是文艺美学,在上课堂装模作样地探讨学术问题前,都得先钻进中国餐馆去洗碗。一些在国内颇有地位名望的教授到国外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因为钱的问题,常常不得不委屈地住在人家的客厅或到跳蚤市场买些旧衣物,一点讲不得正教授的级别待遇。 一个在纽约某大学进修的48岁的女访问学者,来美不久,开始牙疼,想去拔牙。可她的医疗保险里不包括牙医,大家便劝她忍一忍,因为在美国看牙医贵得出奇。忍了两天,这位女访问学者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发誓说:“不管化多少钱,这牙也要拔了。”于是,大家开车把她送去。一路上,她一直捂着牙,哼哼唧唧,车一颠,便叫疼。到了医院,医生还未见到,一听挂号费,这位女访问学者便立即要求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说也奇怪,竟没有再喊一次牙疼。 对穷的滋味体会得越深,对金钱重要性的感受也就越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留学生“金钱意识”的真正建立,实际上是另一种“文化冲击”的结果。 90年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权力社会。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在其社会中或家庭里所具有的地位和所拥有的权力,而整个社会也是围绕着权力的轴心在运转。在这种社会环境里,有钱固然可以使小鬼推磨,却并不一定总能通神。 美国则是一个真正的金钱社会。在那里,金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社会转动。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它没有什么贵族和平民,没有什么上层和下层,有的只是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但是,有钱的人可能会渐渐没钱,而没钱的人可能会慢慢有钱。 1990年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研究学院的组织下,我曾随着“美国政治与政策”暑期研究班去华盛顿进行“实地考察”。在那里,我们参观了一家专门从事国会游说的律师事务所。接待我们的是该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库兹威尔律师。座谈时,这位正值盛年、西装笔挺、一点不愿掩饰自己有多么精明的职业游说家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美国的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Dollar(美元)问题。任何变化,无论是一项法令的通过、一位议员的当选或是一个案例的判决,最终都意味着美元从一些人的口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口袋里。” 的确,在美国,金钱不但能够左右政治,影响经济,而且,成为了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甚至渐渐渗入了人的思维方式。 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电视上正式宣布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反毒品运动。没有标语,没有口号,也没有什么动员大会,布什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就是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几千万美元的反毒品专款的预算案。这个情景颇似NBC电视台“周末夜生活”节目里对1992年总统候选人佩罗的讽刺:这位德州的亿万富翁解决洛杉矶种族暴乱的办法就是给洛杉矶寄去一张支票,然后宣布,洛杉矶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美国社会就像一个不断制造金钱又不断吞食金钱的不停转动的大机器。所有的人,无论是商人还是学者,无论是政客还是百姓,只要在这个社会生活一久,就会身不由己地被卷进去跟着一起转,停不下来。 一个35岁的访问学者,到了美国后,什么也不干,不访不问也不学,每天就是打工挣钱。他说,他开始的目标是攒够一万。可挣够了一万,又想攒两万、三万。结果,欲罢不能,就这样一直打了下去。 金钱为什么就一定沾满铜臭了? 有了金钱才有我们现在这样有序的经济社会 可以说有了金钱才使得大宗交易、自由交易成为可能。 试想如果还是以物换物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将会没有工厂的大规模生产 为了一样生活必须品而不断和人交换 金钱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们而今的社会繁荣是建立在这种金钱之上的。 并不是说为了金钱就可以不要诚信 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一直以来的主观影响和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贬低而抹杀了金钱对我们生活的促进作用。 金钱带给我们无尽的便利是不能用个别人的贪婪和强烈占有来掩盖的 而且金钱的负面影响不是它本身带来的 是人的贪得无厌导致的 我们不能责怪金钱 金钱履行自己的职责,金钱本身是没有属性的,是人的思想赋予了它的其他内涵 首先我想指出一个楼上的可以算是下策吧。引导大家和对方在“美丽”上下功夫问题有三:第一,把美丽扩展到素质,道德已经不是狭隘了,正方可以轻易反驳这一点。第二,这个话题不能重复使用,因为它与命题的核心关系不大,对方很容易以偷换概念等等“罪名”来打击反方。第三,如果按照那位兄台的意见,引申到什么生产力上,那正方可以将计就计把话题扯到主观能动性等等,进而说生产力是人创造的不是金钱。好了,接下来反方要做可能就是和正方在这个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上扯来扯去而没有任何建树了。 另外,辩论没有秘密武器,没有必胜法宝。在周密的准备也会出现百密一疏的。你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方也在想你们怎么计划的然后根据你们的计划“下手”。所以只要考虑你们的准备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反击”,而不是想象对手在准备什么。 本来想继续,但是我实在没有耐心了……这个辩题谁出的?这厮完全不懂什么叫作辩论。这个辩题根本没有矛盾存在。这两个论题的核心金钱和诚信根本不存在冲突。 所谓辩论,其真谛和核心是:求辩不求真。所以辩题至少要符合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辩论的双反必须就一个无所谓对错的是非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全国大专辩论赛中的经典辩题“男人/女人更需要关怀”。否则其中一方会明显被动。第二,辩题必须有对立和矛盾,没有明显的冲突和分歧点,如何辩论的起来。说得不好听,你们的辩题需要辩手杜撰和添加许多主观的东西和导向才可能辩得起来,这明显是一场舆论导向式的辩论,是把反方设立为反面典型,来接受正方和大众的攻击与批判。因为反方必须假设很多前提才能使命题成立,而正方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地例子轻松的指出反方的命题是建立在假设之上是不成立的,而正方虽然同样是必须用假设来支撑论点,但是其假设又是有事实依托和道德支持的。所以,你认为反方是不是就是一个靶子,让大家看笑话的?说得严重点,如果事先没有人告诉你们你们在场上要做的就是落于下风并且输掉比赛以此告诉大家不要“视金钱如生命”,那么这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以四个年轻人的激情为代价的阴谋! 我如果是反方,我就拒绝比赛,除非更换辩题。我会告诉赛会组织者,反方不是反派,没有当反面典型的义务,所谓反方,只是针对正方而言,如果可能,你称呼正反双方为红方白方也是一样的。麻烦组织者自己先搞懂辩论赛在来组织辩论。 你是大学还是中学?如果是中学生的话,当我没说,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希望你看看我的建议。我大学四年一直在辩论队。 虽然诚信十分重要,但是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我们如果每钱,如何诚信假设一件工作需要有诚信的人来做,但是你没有钱,相当于没有资本,人家为什么找你呢? 所以,没有钱,也就是诚信没有上门 我们不是贪婪的求钱,但是生命中没有钱,相当于你也在庸庸碌碌的过一生如果你不是庸庸碌碌,你会赚到钱吗? 生命需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金钱
金钱为什么就一定沾满铜臭了?有了金钱才有我们现在这样有序的经济社会可以说有了金钱才使得大宗交易、自由交易成为可能。试想如果还是以物换物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将会没有工厂的大规模生产为了一样生活必须品而不断和人交换金钱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而今的社会繁荣是建立在这种金钱之上的。并不是说为了金钱就可以不要诚信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一直以来的主观影响和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贬低而抹杀了金钱对我们生活的促进作用。金钱带给我们无尽的便利是不能用个别人的贪婪和强烈占有来掩盖的而且金钱的负面影响不是它本身带来的是人的贪得无厌导致的我们不能责怪金钱金钱履行自己的职责,金钱本身是没有属性的,是人的思想赋予了它的其他内涵以上都是个人现在所能想的所有观点
多了 首先,偷梁换柱。不要理睬对方讲什么,把话题扯到自己的立论上来。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而不要让对方牵着鼻子走。 其次,步步为营。对方承认了任何对己方有利的观点,都需要立即指出。指出方式如下:既然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了在A问题上……,那再让我们来看看B问题…… 再次,完整无缺。任何一个辩题都可以从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两方面加以考察。立论的时候要把这两方面都考虑到。反过来说,倘若对方在任一层面上有缺失都可以成为我方的突破口。 以上罗列的三方面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 论辩之道,博大精深,岂是一两句能说清的?
回答 你好,有关什么论题的 提问 自主与被动学习 我是自主的 回答 你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 提问 嗯嗯 回答 稍等 老师讲的好,学生不动脑筋思考,不动手学习,只能造成眼高手低的毛病,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之后,彻底颠覆了古老传统的教学方法,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改为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大学生的主导地位,主要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你是正方,建议你从这方面知识入手击破对方防线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自主学习?有老师带着不香吗? 你从小到大上过那么多课,你能保证每时每刻都专心致志吗?你不会走神吗?不会瞌睡吗?不会偶尔生病有事请假吗?一旦如此,如果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你的知识体系就会出现漏洞,一个漏洞会造成更多的漏洞,慢慢地,你的思维导图就到处是断裂,你越来越跟不上了。 即便你时时刻刻保持专心致志,你能保证你的老师时刻专心致志吗?老师有没有讲得不清楚、不连贯的时候?肯定有! 还有,你从小到大换了这么多老师,都是你喜欢的吗?都是讲课顶呱呱的吗?不会吧?遇到不好的老师我们也不能耽误自己啊,还是要靠自己。 所以,虽然有学校,有老师,最后我们还是得靠自己! 亲亲,满意的话给个赞哦 提问 还有吗 回答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 宋代程颐∶"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大儒朱熹∶"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不教之教"。 生物课程标准里面对“自主学习也有解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够达成高中生物学总体学习目标∶认识到生物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 提问 有没有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解答 回答 这个要具体分析呀,不太好说 提问 你给举几个例子呗 回答 具体发挥,就围绕我说的这几段说 更多22条
毫无疑问,辩论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学生积年累月仍然愿意参加这一项活动呢?那是因为这样做是值得的。 辩论是有趣的。你和你的父母或者其它学生进行辩论。在学校里,你和你辩论队成为一个辩论的组织、社群,你们一起工作并且想赢得对方。你将有机会结交许多有趣的新人。你会将如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辩论赛中去,并在学校外四处传播。辩论是锻炼一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运动。你会充分利用你的大脑和口舌。你会获得机会去赢取胜利甚至是失败的果实。与其它类型的运动不同,他不需要你的速度敏捷、身材高大或者其它体育素质,辩论适合每一个人。一个好的辩手并不一定博学或是应试能力过人。如果你感到你可以学习辩论,并且认为自己还算聪明,那么辩论就是适合你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在某些特别的方面没有天赋,那也没有关系,辩论可以帮助你发展那些你所拥有的能力。 辩论由完全由你自己来控制。你自己说,自己选择论点,采用自己的策略而不是被告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习,在辩论中,你可以自己为自己设立学习计划,探究你自己感兴趣的观念或事情。辩论能提供给你成功的技巧。研究显示,雇主以及大学都寻求那些口语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辩论恰恰建立在发展训练口语沟通能力的基础之上。研究同时显示,那些拥有良好口语沟通技巧的人总是更有可能成为领导或是获得更快的提升。和其它学习活动不同,辩论将帮助你掌握自己的生活获取成功。 辩论可以给予你变革事物的力量。事物总是需要变革的,而辩论使得你的言语成为变革的有力工具,无论是在你的学校、社区、国家,或是整个世界中。正是因为学习了辩论,在囚禁中的马尔科姆·埃克斯(Malcolm X)将自己的生活彻底改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首先我想指出一个楼上的可以算是下策吧。引导大家和对方在“美丽”上下功夫问题有三:第一,把美丽扩展到素质,道德已经不是狭隘了,正方可以轻易反驳这一点。第二,这个话题不能重复使用,因为它与命题的核心关系不大,对方很容易以偷换概念等等“罪名”来打击反方。第三,如果按照那位兄台的意见,引申到什么生产力上,那正方可以将计就计把话题扯到主观能动性等等,进而说生产力是人创造的不是金钱。好了,接下来反方要做可能就是和正方在这个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上扯来扯去而没有任何建树了。另外,辩论没有秘密武器,没有必胜法宝。在周密的准备也会出现百密一疏的。你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方也在想你们怎么计划的然后根据你们的计划“下手”。所以只要考虑你们的准备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反击”,而不是想象对手在准备什么。本来想继续,但是我实在没有耐心了……这个辩题谁出的?这厮完全不懂什么叫作辩论。这个辩题根本没有矛盾存在。这两个论题的核心金钱和诚信根本不存在冲突。所谓辩论,其真谛和核心是:求辩不求真。所以辩题至少要符合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辩论的双反必须就一个无所谓对错的是非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全国大专辩论赛中的经典辩题“男人/女人更需要关怀”。否则其中一方会明显被动。第二,辩题必须有对立和矛盾,没有明显的冲突和分歧点,如何辩论的起来。说得不好听,你们的辩题需要辩手杜撰和添加许多主观的东西和导向才可能辩得起来,这明显是一场舆论导向式的辩论,是把反方设立为反面典型,来接受正方和大众的攻击与批判。因为反方必须假设很多前提才能使命题成立,而正方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地例子轻松的指出反方的命题是建立在假设之上是不成立的,而正方虽然同样是必须用假设来支撑论点,但是其假设又是有事实依托和道德支持的。所以,你认为反方是不是就是一个靶子,让大家看笑话的?说得严重点,如果事先没有人告诉你们你们在场上要做的就是落于下风并且输掉比赛以此告诉大家不要“视金钱如生命”,那么这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以四个年轻人的激情为代价的阴谋!我如果是反方,我就拒绝比赛,除非更换辩题。我会告诉赛会组织者,反方不是反派,没有当反面典型的义务,所谓反方,只是针对正方而言,如果可能,你称呼正反双方为红方白方也是一样的。麻烦组织者自己先搞懂辩论赛在来组织辩论。你是大学还是中学?如果是中学生的话,当我没说,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希望你看看我的建议。我大学四年一直在辩论队。
辩论是为了(明理),就是分出是非。
金钱,拥有它,卑微的人就变得高贵!贫穷的人就变得富有!丑陋的人就变得美丽!无能的人就变得有权有势!富有的人就变得更加尊崇,也更加贪婪! 它就是拥有一切神奇魔力的东西!一切的一切!离了它,社会无法运转,离了它,人们就得回到原始社会。 从'美丽'上下工夫! 辩论的时候把美丽引导到更广泛的范畴去 美丽不是代表社会道德\素质了什么的狭义部分 而是代表更广泛的,譬如金钱代表了生产力,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量度,等等 连马克思都研究西方经济史 把问题上升哲学的深度,辨证唯物的看待问题 光有诚信,一切从内心出发,是典型的历史唯物或者唯心 ...... 在国内,许多人向往理念中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可一到国外,却马上会感受到,比思想文化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是作为那种思想和文化基础的西方的物质世界。 但说实话,许多中国留学生最终留在海外生活,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民主自由”的吸引,更主要的是因为发达社会里的“物质的诱惑”。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将物质的诱惑视为对人的精神的一种腐蚀。自孔夫子树立了颜回“安贫乐道”的榜样和发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宣言之后,中国人便一直奉“清贫自守”为一种难得的道德境界。 实际上,物质生活对人的精神世界自有另一种影响。 出国前,我曾采访过一位老经济学家,他曾是翻译马克思《资本论》的王亚南先生的弟子。在抨击了一阵中国的官僚主义以后,老人对我说,在社会主义短缺经济的状况下,人是很难具有什么民主自由的意识。上街买个东西,要有票证,要央求售货员,要走后门。这种每天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无形中不断强化着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塑造着人的奴性。 到了美国后,我发觉这位老经济学家的论点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印证。西方物质的丰富,使人从小就具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意识,从日常商品到日后的职业,从生活方式到政党政客,个人的选择权利往往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个人的选择权利实质上就是自由民主最基本的涵义。 就拿人们常常谈论的“美国梦”来说。“美国梦”首先是一种很物质化的梦:一幢房子——房子意味着家庭、孩子、汽车、狗和稳定的工作。但也有美国学者强调,这种物质化的“美国梦”包含着一种美国精神: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生活中的梦想。 因此,面对西方社会的物质世界,中国留学生受到的倒也不仅仅只是物质的诱惑,这中间自有一种精神的熏染。 中国留学生“金钱意识”的建立,首先基于出国后对“穷”的体验。正是在“穷”的感觉的无情挤压下,金钱的重要性很快凸现出来。道理很简单,在西方社会,要是没有钱,即使充满自由,你也没有多少自由可享用;即使人人平等,你也得不到多少尊重。小时候学到的道德箴言:“有钱不一定幸福”,到国外后可以从反面体会得更深:“没钱一定不会幸福”。 中国是个穷国,但1949年以后,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对穷的感受并不那么深切强烈。当年举国上下的一律清贫,使人徒增了不少悠然自得的“平等感”。可一到海外,中国人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穷,我们的国家又是多么的穷。中华民族在“勤劳”、“勇敢”之外似乎可以再加上一个“贫穷”。 许多自费留学生化了多年积蓄只够买一张从中国飞到美国的单程机票,下飞机时兜里往往只剩“分文”了。无论学的是天体物理还是文艺美学,在上课堂装模作样地探讨学术问题前,都得先钻进中国餐馆去洗碗。一些在国内颇有地位名望的教授到国外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因为钱的问题,常常不得不委屈地住在人家的客厅或到跳蚤市场买些旧衣物,一点讲不得正教授的级别待遇。 一个在纽约某大学进修的48岁的女访问学者,来美不久,开始牙疼,想去拔牙。可她的医疗保险里不包括牙医,大家便劝她忍一忍,因为在美国看牙医贵得出奇。忍了两天,这位女访问学者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发誓说:“不管化多少钱,这牙也要拔了。”于是,大家开车把她送去。一路上,她一直捂着牙,哼哼唧唧,车一颠,便叫疼。到了医院,医生还未见到,一听挂号费,这位女访问学者便立即要求打道回府。回去的路上,说也奇怪,竟没有再喊一次牙疼。 对穷的滋味体会得越深,对金钱重要性的感受也就越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留学生“金钱意识”的真正建立,实际上是另一种“文化冲击”的结果。 90年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权力社会。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在其社会中或家庭里所具有的地位和所拥有的权力,而整个社会也是围绕着权力的轴心在运转。在这种社会环境里,有钱固然可以使小鬼推磨,却并不一定总能通神。 美国则是一个真正的金钱社会。在那里,金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社会转动。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它没有什么贵族和平民,没有什么上层和下层,有的只是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但是,有钱的人可能会渐渐没钱,而没钱的人可能会慢慢有钱。 1990年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研究学院的组织下,我曾随着“美国政治与政策”暑期研究班去华盛顿进行“实地考察”。在那里,我们参观了一家专门从事国会游说的律师事务所。接待我们的是该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库兹威尔律师。座谈时,这位正值盛年、西装笔挺、一点不愿掩饰自己有多么精明的职业游说家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美国的一切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Dollar(美元)问题。任何变化,无论是一项法令的通过、一位议员的当选或是一个案例的判决,最终都意味着美元从一些人的口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口袋里。” 的确,在美国,金钱不但能够左右政治,影响经济,而且,成为了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甚至渐渐渗入了人的思维方式。 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电视上正式宣布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反毒品运动。没有标语,没有口号,也没有什么动员大会,布什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就是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几千万美元的反毒品专款的预算案。这个情景颇似NBC电视台“周末夜生活”节目里对1992年总统候选人佩罗的讽刺:这位德州的亿万富翁解决洛杉矶种族暴乱的办法就是给洛杉矶寄去一张支票,然后宣布,洛杉矶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 美国社会就像一个不断制造金钱又不断吞食金钱的不停转动的大机器。所有的人,无论是商人还是学者,无论是政客还是百姓,只要在这个社会生活一久,就会身不由己地被卷进去跟着一起转,停不下来。 一个35岁的访问学者,到了美国后,什么也不干,不访不问也不学,每天就是打工挣钱。他说,他开始的目标是攒够一万。可挣够了一万,又想攒两万、三万。结果,欲罢不能,就这样一直打了下去。 金钱为什么就一定沾满铜臭了? 有了金钱才有我们现在这样有序的经济社会 可以说有了金钱才使得大宗交易、自由交易成为可能。 试想如果还是以物换物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将会没有工厂的大规模生产 为了一样生活必须品而不断和人交换 金钱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们而今的社会繁荣是建立在这种金钱之上的。 并不是说为了金钱就可以不要诚信 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因为一直以来的主观影响和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贬低而抹杀了金钱对我们生活的促进作用。 金钱带给我们无尽的便利是不能用个别人的贪婪和强烈占有来掩盖的 而且金钱的负面影响不是它本身带来的 是人的贪得无厌导致的 我们不能责怪金钱 金钱履行自己的职责,金钱本身是没有属性的,是人的思想赋予了它的其他内涵 首先我想指出一个楼上的可以算是下策吧。引导大家和对方在“美丽”上下功夫问题有三:第一,把美丽扩展到素质,道德已经不是狭隘了,正方可以轻易反驳这一点。第二,这个话题不能重复使用,因为它与命题的核心关系不大,对方很容易以偷换概念等等“罪名”来打击反方。第三,如果按照那位兄台的意见,引申到什么生产力上,那正方可以将计就计把话题扯到主观能动性等等,进而说生产力是人创造的不是金钱。好了,接下来反方要做可能就是和正方在这个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上扯来扯去而没有任何建树了。 另外,辩论没有秘密武器,没有必胜法宝。在周密的准备也会出现百密一疏的。你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方也在想你们怎么计划的然后根据你们的计划“下手”。所以只要考虑你们的准备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反击”,而不是想象对手在准备什么。 本来想继续,但是我实在没有耐心了……这个辩题谁出的?这厮完全不懂什么叫作辩论。这个辩题根本没有矛盾存在。这两个论题的核心金钱和诚信根本不存在冲突。 所谓辩论,其真谛和核心是:求辩不求真。所以辩题至少要符合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辩论的双反必须就一个无所谓对错的是非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全国大专辩论赛中的经典辩题“男人/女人更需要关怀”。否则其中一方会明显被动。第二,辩题必须有对立和矛盾,没有明显的冲突和分歧点,如何辩论的起来。说得不好听,你们的辩题需要辩手杜撰和添加许多主观的东西和导向才可能辩得起来,这明显是一场舆论导向式的辩论,是把反方设立为反面典型,来接受正方和大众的攻击与批判。因为反方必须假设很多前提才能使命题成立,而正方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地例子轻松的指出反方的命题是建立在假设之上是不成立的,而正方虽然同样是必须用假设来支撑论点,但是其假设又是有事实依托和道德支持的。所以,你认为反方是不是就是一个靶子,让大家看笑话的?说得严重点,如果事先没有人告诉你们你们在场上要做的就是落于下风并且输掉比赛以此告诉大家不要“视金钱如生命”,那么这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以四个年轻人的激情为代价的阴谋! 我如果是反方,我就拒绝比赛,除非更换辩题。我会告诉赛会组织者,反方不是反派,没有当反面典型的义务,所谓反方,只是针对正方而言,如果可能,你称呼正反双方为红方白方也是一样的。麻烦组织者自己先搞懂辩论赛在来组织辩论。 你是大学还是中学?如果是中学生的话,当我没说,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希望你看看我的建议。我大学四年一直在辩论队。 虽然诚信十分重要,但是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我们如果每钱,如何诚信假设一件工作需要有诚信的人来做,但是你没有钱,相当于没有资本,人家为什么找你呢? 所以,没有钱,也就是诚信没有上门 我们不是贪婪的求钱,但是生命中没有钱,相当于你也在庸庸碌碌的过一生如果你不是庸庸碌碌,你会赚到钱吗? 生命需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金钱
当然是内涵重要了。
当然是内涵重要了。
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其次,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将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第三,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相反,人文精神的培养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所以,综合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大学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的是科学精神.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十分欣赏对方辩友刚才对科学精神那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精彩论述.的确,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已经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各种文化交流的桥梁.纵观古今中外,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以时代的要求,以及两种精神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力度为标准,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 第一,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关系来看.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科学的态 度,其三大价值取向是追求科学体系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验实证,以及表达形式的简洁完美.而人文精神则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与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体现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的时代标志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三面旗帜.就连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识和追求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大学不但要沐浴科学精神的雨露,更应普照人文精神的光芒. 第二,从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当今时代对大学要求来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来传承文明、振兴国家、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服务社会才是大学价值之真谛.放眼世界,伴随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的本来越来越大.以至于手指轻轻一按便可改变世界甚至人类的命运,因此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力量沾沾自喜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好拥有那个手指的人,让人文精神铸就他们的灵魂. 第三,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精神培养更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坚信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关乎天文以察实辩,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 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法治:社会主义规则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只有当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不断地得到进步,公民个体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实现才具备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敬业: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精神。敬业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公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涉自身生存发展,也关涉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诚信:社会公德的核心 诚信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品格和基本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也是诚信经济;没有诚信作为基础,市场经济体系及其相关一整套社会制度就难以建立。对当代公民而言,诚信不再局限于个体道德层面,它已变成了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的社会公德范畴。 友善:个体道德的核心 友善是公民个人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是个人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了实现真正友善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更应该强调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