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费尔克拉夫曾提出合法化观念的四个策略,其中包括授权、理性诉求、道德评价和叙述创作。这四个方面单独或综合运用可以用来强化个体的观念并达到影响他人的效果。本文就奥巴马总统来华访问时新华网征集到的网民回复639条为例,来验证其策略的正确性与全面性。中国网民所提问题中采用的策略也证明了中国网民话语构建的特点。
[关键词]费尔克拉夫;合法化观念;策略
一、引言
“民族主义”指的是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高地位来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在全球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学生中表现的愈来愈明显,尽管这种民族主义带着明显的不成熟的标记。《中国不高兴》和《中国可以说不》这两部近年来出版的书籍都被西方媒体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符号。奥巴马访华前,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通过新华网发出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的预告,并征集网民提问,从11月13日到11月18日,新华网共征集到网民回复639条。本文从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2003年提出的合理化观念的四个策略来分析网民提问的问题,来考察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实现策略。
二、费尔克拉夫合法化观念四个策略
在其着作Analyz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2003)中,费尔克拉夫提出了合理化观念(legitimizingofbeliefs)的四个策略,即授权(authorization)、理性诉求(rationalization)、道德评价(moralevaluation)和叙述创作(mythopoesis)。费尔克拉夫认为通过这四种策略,作者可以实现自己观念的合理化并将影响他人。本文将逐个解释其四个策略。
(一)授权
费尔克拉夫所指的授权含义大于授权在汉语里面的含义,授权在这里指的是通过向权威寻求辩解理由,权威可以是传统、习俗、法律或问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内公认的专家。通过这些资源证明自己话语的合理性。
(二)理性诉求
理性是指通过对自我话语的效用或所可能造成的良性后果来证明其话语的合理性。话语的发起人可以来解释,举例等来证明自我话语的有效性,并且来影响他人。
(三)道德评价
道德评估是指通过对道德和其他社会价值观而实现的理性诉求。通过对本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或者其他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进行对比,来实现话语发起人的自我表达和影响他人的效果。
(四)叙述创作
叙述创作(Mythopoesis),在文学和电影方面又被称作“神话决策”,指的是现代文学和电影叙事风格,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在话语分析语境里指通过自我叙述来寻求合理化自我话语的策略。
三、网友提问问题中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策略具体分析
(一)通过授权合理化自我话语来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中国文化中的权威人格在中国国民中相当普遍。权威人格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礼教即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方式预设了皇权、父权、夫权三纲及其他各种名分排位的权威,这些权威不仅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化而深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而且以制度的形式取得了合法性、惯例性。这种权威人格是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权威人格,迥异于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外在服从的权威人格。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引用权威以期获得授权来合理化自我话语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奥巴马访华网友提问中,通过授权来合理化自我话语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例子:
例1,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中国有句话,患难之中见真情,在美国经济危机最困难时期,只有中国坚持增加美国债。为什么美国至今对待中国台湾、西藏问题,还不能大步跳出冷战思维,为世界和平作出实质贡献。
例2,总统先生:你好!我是中国的一名医务人员,欢迎你到文明古国来做客。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从贵国因南北战争才统一的美国大陆历史来解释如何看待因国共内战造成的海峡两岸的目前分裂状态!如何解释美国政府一面口头讲希望两岸能和平统一,一面却不断售台武器装备?谢谢你!
在例1和例2中,两位网友分别引用了“患难之中见真情”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古话来证明自我话语的合理性。在例1中,作者用中国在美国经济困难时期坚持增加美国国债的例子说明中国对于美国的帮助,引用古语“患难之中见真情”说明中国对于美国的帮助和感情,从而希望美国能够以德报德,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给予中国相同的支持。在例2中,作者用南北战争帮助美国统一美国大陆的例子来对比中国海峡两岸的形式,并用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说明中国人对于美国介入中国海峡问题的不满。授权策略在这里得到了应用,体现了中国网友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主义。
(二)通过理性诉求来合理化自我话语来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理性诉求是一种采用理性说服方法的话语建构形式。这种诉求说理性强,有理论、有材料,虚实结合,有深度,能够全面证明或论证自我话语。理性诉求的基本思路为明确传递信息,以信息本身和具有逻辑性的说服加强诉求对象的认知,引导诉求对象进行分析判断。理性诉求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修饰,而来自具体的信息、明晰的条理、严密的说理。作为民族主义的话语建构,自我话语应该通过理性诉求来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
例3,总统先生你好!欢迎您来中国,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大学生在此给你提一个小问题。对美国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看来,美国不仅是经济强国更是政治大国,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通行全球。理所当然,操纵汇率最有资格最有实力必是美国才对呀,为何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冠以汇率操纵国这一过分的大名呢?
在例3中,网民通过理性诉求来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网民通过对美国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描述和美元在全球的地位来得出结论-美国最有实力和资格来操纵汇率。通过理性诉求来驳斥美国国会议员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言论,从而实现维护中国正当利益的话语建构。理性诉求有多种方式,例如直接陈述、利用数据、利用图表、类比等方式。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或者网民个人对于汇率问题的了解程度,理性诉求并没有充分体现,在实现民族主义的话语建构上也没有那么有力。
(三)通过道德评价合理化自我话语来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态度。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做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人们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它可以揭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价值,判明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否符合道德理想,从而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弃恶扬善,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人们道德评价的能力,道德评价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一定道德体系原则,规范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在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道德评价占有重要地位。例如
例4,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即便是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仍然大量买入美国国债,可以说是在美国最困难的时候帮了美国一把,也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但是反观美国对华政策,每每与中国过不去:从贸易保护到高科技封锁、从围堵中国到军事战略调整。请问奥巴马总统: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国家,他对于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能够采取这种以怨报德、不仁不义的做法吗?!
例5,中国帮助你美国走出金融危机困境,你却打压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中国支持你反恐,你却支持中国的恐怖分子;中国主张建设“和谐海洋”,你却坚持在中国的南海张牙舞爪;中国借钱让你发展,你却反咬一口而无端指责中国......诸如此类,你能做出明确的回答吗?
在例4,中,网友用中国的道德观来实现民族主义的话语建构。作者列举了中国对于美国的帮助,同时也列举了美国对于中国的一些不友好的行为,并且说明美国的这些行为不符合中国的道德观从而实现谴责美国、维护中国利益的目的。在例5中,网友对比了中国对于美国的帮助和美国对于中国的敌对行为,这也是道德式的谴责。
(四)通过叙述创作合理化自我话语来实现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叙述创作必须建立在话语发起者和接受者对已同一事件的共同理解之上,话语发起人通过创立一定的场景来实现自己的话语建构。在此策略之中,所创立的场景必须是话语发起者和接受者双方都了解且有着基本相同认识的。例如对于领土、国际关系的理解方面,中美有着共同的理解,那就是不侵犯别国领土、不干涉别国内政等等。在以下的网友提问中就体现了这点。
例6,奥巴马先生,您好!很高兴你能来中国,希望您这次的访问能增进我们之间的理解和进步。但也想借此机会,跟你提个建议,请美国不要总以老大自居好吗?在您不是总统时,如果你家的邻居时常在外人面前诽谤你,到你家门口耀武扬威,还干涉你家内部事务,挑拨你和你家亲戚的关系,请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世界就一个地球,为什么就不能和谐相处呢?您说呢?
在这个问题中,作者假定了一个场景,就是借用邻里关系来说明美国在国际问题上就像一个不受欢迎的邻居一样,从而批评了美国对于中国内政的干涉,实现了作者的爱国立场。
四、结语
费尔克拉夫提出了合理化观念的四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了实现话语建构,话语发起人可以采用的策略。在不同类型的话语建构中,话语发起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来实现其目的。在奥巴马访华网友提问的639个问题中,授权策略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权威意识。另外,这些问题不同侧面地表达了网友的意愿并实现了民族主义的话语建构。
参考文献:
[1]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2]项蕴华.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