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论文,学术参考网编辑了5篇党建论文案例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建立全程化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模式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课题。
一、找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切入点,提高针对性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构建长效机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提高针对性和主动性,切实把学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努力缓解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为切入点,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准确定位,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追求进步,拼搏成才;二是根据目前大学生思想活动多元化的实际,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党员的特点,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行为特点、思维方式、道德状况,以解决他们的思想道德困惑为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帮助他们加强理论学习,使其勤于思考,勇于实贱,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引导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高层次需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帮助他们立志修身,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投身祖国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
要找准切入点,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首先,要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建立学生思想动态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要认真研究学生党员和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把握规律,改进工作方式,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学生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第二,要广泛发扬民主,发动广大学生党员献计献策,互相交流经验和感想,为学生党建工作出谋划策。学生党支部要多举办生动活泼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要注意党建活动的主体性和互动性,努力使活动做到“长知识、受教育、重参与”避免简单化、形式化,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还要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引导群众参与教育活动,支持帮助党组织把问题找准、改实,从而搞好教育活动。第三,定期开展学生党员评议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找准突出问题,做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达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建立全程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保持连续性
当前,有些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把理论的学习看作一种纯粹的形式,当作一种机械的学习,导致党的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影响了他们政治信念的形成。因此,要构建全程化党员教育模式,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增强教育的效果,力求使学生党员保持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体现出共产党员良好的党性修养。全程化党员教育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要抓早抓实,从新生开始,就要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把学生党建工作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安排一定时间,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从中挑选思想活跃、积极要求政治进步的学生充实学团组织,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催发同学们要求进步的意识。其二,切实抓好组织生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定期地进行有质量的组织生活,通过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使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要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良好的党风、学风,永葆党员先进性。其三,以党校和各种学习班为阵地,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学校要经常研究办好党校和学习班的工作,要有经费、场所、设施、师资和制度保障。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党组织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情况,要建立党员联系责任制和学生入党对象发展考察制度。对于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要重点考察、培养和使用。其四,抓好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作为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应更强。学生党建工作应在教育、引导学生党员自我教育方面下工夫,通过创立学生党建研究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学生党建论坛、党员流动红旗、党员之家、学生公寓党员挂牌制度等活动,推动党员自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三、创设多样化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增强渗透性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工作载体不足、工作方法简单、互动性差、对学生教育的说服力不强的弊端,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新形势下,建立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通过创设多样化工作载体,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性和影响力。
突出“组织载体”优势。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因此,学生基层党支部,是增强学生党建工作渗透性的有效载体。要突出粗织载体”的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探索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力、凝聚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使党建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推进网络载体”建设。美国着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这个世界。”因此,采用高效、便捷、直观、生动的网络信息手段,开展网上党建工作,占领网络阵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网络,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运用互联网来开拓党建工作新阵地,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及时开设包括“党建理论、党建成果、党员风采、主题活动、党建答疑”等内容的红色党建工作网站,不断丰富网页内容,增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党建文化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党的声音成为网上最强音,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党员掌握党的知识、党的理论,进行学习交流,了解党建工作,增强党员意识的一个重要阵地,使网上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广大青年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四、实现专业化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管理,提高实效性
要保持党建工作长效性,党建工作的管理是关键,要走专业化管理道路,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第一,建设高效、精干的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党务干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能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是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优化党务干部队伍结构,选拔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党性修养好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党务工作中;要建立党务干部学习培训制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要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尽可能放到党务岗位锻炼,做到以事业留人,增强党务工作的活力。具体来说,应从三方面加强党务干部的培养:①学习型。面对学生中的先进代表一学生党员,党务干部首先应成为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要把党的建设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以增强党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党务干部要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努力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反省自己,发现和克服有碍于进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贱,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务实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水平管理能力,成为学习型干部。②示范型。高校党务干部要从严要求自己,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臝得党员的信赖。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党组织对党务干部要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党建工作中锻炼自己、示范他人,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和党员中树立党组织的威信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党组织说话才有分量,才能够带动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建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③服务型。高校党务政工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要树立处处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因此,新形势下要实现党建干部队伍的现代化,就要加强学生党建队伍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既精通党建工作业务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实行专业化的管理。一是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体系,使党建工作向规范化和专业化方面迈进,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对学生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开展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制定细化、量化目标体系,如学生党支部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和考核细则》等制度,加强师生员工对党员、党支部的考核监督力度。力求使学生党组织建设在内容、方法上突破和创新,使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实处;二是实现党建管理的信息化,拓宽管理的空间和范围,提高管理效率和吸引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要求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资源库,对党员和支部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一方面便于及时了解党务信息,加强管理,便于分析评价,指导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同时,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媒体软件及教材制作和编写,将深奥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材,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对党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增强管理的效果。人性化管理要以“尊重、理解、关怀”为基础,要求党组织要把握青年学生党员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党员的个性、爱好,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开展学生党员入党纪念日、党员生日与党的生日纪念等活动,既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人性关怀。在党建工作中引入人性化管理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是时代发展对提高党建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作者:黄红球(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广东广州 510225)
(第二篇)论述实现高校党建路径和方法创新
把握高校党建基本规律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处理高校党务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的依据。我们党经过80多年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这是研究高校党建基本规律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认识与探索高校党建基本规律的理论依据和强大的实践动力。要开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深入研究党建工作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上的规律性,切实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那么,如何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层面来把握:一是从党建地位与作用层面上,实现对学校教育的引领、服务和方向保证;二是从党建途径与方法层面上,实现对校园人精神塑造、与业务工作融合、构建活动载体;三是从党建过程与绩效层面上,实现以机制激活绩效、以制度保证绩效、以评估提升绩效。
一、突出党建三个主体作用,确保高校中心工作科学发展
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实施基地和实施主体,而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的落实就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党建必须始终坚持以学校中心工作为核心,围绕推动学校落实教育任务来展开,充分实现党建工作的三个主体作用,即实现对教育目标的引领、教育过程的服务和教育方向的保障。高校党建三个主体作用的实现是确保学校中心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
1.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们党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了明确的诠释,制定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方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实基础”的首位要素。高校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责任主体,为达到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实现学校教育的这一神圣目标,学校党委务必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理论引领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向着“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而展开,充分实现党建的引领作用。一是依据党的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理论,引领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依照规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系(部)不断探索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党建学科与学科党建关系理论,引领学科党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研究,不断探索学科党建目标和学生成才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目标。三是依据党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关系理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鼓励师生积极申报与承担省级、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实现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战略领域里取得重大突破目标。四是依据德育与人才质量关系理论,引领学校师生形成科学的人才质量观,牢固树立创建高水平大学目标和人才资源第一目标。这四个基本点的引领,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核心所在。
2.突出党建服务作用,推进产学研工作
产学研工作是学校中心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展示平台。党建工作在这个平台上不是被动的、抽象的、无为的工作,而是主动的、具体的、有为的工作。其主动性是通过党务部门的设置,对产学研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控,按照党的要求和学校特点与实际,实现方向性把握;其具体性是通过党务管理,按照学校的根本任务,制定促进产学研发展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使之作用于具体项目;其有为性是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产学研的实施方案进行过程的推进和环节的服务。这就是党建工作的服务性功能所在。
二、围绕党建三个重心,实现高校党建路径和方法创新
党建路径和方法问题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着力点。创新高校党建路径和方法就是要紧紧围绕学校党建三个重心,即党建改革重心、质量党建重心、学生成才重心,实现这三个重心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是:着力打造校园人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融合,大力构建学生党建活动载体的平台。
1.围绕党建改革重心,着力打造校园人的创新精神
党建改革是党建发展的前提,党建发展是党建改革的必然结果;没有党建改革,就没有党建发展;党建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创新。党建改革与党建发展始终体现在“人”。来源于人,作用于人;离开了人,就离开了一切。所以,高校党建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校园人的“创新精神”,正是校园人的这种精神在进一步的解放思想中不断得到升华,才使得党建改革不断深化、党建工作不断发展。这种精神的力量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笔者认为,内因是校园人的爱校意识和责任意识,外因是国内外高校的发展态势和校园各种不同形式的党建活动凝结而成的优良环境与氛围。因此,积极打造有效外因要素、不断提升内因品位,是塑造校园人创新精神的着力点,是高校党建路径和方法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据校训不断创新校园的人文环境,营造具有校训内涵的文化氛围,因为校训是校园人“精神”的集中体现。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校把校训的内涵充分体现在校园的环境设置中,包括校内直通大道、竹林绿化、人工湖美化、图书馆与研究实验室建筑的图形结构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自强不息与开拓创新。二是把学校的改革成果用不同方式进行宣传,深入人心,鼓励创新。又如,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与科技工作、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年度工作部署三种类型的全校性大会宣传、资料汇编宣传、校报与校园广播宣传、表彰文件的宣传等。三是以党建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大力促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不断创新打造校园人“精神”的外因条件和提升内因品位的价值追求。
2.围绕质量党建重心,促使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党建质量与质量党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党建质量是指党建本体工作过程的效果评价,而质量党建是指党建内涵作用要素实施的效果评价,它包括党建路径和方式方法的创新。质量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所追求的目标。高校党建工作就是要以质量党建为重心,只有实现质量党建,党的工作才有活力。高校质量党建主要方式是实现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使之作用于业务工作,为育人提供方向性保障。最主要的应实现以下三个融合:一是依据思想政治工作原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专业课教学中的学术观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观点正确,才能提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实效、学习实效,特别是提高应用能力的实效。二是依据“三育人”机制效用原则,实现管理、服务的示范岗与教学名师示范岗的有机融合。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学校机关、教辅、后勤等部门的职责要求,教学育人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要求,设立示范岗、开展评优活动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三是依据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作用,实现爱岗敬业教育与教改、科研活动的有机融合。爱岗敬业是教师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教改、科研是教师业务工作的核心。只有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才能促进教师做好教改、科研业务工作的自觉性。
三、注重党建三项建设,确保高校党建工作绩效性
党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项工程是由党务职能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所构成,没有各个环节的党务工作过程及其过程实效,党建工作就不可能有绩效、出成果。高校党建工作要达到绩效目标,其核心是学校党委及其职能部门关于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规章制度、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建设与完善以及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执行与实施过程的实效性。
1.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激活党建绩效
高校党建工作绩效最根本的来自于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与实施过程的有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突出和谐校园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工程而展开。应建立健全以下长效机制:一是严格学风学纪、考风考纪、各类竞赛规则,鼓励特长发展,形成学生成才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校内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形成民意畅通的表达机制和师生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三是坚持向校内公布奖惩、调查、评比结果,主动接受师生监督,形成民主监督的管理机制。四是建立校领导联系教学系(部)、机关处(室)联系学生班级、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形成与群众互动的服务机制。五是健全民主评议党员、评议干部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形成科学的考核机制。党建工作绩效性的激活规律高度体现在党建长效机制构建模式之中。如果长效机制构建严密而科学、运行过程严格而规范,党建工作绩效性激活程度就高、就大。因此,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注重学校的党建实际、内容的整体推进、运作的坚持不懈、构建的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
2.注重规章制度建设,保障党建绩效性
规章制度重在制度的体系和章程的约束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既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步骤,又是党建工作管理的重要方式。订制度规范党建工作、按制度开展党建活动是党建绩效性显现的重要特征“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是一项最具根本性和保障性的建设。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民主科学地制订制度,严格规范地执行制度,及时认真地总结和检查制度,实事求是地改进、完善和创新制度,形成依章建党、依章管理的工作机制,不仅有效提高学校党建工作质量,而且能推进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依制度规划党建,照制度实施党建,用制度推进党建,遵制度做好党建,这是党建工作取得绩效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应着力四个方面的系列制度建设与实施:一是校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处系级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勤政廉政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实效;二是基层党总支、党支部的全方位制度构建与实施活动实效;三是中层干部队伍、师生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实效;四是师生学术科研规范管理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实效。这四个方面的系列制度构建与实施既是高校党组织在保证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又是高校目前难度最大、敏感性极强、实施运行最薄弱的环节。
3.注重评估体系建设,提升党建绩效性
对高校党建工作实行考核评估制度既是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创新的重要举措,又是高校党建长效机制建设的内涵要求,更是高校党建目标管理的基本方略。依据内外因变化关系和激励理论,党建工作考核评估是外因和手段,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深入作用于办学事务、激励学校提升科学发展的内驱力是内因和目的。因此,按照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1998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深入开展评建工作,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实现和达到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体系规定的6个一级指标、30项评估内容的基本标准,这是高校党建的核心基点。有效做好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工作,注重党建内涵发展,充分显现高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绩效性、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中先进性高度体现的绩效性、领导班子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建设绩效性,这是把握党建工作绩效性评估的关键所在。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估应以党务部门自我评估为前提、以群众评估为基础、以社会评估为纽带、以上级党组织评估为标尺,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绩效性。
对高校党建工作三个层面、九个支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基本规律探索,既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深化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又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以求高校党建工作的开拓创新。
作者:唐朝继(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党校,湖南永州425100)
(第三篇)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意义的探讨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石。管理学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和现实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组织的变革。基层党的组织存在和作用于现实社会中,必然直接受社会现实的决定与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对象、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我党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上适应这些变化,以发展的眼光,特别是科学的眼光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意义
(一)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是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基层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一贯的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是适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命题提出来的,这是非常及时和非常必要的,是对世情、党情、国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文章编号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是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的落实就没有保证。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采用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新的形势下,党建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党建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我们对这些新特点、新问题及其背后的规律性东西研究不够,满足于“以不变应万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现实表明,一些党建工作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得不够不深,思想、工作方法不科学。只有开拓创新、科学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二、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被基层“弱化”的倾向。
江泽民曾指出:“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如果细胞都发生了病变,党的整个肌体,就不可能健康,最后甚至可能垮掉。”陈云也曾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500多万党员和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如果忽视和弱化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党的历史上,基层党建工作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缺乏有效结合,个别领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误区,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对于基层党的工作存在放松情绪,存在工作不扎实、主观不重视、效果不就是不科学的。
(二)基层党组织中“两新”组织覆盖面需要拓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随之出现。“两新”组织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两新”组织党员比例少,党组织组建率低,发展还比较缓慢,覆盖面不够广泛。此外,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强,又由于个别党员不愿意把组织关系转到“两新”组织,使相当数量的“两新”组织不具备建立基层组织的条件,即使具备条件,往往因为不重视或没有合适的负责人人选,而迟迟不能建立基层组织。“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还相对滞后,隶属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情况,与机关、企事业、社区等基层党组织比,基础薄弱,覆盖面小,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三)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结构需要完善。
目前,基层党组织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及素质结构普遍不尽合理。2008年两会期间河南省教育厅一位人大代表列举了一组数据:在河南省4.8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43%,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村委会主任中45岁以上的占32.7%,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2%。从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农村基层组织(包括党组织)形势严峻。[5]基层党员干部科技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年龄梯队,老化现象严重,影响到科学贯彻党的主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机关基层党务工作干部仍然存在党政双肩挑的现象,结果在工作中“以政代党”,或者注重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却忽视了党务工作,削弱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效果。有些单位即使有党务专职干部也是从行政一线退下来的,他们有到站和养老的思想,工作动力不足。因此,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对策
(一)扩大基层组织建设覆盖面,增强其工作实效性。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扩大基层组织建设覆盖面,做到科学布局,减少行业性、地区性差异,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各领域、多方面的有效覆盖。“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新”组织中从业人员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都是我们党重要的阶级基础。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探索对“两新”组织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真正做到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团结包括新社会阶层广大人员在内的一切力量,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的班子队伍,提高其领导的科学性。
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的配备也要按照重能力、重素质等原则严格选拔。但是近年来,农村很多素质好的中青年党员出外打工,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党委任职或挂职,从区县、乡镇或街道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或社区任职,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者选调优秀大学生进乡驻村,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村级党组织工作中,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综合实力。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6]这些科学的做法,党中央都给予了肯定。同时,基层党的工作也是锻炼人的工作,能够积累工作经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要科学设置与基层支部规模、党员数量相匹配的支部干部数量,同时要按程序及时地填补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出现的支部岗位的空缺。
(三)丰富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实现其方法的科学性和多元性。
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设多样化工作载体及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增强基层组织内在生机与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展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工作方法,不坐等群众上门,不事事按部就班,主动开展工作。其次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在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重点上增强针对性。积极利用批评讨论、参观学习、知识竞赛、红色旅游等活动,丰富农村党员的组织生活。创新服务载体,深化“万名党员下基层、结对帮扶、党员示范、爱心超市”等活动,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渠道,使服务活动体现出多样性、特色化。基层支部干部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有效地团结群众、引导群众,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基层支部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包括党建工作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基层党建工作也要通过互联网,阐述党的政治纲领、主张,解释党的方针、决策,教育党员和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开发新兴载体和工作渠道。对此,党中央计划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
总之,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整个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直接关系到党能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健全组织、提高素质、加强管理、注重科学等方面扎实抓好党组织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凤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阜新123000)
(第四篇)探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走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形势、任务和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认真分析和梳理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思路与做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一)不断变革创新的社会,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部分大学生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危机、入党动机多元化、缺乏党员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等,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诸多难题,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建工作在目标、任务、思路和途径等方面做出新的变革。
首先,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绝不仅仅是发现人才和吸收优秀学生入党的问题,而更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主要目标要从“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转变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以人为本的培养人”的问题上。其次,公寓、社区、网络正逐渐成为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型阵地,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任务。再次,为确保大学生党员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要明确在加强发展前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发展后的管理和再教育。最后,党建活动要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要在保持严肃的基础上,生动活泼,且不脱离大多数学生,实现以团建促党建,以党建带团建的目标。
(二)以党建促校风学风建设成为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中积极进行党员发展,深入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群体,对养成学校健康向上的学风校风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也成为深入开展学风校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把其视为校风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文件,也缺乏成熟且操作性强的经验。比如,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及重点培养对象的具体条件上,理想、信念和动机的判定属党章规定的范畴,而学习成绩、活动态度以及自我要求则属于学风规范范畴,二者如何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成为党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面,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带头发扬奉献精神,是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的体现,但在尊重学生党员的个性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和个体能力强弱等方面,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体现党建工作的以人为本原则,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也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新时期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
(一)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形成党员理论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已经成为党的重要方面军,高校每年发展党员的数量超过全国每年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校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必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高校党建工作长期存在着重视入党前的发展与培养工作,而轻视入党后的教育与引导工作,从而在部分学生党员中产生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不良现象。为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増长新本领的大学校,必须重视党员理论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
首先,高校党校是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党性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广泛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在校大学生入党的比例也逐年増加。高校党校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更多来自全校各专业、各年级优秀学员的培养重任,也不可能使每个培养对象都成为既有资深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又有坚定党性修养的共产党员。为使党校真正发挥“培训一批,提高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体现“学习在党校,效果在全校”的作用,必须要在现有高校党校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挥基层党委分党校的作用。高校党校和二级分党校可以分工承担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教育和培养责任。
其次,高校要按照育人的总体工作要求,主动强化“立德育人”的根本职责,积极发挥大学生典型教育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诸如教职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主动联系宿舍、学生党支部等活动,及时完善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要通过鼓励学生成立各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自制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简报以及开展理论热点问题的演讲和辩论赛等活动,不断丰富与拓展大学生党员党史党情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形成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创新活动形式,増强工作实效,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是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必须与创新党建活动形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要建立一种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为实现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受教育、强本领、长才干”的目的,学校一直深入倡导并认真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近年来,学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中増加了志愿服务的内容,占全校学生三分之一强的7200余名积极分子走入社会,走近社区,实践知识助困、文化助残、科技助农活动,实现了学校良好社会声誉和学生素质的双提高。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与辩论赛、社区实践、创意设计征集、科研立项等多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学生党建活动正逐步由单一型、被动型向多元型和自主型转变,活动的课堂也逐渐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学习拓展到实践锻炼。
(三)更新组织理念,灵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
提倡大学生党建工作走进公寓和深入学生社团是从实际出发而制定的一项科学工作机制。将党支部设在公寓中或在社团管理机构(或管理比较完善的学生社团)中建立党建工作组(或党支部),不仅能将党的纪律和文化带进学生日常生活,也会对拟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更为贴切的教育、培养与引导。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学习状态、工作能力以及个人习惯与作风等会全部展现在党组织面前,对其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考察,不仅会促使其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品质,也会在周围的同学当中形成一股好的风气;对社团而言,也有助于指导和帮助其明确组织目标和活动方向,解决社团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更新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活动理念,必须要依赖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上党建工作,赢得网络教育的主动权,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经之路。学生党务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组织理念,对当前新的集体模式(或虚拟学生组织)有新的认识和作为,必须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和营造学生党员新的集体主义观念,建立虚实结合的网上班集体,通过预设网上主题活动,开展网上组织生活、进行网上民主评议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党员责任与义务,体验权利与服务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党建工作效果。
作者:潘秀山(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第五篇)浅析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巩固和发展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的核心和关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的关键举措。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必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正视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顺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挑战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互联网对高校基层党建主体权威提出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改变着他们的传统思维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念,而且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形式和重要阵地。互联网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能随时随地公开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传统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以党组织的主体意志为基础的,如何发展新党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组织建设,都在高校党建工作者的控制之下。其次,互联网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党的教育,学生党员通过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再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个别谈话、有组织的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其内容无法广为传播,为了扩大传播,大多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有限;而网络覆盖面大,不受时空约束,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使受教育者不因地域和工作时间的限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创新教育方式,教育大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再次,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提出挑战。当前,我国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些信息技术大国控制着互联网的信息传递,造成信息流量和流向的不平等。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反华分子时刻不忘和平演变的企图,经常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捷、隐蔽和广泛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展开强劲攻势。
2.学生入党动机难以把握
入党动机端正是发展党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入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是推动入党申请人积极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动力。入党动机对于一个申请入党的青年人来说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它能支配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行为和价值取向。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主要是对其入党动机的考察,一般来说,入党动机包括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几个组成方面。然而,在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对入党动机的把握却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内心活动,具有内在性、隐蔽性,必须借助于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来考察,否则通过表面观察或口头交谈很难洞察其入党动机。例如:在集体生活中,他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作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他是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方面工作的关系的,在为同学服务时,是否能够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等,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对学生日常具体行为的长期观察才能洞悉学生的入党动机。二是入党动机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入党动机过去正确不等于现在正确,现在正确不等于永远正确;正确的入党动机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它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党员入党之前各方面表现都优秀,可是入党之后的表现却一落千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判若两人。同样一个人为何反差会这么大,究其原因就是入党动机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増强,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必然要受到某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倾向。
3.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
缺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其实,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员在党内的政治地位,是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各项活动中居于主导性、自由性、决定性地位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基层党建的主要力量,是高校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是保证党的机体生机活力的重要细胞,他们在全国7千多万党员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根据党章规定,大学生党员应该拥有党章赋予他们的权利,成为党内监督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的主体。但事实上,在高校党组织活动中,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视,处于被管理、被领导、被教育的地位。聆听指示的多,参与意见的少;贯彻执行的多,决定问题的少。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学生党员的双重身份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对自己在高校党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普通的学生,又是党组织中的一员。但他们往往学生角色意识较重,对于党员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所以,在工作中常常被动地等待党组织安有K“党组织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为党组织提出建设性和创造性意见,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客体位置上,从而在党建工作中几乎失去了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意识。第二,“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往往存在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平等,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精神的倾向,把学生党员作为教育对象、管理对象、改造对象、提高对象、被要求发挥作用的对象,较少注重使他们成为党建的能动主体。”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党员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当然也难以确立起党员主体意识,难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削弱。第三,部分学生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些学生党员放松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因而在实践中出现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不牢固,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养不高。此外,部分学生党员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无法起到表率作用,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二、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1.加强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
首先,在实践中把握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断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第一,要教育所有学生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做到思想上入党,“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要使他们认识到,组织上入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完全入党,思想上入党比组织上入党更难,因为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必须明确,思想入党是对党员永恒的要求,思想上不入党的人绝不能让其组织上入党。第二,在考察学生的入党动机时,不能只听他们怎么说,关键是要看怎么做的,“听其言,观其行”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能否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努力学习,帮助学习上后进的同学。毕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培养一个人才,国家和家庭都付出了很大成本和代价。同时,还要看学生能否积极为班集体和其他同学服务,能否积极履行义务并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是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等等。只有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入党动机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入党动机。第三,对入党动机比较复杂的学生,要多加引导,引导他们认真开展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因为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青年学生只有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理论素养,才能形成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其次,要加强对新生党员和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第一,在选择党员发展对象时,必须严格坚持十六字方针,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在预备党员转正时,严格审查制度,规范管理,严把入口关。第二,对新生党员要特别对待,强化教育,党支部要努力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他们充满党员的责任感。特色管理,讲求成效。第三,要抓好毕业生党员教育。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始终是高校党建的棘手问题。对毕业生党员要特别强化党员角色意识教育、信仰理念教育、先锋模范意识教育等。
再次,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和考察。一方面,要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系统教育。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读书计划,精选书目,要求他们认真研读,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还要安排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党课,召开主题研讨会,激发政治热情,増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支部可以每周安排一名党员与一名积极分子进行谈话,并做详细的谈话记录,及时向支部反馈。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解决问题,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使他们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使其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更从思想上入党。对于预备党员的培养和考察工作,支部也可安排两名正式党员负责。如制定各种详细的培养考察制度及方案,通过深入同学、深入寝室、本人谈话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改正他们在入党时存在的不足,提升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这些创新思路和方法,能有效加强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和管理,使基层党建更富成效,也让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在政治上更快地进步和成熟。
2.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高校基层党建必须坚持党员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障大学生党员的民主权利,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把这项原则贯彻到党内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基层党建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就是要把学生党员作为党建的主体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把学生党员视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党建工作中不包办代替,切实发挥自己在思想上引导、政治上保障、活动中督促的职能,做好学生党员的领路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増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使学生党员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其次,要保障大学生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要以保障学生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学生党员知情权的制度,包括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使学生党员对党内的活动、决策和措施充分了解。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学生党员参与党内民主生活的制度,使大学生党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落到实处。要改革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由上级党组织推荐和学生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探索扩大党内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使学生党员能够有正常渠道发表不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提出各类建议和意见。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学生党员的监督权利的制度。《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都对党员监督权利做了明确规定,奠定了保障党员监督权利的制度基础。在高校党建实践中,要切实保障和落实学生党员的这些权利,还要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増强这些制度的可操作性。
再次,创新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创建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平台。一方面,创新学生党员的组织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在基层组织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党员既成为党支部工作的对象,又成为党支部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使学生党员在角色转换中,既积极主动培养发展新党员、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又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党组织活动中提高学生党员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党员亲自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党性原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提供巨大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党支部书记、兼职辅导员等社会职务,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锻炼和提升其自身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在工作中体验到自我需要的满足,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作者:姜卫平(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北京100091)
编辑点评:
编辑点评:党建论文怎么写?以上是关于党建论文结论中正确表述,让写作者在撰写论文结论的时候,知道如何去撰写?如何去架构和布局?才能撰写出有质量的高价值的论文。
另外论文的格式及写作技巧详见《科技论文格式和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