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大选与美国政治

2016-07-04 16: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破天荒第一本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公众对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的关注程度颇堪比较。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大选曾引起中国人的特别关注外,刚刚尘埃落定的本次总统大选,很可能是吸引中国学者最多关注的一次。这有几个标志:第一,从两年前选战伊始,中国的主流媒体即一直跟进报道,天长日久,国人往往对其候选人耳熟能详。比如,我相信中国的大学生对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一定超过任何一位外国元首。第二,从希拉里到奥巴马,尤其是后者,成为中国出版界的新宠,其自传、传记热销不已,预计奥巴马热还将持续不衰。第三,与以往专家声音不多不同,围绕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包括王缉思、金灿荣、陶文钊、孙哲等在内的资深美国问题学者多次发表专家见解,张国庆、张立平等发表了大量评论。青年学者余万里博士撰写的《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新世界出版社200811月版)一书也相当引人注目。在我的印象中,为一届美国总统大选而写作一本专著,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本。

 

  最有学术含量的价值之所在

 

  本书从“2008:一个黑人,一个老人,还有一个女人入手,对刚刚落下帷幕的这次美国大选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不仅是2008年大选的新现象,而且折射了美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新气象。在对问鼎白宫的民主、共和两党的群英谱(民主党的奥巴马、拜登、希拉里、爱德华兹以及共和党的麦凯恩、佩林、罗姆尼、朱利安尼、赫卡比)做了简要介绍后,作者重点围绕美国总统大选的宪政制度安排、总统选举进程、总统的职务与责任等关键问题展开,从历史到现实,深入浅出,一目了然。

 

  在红色美国之大象共和党 蓝色美国之驴子民主党一章中,作者从标识大选结果的红蓝两色的美国地图这一现象,提出了美国正在走向分裂吗的问题。与已故著名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教授、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著名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教授主要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忧患意识而分别提出美国正在失去统一还能合众为一?”我们是谁?”的忧心忡忡的尖锐问题不同,本书作者提出:美国究竟是不是在分裂?所谓的分裂究竟意味着什么?2000年、2004年两次大选中,媒体在报道大选结果时往往以红色代表共和党,从中西部到南方沿海,被称做红色美国”;以蓝色代表民主党,包括西部、东北部和五大湖区沿海,蓝色美国。考虑到赢家通吃的选举人投票规则,如此直观的红蓝分布多少有误导之嫌:“地图上展示的大面积红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过,地图有时候会骗人的,如果一个研究者只靠地图来演绎政治,那肯定会得出偏颇的结论。首先,红色在面积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蓝色只剩下东西海岸的两条边,但决定选举结果的不是土地面积,而是人。被涂成蓝色的这两条边恰恰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美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区。因此,作者明确指出:“所谓的美国分裂并不能从地理上得到印证,美国当然不可能真的在地图上分裂成两个国家。通过两次选战,人们真正担忧的是美国党派政治的两极化和价值观念的极端化。所谓的分裂与其说发生在地理上,不如说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随后书中引用了布鲁金斯学会的《红色与蓝色的美国?》、菲奥瑞纳的《文化战争?——两极化美国的神话》、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等的论述,对相关理论和事实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这些论述在本书所占篇幅有限,但很可能是本书最有学术含量的价值之所在。

 

大选与美国政治


  新生代美国问题专家的

 

  悄然崛起

 

  本书在写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主要政策立场,是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其在伊拉克战争、反恐、政府支出或赤字、能源与环境、医疗、税收、就业和经济等、堕胎、教育、干细胞研究、同性恋权利、枪支拥有权、福利和贫困、移民问题上的异同,要言不烦。一些关键人物的素描,如有布什的大脑共和党的灵魂之称的卡尔罗夫,以有限的文字配以照片和漫画,即栩栩如生。关于麦凯恩的叛逆奥巴马的摇摆的对比分析,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除了正文外,本书穿插有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资料库历史回顾以及现场观察”,形式活泼,内容生动,但又浑然一体。不过,现场观察版块中,至少有三处以的名义写的,虽说内容同样生动有趣,但又让人生疑:第一处是《我怎样当上了民主党的党代表,内云:“自从加入美国籍之后,每次选举,我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助选……411日是星期五。这天中午,我接到了希拉里竞选总部发来的电子邮件……”;第二处是《我的第一个大选日》,内云:“我在2001年加入美国国籍后第一次参加总统大选……最近工作特别忙,所以我决定清早就去投票……”;第三处是《体验地方党代会》,内云:“民主党的地方分部给我寄来了通知,让我在2008517日去参加本选区党代会……”。从这些现场观察中的加入美国籍投票参加党代会等的描写来看,给读者的印象显然是本书作者亲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说来惭愧,我与本书作者余万里先生只见过一次面,而且没有什么交流,但我知道他先后毕业于复旦和北大,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副主任任上调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似与上述现场观察中的的情形并不吻合。倘此非彼”,那么在写法上或编辑方法上就不无问题了。

 

  对于这样一场美国不但在折腾自己,还在折腾全世界”(袁明教授语)的总统选举这一刚刚落幕的美国政治大戏进行系统总结,按照我这位吃历史饭的事后诸葛亮的悲观之见,不仅是一件费力的事情,而且也是一件很难讨好的事情,但又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如同本书目录导引中的提示所说,“这部关于美国总统的书,出自于中国年轻的、专事于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之手”,这一事实本身就令人鼓舞,因为这意味着新生代美国问题专家的悄然崛起。

 

  本书的一些知识性瑕疵,有必要略述一二。如书中把《邦联条例》说成是《邦联宪法》,说《独立宣言》宣告建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均不符合历史事实。再如,书中多数情况下称联邦党人,但也有联邦主义者反联邦主义者的提法。其实,无论是约定俗成的联邦党人反联邦党人还是近年流行的联邦主义者反联邦主义者的译法,均无不可(前者如商务印书馆版《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后者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版《辩论》)。但是,在同一本书中,作者本人应该就同一个历史概念用同一个名词,否则即让读者无所适从。

 

  本书在文字写作风格上还有急就章的痕迹,这一方面可能与写作、出版时间紧张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有关章节出自学生之手有关(据《后记》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楮颖春、冯峥、黄宇蓝、龚正、肖河、于帅、伍姣等同学为本书收集、整理资料并撰写了美国政治制度、大选程序、候选人以及选举策略与过程的有关章节”)。作者如实说明这些情况,反映了其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难能可贵。不过,既然是署名独”,那么就应承担其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与学术义务。

 

  按照袁明教授在《序》中的定位,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国政治的通俗读物。可是,一本23万字的通俗读物”,印制平平,居然定价达35元人民币之高。单此高价,估计也会吓跑不少读者。至少,假如不是因为要本书写这篇短评的话,我本人是不会买的。因此,文末也顺便给出版社提个醒:倘若吓跑了读者,即便是再好的通俗读物”,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作者:杨玉圣 来源:世界知识 2009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