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客体矛盾与主客体对立统一规律
从哲学上讲,军队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的、二重的。其相对性主要表现在:政治工作是一种主客体双向交流的实践活动,主客体的位置是可转换的;政治工作的内容不同,主体和客体也不尽相同;主体的主导性和客体的被主导性也是相对的。其二重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任何一个人都是集主客体于一身的复合体。世界上绝不存在只改造别人而不需要改造自己,只接受他人改造而不改造他人的人。主客体的划分是由其地位、作用、本质和时空范围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军队政治工作主体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客体的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产生了主体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于政治工作始终,推动政治工作不断发展。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之间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军队政治工作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制约军队政治工作其它矛盾产生的其它规律。
在军队政治工作中要遵循贯彻这一基本规律,其主体就必须做到:第一,主体意识形态要具有科学性;第二,主体状态要始终具有能动性;第三,主体对客体要知面、知心和知源;第四,主体要在把握客体思想行为状况和预测客体思想行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科学的政治工作决策;第五,主体要把握客体思想行为的隐蔽性、变化性、发展性和规律性;第六,主体要增强客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改造能力。
二、义利矛盾与义利结合规律
军队政治工作所讲的“利”,从广义讲,包括军人个体和群体对外部条件的一切需要和满足,是一个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体系,一切引起军人个体和群体思想动机的需要,都涵盖其中。军队政治工作所讲的“义”,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内容,如讲政治、讲正气、讲理想、讲道德、讲信念、讲法纪等等。在军队政治工作中,“义”和“利”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由此便产生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义利结合规律。
军队政治工作“讲利”,要贯穿于其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在指导思想上,要如实地承认人们的思想动机归根结底是受物质利益关系支配的。利益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这是军队政治工作讲利的立足之点。在具体方法上,要对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进行利益分析,追本溯源、追根溯源、追利溯源。在思想教育中,必须讲清各种利益的主体和性质,层次和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帮助官兵解决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当某种物质利益关系已经成为战斗力的进步和官兵的全面发展的桎梏时,政治工作者要成为调整、改革或变革这种物质利益关系的促进派。要把握讲利的基本内容,着重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非根本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等。
军队政治工作不但要“讲利”,更要“讲义”。必须对“讲义”的基本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排列,理出一个,讲义圈”来,即讲法律、讲纪律、讲道徳、讲信念、讲理想。这一“讲义圈”的最外层是法律观念,其次是纪律观念,再次是道德观念,再其次是信念,最后是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核心,理想派生信念,信念产生道德观念,最表层的是法纪观念。当法纪观念对一个人都丧失了约束力,那就不是政治工作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因此,所谓“讲义”,也就是讲理想、讲信念、讲道德、讲纪律、讲法律。这也是政治工作“讲义”的基本内容。如果只讲义不讲利,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脱离实际,陷入“精神万能”论;反之,如果只讲利不讲义,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精神动力,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政治工作只有从人民群众和官兵利益出发,围绕他们的利益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只有用先进思想教育人民群众和我军官兵,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义利结合规律,必须坚持正合力原则和重点论原则。所谓正合力原则,就是讲利和讲义要形成正合力,而不是负合力。所谓重点论原则,就是讲利和讲义在具体工作中、不同情况下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搞机械唯物论、不搞形而上学唯心论。
三、破立矛盾与破立相成规律
在军队政治工作中,主体要通过输出信息,作用于客体,促进其思想转化。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内容和方法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实质无非是“破”和“立”两个方面:“立”与主体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思想,“破”与之不一致的思想。对于我军政治工作来说,主体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的。因此,要立的是主体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要破的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旧思想。由此便产生了立新和破旧的矛盾,形成了破立相辅相成的客观规律。立新和破旧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新旧思想的矛盾运动能够推动、提升官兵思想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立新和破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能以立代破、也不能以破代立。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之相辅相成,实现政治工作的目的。
在军队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把立新和破旧统一起来,遵循破立相成规律,要始终抓住立新和破旧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充分认识立新和破旧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转化的。要充分认识军队内部的思想教育一般应以“立字当头”。只有立宇当头,才能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达到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的荽求,增强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要充分认识破旧应服从和服务于立新。破除旧思想不是目的,清除旧思想是为了树立新思想。要充分认识立新和破旧的辩证性,坚持在破旧中立新,在立新中破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识别真伪,为我所用。
四、疏堵矛盾与疏堵互补规律
军队政治工作所讲的“疏导”,就是指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消除思想顾is,排除思想障碍,让客体把心理话讲出来,充分暴露思想。“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弄通思想,解决矛盾,把客体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疏通是引导的前提,为引导创造条件;引导是疏通的继续,是疏通的目的。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引导不出理想的效果;没有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政治工作实践中,疏通和引导是相互渗透的,疏通中有引导,引导中有疏通。
军队政治工作所讲的“堵塞”,是指禁止和反对。禁止就是不准那些具有腐蚀毒害官兵思想灵魂的东西传播蔓延,具有强制性;反对就是批判错误思潮,要求官兵通过思想斗争去克服纠正。“堵塞”是政治工作原则性、战斗性的表现。疏导以说理教育为特征,堵塞以限制、警告和制止为特征,这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既不能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在政治工作中,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贯通于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是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正确把握疏堵互补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疏导与堵塞的主次关系。坚持疏导为主,堵塞为辅,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觉悟,明辨是非上,而不应热衷于禁令当先、惩罚第一,这也禁,那也罚。二是疏导堵塞与批评的关系。疏导、堵塞都需要批评这一武器。防止和克服把疏导与批评对立起来,或把堵塞与批评等同起来的现象。三是疏导堵塞方法与方向的关系。疏导不能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正确的思想原则相抵触。堵塞也不是这也不准那也不许,左一个规定,右一个命令。四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疏导,既是政治工作者对其工作对象的疏导,也包括政治工作者接受其工作对象的疏导,进而形成疏导的双向对流。
五、理论求实矛盾与理论现实互动规律
在政治工作中,客体原有的不正确思想对主体所灌输的正确思想常常有一种排斥倾向,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便产生了理论和求实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状况,关键是遵循理论现实互动规律,要把理论和求实一致起来,提高教育的说服力、制逆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做到理论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统一、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统一、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相统一。
理论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客观现实相统一,就是不断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实践的进程而扬弃、而丰富、而发展。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以新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要用新的材料阐述理论观点,使其具有现实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解决回答现实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内容与客观现实的统一。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统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讲授理论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习者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相统一,是理论现实互动规律的真谛。它要求首先要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其次要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去认识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要能够分清是非、理清思路、端正立场、解决问题。理论与求实的矛盾、理论现实互动规律,要求理论指导现实、现实提升理论;理论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客观现实,教育方法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使官兵真正掌握理论;要把学习和应用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官兵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当前也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解决官兵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
六、情理矛盾与情理交融规律
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经常遇到情和理的碰撞和矛盾。“理”是指晓之以理,就是向教育对象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道理,促进其思想上的进步。“情”是指动之以情,就是用感情来打动和感化教育对象,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政治工作只有正确处理情和理的关系,使二者结合交融起来,才能增强实际效果。要动之以情,首先要求军队政治工作主体要尽力满足客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以真正博得客体的认知,产生感情上的合流,建立起深厚的友情。情和理之间存有矛盾,情理交融是军队政治工作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一方面,情和理是相互排斥的。即情的要求和理的要求具有相互排斥的一面,情不能代替政策,不能取代真理。另一方面,情和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动之以情可以对理的灌输起催化作用;理的灌输可以对主客体间的感情起粘合和加深的作用。第三,情和理是相互渗透的。情和理虽有区别,但又是相互渗透的,是一种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要真正做到情和理的交融,情中有理,以情示理,在说理时必须始终贯穿友爱之情。动情和晓理是相辅相成的,情是理的“催化剂”,动之以情能促进理的接受;理是情的“粘合剂”,晓之以理能促进情的加深和巩固。动情和晓理又是相互排斥的,以理导情,以情制理,从而达到新的更高的统一,提高理论灌输的接受率。
七、教乐矛盾与教乐融合规律
教和乐是统一的。“教”,即思想理论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兵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品质,树立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其中就包含着每一教育的内容。“乐”,即进行美育或审美的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官兵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官兵的思想情操,提髙官兵的生活情趣,使官兵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和乐虽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不统一和矛盾的一面,要实现寓教于乐,使乐转化为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条件。政治工作主体要善于创造寓教于乐的条件。一是选择审美对象。选择的对象应是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统一、普及和提高的统一。二是对审美趣味既进行引导又承认差别。推崇审美趣味的共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性。三是提高审美者对美的鉴赏感受和创造能力。即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四是理论学习和审美实践相结合。力求创造出更多的寓教于乐的新形式。
八、个体群体矛盾与个体群体意识转化规律
个体与群体、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是有矛盾或区别的。这种矛盾或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意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采、多种多样,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不能等同。二是个体意识有自身的特殊条件和特殊实践,有群体意识所包含不了的个性特点。三是由于社会意识能相互影响,某些人虽然属于这个群体,但却接受了其它群体的影响,这就出现了个体意识多元化的倾向。个体与群体,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区别,但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群体意识离不开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并通过许多个体意识而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任何个体都从属于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群体,不包含群体意识的纯粹的个体意识也是不存在的。个体意谀和群体意识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群体的各个成员的个体意识都对这个对群体的意识起影响和制约作用。反过来,群体意识也对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相互转化的。
遵循个体群体意识转化规律,一方面要培育个体意识,促进群体意识的发展。抓先进,促进个体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抓后进,变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抓骨干,带动群体意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群体意识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培育优良的群体意识;通过传帮带,使优良的群体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既用群体意识进行熏陶,又注重发展个体意识。
九、重复更新矛盾与重复更新循环规律
所谓政治工作重复性,就是政治工作客体对思想信息接受的重复性、政治工作主体输出思想信息的重复性、以及政治工作主体向客体输出信息程序的重复性。政治工作重复性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工作任务的重复性、政治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和政治工作形式的重复性。政治工作的重复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机械地原地循环。这种重复,只是重复过去的某些本质、特征和形式,而不是重复过去的一切内容、特征和形式。
所谓政治工作的更新性,是指政治工作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拓展新领域、达到新境界,要常做常新。军队政治工作更新的基本作法大体上有三种:一是老问题要讲新道理;二是老道理要有新材料;三是老内容要用新形式。
重复和更新是军队政治工作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既是区别的、又是联系的。二者的互动和往返,形成了一条军队政治工作的重复更新循环规律。政治工作的重复性体现了政治工作的继承性,政治工作的更新性体现了政治工作的突破性,科学的政治工作,应该是重复性和更新性的统一,实际工作中即表现为政治工作的良性循环节奏。
军队政治工作要遵循重复更新规律,必须完善其运行机制,把更新性和重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第―,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政治工作系统的“更新机制”。第二,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对政治工作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完善机制”。第三,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按照重复和更新的最佳结合点来校正工作进程,以形成政治工作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