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宗教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运动。在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对印度宗教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及经济的发展。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印度是一个民族、语言、宗教都十分复杂多样的地区,20世纪印度民族主义过度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原因。
1.建构“民族认同”的产物。
从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还是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还是锡克教民族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动因都是为了追求宗教一民族群体的独立与解放,最终建立独立的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相互认同的群体,例如锡克教,其基本群体是雅利安人中的旁遮普人,他们长期在旁遮普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有着自己特点的语言、文化——旁遮普语言和文化。同时为了有效反对外来宗教或民族的压迫,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宗教民族主义者利用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矢志不渝的忠诚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因为人们宗教信仰的长期性与普遍性十分突出,因而宗教因素也超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成为构建民族主义优先选择的因素。在加上民族精英的运作,宗教与民众原有的朴素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逐渐交融,宗教组织在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尤其是伴随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宗教色彩日益加深,宗教民族主义最终应运而生。
2.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结果。
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印度政治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印度之所以会出现宗教民族主义,与当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有关。当穆斯林对印度进行殖民扩张和奴役时,他们对印度教徒实行歧视、排挤甚至迫害,印度教徒在经济上处于无权地位和贫困状态。“经济和社会上失意的人最易成为消极民族主义者……那些生计面临风险的人在失望情绪有了发泄目标以后才会感到舒服”①而对于当时“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②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寻找感情出入的商人,贫苦的底层群众,在经济上贫困,在政治上无权,在生活上无助,找不到出入的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宗教上,企图通关过宗教摆脱他们眼前的困难。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宗教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动力。
3.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侵略的需要。
18世纪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印度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克思说:“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从新改建的迹象。印度失掉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的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遭受的灾难是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③强调1757年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打破了印度的旧的社会秩序,但是英国殖民者的掠夺使得印度的社会关系从封建主义转变为殖民封建主义,但是封建旧秩序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与殖民统治的结合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越发的的不平衡,也使得个种群,族群、阶级,阶层已有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资本主义在印度得以巩固,殖民者调整统治策略,在统治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部分封建王公、柴明达尔,贾特人等对其效忠。锡克大君达利普·辛格于1853年3月8日在法特贾改信基督教④,这一举动引起了锡克人的信仰恐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殖民者的统治政策还是使得锡克人逐渐的团结起来,因而在这个方面看殖民政策在客观上也是为锡克民族主义做嫁衣。锡克宗教教民族主义势力都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的殖民统治加速了印度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4、莫卧儿王朝的统一印度与社会的分裂的影响
5、宗教矛盾根深蒂固及教派对立的后果。
马克思说:“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族与种族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吗?”⑥当然锡克教与印度教的对立更是异常的激烈,一方面,种姓歧视引起了锡克族对印度教的敌对情绪,“如果他们有任何痛恨的流露,都是朝着印度士兵的,因为士兵鄙视锡克军队,认为他们是低等种姓的杂种”⑦,另一方面,殖民者看到了这样历史状况,采取雇佣兵制攻打各士邦势力。在几次锡英战争中有大量的印度教士兵充当英国的马前卒,锡克教士兵为此十分痛恨印度教士兵,这样,在社会分裂的情况下,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各个阶层相互仇恨,而在印度王国被兼并后痛恨印度教士兵,这就造成锡克的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这种宗教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在殖民者入侵以后上升到了宗教民族主义阶段,印度原来的宗教如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受到压制,故而与殖民者的宗教殖民主义针锋相对,殖民地人民也纷纷以宗教作为他们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旗。但是,当宗教以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出现时,多民族政治社会中的矛盾往往带有宗教争斗的性质,或者干脆直接表现为教派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宗教冲突,印度境内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冲突,斯里兰卡僧伽罗人与泰米人的冲突,实际上都是宗教民族主义的表现。
6、印度政府没有坚持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政策,没有一个长期、稳定和前后连贯的民族政策,也是宗教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
在长达2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属印度的许多民族-政治实体都是以独立或半独立形式存在于南亚次大陆。长期的地方割据式的印度一些较大的民族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和自治意识。独立后,占人口多数的大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实行高度集权,地方自治权有名无实。各国政府没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民族政策极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包括语言、教育、就业、宗教信仰等方面。比如,印度1956年按照语言划分邦界时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小民族的合理要求,以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⑧。引起少数民族不满。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些少数民族为改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要求自治的呼声日益强烈。其中以旁遮普的锡克族最具有代表性。当他们希望享有更大的自治或扩大旁遮普的领土,以便使锡克人在该地区占有稳定多数,遭到拒绝后,便开始采取极端行动。于是就发生了英迪拉·甘地总理被极端锡克教分子杀害事情。民族安全和社会发展通常都是以爱国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注入爱国主义的方法和内容则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等对待,锡克族表达自己民族主义情感的方式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