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食道癌(食管癌)的病因一为饮食劳倦、情志不调
平素嗜好烟酒、恣食辛辣热饮以及过食不洁之品,均可导致脾胃不和、津伤热结、食管受损并干涩不通,从而导致食入则痛,饮食难下。又如忧思难解、损伤脾胃,郁怒伤肝、肝脾不和,致痰郁气结,交阻食管,食管不通。感受寒热之邪、烟毒秽气,寒入胸膈,噎塞不通,热解脾胃,津伤血燥,烟毒熏灼食管,津伤热结,秽浊之气内侵,闭阻胸膈,浊气下降,清气不升,气机逆乱,饮食格拒不入。若病人平素劳倦过度,精血亏虚,食管失养,津亏液少,则食管干涩,饮食难下;劳倦过度,脾肾不足,又易感受外来之邪而受病。
张中海教授认为本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致痰气瘀热搏结食管;另一方面则由于年老体虚或久病不愈,正气内虚,气血不足,导致食管干涩,梗阻不下,故本病往往出正虚邪实的情况,简介如下。
1.饮食所伤:长期嗜饮烈酒、经常进食心酸燥热之品,或饮食过热过快,过于粗糙等,致积热内停,耗伤阴血,咽管干涩,积热灼津为痰,痰火胶结阻于食管而成病。
2.精神因素:因情志不遂,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脾失调,脾之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内聚成痰,痰气交阻,久而成瘀,痰瘀气滞交阻食道,妨碍饮食下咽而发病。
3.正气内虚:年老体衰,气阴不足,或因病气血亏虚,复受精神、饮食等因素影响,致痰气瘀热毒互结,津血枯槁而发为本病。
本病是一本虚标实的疾病,尤其病至后期,由于进食减少,致脾之生化之源告竭,阴血枯槁,阳气衰微,正虚日渐加重,痰气瘀热毒搏结愈盛,出现正虚邪盛的难治的局面。
二、临床表现
食管癌早期的临床表现症状较轻,且呈短暂、间歇出现,往往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进食时胸骨后或心窝部有胀痛和不适感,或有针刺样、烧灼样疼痛;有些患者觉行吞咽时有异物通过感,或在某一部位有短暂的停滞感觉。
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初进干食困难,继之半流质,甚至全流质,饮水都难以通过。同时在咽下食物时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初为间歇性,后期则发展为剧烈而持续性疼痛。疼痛的部位往往与癌肿的位置有关,食管中段癌多为胸骨后疼痛,食管下段癌则表现为中上腹或剑突部位疼痛。
晚期病人迅速消瘦,营养不良,失水,呈恶病质。若癌肿压迫或转移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声嘶、剧咳、呼吸困难,或大出血等。
总之,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感外来之邪,或邪气内生,致气滞、痰阻、血瘀等互结于食管,日久不散,化为癌肿。其疾病性质为本虚标实,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痰、血互结,津枯血燥。食管狭窄、食管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
食道癌又称食管癌,是发生于食管粘膜交界部的恶性肿瘤,90%以上属于鳞癌。食管癌起病隐匿,发病过程漫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经发现即已至中晚期。临床见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等。食管癌的发病有显著的地区性和名族特点。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内镜筛查发现,华东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地区,特别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一些县市如泰兴、泰州、江阴、淮安等,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可高达十万分之一百至一百三,而一般肿瘤发病率达十万分之三十就算高的了。这与当地居民喜食烫食有关,烫食会损伤食管黏膜,出现不典型性增生,重度的增生就是癌前病变。烫食还让食管处于不断的损伤和修复中,形成密密麻麻的血管,取食管组织做活检容易出现严重渗血甚至大出血。肠癌多发于华南一带,特别是广东地区。肠癌和高脂饮食有一定关系,吃的过于油腻会加重肠道负担,肠道蠕动减慢,食物或毒素滞留肠道刺激肠黏膜。
食道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70岁以后逐渐降低。我国食管癌男女合计平均死亡年龄为岁,各年龄段所占比重不同,以55-74岁比例最高。 食道癌发病年龄食道癌的发病年龄以高年龄组较高,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70岁以后逐渐降低。我国食管癌男女合计平均死亡年龄为岁,各年龄段所占比重不同,以55-74岁比例最高。